作品对朱亥、毛公、薛公等都采用了略写的手法。然而,就在三言五语的描写中,也显示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
作品不仅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而且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当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其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救赵后,《魏公子列传》的描写仍是曲折回环。如公子留赵期间,魏国受敌,公子却不回国救魏。这样的行为,不像公子素来的为人,情节发展到这里又生波折,使人对这个可崇敬的人物很失望。然而,经人劝说后,公子“立变色”,“归救魏”,情节顺理成章发展了下去。公子回国后,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继而“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公子战功赫赫,威震天下,抑制着秦兵不敢东出。就在魏国政权巩固、国威大振之时,魏王却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使人代公子将”。情节又骤生波折,回应了开头“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历史人物传记,虽然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实录,然而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却很重视、而且也很善于刻画人物。本文中,作者就塑造出了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信陵君是作者用力刻画的历史人物。作品既写出了信陵君作为贵公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战国末期,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以养士网罗人才的阶级共性;又写出了信陵君不同于其他贵公子的独特的个性──仁而下士、急人之危、从善如流、勇于改过。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除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在公子亲迎侯生一段里,还采用了明写侯生,暗写公子的烘云托月的手法。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公子率门客赴秦军、见侯生“辞决而行”,“复引车还”时的心理活动:“我岂有所失哉?”完全没有对侯生冷淡态度的责怪,而只有自责,这就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略写的方面,作者一般采用了概括性的介绍方法,如开头写的“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等,只是作了粗线条的点染,而没有作具体的描绘。
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在作者笔下,侯生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当他还不深知公子的为人时,故作倨傲,对公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举动,都表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当他深知公子的为人以后,就与公子真诚相待,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表现了他出众的才智;公子临行,他推荐朱亥同行,以助公子成功,表现了他考虑问题的周全;最后,他“北乡自刭”,表现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不得已而杀晋鄙的自责,“自刭以附魏国”的义士气质。
写朱亥着墨不多,但是一个豪爽、侠义、旷达的人物形象已突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就连没有正面出场的如姬,司马迁也通过旁人的叙述,从侧面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胆有识、见义勇为的“绝代佳人”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在《虎符》的《写作缘起》中说的:“司马迁替我们留传了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如姬。凡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提到信陵君,没有不知道如姬的。”如姬为了救赵存魏,也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冒死帮助信陵君盗出了兵符,完成了救赵也即自救的伟业。但是,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作品没有写。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给了读者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正是这样,郭老在1942年通过丰富的想像,完成了如姬的艺术形象,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虎符》。
作品除塑造了以上这些正面人物外,还以简练的笔触写了刚愎自用、忌贤妒能的魏王的形象。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
从北宋东京城地图来看,铁塔位于城市的东北区域,在里城之外、外城之内。明清之后,开封里城向北挪了一箭之远,把铁塔圈在里城内。 铁塔起于夷山之上,那夷山并不突出。“开封三山不显,其中之一便指夷山。‘夷’在《辞海》中的注解是‘平坦、平易’的意思。夷山不过是高于平地的土岗子而已。”开封市园林处的张玉发先生说。 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即今开封)的东门不叫东门,称为夷门,夷门就是因夷山得名的。魏国隐士侯嬴使得夷门名气大增。“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满怀敬意地描摹过开封人侯嬴。一个白髯飘胸上了年岁的大梁城看门小官,却是一个了不起的隐士。偏偏魏国公子信陵君又是一位喜欢结交天下贤士的人物,他与侯嬴终成忘年交。信陵君采用侯嬴的办法,盗得魏王的兵符。公元前257年,魏公子带着兵符北上抗秦救赵,侯嬴相送时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侯嬴老人践约自刎,以死激励信陵君北上救赵。这就是老开封人的秉性。新开封人“白纸黑字”一路讴歌传诵这种秉性,现今关于开封铁塔的书,无不把铁塔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57年的“窃符救赵”。外乡人读罢《魏公子列传》,可能对“大梁夷门”没什么概念。而开封人不然,他们会说,“大梁夷门”就在铁塔公园,还会精确地告知你:“魏公子无忌的宅院就在今天的相国寺。” 2004年6月初,一连数天我频繁地前往铁塔公园,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眺望、张望、凝视那铁色的琉璃塔。当在铁塔公园做讲解员18年之久的王志新女士给我吟咏马杰的诗作《铁塔,我心中的市徽》时,她那无法掩饰的对铁塔的亲切感,让我遗憾自己和铁塔缘分的浅淡。开封人有句老话:“到河南不到开封,就不算到河南;到开封不到铁塔,就不算到开封。”在这次采访之前,我曾经两次到过铁塔,也算是到过开封了。 铁塔牌火柴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那火柴用草纸做盒,正面是“铁塔行云”的图案。很多年里,铁塔牌火柴一直在中原五省的店铺中畅销。我曾经从那些已经消失的商店中买过它无数次,至今还留恋它的手感、质地……我对开封铁塔的最初印象,就来自铁塔牌火柴无形的启蒙。 2004年6月6日,淅沥细雨中,我在开封一家糖烟酒店里指名要买开封的铁塔牌火柴,店主嘿嘿一笑说我落伍,竟不知火柴厂已倒闭多年。无奈我要了一盒安阳“工农兵”牌火柴,它的材质、模样酷似那铁塔牌火柴,只是上面没有塔的图样,火柴盒正面赫然是八个字:“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怏怏地出了小店,我在雨中擦燃一根火柴,但感觉已不像从前。 一个人影稀疏的黄昏,我独坐在铁塔下的石条凳上,仰望那55.03米高的铁色塔身。或许是近距离仰望吧,铁色的琉璃壁面分明还透着绿色、黄色、红色…… 从颜色看,这座塔仿佛铁质,故得了个俗名铁塔。后来,铁塔的名头越来越响,它的原名“开宝寺塔”反而被人遗忘了。我久久地张望着铁塔,一阵风过来,一个挑角龙头下的风铃摇摆起来,“丁丁当当”,好生悦耳,颇有“铃风遥带野风飘”意趣。这当儿,一只无名倦鸟栖息在塔檐上,和着风铃的乐声摇头摆尾。那一刻,突然有一种历史感扑面袭来,我叹了句:大东京铁塔风韵尚在呀!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大梁城不下,乃决水灌城。于是,繁华的魏都大梁城毁于洪水。西汉司马迁在写作《魏公子列传》前,曾独自漫步大梁夷门。看着残破的魏都遗址,司马迁长叹:大梁之墟呀!
从《关东风俗传》前后文义看,所谓“濮阳侯族”,即是指侯景一族,就是下文所说的“河南侯氏”。《梁书·侯景传》:
侯景字万景,朔方人,或云雁门人。……生擒葛荣,以功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封濮阳郡公,景自是威名遂著。……魏以为司徒、南道行台,拥众十万,专制河南。
据姚薇元先生考证,河南侯氏本出胡引氏,即《魏书·官氏志》所说的“侯伏侯氏”,属北镇羯人部族[19]。以“河南”为籍,是北魏胡人改姓的通例;以“濮阳”为郡望,也符合上古以来以封地为氏的习惯。北魏末年,侯氏进入中原后,尚保持着一定数量的部落组织,因而在宋孝王的眼中,“有同刘元海、石勒之众”[20]。侯景一族在形态与家族背景等方面与其他汉人豪族有很大差别,魏齐之际,侯景拥河南之重兵,依违往复于东、西、南三个政权之间,是影响这一时期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把濮阳侯族(河南侯氏)与诸多汉族大姓相提并论,似有“篇第冗杂”之嫌,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和改姓后“胡姓”贵族与汉人大姓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