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列为历史建筑物 已阅:9607 / 回复:10(楼主)

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列为历史建筑物
*****************

  在上水河上乡侯族的鼎力支持下,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于今日(十二月十九日)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第五十三章)经宪报公布列为历史建筑物。

  居石侯公祠是河上乡的地标建筑,是为纪念侯族明十七世祖侯居石公(一五五四至一六二八)而建。据悬于祠堂正门的牌匾年分推测,居石侯公祠约建于清乾隆廿七年(一七六二)。

  香港新界的侯族源于「上谷郡」,即今河北中部及西部一带。宋朝进士侯五郎东游宝安时,见山川苍翠,毓秀钟灵,遂由番禺县迁至宝安县,此后子孙繁衍,为新界侯族的发展奠下根基。现在新界北区河上乡、金钱、丙冈、燕冈及孔岭等村的侯族,均为侯五郎之后裔。自侯五郎下传至明朝十一世祖侯卓峰,因见河上乡拥有广阔的农田,且邻近双鱼河,水源充足,始开基于河上乡,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居石侯公祠是传统的三进两院式建筑,中进为摆放供奉历代祖先的神龛。前院两旁各有厢房,其中右厢房则用作厨房。后进楼高两层,曾作学校用途,地下房间为老师的寝室,一楼则用作课室。学校约于二次大战时停办,其后于一九五三年在祠堂附近另立「河溪学校」,全盛时期有学生四百多人,为上水区最早的政府津贴小学。居石侯公祠既用作村民祭祖及举行传统仪式的场所,亦为村民日常聚会议事之地。

  祠堂正面的鼓台及门框均以红砂岩构建,而红砂岩乃古时用作构造重要建筑物的贵重物料。祠堂的屋脊及山墙均有精致的装饰,后进则为「镬耳」式山墙,「镬耳」山墙有象征功名与官禄之意。此外,祠堂内的横梁及斗拱的吉祥图案雕刻亦极为精致。

  居石侯公祠欢迎游人参观,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九时至下午一时及下午二时至下午五时。逢星期二、圣诞节及翌日、元旦日、农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星期五)


作者:220.172.219.* (2007/8/13 0:45:14)   回复此贴
  香港味峰侯公祠 第 1 楼

味峰侯公祠/陈天权
2007-3-17  


上水金钱村的味峰侯公祠将被宣布为法定古迹而对外开放,相对于邓族一些三进式祠堂,这座只有两进的侯氏家祠,建筑上不算特别,但家祠背后的故事,倒令我感觉有趣,因为祠内有两块写上「奉旨其正」和「皇恩浩荡」的匾额,显示当年新界也曾出现过受皇帝恩泽的官员。

据老村民说,「奉旨其正」牌匾是皇帝赐给金钱村一位大官,以表彰他处事公正严明,而此官员相信就是该村侯族第二十二代的侯倬云。他在清乾隆五十五年中了举人,曾经当官,这座祠堂由他兴建,以纪念其曾祖父侯聚斐(号味峰)。可惜现在我们所见的牌匾是重造的,原来那块在几十年前已经失去,下落不明。

祠堂正厅有两条粉红色石柱,据说只有做官才能用这种石材,现在已找不到同类的物料。另外,由于侯倬云获皇帝赐封,所以可在村内竖立一支写上「侯」字的高旗杆,远在几十里外都可看见,经过金钱村的较低级官员需要下马致敬。当年竖立旗杆的基座,现在仍然存在,距离祠堂不远,它采用古法建造,十分坚固,但上面却被混凝土覆盖,堵塞了插旗的圆孔。

从祠堂供奉的历代祖先神位中,可见侯氏早在元朝已来到金钱村。后人以「上谷堂」为堂号。「上谷」乃秦的郡名,地处今河北省,这证明侯氏跟新界其它大族一样,也是由北方辗转南下香港定居的。


作者:220.172.219.* (2007/8/13 0:48:09)   回复此贴
  回复: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列为历史建筑物 第 2 楼

侯柱臣----年少时刻苦好学,于清朝道光丁酉年(1837年)经广东乡试考取举人,又于咸丰癸丑年(1853年)上北京会试合格被朝廷选任为安徽太和县知县,且蝉连两任达八年之久,政绩显著,深得民众称赞。咸丰辛酉年(1861年)打着捻军旗号实为土匪的数万响马自河南窜来围困太和县城,侯知县组织民众死守抵抗,保护了城内街市商铺民居未遭抢掠,市民免于涂炭。而响马土匪蓄意报复,乘侯知县出城下乡到倪丘集处理公务时,将其杀害,柱臣壮烈以身殉职,夫人方氏被匪所携,宁死不屈,跳下淮河自尽!皇帝下旨追封柱臣为三品大仆寺正卿,安徽升用道,并下旨拨出库银在太和县城内兴建侯公祠以供民众永远纪念!(侯公祠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改作太和中学校址,是安徽省重点中学。)

作者:220.172.210.* (2007/8/16 14:37:50)   回复此贴
  回复: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列为历史建筑物 第 4 楼

侯姓家谱资料
[日期:2006-06-23]

1、来源:

①    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晋国国君哀侯和 侯的子孙以先人受封爵位“侯”为氏。

②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

③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及《姓氏急就篇》等资料所载,禹(夏后氏部落首领,姓姒)的后裔被封于侯(故城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有以邑为氏者。

④据《姓角》所载,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⑤改姓或其他。据《魏书·官氏志》、《路史》等资料所载,鲜卑族古口引氏、渴侯氏、古引氏、侯奴氏、俟伏侯氏汉化改姓侯;

2、始祖 

晋侯 。周初,晋国是唐叔虞的封国。传到晋哀侯时,哀侯发兵攻打诸侯国陉廷,第二年陉廷联合另一个诸侯国曲沃讨伐晋国,双方交战于汾水之滨,结果,晋哀侯成了俘虏,曲沃武公还派韩万杀了晋哀侯。晋哀侯之弟晋侯 成了晋国的国君,在位二十八年,最终也被武公所杀。其子孙后代纷纷逃离晋国,并以祖上受封爵位的“侯”字为氏,称侯姓,并尊晋侯 为得姓始祖。
3、繁衍播迁 

侯姓的最早发源地为山西境内,其早期的活动地点主要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秦、汉之际,侯姓以河北中部、西部一带繁衍最盛,主要分布于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北方省份。汉末,有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太守侯恕举家迁于北地三水(今陕西旬邑),并发展为当地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侯姓北迁内蒙、辽宁等省,南迁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由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改姓后裔在河南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治郡为河南郡。河南密县人侯霸后裔于南朝陈时徙丹徒(今属江苏),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治郡为丹徒郡。唐朝时,侯姓始入福建。据载,唐太和年间有闽县(今属福建)人侯固,以进士登第,官任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宋明时期,侯姓又播迁至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广西、浙江、北京等地,可以说是遍布全国了。清代有福建、广东一带侯姓入居台湾,进而徙居海外者。今日侯姓五湖四海皆有其足迹,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4、郡望堂号 

侯姓郡望主要有三个:①上谷郡,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②丹徒郡,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③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 5、侯姓名人:有安邦治国之能臣,如侯峒曾等;有流芳百世之才子佳人,如侯方域、侯芝等。

6、相关人物:

侯大苟

1456年,大藤峡瑶人首领侯大苟率领瑶、僮族人民万余人起义,修仁、荔浦、力山、平乐等地的各族贫民纷起响应.

侯郑昂

1466年,大藤峡瑶、僮人民再次起义大藤峡起义军七百余人,在侯郑昂率领下乘夜攻人浔州府城及洛容、北流两县。明廷又命韩雍继续镇压。思恩、浸州、柳州、宾州等地人民起而响应,四处袭击明军,并发展到广东的钦州和化州。起义一直延续到1472年,才彻底失败。

侯胜海

1537年(嘉靖十六年)因武靖州土目杀害起义首领侯胜海,占夺瑶民田产引起瑶民激愤,在侯胜海之弟侯公丁领导下



作者:222.87.73.* (2007/9/14 22:03:46)   回复此贴
  回复: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列为历史建筑物 第 5 楼

大藤峡起义

  广西大藤峡地区瑶族、僮族人民反对明朝统治的起义。大藤峡又名断藤峡、永通峡。位于黔江中下游的武宣至桂平间,约长百余里,两岸崇山峻岭,江水迅疾。在桂平县碧滩与弩滩间,有藤粗如斗,连接两岸,居人赖以渡江,故称此峡江为大藤峡。以其为中心,包括广西东南部的浔州府、梧州府与平乐府西部及柳州府南部的方圆约六百余里地方,称为大藤峡地区,这里聚居着瑶、僮(现改为壮)等少数民族和部分汉人,尤以瑶族为多。明朝政府较早地在这一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用武装夺取瑶、僮族居民土地,又利用食盐垄断和专卖,对当地居民进行苛重剥削。甚至以封锁食盐进入广西,作为迫使瑶、僮族人民就范的手段,因此激起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大藤峡地区的各族人民起义自洪武时起不断发生。较重要的有: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发的浔州大亨、老鼠、罗禄山瑶民起义;永乐三年(1405)浔、桂、柳三府瑶民起义和十三年胡通四、韦保遵领导的僮民起义;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覃公领导的起义;景泰二年(1451)侯通二领导的瑶民起义;正统至成化间蓝受弍、侯大苟领导瑶、僮人民起义等。侯大苟起义规模甚大,势力扩展到广东等省。成化元年(1465),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十六万前往镇压、起义军近七千人被杀,侯大苟被俘牺牲。韩雍命人砍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在其地置武靖州,加强控制。次年,侯大苟余部侯郑昂和胡公返又举义旗,坚持至成化八年。此后,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转入低潮。

  正德年间, 大藤峡地区又爆发起义。 正德十一年(1516)总督陈金率军镇压起义后,又行安抚之策,命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市、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对过峡商船收税,使商舶稍通。陈金又请敕命,改断藤峡为永通峡。嘉靖时,由于官府压迫转剧,大藤峡人民反抗斗争再度掀起高潮。东连柳州,北连庆远(今广西宜山)、忻城,西连东兰,南接上林的广大地区皆爆发起义,与大藤峡地区的起义群众互相配合,严重地威胁着明政府在广西的统治。嘉靖六年(1527)明廷命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七年王守仁督师镇压胡缘二、黄公豹起义,被杀的民众达一万五千余人,王守仁还在此地建讲堂、兴学校,教习"圣贤之学",以使人民服从地主阶级统治,但他并没有达到目的,十五年,侯胜海、侯公丁兄弟又相继率瑶民起义,直到十八年被镇压。天启六年(1626),胡扶纪再次率众反抗,但亦于次年遭镇压。至此,前仆后继、历时二百五十余年的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起义才告失败。

  参考书目

 高言弘、姚舜安:《明代广西农民起义史》,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84。


作者:222.87.73.* (2007/9/14 22:05:11)   回复此贴
  回复: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列为历史建筑物 第 6 楼

中文名称: 大藤峡起义

发生时间: 洪武年间开始历时250多年

所属年代: 明代

发生地点: 大藤峡地区

广西大藤峡地区瑶族、僮族人民反对明朝统治的起义。大藤峡又名断藤峡、永通峡。位于黔江中下游的武宣至桂平间,约长百余里,两岸崇山峻岭,江水迅疾。在桂平县碧滩与弩滩间,有藤粗如斗,连接两岸,居人赖以渡江,故称此峡江为大藤峡。以其为中心,包括广西东南部的浔州府、梧州府与平乐府西部及柳州府南部的方圆约六百余里地方,称为大藤峡地区,这里聚居着瑶、僮等少数民族和部分汉人,尤以瑶族为多。明朝政府较早地在这一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用武装夺取瑶、僮族居民土地,又利用食盐垄断和专卖,对当地居民进行苛重剥削。甚至以封锁食盐进入广西,作为迫使瑶、僮族人民就范的手段,因此激起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大藤峡地区的各族人民起义自洪武时起不断发生。较重要的有: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发的浔州大亨、老鼠、罗禄山瑶民起义;永乐三年(1405)浔、桂、柳三府瑶民起义和十三年胡通四、韦保遵领导的僮民起义;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覃公领导的起义;景泰二年(1451)侯通二领导的瑶民起义;正统至成化间蓝受、侯大苟领导瑶、僮人民起义等。侯大苟起义规模甚大,势力扩展到广东等省。成化元年(1465),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军十六万前往镇压,起义军近七千人被杀,侯大苟被俘牺牲。韩雍命人砍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在其地置武靖州,加强控制。次年,侯大苟余部侯郑昂和胡公返又举义旗,坚持至成化八年。此后,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转入低潮。正德年间,大藤峡地区又爆发起义。正德十一年(1516)总督陈金率军镇压起义后,又行安抚之策,命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市、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对过峡商船收税,使商舶稍通。陈金又请敕命,改断藤峡为永通峡。嘉靖时,由于官府压迫转剧,大藤峡人民反抗斗争再度掀起高潮。东连柳州,北连庆远(今广西宜山)、忻城,西连东兰,南接上林的广大地区皆爆发起义与大藤峡地区的起义群众互相配合,严重地威胁着明政府在广西的统治。嘉靖六年(1527)明廷命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七年王守仁督师镇压胡缘二、黄公豹起义,被杀的民众达一万五千余人,王守仁还在此地建讲堂、兴学校,教习“圣贤之学”,以使人民服从地主阶级统治,但他并没有达到目的,十五年,侯胜海、侯公丁兄弟又相继率瑶民起义,直到十八年被镇压。天启六年(1626),胡扶纪再次率众反抗,但亦于次年遭镇压。至此,前仆后继、历时二百五十余年的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起义才告失败。


作者:222.87.73.* (2007/9/14 22:06:0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