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3>

    中华麦氏网 2009年4月15日 永弘收集


庞姓

南海《庞氏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统纪明,家有谱则支派辩,支派辩则昭穆不紊,昭穆不紊则尊卑之序正而孝悌之道立矣。古者立其宗法,虽千百世而昭穆不失其伦,亲厚仁孝之至尽可见矣。秦废宗法,公侯不能世其国,大夫不能世其家,有假殊姓以渎其宗,有扬庶孽以乱其嫡,皆缘宗法无所考据。以此而观,则谱牒之作,有不容己也。

吾庞氏先世始居襄阳,后徙居东粤南雄保昌县之沙水村牛田坊,因避乱又迁于广州南海之弼唐乡定居焉。自六世祖来弼公分派海口,子孙蕃衍而族始大。但恐忘其绪系莫知所统,吾祖本斋公乃考求之,然后知其根本所由来,族派所由分。若今不修,诚恐后世不知伦序,殆有甚于前者。故吾仰承先志,谨序其名号,世历之由然以时论之,自是而抵于元则远矣。上抵两汉三代则又远矣,同吾一氏著于汉者,士元有凤雏之称,德操有冰鉴之号,著于宋者有庞籍焉。居庙堂则焚垂帘之仪,制边阃则立经略之规,皆吾远祖功德昭垂而非妄为揄扬者也。夫远者或无所稽,而近者则有可考。吾于有可考者不敢略,而不己无所稽者不敢妄取,以自诬亦惟先世,所知所见而实录焉,南雄之始姑阙勿言。

自其迁于弼唐者论之,吾族始祖十九公,再传念八评事,三传三七处事,四传七宣义,五传元惠,六传普孙迁居海口,七传仁翁,八传庾叟、壬叟、乙叟、志叟,遂分四房,生齿日盛。别昭穆于混淆一支派,于同异所以昭孝于本源,崇仁于支裔也,是岂援贵重以为高夸阀阅以自大也哉。

越今十二世矣,子孙绵绵,皆知好学,修行科目有汇登之势,莫得而涯矣之也。苟知乎!此而各厉其志,则族谱之作可传于后世。而先人之德光于前,后嗣之昌绵于远,岂独备载其根本,始末而己耶。因弁片言而为之序。



正德十一年中秋甲子谷旦 云孙世高 敬撰



胡姓

广州大岭《胡氏族谱》

我胡氏先世始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兴贤坊学前街。宋原祖讳永太,字淳安,号剑峰,谧入瑞,娶杨氏,生一子,名宿。

宿公,字武平,号摭生,谧文恭公,娶本街李中书之女也。公中宋天圣八年庚午科举人,连捷进士,钦点榜眼及第。官至天章阁侍郎,因谏庙制,降职岭南肇庆府高明尉。后旨召回京复职,行至梅岭,寇乱固不果行,是以侨居于保昌沙水。后娶南雄府黄氏女为庶室,所生三子:长伯恒、次伯贞、季伯高。伯高公娶金氏女,后与生母黄氏迁于保昌县鸭湖乡。大元初年,公以贡仕任广州府教授。所生三子:秉正、秉敬、秉文。任满寄寓南海广宁乡。越数载,秉正公感时事不偶,因友人荐至番邑大岭下乡设帐,后偕室而卜居焉。其后裔有立齐公,迁于广城,历九传,至茂积公无嗣,择大石冈房志登公长子世昌而入继焉。秉敬公次二公生子有宏孙、梦周、贸易、琼南,失传已久。秉文公择居横冈乡,三传而至道明公,娶杨氏女。生子呈智,娶黄氏,读书诵经,乐道不仕。时有知交叶氏,隐居番禺之大石冈。

祖遗诗七律,各执其一:

祖派原来县保昌,鸭湖村是旧家庄。

薇坦官奏朝廷达,广郡人稀土地荒。

兄长已尊居大岭,季迁源远在横江。

二兄裔有鹤冈隐,枝叶相传永勿忘。

(摘自广市白云区大岭《胡氏族谱》)



新会《胡氏宗谱·序》

一 世

讳鲲,字起鹏,号扶摇,原系汴人。登宋崇宁进士,授韶州判,历迁郎中,奉命广南路廉访使。娶杨氏,封淑人,出一子蒙贞。行二白氏,出二子:蒙亨长、蒙谦行。三公宦广时,当宋室南度之际,公勤王入汴,遂不知所终,时举家羁寓南雄之珠玑里。是时适值胡妃之变,蒙贞兄弟奉杨氏淑人、白氏安人,间山还广。厥后,蒙贞公奉杨氏淑人迁于长沙,卒葬新宁白水村小坟山龙形之原。蒙亨居省。蒙谦迁居白藤乡。白氏葬大雁山沙田村之后,其墓自与岑宦争讼,每年清明拜扫相遇斗。阙迨后祭期改至九月避之。时父老传闻甘竹古蚕二派子孙,犹拜白氏祖妣之墓,今长沙犹祀廉访公与淑人于庙。讳蒙亨,字龙,号安静,乃廉访公长子,白氏所出。娶黎氏,出二子:国圃、国栋,时廉访以勤王入汴不返。公兄弟侨寓保昌之珠玑里,适当胡妃之祸,兄弟子母遂和向广之光孝街居焉。公与黎氏葬新会沙田里。至今甘竹奉为始祖,特祠在石滩南头坊。……



顺德桂洲始祖桂堂四公家传

公讳福寿,号桂堂,始迁桂洲东村,胡氏一世祖也。系出安定郡远祖,宋靖康时迁于雄州珠玑巷。几传至公兄弟四人分散,世远其三己不可考。公行四,故称为行四府君。于元中叶复徙桂州外村,喜狮麓山水之胜栖安焉。非可所择之世,暮年哨卧林泉质实缜密外侮之,不校所谓容貌若愚者非耶,构屋一座三架五间,置田九十余亩,开创丕基有自来矣。……



钟姓

南海大沥《钟氏宗支谱·原序》

易曰君子以类族辩物,房族蕃衍必载于谱,族者所以明世系辩昭穆也。胄牒立则宗法不紊,而支派有序。

我远祖肇自春秋,宋桓公后食采钟离伯州犁,因居氏焉。故望出会稽则复姓,出颖川及东海则单姓。而仕楚为大夫者则有钟建矣。秦汉晋唐宋以来,若皓、若瑾、若雅、若瑶、若馗、若嵘、子期诸公,源流既久,未遑稽考。迨始祖振豪公产于南雄珠玑巷,当元末之世,值明洪武崛兴之日,削平僭乱,驱逐胡夷。

南雄之民徙之于南,祖亦偕妻、子与乡邻同迁于广州南海县卜址于白公万处,即今神安司大沥堡龙腹乡之西向也。然伟公以前休绩未免残缺,自二世至八世,奕业相传或官远地,或食廪膳,或为禄仕而赋诗言志,或舍郡庠而投闲泉石,或权子母而广置田庄,贻谋燕翼行谊,难以枚举。迄于今转而为民籍矣,而闾里之盛,尚脍灸人口,会仰承教泽。蒙祖宗庇荫,思克成先志,创注族牒述奠居之,由推所自出发潜德之幽光,而本合枝分详列统绪,使晚进子孙识继守之绵长。法祖尊亲,伸孝思不匮良 亦先人属望之深意也,会安得不志。

康熙十五年岁次丙辰孟夏丁卯 九世孙 会龙 序



新会《钟氏族谱·原序》

我族自柔祖始由南雄迁古冈,历十余世,支派蕃昌。先济美旧有牒谱,世有辑修。隆庆而后,珥笔稍停,族之显而树勋隐而杰出,而寿富者未详。盛美无由申其仰,止间有遇丙戌之寇,遭甲午之变,受迁移之苦,被马伯之乱者亦未著编。末能无昆冈之憾,再迟数十年,老成凋谢,踪无闻势必忘祖宗,遗疏远紊,昭穆而相为。残贼者必多予惧,而增辑之博询广采,不惮奔走之劳,无分寿天穷通在所必录。第治乱儿更文献多所残缺,伤其血脉未贯,无异手足应之痿卑,或遇家有小册,出以相示,则焚膏继晷,如无获无价之宝。夫然后纲罗百代,星罗棋布。之上接诸公所修,共咸一帙,比于前代名公虽云才力不逮而备详。……



侯姓

番禺《侯氏族谱·序》

尝闻国有史而家有谱,势分虽殊其理一也,夫谱者所以录侯氏之宗也。前无其谱,后将奚述,后无其谱,前将何传?谱之所以修,从来远矣。禄敬修之,盖根之深者其枝必茂,源之远者其流必长,人之宗枝非犹木之根水之源哉。上稽远祖,乃南海亨田侯氏也。

厥祖讳明雍,由宋末徙自南雄珠玑巷, 卜居于南海亨田乡,其分枝之祖普亨公也。当元之末游于大冈乡,乡之叟李姓,字均达,见而奇之,遂以次女妻子,奁田三十亩,祖因之而家焉,是为大冈始祖。国朝初定版图,祖立籍番禺白泥六图,皇天眷佑岳降五孙,以继其志。创业垂统,族著大冈,孝子慈孙,支流万派。其闻有登科而显任者,有读律而居官者,有执经泮水从事掾曹者,家声朴实。时毓俊杰之英人皆务本,殆无游手之徒,地灵水秀,俗美风淳,前人择居之智良不诬也。

禄生百余岁之后,上序百余年之事毋亦虑。夫世愈远而愈失其真,故因昔日之遗谱,述先人之口碑,修之录之,志其实也,昭之穆之序其派也。俾万祀而下知命脉之有,在宗礼之有,原继体守成,不负祖宗积德累仁,光前裕后,迈先世之芳躅,庶根之深者益深,源之远者逾远。

禄也修谱之志,盖倦倦如是,而己后世贤贤而亲亲者,当继禄之志云尔。

大明嘉靖三十六年岁次丁巳夏月吉旦 三房七世孙

继禄 敬修谨序



姚姓

高要《姚氏源流》

……崇公始入粤东,封为文考公,即当时之宰相也。自南雄珠玑巷初迁博罗,二迁东莞,三迁增城,几十世矣。至吾高要始祖,玉山公,讳瑞,妣麦氏,生五子.始居大姚村,祖见人多业少,遂携汝廉、汝澳二子,迁居布院都上三甲双板乡居焉。然斯时家声大振,传名双板姚。

汝奥公乃熙求、应求、贞求之祖,分居旧村坪,今祭祀。异因初无尝业而不同,后各有设立故也。汝廉公,妣严氏,独生一子荐馨,任罗定协守府。荐馨公,妣张、陈氏,公五子。……



聂姓

南海《聂氏家谱·序》

……振乐翁,随宋南渡,莅任南雄始兴县令,因运粮接济担州,经古冈而卒。子丽寰翁,任朝议大夫,国子上舍人,由太学奔丧,遂于象山下卜筑而居焉。孙家积尚,宋朝郡主,为郡马,世笃忠贞,勤劳,王室所为衣冠之美。无替厥先术业之隆,有光厥后者也。然当丽环翁之殁也,存子女四人。天锡、天银,幼冲五祖姑于归未久,遂赋柏舟;惟七祖姑未字,于时倘两祖姑他适家胙有不濒于危者哉。则天锡、天银二翁,且不保曷有家积翁之嗣兴也,实赖其姐妹矢志抚育弱弟,世胄之隆,盖以此矣。其贞节孝顺之风不远贤,于轵深井里仗弟尸而泣,以著侠烈之名聂政姐乎,后有明之旌庶足报耳。至元朝沧浪翁始由象山迁于魁溪,胥,字江浒,号曰沧浪。轩日与黎秋坡翁、邓退庵翁诸先生赋诗寄傲,其后或隐或仕,代有达人。熙自国朝克瓒令绪百余年间,举孝廉者九,应明经者十,文司秉铎,武列于城。暨夫游太学登上庠,缕指难计,苟非世德作孚乌有此哉。此皆不援不附,可与国史同参而为信谱者也,是存世者谱也,而当知世之重轻也。然世之重以德,谱之重以言重德乎,重言乎,均在厥后矣。是为序。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季春日 二十二世孙 绰彝敬序

(摘录南海《聂氏家谱·序》,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河东《聂氏族谱》

太始祖,大宋户部尚书。讳昌,字贲远,号居庵,乃宋朝进士,原籍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稽查南雄府始兴县新村《聂氏族谱》,奉宋朝崇义公为始祖。以吾昌公为五世叔祖也,祖初仕为河南开封府君,寻升光禄寺大夫,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奉旨与耿南仲同议两河疆界,至绛州罹,因金人之难而尽节焉。时终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丙辰日蒙。

帝赐谧忠愍公祖,妣赵氏(郡主),诰封一品夫人,合葬于古冈怀仁都一图五甲,土名汾水冈莲花台五马钦泉山,坐壬向丙税归。

源清都一图五甲聂亿万户丁聂发。

二世祖,宋敕授文林郎,特受南雄府始兴县知县,讳发,字成之,号振乐。……



夏姓

高要蛟塘天鸦《夏氏族谱·世系流源考》

按我夏氏,肇自涂山分氏郡衍会稽,则夏氏之裔,系出大禹之后。第世代迢遥,难于详述,只将嫡派略提其纲而历之。

太祖讳竦,字子乔,宋朝为仁宗拜相,京出河南。至二世祖安期公,随高宗南渡,始至浙江,在浙传至东隐公即子乔公之七传裔孙也。后东隐公自浙江游学于南雄珠玑巷,盘桓岁月,娶妻雷氏,乃生五子:长邦福,配苏氏;二邦祚,配朱氏;三邦禧,配周氏;四邦禄,配谭氏;五邦祥,配马氏。时咸淳九年,岁次癸酉,因度宗胡妃颠狂至雄,上令行查迫切,祸及南雄珠玑巷。傍徨携眷逃走,乘桴顺流至连州江口,狂风大作,十存六七,幸脱斯难,得抵羊城。后思故土,命长子邦福夫妻回浙复雄旧址,于今为盛。而公与四次子眷属, 卜居南海西隆堡大郊乡。公及雷氏同享上寿而终,合葬于羊城北门外青龙岗,坐癸向丁兼丑未,置立蒸尝四会房祭。迨至万历年间,曾经会祭十七八回矣。追思我东隐公,离乡越境,能贻子孙千万代不拔之基,正所谓承先裕后,而为粤东之初谊者也。公第四子邦禄,字器,新妻谭氏,实居大郊。所生一子,讳倚,字南珠,号鸣琴,宋恭宗德裕年间,任安庆府通判,授中宪大夫,崇祀名宦。淑配石氏,由大郊分居高明,故公与妣合葬明邑,土名坐木山,坐丁向癸兼未丑之原。在明邑所生一子,讳启学,字象贤,配黎氏。孙二:长曰仁明、次曰仲明,此皆同气而来,根蕃枝茂,数百年箕裘绍美焉。则启学公诚为倚公之子,稽其祖,则由南海大郊而至,所谓履历明而里居不廖矣。



莫姓

南海沙头《莫氏族谱》

余莫氏乃江陵望族,钷鏕名家,历世绵绵,丁繁户盛。……至唐大历中,藏用公为北部员外郎。继而让仁公有隐德,长庆间居封川,为岭南开族始祖,是为一世,生宣卿公为二世。让仁公早年不禄,宣卿公幼孤,随母依开建莫及之公。后宣卿公归封川,隽拔神童,与长兄俦、次兄群,读书于麒麟山,举唐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岭南鼎甲之宗,职授台州别驾。三世晋公,乾符中官任怀州刺史;齐公历任襄阳县令。四世如松公,累官端明学士;如柏公,后唐清泰时为河东邑宰。五世怀公有才猷,宋太祖登极,以文学荐任开封教授,升青州别驾。惟公于建隆年间任单州团练使。七世之用公,宋恩选进士,初任闽蒲县令,擢升南雄州判,年老解组就近创居凌水,即今凌江驿(南雄古驿道)是也。会世多故,星流异境,公乃偕三子:曰愚、曰鲁、曰钝,营徙五羊城清风桥居焉,居址有年。

之用公以寿告终,与安人万氏合葬于白云戙旗峰。嗣因飓水圮塌庐舍,三公不己,各携眷必属投亲择地卜居。志图后嗣蕃昌,冀以相连梓里俾手足之谊常亲,是以愚公居番禺韦涌;鲁公居南海沙头;钝公居东莞焦利。各房分居,支派字号各有家乘详载,惟我本支始祖,自宋迁居南海沙头老村儒林乡,递今二十余世,逐一具载明如指掌,后之子孙览焉。而得知所本,则知所重,尊祖敬宗,笃亲睦族,由此而世嗣绵延。备录无替云尔,谨序。



南海自让仁公至本支始祖世列

一世祖 讳让仁,字逊义,号建川。

二世祖 讳宣卿,字仲,号片玉,唐大中五年辛末科状元。

三世祖 讳晋,字益深,号涟溪。

四世祖 讳如松,字绍坚,号仰天。

五世祖 讳怀,字尧远,号碧洲。

六世祖 讳勇,字昂天,号威日。

七世祖 讳永丰,裔居金井。弟永秦、永仁、永昌。字之用,号建册。威日公仲子由宋恩选进士,擢授南雄州判,配万氏、施氏,生三子:愚、鲁、钝。解组创居凌水(南雄凌江),后又营迁于广州城清风桥,与公合葬白云山。嗣因飓水圯塌庐舍,愚公迁居番禺韦涌;鲁公迁居南海沙头;钝公迁居东莞焦利,各房支裔各有家乘详载。

(摘录南海沙头《显承堂族谱》,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徐姓

《徐氏族谱·序》

四海之内,炎黄子孙均源自轩辕大帝也;五洲之中,徐氏子侄皆是颛顼后裔。所谓颛顼者,乃是中华第二大帝也,距今约4000余年,颛顼受黄帝册封于徐,徐近东海,遂因封土为姓。大千世界,上下五千年,凡冠以徐氏为姓者,皆根于斯。始后,各州各郡乃有分支。及宋绍兴年间,即公元1132年至1162年间,移居广东南雄珠玑巷之先人,因避金人之乱纷纷南迁,此乃粤桂两地徐氏之由来。祖宗有灵,佑我后人,世代昌盛,族大支蕃,繁衍不绝,遂为大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古往今来,世家有谱,巨族有名。近数十年,种种原因,无暇修谱,是为憾也。古语云:“五世不修谱,是为不孝”。今者,国祚升平,民康物阜,耆老后生,思祖勋猷,德泽后代,数典岂可忘祖。饮水思源,遂续修谱,以使之世代相传,俾知克绳祖武,贻厥孙谋,佑启后人,世世代代,承我列祖血脉,继我列宗宏业。是以为序。

一九八九年五月己已年三月 五房子孙同记



广州琶洲村徐氏宗支考察记

以元魁公为始祖,离开珠玑巷继续南下,先在长洲(今黄埔区属)落脚,后又分为四路,分赴琶洲、赤沙、台涌、江贝分别定居,而元魁则居琶洲。据耆老介绍:历史上徐氏族人与长洲上、下庄村民曾经发生过纠纷,这大概也是一再搬迁的原因。按该宗支簿记录推断,徐氏子孙世代在珠江之滨繁衍生息,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陈先生初步结论:

一、琶洲徐氏祖先是宋季中原移民,为当时寄寓南雄珠玑巷的氏族之一;徐氏宗支迁移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

二、从“江南八龙”的后裔最终定居和繁衍的历史,可证实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及其人口、文化、生产力诸方面的发展繁荣,无疑同南宋中原大规模移民南下发生过密切的关系。

三、“提领总管”,可补史载宋代职官制度之不全,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琶洲徐氏宗支簿的记录与子政墓、咸丰碑勒即可互为佐证。

四、作为琶洲徐氏四世祖的徐子政,是宋代一位有政声的军事长官,如能深入研究发掘其生平史料,庶或对宋代南粤军事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摘录广州市地方志办陈锦鸿先生对琶洲徐氏宗支考察资料。)



高姓

花县赤泥白石村《高氏家谱·序》

夫家谱者,一家之私谱也,然必先有公谱而后有私谱,公谱者则天下通族之谱也。粤稽古昔,我祖绥公自齐国受氏以后,至先贤子羔公,而厥后克昌,惟是代远年湮,氏族星居,其事迹散佚。虽传者固多,而记载于篇章志乘者亦复不少,此口具载公谱中至唐,鄙人赘述。

念我太祖公至巨庵公,世居南雄沙水村珠玑巷。于前明以郡廪生宦游广州,解组后卜居于南海高村乡焉,此开族广州之所由始也。至六世祖西庵公,口口守备饶平,见光白石参天,嵯峨耸翠,于是辟草芜修筑宅舍,乃迎父兄亚父移家花县白石聚族而居。其后,族大枝繁,或迁广西之遥,或徙番禺之境,其所处不相同居址亦各别。若修明谱,系何以知昭穆之义,崇秩序之分,鄙人深有感焉。爰用家置一帙,务使联散为合统众而同。庶几日后,分房子孙考世系而知伯仲,数流派而识尊卑。从此,瓜瓞绵绵之德业,绍圣门之绪螽,斯垫垫之科名,增白石之光尔,是为序。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孟秋 谷旦十八传裔孙 择贤谨识



番禺《高氏世谱》

我家得姓,初世起自齐太公。六代孙文公子高之孙,傒以王父为氏,渤海人,故今著姓犹曰渤海郡。宋靖康时,避乱迁广东南雄珠玑巷,遂为南雄人。按本纪由南雄再迁者兄弟三人,居香山,从徙番禺,从迁新会。其居番禺者我祖台子光宣教也。因仕占籍,遂世里村周南兴和坊,时在宋世开基卜胜垂我后昆,是为番禺里村高氏之始祖。十六世孙为伊、为表,十七世孙修忠、象斗……。



那伏族谱之简撰

我之始公维峤、次曰维华、三曰维岳、四曰维峦,亦由保昌县逃奔至广州或新会各地带也。维峤、维岳迁新会,维华、维峦迁广州城内,维贤迁番禺,维岑迁高州县。至十三世听潮公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择那伏而居。那伏之乡名由陈白沙先生在小那伏教学(即天心里旧居),故改为那伏乡也。

那伏之始祖一世维峤公,二世听潮公,三世明广、元广,四世云山、永光,五世松乐、耕乐,六世松隐、竹溪、梅友。云山二房迁背坑,云山三房迁中山。七世南窗生伯麟,即翠峰祖;南所生伯洋、伯勤;南轩祖迁龙泉飞山,八世祖迁广海,梅友十世祖继吾公生二子:尚礼、尚通,亦迁广海也。



郭姓

中山《郭致政祖谱牒·弁言》

……南金公,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南金公举乡荐任广东连州知州。遂由江苏扬州行子迳展转迁南雄至广州,配室岑氏、伍氏二人。岑氏敕封孺人,生子贵福、贵禄;伍氏生子贵寿。贵禄公,字广德,号竹迳,又号竹轩,随父居羊城。宋仁宗天圣四年丙寅,由孝廉授广州司训,配室李氏,有子三人:长讳壮,字少雄;次讳爽,字少清;三讳洁,字少白。少雄公生六子:长云龙、次瑞龙、三翔彪、四翔凤、五翔鹏、六开广,即致政。

致政公,宋庠士,任黄田场管勾。入居广州属之香山,是为吾族香山之始迁祖,即少雄公之第六子也。少清生子梦德、梦寅、梦辰三人。梦寅迁顺德,是为顺德郭之始祖。少白生子各逈樵,迁天河,是为天河郭之始祖。吾族由宋以来,上溯虢叔,下讫近代,遥遥二千有余载,族大而支派蕃衍,蔓延各地,不可得而统纪。

自吾始祖致政公卜居香山后生二子,长健公,元初任广东德庆州封川县提领,其子孙移居本邑平岚暨分徙于鸦岗。次复公,元至元间任东莞盐场总管兼理黄田场管勾事。其子孙分居山际头、茶奇、落宫花及蔓衍于竹秀园……。

窃以为洞察古今,周知本未,探求同异,考核存亡,竭其力以修明复,使七百余年之渊源统绪灿然而明者,意在斯乎,述其缘起,弁之谱端。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孟夏 二十传孙 尚瑗月朋氏敬识



容姓

新会容村《容氏族谱》

容氏肇自敦煌。自远祖讳沙者,由闽始居南雄珠玑巷。讳沙生讳怀训,怀训生讳士燕,士燕生讳傥,傥生讳熹,熹生讳尚,历六世。宋靖康间,而尚者避狄,偕弟记男、元辅、元弼入广之新会潮居里容村居焉。创业立基,乐天安士,庆流余裔是为容氏之始迁也。始祖讳尚生,元辅、元弼是为二世。二世祖元弼,宋高宗朝以明经登第任承仕郎,显亲扬名,为新会著姓。元弼生铨、铿、铖,是为三世。三世祖铨,宋孝宗朝授谏议大夫,光承先烈,裕泽后昆。铨生升、申、震,是为四世。四世祖申,隐居独善创业。绍基训诲二子,专务儒业。申生规、矩,是为五世。五世祖讳矩,与兄规慕先世之儒风,以箕裘为己任,严庭训隆德业,宋理宗朝由科目登第。讳端,授主簿正授将仕郎,兄弟休官归于县廓土地巷居焉。端生讳临朋、复朋、益朋,是为七世。七世祖益朋生讳有仁,是为八世。八世祖讳有仁,字克已,隐居弗耀,广理田宅,以为子孙计。元季,四海鼎沸,西寇攻邑,土豪黄斌据海外,公遂避狄,地于南雄坑,幸际大明牧自守,斌待以礼,公复洁己,奔于香山戎旗村。有仁生讳康禄,讳谧是为九世。谧生讳逾、讳进、讳迪,是为十世祖。逾生讳恂、恪、恺、慎,是为十一世。十一世考讳恪,号静轩,字允敬。吾家族长幼见闻行实为之谱帙,今亲疏可见,于一十余世之下者,实自公始也。……

大明成化,中岭头支东良到轩公 修辑



梁姓

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旧序》

余宗系出闽之泉州。宋南渡时中原多故,有祖讳熙学者为赠太师越国公。讳格,次子流寓韶州南华寺,继迁南雄保昌沙水里珠玑巷,赘居许塘许氏兰室公女,生二子:长讳充、次讳衮。衮子五,徙居化州、定安等处。充生子一,讳登,初名珙,字伯升,号实齐。淳熙初,举明经掌增城教终于任。遗四子:文奎、文璧、文治、文定。奎、璧二公原配欧阳县君所出, 卜居莞之板石。而治、定则随母夫人蔡氏归广州舅氏家,因隶籍焉。世系载于旧谱甚详,厥后族渐蕃衍,丁元抢攘,谱牒散失。余虑后之子孙罔知世次尊卑,或紊昭穆不明,有乖礼制,遂以平昔所耳父兄之言,由掌教公而下备述支派,以续叔明公所述系源,以传于后。俾余族子孙,有能增修家乘者,可据以为之本也。

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孟秋既望 织染局大使八世孙友文谨识



恩平圣堂《梁氏谱·序》

……我祖永寿公来自南雄保昌珠玑巷,盖始于南恩之琅绵里者,其终于保昌之珠玑巷乎。保昌之始者谁欤闻诸新会、东莞、增城同宗,谓钱塘教授于南雄。南海、佛山、三水永安公之裔也。然宗远支繁,皆末审其序次,当宋南渡,胡妃逃匿,谴及珠玑我祖间关数百里而来,于兹意者旧谱缘是失耶。旧谱既失,不敢以无稽之传,而妄有所附于谱也,断自永寿公始矣。……

明万历十二年甲申六月上浣 邑庠生以绚 绍文谨识



南海《梁氏家谱·序》

……唐高俭传赞曰:风教既簿谱录都废,人靡常产之拘士,忘旧德之传是知谱录者。虽一姓一家之事,而笃宗盟厚伦纪,扬先烈示后来可以培孝悌之基,可以正风教之本,其事顾不重哉。我族自太始祖宗富公,宋季,由南雄珠玑里卜居顺德扶闾乡,世系源流,昭穆远近,族谱载之系详。逮十三世裔龙公,侨寓省城,再传至玉书祖,乃寄籍南海,继继绳绳,自为世次,遂以裔龙公为始迁祖。想八世而至纶,宗支蕃衍,于今十有一传矣。……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仲秋谷旦 八世孙纶 谨序



顺德碧湾《梁氏族谱叙》

夫山莫大于五嵌,而寻脉者必极于崑岺(原字为:‘山’字下面一个‘仑’字),水莫远于黄河,而溯源者必穷夫星宿非好求诸远大也。盖必详其始也,乃见不忘其本,然则为子孙者,可不顾脉思源而追考,夫受姓命氏之始也哉。我梁姓本颛顼之后,系出于赢秦襄公,从叔康公于宣王时,同奉命伐西戌有功,赐伯爵封于夏阳之梁山,即今陕西延安府安定县也,己后世遂以梁为姓。云康公元孙益耳仕晋为大夫,有善政。八世孙鱣由齐千乘徙于曲阜郓州,从学圣门,居大贤之列,宋真宗朝封千乘侯。子聪,字子襄,为曾子高第襄。后有讳嘉者周赧王,时为秦大将军襄,后曰婴佐,汉高祖定天下,曰统佐,光武中兴曰竦者。三子封侯曰鸿者,夫妻偕隐克家全善。类于有宋太素合父子皆状元,孤耿一生,厚葬之相,明不愧符留三字,石门之教,仕堪师是固由周而来。以至前明史册载,代有传人,其间德醇道茂武纬,文经节义,著于当时文章,名于后世者指不胜屈。绵绵延延,如山之脉中出脉水之源,复发源积厚流光川渟嵌(原字为:‘山’字下面一个‘狱’字)峙。当宋开禧中,而我祖肇翁公,于是笃生公讳始,号岐西,由进士为南雄剌史,遂著籍珠玑。子曰肃,字子恭,孙曰岊,字秀峻。当咸淳十一年岁在甲戌,遭匿苏妃之祸,凡家珠玑者皆流徙四方,秀峻公乘槎至江尾沙田巷。子敏,字明达,号乔松,挺生我碧湾始祖。溪隐公,讳坚,字德固,号溪隐,当流徙之次,卜居碧湾占籍顺德,是为本支之始祖。由是而八世祖秩周公,九世祖月友公连镳继出,瓜绵奕祀,秀毓云礽,是皆我远祖梁康公之所积累者,故能寝炽寝昌。……



香山大榄《梁氏族谱·序》

我族自夏阳肇封安定衍派以来,世称望族。逮我祖绪菴公自南雄珠玑巷因避乱,迁于香山榄都之东头里,奕叶相承,枝条蕃盛。前辈间有手辑族谱,皆以详略不一,未及梓行。先严超达公,壮年常会商子姓昆弟建议修谱,旋因乱事停止。先严乃自行采辑,补阙序残。朝夕搜罗,致力于谱事者数年,略具规模,缮写成帙,以留传于家。遗训敫以修谱事唐之,余辈惟余性嗜山水,出外游山之,日多伏居里闾之,日少弗克,与父老昆弟聚于一堂编纂谱系,以成先人之志。晚年里居,爰将先严所辑之谱及别房各谱,参互考订编辑,撮要续成。非敢云备后日子孙知所感,独继起纂修有此一编,以资参考,未党无小补云。

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已孟春望越三口二十传孙 炳辉 谨识



袁姓

东莞茶山《袁氏族谱·序》

袁氏之初,出自黄帝轩辕氏。至辕涛为陈大夫,执政于楚。而辕始著于春秋,后乃去车为袁辕,所谓去车,为姓得依乃成者也。顾莫详其何始耳,在汉则有袁固、袁盎。考诸史传袁固尚有作辕,生固者而其字亦爰字同。如景帝楚相袁盎,字丝,史迁称同子骖乘。爰丝变色,爰盎即丝也。山豆古文,辕、袁、爰三者义皆通用耶。其后,袁安、袁隗四世三公著于汝南为望,齐唐相嬗高贤接踵。至宋朝而一世祖讳祯,当南渡时由江西袁州府迁广东南雄保昌县大庾岭南麓珠玑巷柯树乡,乃其故居云。后以迁宦游于广东至乡之茶山,隶籍家焉。生二子:长琚、次珂,是为二世祖。每岁冬至春日,族人会祠下祀此二祖,以为常旧有谱纪述类少伦次。嘉靖壬戍,昌祚第归,阅叹曰:夫士不获行诸,国业必施于家,故云是亦为政。自古未有不整齐其家,而能经国理物者,夫袁氏自保昌县而来,迄今十八世矣。……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 严斋 撰



东莞茶山《袁氏族谱·初世祖天祐公来历》

初世祖天祐公,讳祯,妣莫氏,为横冈、厦蓢两房始祖也。原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于宋朝建炎元年,扈驾南渡偕弟随父讳臻,号泽奄公,由河南汴梁来守东粤,官大司马。我天祐公居长,官授准备将军;弘德公居次,官授团练副使,寓南雄保昌县柯树乡珠玑巷。宋绍兴三十年,天祐公卜居茶山;弘德公卜居石碣。天祐公生二子:长讳琚,乃横冈之二世祖也;次讳珂,乃厦蓢之二世祖也。至宋绍兴三十二年,天祐公复回故乡未返止,奉祖妣莫氏,葬于白雾岭,追奉祖考附于穴内同享祭云。弘德公生三子:长讳玖别,居袁家涌;次讳琛,迁居于潮阳;三子讳瑨,乃居石碣。支派分于大汾、湛翠诸处。但我天祐、弘德公兄弟二人,一居茶山,一居石碣。迨后两房曾于前明时,同力卜有地基在莞县城西隅外阮涌口,建立泽庵公大司马祖祠宇。至前清国初,为兵燹倾塌。虽前人合志曾于备修其,如后人有心无力不能修复何。迨乾隆十六年辛未,赖石碣、袁家涌、大汾、湛翠各房先展孝思,同出资力复营祠宇旧址,以妥先灵也。并存昔日所遗此须薄尝,以供祭典姑俟,我横冈、厦蓢补贷广尝,而后大祭云。



巢姓

从化、龙门《巢氏太祖由来·序》

尝思开基太祖巢宣荣公,妣严氏,生高祖巢友俊公,妣陈氏,自由南雄府珠玑巷奉旨业下广东省城,由东江水上增城开基立业,财丁两旺。无振纲常遇大变,移居上龙门七里岭户籍。先有户长巢良贵,后筑龙门城,后又遇贼大乱,又移龙门地派田心围住。避难势徙过从化、番禺、流溪保司属陈瑞甲约、小粤垌塘基背开基立业,筑祖祠起镇宅。误信时师,筑立偏方向坐艮向坤,弃龙就局,家兆不祥,丁财大败,六畜遭殃。后至期间,江西省来有陈三吉先生,明师慧眼,变理阴阳,开正龙门,坐坤山巽向廉戌辰丙辰分金,又建朝阳日斗门,坐坤山艮向兼未丑辛丑分金,财丁两胜,福禄双全。祖父遗言嘱后人,切不宜妄信时师信谎言,改变分金偏向,或不然参差失错,吉反为凶,若仍旧贯子孙有厚望焉。



植姓

植姓入迁怀集小考

植姓的聚落以两广较多。我县主要集中在诗洞、永固地区。据说原来没有人以“植”字作姓。在流行的蒙学课本之一的《百家姓》(北宋时编),根本没有植字,连《辞海》也找不到“植”字作姓的解释。后来到了明朝,《皇明千家姓》才能找到植字。传说植姓的“植”,从南唐(公元937年)时的“相”字改过来的。因为在北宋年间,有一姓相的触犯了皇法,遭到罪诛九族。后来死剩的一个改名易姓逃生,把“相”右边的 目”加个“十”,再把封“目”的一横延长就成植字。于是在《皇明千家姓》才出现了植字。

植氏之族,系出南雄珠玑巷。宋祥兴年间(约公元1279年一1298年)才入迁怀集。据《植氏族谱》记载:植姓始祖叫植元真,生于残唐南汉年间(约公元907年),始居于南越(南粤)。据香山县黄泰泉先生修《广州府志》时说:“覃、闲、植、洗(冼)等四姓皆在南越。而此四姓是在两广较多,其他省很少”。始祖元真公相传来自南雄珠玑巷。

据载植姓始祖元真,下传至十三世才开始入籍怀集,至十四世后发脉开支。十二世祖植中通生三子,长子英翰,入迁广西容县白鹿洞,次子光翰,三子弘翰入迁威州(怀集)。

十三世祖植光翰,字显宇。生于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能武善文,平生不愿求官荣显。生两子:元显、亨显,后居梧州。十三世祖植弘翰,字熹宇。生于宋瑞平三年(公元1235年),生两子:利熹、宗熹。弘翰也居梧州,在南门大街开一布店,兄弟两人同怀梧州多年。后来祥兴至元大德年间(公元1279—1298年),三江一带(梧州)寇匪盘扰,为了躲避贼乱,两兄弟遂带妻儿入迁威州择洞而居。

十四世祖植元显,生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平生志气豪雄,才识宏通,初住永固地轴,后其一子名茂盛,于永固下洞建屋置业。另一子名文斌婚娶诗洞,落居双砧。第三子名念佛,于诗洞沉钱、坑口定居。这支脉后扩展到龙凤、九龙坊。

十四世祖植亨显,生于元廷祐五年(公元1318年),生平厚重沉默,和谐善居。原住永固,后见地窄,移居诗洞地盈。这个支脉后来定居诗洞六斤、凤活、凤逃、近村一带。

十四世祖植利熹,生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生性和顺,支脉定居诗洞六龙坑。

十四世祖植贞熹,生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生性刚强,初到诗洞双井立业,置家后入道洞。其支脉后在仁和、安南、去田、玉田、大壮、七星一带生息拓业。



三水《植氏族谱·前言》

唐朝末年,吾族始祖元真公自南雄珠玑巷辗转南迁,定居三水土塘下村,搭寮垦殖,子孙繁衍,为植氏村落之始也。植氏乃古代南越郡七姓之一,载于明朝《皇明千家姓》中,其源远流长,垂千余载矣!吾族得承祖荫,开枝发叶,宗亲遍布粤、桂两省区数十县,近二十万之众。历代人才辈出,为国为民作过贡献。

盖族谱为地方志不可或缺之史料。唐刘知几讨论史志,以谓族谱之书,允宜入史。其后史籍志书,多有收辑谱牒者。族谱记氏族迁徙,明宗枝源流,得以考证社会变革、姓氏由来。氏族所重,重在谱牒也,今应诸县宗亲所倡议,重修印行《植氏族谱》,旨在保存氏族史料,以传后世。尚冀吾族子孙,弘扬先辈美德,携手开拓,为四化建设出力焉。

本族谱为《植氏族谱源流业书》之第一辑,俟后将补充修订各类史料,分辑出版。



讴村房谱选录

清远房族谱云:始祖元真公生二子:国荣、国华;华生二子:云礽、云瑞;荣生二子:云客、云标;云客生一子名振,振生三子:廷志、廷举、廷经;云标生三子:暖、统、瞻;统无子;暖生廷宾,住清远蚁垄;瞻生廷枢(即廷晓将军)。按此族谱甚真。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清远房寄来其人端朴,所传断无假伪。且廷晓云廷枢,恐受职时更原名,而宗人祗记初名也。凡珠玑巷来者与云善植产,因公及云其初,宝国昌子泰康公之后也,俱皆失考。抑国荣、国华其中有一误欤?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九日,往土塘房查三水王岗谱云:云礽、云瑞住汪村。



黄姓

《江夏合族谱·黄氏家谱·序》

黄氏得姓有熊氏,陵中之季子云者轩辕七世孙也。受封于黄国氏,生熊启,封于江夏郡。周衰国废,子孙散处,于楚汉魏之时,世代不衰。袒元方翁仕晋,时为晋安太史,封国公,谥为文节公。永嘉末,随父渡江居闽之乌石山,今侯官黄巷,即旧亲所居之址,子孙蕃衍,屡代兴焉。及周青钱学者,元方翁之九世孙滔之子也。唐开元中移居甫田涵江黄巷,闽之始祖也。唐玄宗时,历官桂州刺史,增堂紫光禄大夫,封闽国公,谥忠义公。娶丘、赵二氏,所生三子:长曰谣,为闽县令;次曰典,为永春令;三曰乐,为巩溪之黄碣,(见《唐忠义传》)。去都之东北二十里,为涵头侯官黄巷,因侯官而得名。后分为二,前黄曰前,前黄后,为即典之姓革乃英妙之后。二黄同派,祖典生子曰恭,官为工部员外,生子曰琇,为刑部侍郎。子子孙孙,奕世绵长,麓隐居不士者,祖德也。因董昌作乱,只逸耳。

至一百○九世祖昌,为南雄太守,入籍珠玑巷,因官而居此焉。娶宋氏,生二子:长曰澄溪、次曰澄乐。澄溪族居福建蒲田;澄乐官历谏议大夫,娶殷氏,因挈家复居福建莆田,生二子:长曰居正,次居富。居正翁于元祐年间,孝宗癸未,虏数侵南渡中兴,居正翁积学,淳熙二年乙未科状元,詹骥同榜进士,任西蜀成都府绵州知州,聘入天章阁大学士侍制论事。老则出为广南都曹运使,升英州即韶州是也,官都曹运使中奉大夫,后世为命祀为珠玑不迁之始祖也。娶巫氏,诰封夫人,生三子:长源深,由珠玑里子孙择居焉。次曰源辅,迁居天河横江。三曰源赞,迁居龙江崔山。自闽东山,后著于珠玑之昌之政观于谱,皆可详其出处。盖族之别处,奕世蕃昌,未易详考。其间以学负大名扬流积概历中外者,由蒲田迁珠玑尤盛。而谱牒通侯者,实从居之地,令疏其支派,故著于谱牒。之后若子若孙,且知庆源绵远云尔。

宋嘉定十年岁次甲申仲冬朔旦 珠玑五世孙 国泰讳臣省 谨述





马来西亚《黄氏族谱·居正公派系分支》简介

杜阮世系长房

始祖居正公:

名由,号寅齐,澄乐公长子。岸公次子典公。原居福建莆田涵江黄巷。南宋孝淳熙二年(1175年)状元,累官吏部侍郎,升天章阁侍制学士。后出官广东,复居南雄沙水村珠玑巷。今广东之裔,多以公为始祖。夫人巫氏,子四:源深、源大、源辅、源赞。

二世 源深公:

名文汉,号云山。南宋进士,官徐州知府,浙江都曹运使。移居广东冈州(今新会)源清坊象山地巷(今杜阮乡)。为杜阮系始迁祖。夫人华氏,子六:国宗、国泰、国安、国秉、国器、国舍。裔分居新会、恩平、台山、广海、香山等处。

源大公:

居鹤山黄峒,子天伦。

源辅公:

居顺德甘竹滩头。

源赞公:

裔分居顺德龙江、龙山、天河、横江等处。

三世 国宗公:

名臣定,号安道,南宋进士。居石碑都潭雅里(沙坪)。夫人马氏、林氏。子五:锐公、锐通、锐智、锐固、锐聪。

国泰公:

名臣省,号安民。南宋(1208年)进士。世居杜阮。夫人冯、柯、胡、彭四氏。子十:文光、文辉、文馓、文达、文勇、文璧、文选、文华、文倚、文印。为杜阮二世祖考。

国安公:

名臣享,号逸齐。子三:章圣、章进、章现。

国秉公:

名臣明,号冈州,南宋进士。移居开平泥冲,为泥冲开基祖。夫人张氏、李氏。子三:龙溪、清溪、河溪。

国器公:

名臣玉,夫人冯氏。子二:朝进、时居。移居顺德。子孙有移居台山洞口村头里、台城塔城脚、及东红勘官沙等处。

国舍公:

名臣良,号藏之。子文康,移居顺德西林都新娘堡马村。

三伦公:

子二:世荣、贵荣。

其间历经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而至。

十三世 彦中公:

为新会泷水堡龙头乡开基祖。

源清公:

为台山北泥乡开基祖。

以政公:

为台山独冈乡开基祖。

以及其后。

杜阮世系二房

始祖,源深公:

名文汉,号云山,居正公长子。南宋初(1181年)进士,由广东南雄宦游冈州(新会),因居今杜阮乡。夫人华氏。子六:国宗、国泰、国安、国秉、国器、国舍。

二世 国泰公:

名臣省,号安民,南宋(1208年)进士。夫人冯、柯、胡、彭四氏。子十:文光、文辉、文馓、文达、文勇、文璧、文选、文华、文倚、文印。

三世二房 文辉公:

字道明。夫人柯氏、陈氏。子四:二七、上舍、督运、解元。

历经二十四世及其后。

杜阮世系三房

一世源深公(见上文)

二世国泰公(见上文)

三世文辉公

又历经二十二世及其后。

新会杜阮理正公系

九世 理正公(居正公九世孙),历经二十七世及其后。

新会杜阮振瑞公派裔

十九世 振瑞公(源深公十九代孙),经二十五世及其后。

新会白石乡世系

始祖 铁崖公,追奉源深公为太始祖。经二十一世及其后。

台山南坑系

开基祖 文贵公,字学禄。居正公七世孙。历经二十六世及其后。

台山洞口派系

始祖 隐龙公。居正公裔,源深公之玄孙。历经二十一世及其后。

台山独岗系

始祖 以政公。居正公十三世孙。历经十七世及其后。

顺德沙溪系(今沙头)

始祖 国泰公。历经二十一世及其后。

开平泥冲、台山广海系

始祖 居正公

二世 源深公

三世 国秉公泥冲开基祖。

历经二十八世及其后。

恩平太塘头村系

始祖 居正公

十六世 始迁祖隐乐公,由潮州迁居大塘头村开基。历经二十九世及其后。

三水长岐系

始祖 道深公。历经二十二世及其后。

花县水边黄系

始祖 德贤公。居正公派系,历经十五世及其后。

清远官人岭系

始祖 文科公。居正公二十五世孙,历经十一世及其后。



曹姓

胥江南岸《曹氏族谱·序》

(卷 四)

黄荣康序:……曰吾邑胥江之南岸,曹氏繁族而居。其始在宋咸淳间,迁自南雄珠玑巷。至七传某公,曾有族谱迄今若干年矣。支派既繁,如瓜之綿(原字为:本字‘绵’去掉糹旁后在右边加一个糸),如椒之衍。以时代湮远,沧桑多故,卷快霉蚀团散,辄有数典而或忘者。十五传吾友锡因重修之一(咏艺文略)。



康姓

南海九江《康綿氏族谱·序》

……南雄构杞(珠玑)巷,避乱迁南海,今遂为南海人。常闻乡故老云:康氏有曰革阶、曰之兆、曰在邦、曰必达,皆之行谊高于乡郡,屹南海之望族也。厥后,传至元富公,常遭中微其上世坟墓,在南海者碑碣姓名尚存,但谱毁世次,无从辩其可知之详者。自元富始,故今断以元富公为始祖。元富公生晋明,晋明生直可、直谊,于是始分二派。直可公二子:世德、世夔。世德公五子:能、安、宁、泰、铭。能公封御史;世夔公无子。能公四子:麟、凤、龙、口;安公二子:谦、襄;宁公二子:经、常;泰公三子:祯、祥、口;铭公三子:闰、闵、口。麟公四子:济、沛、治、瀚。凰公四子:澄清、澈变、上获、龙无。凤无子。谦公三子:壮、鼎、衢。襄公二子:响、亮。经公四子:正、严、殿、简。常公五子:凯、乐、雍、喜、尤。祯公四子:忠、庸、恕、都。……

天顺甲子春三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广东潮州府通判 致仕前翰林院庶吉士莆田 方熙书



六世祖会公自序

……康本寒族莫详出,相传先世居南雄枸杞(珠玑)巷,后因避兵迁广之南海龙江,遂占籍焉。世以清白,相承颇称繁盛。麟幼时,于乡之耆老言吾宗,曰革阶、曰之兆、曰必达者在当时亦为乡之望。奈何鳌劫迭更人厄兵灾,世愈远而传愈微。幸而始祖元富公元不绝如线耳。今祖坟碑石名姓尚存,惜乎谱牒不传,昭穆莫辨,可胜痛哉。……

康氏南迁史

华师大教授曾昭旋著《珠玑巷迁民与三角洲农业发展》一书中记载:

西樵银塘康氏(现在丹灶)

康有为《自编年谱》:“始祖远元,南宋时,自南雄珠玑里始迁南海西樵山北之银塘乡。”又康国《六太居士集》云:“始祖建元,当宋末时,由南雄珠玑巷迁南海银塘乡,遂家焉。”



韩姓

番禺古坝《韩氏族谱·序》

……番禺古坝之韩,南渡之后寓稽会。世乡公,相传宦而谪广南者,因家南雄珠玑巷,其孙洪泽公徙番禺之古坝卜地居焉。风景之盛,山清水秀,源洁悠扬,潴蓄大汇,实为胜概。而韩氏之子孙,毓秀挺出,倍加蕃衍。自居番禺古坝之后,书香世泽,亦叶科第出,则忠君爱国。入则竭力,以事亲,以务耕读为本,而勤劳肄业,模范箴规,守己以德,阅谱者观诸。

翰林院检讨 白沙 陈献章 序



番禺古坝增修《韩氏世系谱·序》

……据谱中所载,我祖自南宋将末,因避祸于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珠玑巷,南徙至番禺县古坝落居。同行者共有九十八户,我韩氏堂叔侄兄弟五人,堂叔转往市桥定居。其后,更有迁往文昌、东莞、中山、顺德紫坭及其他等地者,均为一脉。

留居古坝之堂兄弟四人,后以首至者为一世祖,分东、西、南上街。四房转往市桥者为市桥房,各自建祠立谱。今所借阅者乃东、西两房之手抄本,两者少有出入,大致相符。所叙韩氏之始,皆祗云:“乃唐侯叔虞之后,至桓叔之子万,事晋有功,封于韩原,其后子孙,以邑为氏,韩氏遂始于此。”至义于西汉弓高侯,当到唐代,该段虽有叙述,不过祗是若明若末,及建中年间以后所载始详。而唐侯叔虞之来历,与其至弓高侯之间,此段时期,相距八百余年,谱中均无溯叙。且唐侯叔虞之前,则更未有提及,故余以为于所谓“追远”未称尽善。因不惜以数月之光阴,寻稽史籍,颇得其详。今将所获,增而录之。谱中之误,赘者,修略之。使健存之伯叔昆仲,与后世子孙考之,更为详明。

南迁番禺古坝之二十四传孙 父斌肃序

公元一九八一年元月一日



傅姓

南海九江《傅氏族谱初宗》

……迨至周之傅御,汉之傅宽、傅俊,代出有人。至宋来南雄之祖讳举良,字镇南,系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里,实为我祖之旧居。时因咸淳八年,度宗失政,似道专权,辽兵犯界,皇妃奔关避难,潜躲于南雄,市屠少者聚而笑之。后辽兵退去,迎妃而回,妃以事诉帝,帝怒,遂令笑者迁于一方尽而屠之,民受其害,俱各逃走。围其阳时,我祖昆弟虑祸,密延同乡,时河道无船只,结桴而流其下。日夜随水漂流至连州水口,约有万余人泊在河傍,仲冬十四半夜,狂风大作,潮水涌涨,势不能当,滚散其桴,男女淹死无数,满江大哭。将至大路之峡,因风分溃,惟我祖旋泊晾罛岗。其徙者或徙之高明、罗定、新会、或就南海、番禺散之四方。我祖就览西樵之麓大桐堡儒林之乡,番山、柏山之乡,一斯而居。祖葬于本堡潭木岗。去袁氏山邻。生男五人:曰永忠、永信、永文、永祐、永聚,自此而来,各立贯籍。分为一十余户,惟大业公试叨乡荐。是年举祭镇南祖之墓,因向不积蓄,蒸尝不创,其祠后祖墓荒凉,祭渐疏失矣,迄今其墓尚存焉。又论镇南之三子永文,字率贞,义谥宜庵前,原葬于西樵之禾枪岗,今之下级其穴,名蚺蛇之首,风水平顺。宜祖生男五人:讳曰仕广、仕弘、仕用、仕盛、仕华,偕葬土名大燕岗,其山呼为双鱼土水,颇可佳也。不料三房不肖子孙,罔顾四围,风水贪图射利,盗卖其地于亲。耸告众心共怒不已,迁于禾枪岗而葬分为级,父子同穴同祭。今者盗卖祖坟之人,故绝而祖谴不爽。迨至崇祯二年己已之春,清明之日,四房子孙见祖原之穴,唇嘴歪窄,兼五年前有一堪舆竖于今葬祖穴。题云:此地如之何定有,一复遇江西同姓堪舆到,称葬之唇山癸,风太盛,将两金砖吹倒,口垂东南。次日往化城寺祈求六祖灵签云:得凿石见玉,淘沙见金,果许迁葬,众请地师江右将本山葬穴呼为骑龙斩关之穴,坐壬兼子三分,向未兼丁分针,丁丑丁未分盆,坐癸兼丑二分,向丁兼未分针,庚子庚午吉向之源遂卜,崇祯二年岁次已巳四月已巳二十四日已酉已已良时安葬。宜庵太祖妣余氏安人,石龙砖一座。葬于骑龙斩关之穴。日后子孙昌盛,福禄寿之绵绵。

中华民国十九年九月吉日 二十一裔孙 致恒 重修



程姓

高明《程氏族谱·源流叙》

甲辰之秋五越月,高明程氏族谱重成。溯谱始成自何人,曰友行璧公也。璧公何以成之,曰因河南旧谱也。

盖我族自周大司马休父,封程伯而程氏以兴。春秋时婴公以全赵孤,封忠诚君,忠诚君之后,黑公起兵灭秦兴汉,封历简侯,世其爵。后汉晋公从孙氏定江东,封都亭侯,子孙袭封,赐第建业。至东晋元谭祖,复起建业,为新安太守,有惠泽及民,因请留赐第。篁墩植木树基,诒谋燕翼,衍为万世无穷之绪,实始终此嗣。自宋,有元政、道惠、天祚公仕于朝梁。有次茂察宝惠公显于世而起,自梁为陈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者,灵冼公卒谥忠壮,生子二十二人。长季公为陈将军封重安侯,生子十二人。次子飧公袭父爵,其余显赫朝庙者,不乏而篁墩之族蕃矣。飧之子育公仕隋为车骑将军,生二子:曰皆、曰富。公起兵定六州,追封辅烈侯,世居江南为南宗。皆公为琢郡主簿,其孙大辨公为六合令,由篁墩迁广。宗生子詹,事府司直。文英公生皓公,为定州刺史,别居中山博野。世居北京为北宗。皓子曰华公,当安禄山之乱,征河北有功,封横海军节度使。传其子怀直公,入朝封归诚郡主。从兄怀信公为留后,权公袭父怀信爵加尚书仆射。封邢国公,入朝列宿卫者兄弟子侄三十余人。权子世庸为定州别驾,有殊勋。子岩为光禄大夫,封定安县开国伯,改葬其父于博野先茔。传至羽,为宋兵部侍郎文明殿大学士,后赐第于京师。而迁河南伊阳神阴乡,则羽之子虞部员外郎希振也。一传黄陂令遹。再传太中大夫珦,三传而明道伊川出焉。

未几,金人入寇河南,程氏之子孙避乱四出。宣义郎昂明道之孙,汝阳主簿端懿之子也。由伊阳携牒奔岭南,寓居珠玑巷,继迁南海鼎安坊。而生尧章、孝宗辟为士准。尧章生原甫为季院郡马。值贾似道专政,肆害贵戚,遂与其子思神、思妙、思显相议,迁居为存祀计,思神与次子瑶住新会。思妙与神长子贵、仍居大桐,原甫与三子思显来居高明程村。思显生最,最生裘,裘生用和,用和生晚成,晚成生凡历,四代终元之世隐德弗彰。

晚成生仲仁、仲礼、仲智;晚生生仲义、仲信,当时钟玉山之秀衍伊洛之传,子孙日蕃,而文人日盛。明洪武、永乐间,仲义以人才两荐授交州威蛮宰,后补理定驿丞,署理安县。仲礼邑廪,为时名师。仲信岁贡,擢选弗仕士,争师法而身列乡学、国学,为邑宾为义士者纷纷继作也。友竹璧祖为郡岁贡,博通典故,餍饫经义。取昂祖所珍藏河南旧谱,披览详阅,上而溯之乎,数千百年祖宗之渊源,历历可按。而自昂以下嗣而续之,分图列系,编辑成帙。俾后人知我族源远流长,相承一脉,思作求乎世德,越三十余年,迈祖复起而修之。

甲辰之秋五越月,高明程氏族谱重成。守兹谱者尚祈念本支百世源流一脉,以兴业宗也。是为序。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孟春望日 二十一世孙墨香昌 飞熊 际良 维善等谨志



谢姓

番禺丹山《谢氏世谱清查世系再重修族谱·序》

原吾宗之派衍粤东也,始自南宋开禧年间,南雄居民有珠玑巷者,因避苏妃之难给牒南迁。其时姓联百家,而吾性惟惠生公之三子:德政、德俊、德卿兄弟三人相偕南下,皆一本之亲也。德政公宦游广西,为贺州太守。其子秀峰为金陵御史,固赫赫世家也。殁后葬于三水之蔡坑冈,其嫡裔不详,残碑莫考,书阙有间矣。爰稽南岸家乘,载德卿生子南峰,侨居南岸。南峰生子南圃、芳圃。南圃仍居南岸;芳圃则迁居番禺,生子六郎。稽大田族谱,载芳圃仕南雄路总管,照磨于是宦游西方,遍历南海、新会、番禺诸郡。子六郎公仍怀远略,继父志,为芳圃公卜萤于从化之牛心岭,土名牛牯坟者。自己亦卜吉兆于番禺。之九子潭冈,遂落籍于大田乡奠厥居焉。六郎公配王氏,生四子:长性、次元芝、三普平、四联芝。长子守祠墓不出居,少子三人亦超然有远举之志,于是复回南岸,游学南海西樵间,卒之。元芝卜居大涡乡,普平卜居良濠乡。而我祖联芝公方欲卜宅于丹溪葛井间,而公适卒。子进仲继父志,妥厝先人,后即奠居丹灶焉。从此氏族升繁,绵绵瓜瓞矣。查大田之谱,修自六世孙郡庠生景达公,其去宋末之时犹未甚远也。而我大涡、良濠、丹灶三房,于六郎则为分房少子,于景达则为五服宗亲,其详明而叙之也。固宜若我丹灶之谱修自乾隆三十二年,计隔南下之时去岁则六百有余,易朝则四更。其姓自开族后,其氏族犹能记忆。联芝公已上无传焉,其中兵燹,流离,侨居,逆旅前既不暇,著述以遗后人。后即无所缵承以为考核,承上领脉何所从来,因思及南下之初,德俊云别系矣。德卿又云开支大田矣,惟德政未详意,我三房即其后人,欤既为一本之亲。与同姓不宗者遍别,不得已靠此过脉,知前人之索费苦心矣。夫使果信而有征何难,撰列明文乃所著述,其约略亦凭口授而知是实。数百年后忆度之词何足为典要乎,顾昔未知祖所自出,约略可言。

今既知祖所从来,则修明难昧,故谱帙必要叙清来历也。若夫祭法则联芝为发祥之始,进仲为开族之始。四时常享祖进仲而宗联芝名义,自千古不易。至于六郎公乃德卿公之曾孙,而进仲公之先祖也。则于家庙设一神位,每年一展孝思,于九月初五日以大田会拜祭。然则德政、秀峰将奈何日,此一脉之亲,实进仲公之太伯高祖,仍同配享寒食,仍墓祭以隆亲谊,斯为情义兼尽矣。何必议论多,生动辄纷更乎,乃晦于心者,犹谓欲知德政之确据。试观坟前之墓碑,殊不知其碑自乾隆以前,碑字已皆剥蚀,无从稽考,绘图于谱,昭示彰彰也。现在之碑即后人之撰述耳,在前人未见全谱,可以浑沦吞枣。今日既见全谱,安用固执也。耶然此非后智而前愚,乃其谱之因时发现也。孔子日:“无征不信”。六世孙景达公之纪叙确信而有征,夫岂谓吾能言之哉。爰将本末叙明,俾后之观者毋忘所自焉。耳谱帙既成,同执笔而为之记。

光绪二十年岁次申午季秋 二十二世孙 兰荪 薰沐谨识

(摘录番禺丹山《谢氏世谱清查世系再重修族谱·序》,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广州芳村《重修芳村谢氏家谱·序》

…….夫吾族谢氏,不始于芳村,曷在乎,芳村从迁也。八世伯颜公由莘田迁河南,始居河南之芳村,故自为芳村谢氏也。前此未有迁者也,日有先是六郎公由南雄迁番禺之大田矣。未几再迁花县之莘田矣,何以不在大田、莘田,日大宗也。礼嫡子归大宗,别子为二宗,譬之于海大田其星宿也,莘田其滥觞也,芳村其支派也。在芳村,言芳村,断自伯颜公始。何以不谱,大宗日大宗之谱,自宋而元而明,谅彼以时纂辑源流备矣。独吾芳村之谱旧多舛错,不甚详悉,小宗不明,则大宗无所考据。志职方者必始州县,尤此意也,乃吾于兹有感焉。吾族发源于宋,硕大于明,实与市桥有熏篪之谊,何以擢高科登显宦者,市侨代有其人。即吾芳村数百年来寂寂无闻,若是岂地气之所致,与抑人事之有缺,与傅日国家之兴,由礼让之行,自昭穆始然则序,昭穆兴礼让舍谱何以哉。今重辑是谱本,欧苏之遗意,尤望吾族展观者明昭穆之序。兴礼让之心庶乎,家声丕振也,后之善继者其有鉴于斯编。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清和月谷旦 十九传 直常谨序

(摘录广州芳村《重修芳村谢氏家谱·序》,铅印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三玉《谢氏族谱·序》

谢氏之先,盖出河南上蔡,乃至吾粤由宋室南渡,绍兴进士讳天爵五祷雄州始也。民之德公攀辕不忍去,遂因珠玑里家焉。五传而祖讳显复,以咸淳进士官参使,时值中原沸,奉命宣抚南海,遂回偕四子雅怀、永图、胥宇、钦山,更卜三玉选胜,上堡则伯跃先之。再筮对溪则仲奋龙次之,三筮海涌继占温水则叔云龙、季徒龙又次之。既协元龟还符,卜梦一时,土圭粹定悉向乎,西把沧溪之水而纳之。宜其寝昌寝炽科第,蝉聊将来未艾,不独见于乙酉秋也。然既各处一方,将毋疑其散而易,睽涣而难简萃者与爰素诸谱图世,以五考族,以九观上堡之分支者,几何代对溪之传,次者几何牒海涌之,并传于温水与东坑之派,分于海涌者何代之殊。其间,同祭者几何,别祭者几何,聚庐与虽庐者又几何,有服无服忧夏有吊。而喜有庆族联则情洽,则礼著见亲而知爱,见长而知敬,可至交相,为瘠蹈无良而孑然一方者乎。故杖杜之诗曰,独行踽踽岂山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其二章日,独行环环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谢氏之亲亲如是。尚亦无见刺于诗人也,己而又著为宗法明。夫五伦为之尊礼,诸父崇重道学以及存中孚谨物,恒伤德隅尚廉耻,而且勤劳以勉之,节俭以先之。毋长侈大而疏骨肉,以罔念夫鞠子其慎乃习哉。毋纵尔贪,毋健尔讼,以至惕邦宪而输,恐后敬德业而驭下。有经无一不著,为规条乐为令甲,以谆谆诰诫。夫后人谢氏之谱还可行诸天下万世,徒美其祭祀骏奔严肃,对越诗章、墓铭适追来孝,而为一家之乘哉。



番禺市桥《谢氏族谱·序》

鼎芬凉德樗才忝荷,先帝知遇之,隆谬膺顾托之,重宠锡逾常感愧,实深方冀勉,竭驽骀恪尽厥职寻。以辛亥政变,以还党哄迭起,外患纷乘,加以世风日下,道德沦衰。由此遁迹,都门清宫。授读籍以图涓埃销报渥异之恩也。岁已未冬十月,故人谢君纯龄北上晤于京邸,因此别后十年,今复得与扪膝话旧,幸忭殊殷门出,其从侄履贞重辑族谱二卷,示余并征余言弁之端披阅,既竟见其世次,明了秩然不紊,考其源流系,出汉夷之。吾公之后历两晋,以迄于宋,有艺圃者乃夷。吾公四十三世孙也,成淳中宦游东粤,遂卜居南雄珠玑,其子六郎后徙邑之大田家焉。逮七传至芳圃公,再还花县莘田,其子或迁或留居址不一。而石桥始祖文峰公,其季子也。文峰公当元季移籍石桥,距今几历六百数十年,孙枝日番,书香绵衍,且诗书礼教,几代有文人,实启天南一阀,阅久矣。……

(摘录番禺市侨《谢氏族谱·序》,铅印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高要广利水坑村谢氏考查录

我的祖籍在高要县广利镇的水坑村。从祖父这一代起,我家迁居肇庆。饮水思源!近年我回乡寻根,喜见同房的、近房的以及远房的叔伯婶姆和兄弟姐妹,大家促膝谈心,乐也陶陶。我从中了解到不少乡情趣闻,现摘其一二记述,试作调查考证,作为抛砖引玉,希冀聆听到更多的乡音。

目前水坑村杂姓不少,但以陈、谢二姓的族人居多。两姓联婚的由来已久,据说水坑开村时,陈、谢二姓人都不是开拓者,而吴、白等姓的人来水坑定居时间都比较早。乡亲们又说,水坑村陈、谢二姓的始祖,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因此肯定不是土著居民;又听老者说,谢姓原本姓姜,与姜太公同宗,后来皇帝赐姓谢。可信乎?我心中曾打问号。但村人中的一些现象,又常萦绕脑际,使我沉思:为什么水坑谢姓的人讲话,在一些日常用语仍带“官话”影子?例如惯用“我云”一词,这个“云”字本是“人云亦云”的“云”,“我云”可解释为广东方言的“我讲”或文字上的“我说”,但是,当地使用“我云”这词,已演变为“我们”的含义了。

再者,水坑谢姓人的相貌,不论男女老少,大都鼻梁较高,鼻骨发达而呈现鼻节,他们的肤色也较娇嫩白皙,言行文质彬彬,就算是长年累月在田野耕作的农民,经受风吹雨打日晒皮肤也不象其他地方的农民黑黝黝的,这可真是奇迹?所有这些,又跟氏族种姓有无关系呢?

由于我带着问题求答案,近两年,猎涉了一些史料,总算有些收获,现记述于下:

一、谢氏是炎帝的后代,最初本姓姜

去年四月间,我在香港偶翻《尚友录续集》时惊喜发现,在“谢”、“姜”的姓氏条目中竟有这样的记载:“谢。陈留商,昔炎帝之胤,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封于谢,其后以邑为氏。”“姜,天水商,昔炎帝生于姜水因氏,后太公封于齐。”这些记载,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谢氏本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名符其实的“炎黄子孙”。

(2)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先受封于申(周朝的国名,姜姓,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本来近谢邑,后命为谢邑州牧(谢邑,今河南沘源县南)。从此姜申伯及其后人“以邑为氏”而改姓谢。

(3)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东面,属谓河的一条支流)。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传说他最早发明农业,故又被称为神农氏,他的部落以牛为图腾,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炎帝后来沿着渭河、黄河东徙到太行山东麓,因不敌蛮尤,退到涿鹿(今属河北省)定居。他的后代(这里指姜申伯),又从河北南部迁到河南。

(4)姜太公,即姜尚,字子牙,周朝人,后因封姓,故又称吕尚。他曾因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和河北的东南部)。他的确是姜申伯的宗亲,故此也是我们谢氏的同宗,这话不错。

(5)正因为我们的远祖是历史上的祖国西北一带的民族,后经东迁、南迁源流久远。直至现在,水坑谢氏的人种,有高鼻梁鼻节骨,皮肤白皙,这和现代的山西、陕西的人的相貌、肤色极为相似,可能大家都是姜族的后人吧!

二、在“淝水之战”大捷而享盛名的东晋名将谢安、谢石、谢玄,他们是水坑谢氏的远祖。查民国版《高要县志·姓氏篇》,内有水坑谢氏和下莲塘谢氏的族史和族谱的摘记,说谢氏中水坑一族为谢尚之后裔;下莲塘谢族的远祖谢绛是文靖(即谢安、谢尚之从弟)的十九世孙,故得知谢尚、谢安、谢石、谢玄等人均为谢氏远祖。他们是晋代人,已在陈郡阳夏定居(阳夏,即今河南太康)。今简介谢尚、谢安二人:

谢尚,字仁祖,自幼聪颖,及长大,辩悟绝伦,脱略细行,不为俗事,善音乐,博综众艺,官历阳太守,中郎将;永和年间拜尚书仆射,出任豫州刺史。在任有政绩,寻进号镇西将军,镇寿阳,征拜卫将军,未上任而死。谥号简。

谢安(320—385年),谢尚从弟,字安石。少时便有名望,善写行书,性情豪放,四十余岁始当官,应桓温征为司马,桓温出征时,他任吴兴太守,后任尚书仆射;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强盛,军队入侵。谢安任命其弟谢石、其侄谢玄为将领,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力拒南下的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后因东晋皇族忌其威名,夺其兵权,改封建昌县公,拜太保,出镇广陵。病重,从广陵回京,不久病死。追赠太傅,谥号文清。

而谢安的十九世孙谢绛,则是宋代大臣,字希深。以文学知名,善辩论,喜谈时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举进士甲科,知汝阴县,迁光禄寺承,擢秘书阁校理。历官朝散大夫,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出知邓州。他虽然身为大臣,但为官清廉,死时家无余资。

三、南宋时,谢氏族人因避乱,始从南雄珠玑巷迁徙来高要下莲塘、水坑定居

据史料记载,谢安十九世孙谢绛,已定居富阳(今属浙江)。谢绛之侄成禄迁居南雄,至南宋成淳九年,谢氏宗人避乱,从南雄珠玑巷南下分散各地。当时谢成禄来至高要县城肇庆的崧石择里居住。后来成禄六传至谢忠,字廷信。谢忠生三子:云道、云霖、云江是为第七传。

云道在下莲塘定居,云江在漕湾定居,云霖仍居肇庆,其子谢义斋当时也在肇庆城西举办社学。义斋之子仕明传公佐,公佐生三子:德实、德宏、德义,始迁到水坑村奠居。遂分三房,奉谢云霖为始祖。据说,谢族人在水坑(德实三兄弟在水坑村奠居计起)至我这一代,已传二十二代,如从始祖云霖计起,则二十六代了。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下莲塘谢氏始祖云道,水坑谢氏始祖云霖原是亲兄弟,只是云道先到下莲塘奠居罢了。因此,水坑村谢氏老人告诉我,下莲塘谢族人的辈份比我们老,这话也不假。

此外,今年初我查阅有关广东南雄珠玑巷民族南迁的资料中,也发现有所记载:宋度宗(南宋)咸淳九年癸酉岁三月十六日,南雄珠玑巷九十七家三十四姓避乱南迁,二十六日到广州,后散处各乡。这三十四姓中不但有谢姓,而且还记录了一个名叫谢忠卿(别名谢作潭)的具体人物。至于南雄珠玑巷民族南迁的原因,各说纷纭,南迁时间除成淳九年一说外,还有绍兴六年、绍定元年、南宋末年等等。要叙述和分析这段史实,就说来话长了,本文不打算详述了。总之,水坑谢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是真实可信的。

四、从水坑分支到各地的谢氏族系简述

根据史料所载及不完全的统计,从水坑村谢氏分支到各处的有以下一些地方:

明代末年:云霖十四世孙谢九存,分迁到高要县端源岭村定居;云霖十六世孙谢殿华(又名应受)分迁到高要县宝搓长布咀定居;谢伯林由水坑迁到高要县布院上洞定居;谢悦荣由水坑迁到高要县金利白藤冈定居。

清代初年:谢族人由水坑分迁到高要县长利槎头定居(始迁入名不详)。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谢奎亮、谢奎泉兄弟从水坑迁到肇庆城东塔脚康宁社定居。

此外,水坑谢氏分迁去的地方,还有高要县的禄步云禄村、大湘大池村、大迳罗板村等处,以及广东的灵山、信宜、四会、三水、南海、佛山、广州、海南,广西的藤县等。更有出国谋生、远去南洋北美定居的,这里不作一一细说了。



谢子熊 撰文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二日脱稿

(摘录高要县广利区水坑村谢氏考查录,油印本。)



惠阳鹅室村重抄《谢氏族谱·序》

粤稽谢氏之先,出自炎帝。其始则姜姓,自周宣王舅申伯,以功封谢。而后子孙,乃以国为姓焉。而谢之由来,其为名世也久矣。时至两汉,世远代湮,难于稽考。而谢氏溯其所由至其编谱,自仲权讳衡公,仕晋为国子监祭酒始,一脉相传。犁然可睹,故唐太宗之有罗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共壹百九十三姓,千有六百五十壹家,而谢氏获于首称。今之子孙绳绳蛰蛰,登仕籍者不可胜数,宦游散处亦未易指计。其间,支派源流,光前裕后之祖,遍迁各郡。求之经书素之监史,无不井然,可知如申伯祖始封于谢,即今河南之阳县府南阳县古郡陈留也,得姓自此,故以郡。后因秦乱,播迁靡定,惟尧卿祖寓居山阴。其后,至融融祖复居山阴,后至仲权祖自山阴卜居阳下,乃河南泰康县属也。四传至焕祖,徙居会稽,后至灵运祖,自会稽徙居上虞要之,会稽、山阴、上虞皆浙江绍兴府属也。传至芙芙祖,自上虞复居阳下。十一传君锡君祖, 卜居上蔡,乃河南汝宁府属。又传至应星,又卜居新喻江西临江府属。传至班班祖,又居弋阳江西广信府,再传至亦得亦祖。传至元伟,字本杰,祖官于南雄,卒于宦邸。遂留家本郡,生四子:长行祄、次行祉、三行禄、四行祐,孙十余人。长煦、次然(音:嚣)、三焘、四照,皆行价裔。长熹、次燕、三蒸、四戬、五烈,皆行祉裔。行祐二人,年幼未详。所出后因宋帝揆迁各居异域,有复南雄、始兴者,有散于南、番、东、顺、香、新会、增城、龙门、从化者。有迁惠、潮、嘉郡邑者。远迁西粤北流者,皆出自南雄司马祖系也。迄今我祖师稷,号铭受,由东莞谢岗卜居归邑罗村铜湖之畔银岭之,原托足狮峰。其人文蔚起,益焕南之,芳徵嘉植庭生愈杜,东山之建树,源流长者,正本烋祖之嫡裔系也。但恐派远支分,宗盟遁嬗相传,日久视若路人,同取旧遗源流本记再加编辑,以垂永远以广传闻,俾后世者木本水源之念,得以考证云尔。是为序。

(摘录广东省惠阳市沥林镇罗村乡鹅室村《谢美堂族谱.序》。)



萧姓

《萧氏友房家谱》

尝闻瓜瓞绵绵,端由剥果。江河浩浩,达自蒙泉。从来物盛必有归根,人生富贵不忘根本。此家谱记载所以动人,追远之思,实以省人墓祭之目也。

我萧族世系由来远矣,传其先世乃殷宋微子支孙,江右庐陵之达人也。溯自文献传家以后,三朝之相业,丕隆珠玑发迹,以还五官之荣名最著。然而,年湮世远,传闻已属无稽,代渺谱忘考核,考归于无据。此作谱者必以由雄徙广为根,而寻宗者断以来龙开族为始也。

夫先公之迁居南来,正非偶然矣。避胡妃之祸,变频惊走马之心,遭羁族之风波,几散乘桴之魄,与兄弟九官人(名园,即今翰林祠之始祖也)分袂荔枝园,是其托终之区命。子二世祖以迁居白麻园,是其创业之地。以经千余年,其间五世祖,名韦占,为中兴分派之祖。十世祖,名碧,为救乡保族之人。到于今一堂开十代,并驾采双芹之秀,亦可谓家声丕振绪业克勤矣。所惜者十世以前三代山坟不少遗忘,十世以后先灵祖墓每多缺祭。此固由朝代屡更,兵戈扰乱,而实缘碑铭失察,谱秩少修也。……

(摘录文献《萧氏友房家谱》,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东莞麻涌《萧氏族谱·序》

我萧氏天潢之演派出河南,延于天下自西辙转东,由汉至唐至宋,历有名宦斑斑可考。迄今世远繁,支分派别难于枚举。然木不探其本,则不知所以生,水不寻其源,则不识所以出,用是记载所列历代之名宦,修谱以别宗支之远迩。

太祖德隆公原居南雄珠玑巷。生祖三人:长讳祯、次讳祥、季讳祈,为宋朝进士、贡生。因宋季世群雄中原,各据干戈骚扰不息。是以我祖祥公,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庚子九月,逾岭而南迁籍于广州府宝安县古呆(原字为:左右两个‘呆’字相拼)乡居焉,即今东莞麻涌是也,是东莞之有萧氏则自此始矣。迨至宁宗庆元年乙卯五月,盗贼蜂起,民无宁日,故祖祥公拥兵御卫闾里,咸宁世人。蒙其保障之功,塑其像而祀之(一在麻涌新街、一在番禺军城)。嗣后,生土运祖昆仲五人,土运祖生太玄祖兄弟四人,大玄祖生祖昆季八人,枝口挺秀,叶叶相承,同堂比肩休哉,何其盛矣。后因兵盗复犯,兄弟不能相聚,各奔逃窜或迁外府或迁他乡。吾廉祖遂迁东莞石冈田边建基立业,生祖三人:长讳承发、次承远、三承恩。承远祖生祖公禄、昆、季三人,而公禄祖迁居木轮乡,业志经营,见夫地结其灵,遂卜居斯焉。吾祖迁籍世系,代远年湮或缺而不备,以至公禄祖自居木轮以来十有三世矣。相沿而不究其祥,余等时抱论胥之痛日,存杞宋之尤爱,考载籍寻访本族旧支,得其真传来历纬而成篇。以序宗族长幼之名,俾子孙知木本水源,确守箕裘,贻谋燕翼,志祖宗之志,成祖宗之成,庶无忝尔后昆。昔人有云:凡今乔木故家,诗书华胄,莫非聚贤之后。是萧氏得姓以来,历有名宦者,皆子孙有所观感而奋志,以承先德焉,是为引旨。

大清康熙辛卯年菊月朔丙午谷旦

十一世孙 志孙 谨识



东莞麻涌《萧姓氏族》

宋淳熙七年(1180年)九月,萧族始祖德隆由南雄珠玑巷迁入麻涌定居。隆生三男:名祯、祥、祈,俱为宋朝进士、贡士。宋之季世,群雄割据,中原鼎沸。传至二世祖考祥,是南宋一位杰出的名将,由于抗金卫国战绩辉煌,功在宋室,召对口殿,赐封“万户侯”。死后,族人立一庙于新街基祀之;乡民百姓立一庙于军城村内祀之。萧氏初来,原居军城村北坊的竹园基(今麻二地近五元坊)和崇仁坊(今麻四七坊内),后因人口日增,逐步转移于村之东北角的新街基、高田头、竹园基(今属麻三地)等地聚居。乡中称为“旧萧”。

新萧氏族原与旧萧一脉相承,传至七世祖考质庵,分枝为新萧之始祖。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复由从化或增城西洲迁回。其时祖妣宋氏,随二子:长名相纲,次名直轩,迁入五元坊居住。传至四世萧奕辅,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任福建巡抚,官至大中丞。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在元沙坊、崇仁坊、东仁坊、慈悲坊等地。……



番禺小龙《曾氏族谱》

世传我广东多为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人。于宋咸淳九年癸酉,王妃胡氏疯颠出南雄溺水死。行文查访,时虑,乃于次年正月内约万余人逃窜,时无船渡,结竹为排,载至连州口,过夜泊湾,狂风大作,潦水涌散竹排,淹死男女不计其数,尚存余排在海飘流。至一江水见岸上有童子徐徐而来,众问里中有何神圣显灵,童子日:“此处别无神庙,只有一将军庙,宋王加封忠勇侯王,极甚灵应。”众赴祠作福持,直抵连州水口,遂各散而求奠居焉。但此谱中,则我祖自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避搜匿皇妃而来。



番禺小龙《曾氏族谱·又序》

余邑有巨族,曰曾氏世家,其先出自夏禹五代少康也,历五传而先贤曾子出焉,迨汉关内侯。当王莽氏徙庐陵吉阳乡居,抚袁潭桂饶婺泉广韶交等州。自庐陵徙者至始迁祖承务郎,由南雄保昌于建炎偕弟侨寓于广,公次番禺小龙宁仁乡居焉。迨四世适生叶雄,恃上方而誉望隆业,暨六七世子侄蕃衍,变叶重光。念祖承务郎,再赠朝议大夫。际宋朝恩宠,绍述而广增祭田,敦本浚源俾永绎保飧也。传日,君子创业垂统善有作也,历元皇庆癸丑,传七世显孙等协众修祠,益光前烈,复修谱记,以详其族焉。迄年蕃衍,流变炫耀于世矣。

皇明宣德丙午岁孟冬朔日 中宪大夫螺山何善承百拜撰

(以上资料摘录番禺小龙《曾氏族谱·序》)



深圳宝安沙井新桥曾氏大宗祠

宝安县沙井镇新桥村,有一座古老的建筑,这就是曾氏大宗祠。这座古建筑,雄伟壮观,颇有来历。曾氏大宗祠,创建于宋代晚期,目前的建筑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

宗祠的大门红粉石砌成,过去大门两侧的曾挂着一付对联: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这里“三家”指的是孔、颜、曾。总代表是曾子,字子舆,出自夏代少康帝之后,祖居东鲁。他从师孔子,以诗书传家,是著名的孝子,也是新桥村曾姓的远祖。打开宗祠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石牌坊上的四个大字:“大学家风”。原来,新桥村人非常敬曾子,将曾子谦虚从师和他的教导作为传家风范。于嘉庆三年建了这座石牌坊,既纪念了曾子,又告诫子孙要学而不怠,志而不忘,这和新桥村历史上科举蝉联、人文蔚起是不无关系的。这座大宗祠的堂号也号以“大学堂”,可见曾姓人是如何崇拜曾子的。

石牌坊的背面刻着另四个大字:“片石流辉”。这个词不见于经史,但它却是新桥村等地最有名的典故。话说南宋初建炎三年(1129年),居住于南雄州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的曾仕行、曾仕贵兄弟俩人,为避搜匿皇妃之乱,逃难到广州羊城,为恐失散,将一块石头一分为二,兄弟各持一片。后来,仕行在番禺小龙(今番禺县石基镇小龙村)开基发迹,仕贵则在东莞县归德盐栅的新桥村起家,成为新桥村的主村始祖。当时在一起聚居的还有何、关、翁三姓,后来曾姓子孙多起来,于是建宗祠以纪念初迁祖曾仕贵,并把兄弟俩剖石为记的那片石头供奉在祠堂后殿的神台上。这就是“片石流辉”的典故。今新桥村这片石头早已失散,而番禺小龙村的那片石头至今保存着,已被保护起来,今两地的曾姓仍以石头为记,联络感情。一首源流诗说得很清楚:“原自少康数百秋,子舆得道永治谋。内侯避乱因王莽,光禄移居到赣州。打失皇妃戈盾起,奔驰交广弟兄愁。为如斫石分南北,花萼联辉灿斗牛。”如今,曾仕贵的后代分布新桥、惠州、坭桥、新二村、上星村、上寮村、黄埔村等地。光新桥村移居海外、港澳的同胞就有一万多人。曾氏大宗祠成了这些地方曾姓人寻根问祖的地方。曾氏大宗祠,面宽21米多,进深50米,占地两亩多,为五开间四进院落的古代建筑群,包括大门、石牌坊、中殿、后殿、亭、廊、厢房等建筑,各尽其妙用,是深圳清嘉庆间较为典型的建筑群之一,也是目前深圳保存的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祠堂建筑之一。在建筑装饰艺术上,这座祠堂从屋脊、屋檐、墙壁、梁架、斗拱到柱础,都有雕塑。可说是琳琅满目,溶木雕、石雕、瓷塑、灰塑、绘画于一炉,各显其特色。光壁画就达200多幅,在深圳绘画艺术史及建筑装饰艺术史中占有一定地位,颇有研究与参考价值。1984.年, 曾氏大宗祠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深圳市文物部门与新桥村委等正准备修复曾氏大宗祠,以对游人开放。

(编者注:此文缺原稿及撰稿人名)



温姓

新会《温氏族谱·世系》

始祖讳敬,字周穆,号文宁,原籍太原祁县人。唐散居蜀汴闽等处。累经离乱,世系莫纪。至宋,则南雄府沙水村珠玑巷,府君世居也。宋戊辰科进士,知南雄府。度宗南迁,出居河舟,漂泊崖门。

祖弃官偕姚氏、汪氏二恭人徙居冈州,次子师舜公于咸淳九年癸酉,以贾似道煽惑胡妃溺死时,有匿胡妃之疑惧,乃于十年甲戌正月甲子夜,各成苻南迁于广州古冈州、南海,今迁顺德龙山居焉。其辟乱而偕至族亲非一而赘,于新会者有同胞兄弟也。相去几千里,世远属疏,寝隔往来,其传莫考。今此书记我小宗不及大宗,盖以大宗分居遥远,则难稽而弗书。小宗亲近,近则可考,而加详见之明,而审之知也。后之续修谱者务要核实详明,庶得溯厥源流,知所根本,以垂无穷之泽也。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季夏

(摘录新会《温氏族谱·世系图》,誊抄本。)



恩平《温氏族谱·源流序》

温氏族谱,温氏之族也。先世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成。灭唐剪桐为戏,遂封叔虞于唐居太原,又日晋阳。唐叔子燮父为晋侯,后封河内之温,因封为氏。东晋时有温峤,字太真,博学能文,尽忠王室。五代南北朝时有子升避乱入魏,嗜学王文,孝庄以为主客郎中。于唐有大雅、大临、大有,薛道衡曰,三人皆卿相才也。有廷筠工辞章,世号西昆,体有造为侍御史,弹核权豪,胆韩退之。有送温处士序,有璋为京兆尹,感鹊摇铃累官有政绩。于宋或以秘书郎著,或以孝廉举,或以德行称,谱不胜载矣。惟文宁公为岭南始祖,故载之特详。始祖讳敬,字周穆,号文宁,一号东升。先河南洛阳人,宋咸淳戊辰进士第,奉敕提刑岭南知南雄府事。元乱,度宋南迁出居,河舟漂泊崖门。祖解组弃官偕妣姚氏、汪氏二恭入徙冈州,初结茅于冈州城西。……

(摘录恩平《温氏族谱》,誊抄本。馆藏恩平博物馆。)



甄姓

新会《甄氏族谱·序》

甄氏之族,古谓舜陶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因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但自夏殷周以迄于秦,诗书所载,鉴史所传不少,概见其详,不可得闻矣。……

然溯本源前之世系未尽可考。惟甄济之后,传至南宋甄善庆,由进士为南雄州推官。生二子:长景福,回原籍安庆府。次景贤,入籍南雄州珠玑里。其子如金、如璧、如圭、如锡。后因宋度宗成淳癸酉年失妃之变,沿乡搜捕,珠玑之人避兵播迁。如璧兄弟亦率其族南迁。行至连江水口,飓风大作,金璧二人幸庆安全,天相吉人,俾昌厥后,非偶然也。金璧兄弟随偕我祖黄干翁,同隐连山之阳(今英德),相与为友善,当时又恐祸及,再同迁冈州,各祖相宇冈居。金璧之子若孙,即居大岳之甄村(新会)。其后复迁于新宁之霞坑旺北石海、簕冲聚族盘居,椒衍瓜绵,共流庆之长,为何如哉。陶附马辟筑冈城,如璧裔举人甄实佐理其事,我冈城之金瓯不拔,实与有功焉。兹因郡诸公暨乡之士大夫,推予纂修会邑志及各姓氏族谱,爰数言于简端,以为之序。



大明万历时庚辰孟冬之言 赐进士第叔化黄淳 撰

(摘录新会《甄氏族谱·序》,誊抄本。)



开平旺北《甄氏族谱·序》

岭南古冈,甄氏世家,自舜河公始也。讳亿兆,字群芳。笃生一子世茂,讳云孙,身家殷实,父子积德,值宋胡妃之变,弃家业而徙居古冈州焉。然善无不报,至三世可立公之长子金山,讳遂良,字素善,时通经史,尤精堪舆。每口千里以择基址,一日偶到旺北泊岸睨眺,望见水环沙秀,辄喜而叹日,吉地留与吉人,又决之天地,实基之矣。与子南镇公,字日丽,讳云溢者相与鸠工,协力创厥堂。自甄村而徙居旺北,称鼻祖。

一世祖讳亿兆,字群芳,号舜河。娶妻徐氏,出一子云孙,原系南雄珠玑里沙水村人。因遇胡妃之变,与其子云孙迁居甄村。考妣卒葬于古冈州崖门山……。

(摘录开平旺北《甄氏族谱·序》,誊抄本。馆藏开平档案馆。)



简姓

南海简氏宗枝源流记

①黎涌房:堂匾日“全忠堂”。始迁祖一山,配蔡氏,子文会。唐亡后,五代后梁时,避契丹之患,由古名范阳之涿州,宦游岭外,旅南雄,渐至广州。南汉时,命子文会卜居黎涌乡。

麦村房:堂匾日“燕诒堂”。始迁祖俊卿,配陈氏,宋代溯范阳历迁否,由福建南剑州,迁广东西樵麦村。

盐步房:堂匾日“思本堂”。始迁祖尚和,字顺芝,又字晋举,号纯轩,配梁氏。元季,由广州城大市街迁盐步乡。

钟村房:堂匾日“祖贻堂”。始迁祖有德,元末,由广州城大市街,迁泌冲堡钟村。

芙蓉房:堂匾日“光大堂”。始迁祖秀廷,号云峰,配罗氏。元至正九年己丑,由广州城大市街,迁大通堡芙蓉冈边乡。

湖涌房:堂匾日“万福堂”。始迁祖观安,字天锡,号安叟,配罗氏,继邓氏。元、明间,由紫洞乡,迁湖涌乡。

佛山房:堂匾日“二善堂”。始迁祖璇,字孚远,号世珍,配何氏。元、明间由黎涌乡,迁佛山乡石路里。

②樵岭房,堂匾日“绳武堂”。始迁祖德达,字敦颖,号文锋,配赵氏。一云元末明初间,由南雄迁南海县西樵云路乡,此始迁者。一云明末崇祯间,由顺德龙江迁西樵始迁者,此次迁者,而皆同一脉之源流也。谨按粤东简氏大同谱云。

③德达,远祖庚次子也。樵岭系谱云,来自南雄珠玑巷,当时入广兄弟四人,乾、坤、 艮、巽,分居各邑。巽生三子:申、庚、辰,分居勒楼等处。庚,字南来,生六子:德贤、德达、德明、德存、德禄、德荣。贤居桂府,明居口口,存居龚田,禄居横侄(原字为:‘涯’字‘氵’旁换成‘亻’),荣居官田,达居西樵,此旧谱可考焉。

④【编者谨按】《粤东简氏大同谱·祠宇谱》三十六篇,又云,云路派与龙江派是同所自出,是则南雄之迁,与龙江之迁,均可据焉。不能只称迁自南雄,而不称迁自龙江者也。

番 禺 县

①都那房:始迁祖永修,字邦大,号世雄,配钱氏,继莫氏。宋度宗时,由南雄迁广州,其后至都那村,遂定居大巷尾。

②韦涌房:堂匾曰“绪昌堂”。始迁祖汝恭,配梁氏,子应桂、应辰。宋真宗时,由广州城大市街,迁韦涌乡之西涌。其先世在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天福七年避契丹乱,由涿州迁南雄珠玑巷。宋开宝间,其后人再迁广州。

③屏山房:堂匾曰“孝享堂”。始迁祖荣属,字郁文,号屈城,配温氏,继章氏。原籍江西南昌,因避兵燹,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历宋南渡迁广州城大市街,后迁屏山乡,遂居东街、北街,子孙分文、行、忠、信,四房。

新 会 县

新会房:堂匾一日“永思堂”,一日“光裕堂”。始迁祖迪,号嵩山,配罗氏。宋成淳十年,由南雄珠玑巷,迁鸾台乡。



番禺屏山新建简佛祖庙碑记

我简佛祖,原是远祖嘉诰公之仲子也。嘉诰公因避苏妃之难,宋成淳九年癸酉,为事十所。甲戍正月十六夜,七十二官人同行而来,由本省南雄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迁居番禺屏山乡而居。……



蔡姓

高要回龙黎槎《蔡氏族谱·序》

尝思木发,由本水达从源,人生自祖其义一也。溯我宗先之初,原居中国南雄府珠玑巷,缘被洪武朱王徙民而来也。自珠玑巷移居,山河跋涉来至冈州大良地面,不知歇在何所,而来此抑或直道而至,此无可详稽。回忆吾乡之设始原有三姓,周始为村建地设宇,赞号为庄,地形鸯体名曰黎槎。然其宅周居,始创我苏、蔡后和扶居二者又不知何先?但苏始一祖,蔡来二公,西北之蔡是绍先之祖,西南之蔡乃善长一宗。苏姓原界东北,周姓始安东居。迨周姓失存东宅,尽是苏居,只存苏、蔡盘旋而居。各居吉向,姓裔流芳,如木本水源而发达也。济阳之郡,绍先之公燕翼诒谋莫莫之;葛蕊可咏螽斯,衍庆绵绵之。拥有派瓞兴歌,迄今子孙分居远籍总属一源。夫后子孙千亿念祖之恩,爰为之立谱,以志诸宗先,且为永远不朽。云第世代,云遥未得尽知而详注,而宗枝蕃衍,正宜谨志,以流传焉。是为序。

(摘录高要县回龙镇黎槎村《蔡氏族谱·序》,誊抄本。)



温陔梅塘《蔡氏迁粤重修家谱·序》

……我大宗始祖,由珠玑巷迁闽省泉州府晋江县梅林乡。历数传,寝炽寝昌可继振振公族,克顺克孝,依然秩秩。斯干传至十三世伯太祖肇琳公,偕弟肇舒公于崇祯年间来游粤东,侨居羊城西关,籍隶南海。未几,肇舒公徙居澳门就业,籍隶香山。二公实为粤东不祧之始祖也。而肇舒公则为我祖所自出之祖焉。公与妣生终葬所及所生等俱详谱内,接廑念祖宗缔造维艰,常惧失坠又恐流传渐久,谱或荒芜,因敬修而为之序。俾后人谨藏,时时力口意无忘水源木本之恩,当惕春露秋霜之感,匪特先灵降鉴即予亦厚望焉。庶几一人有幸,俎豆常荐,其馨香万世无疆,规模聿昭于远大乎。

咸丰辛亥元年重桂月谷旦 二房八传孙接 薰沐拜书

(摘录温陔梅塘《蔡氏家谱·序》,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顺德《蔡氏房谱·渊源纪》

元定公,号西山,赠迪功郎谪道州。时避居山东。生孙蕃,字价人,宋理宗朝举进士,知龙严县县尹,为宦官事谪南雄保昌县典史,半载而卒,葬于县城外。子明远公,遂寄居于南雄珠玑巷,生三子:长子成、次子学、三子达。宋咸淳九年王妃胡氏之难,聚众伐竹为筏,纷纷逃窜。吾祖子成公与兄弟子侄至顺德龙江乡而居焉,兄弟三人各立户籍。公生六子,亦各异居。仁兴、善兴迁居新会。义、礼、智、信四公遂相承,开户广州府顺德县马宁都六十七图一甲蔡必昌户。



谭姓

《谭氏族谱》

爰录八朝诗名如下:

谭氏原来是弋阳,长子留落世家乡。

二四南雄仁化里,三男番广最为良。

端州甘竹并归善,博罗新会五增江。

六子从化为基业,七男茶邑定畿邦。

世系来源考

吾谭氏之先系出姬姓,属之征音其入粤东者,周秦汉唐以来无所考详。自宋建隆三年壬戌,则有我祖虔翁,号宏帙,世居古虔。因以名虔,时遇陈桥兵变,迁居南雄之保昌沙水村珠玑巷,殆由江西入粤者于虔翁始也。生子长日洪公、次日瀚公,字少参,号叠山,宋太宗至道间乡贡,授广路儒学提举,遂建籍业于广州, 卜居番禺城东。生嘉言、字懿章,号贲源,宋皇祐间乡贡,官拜翰林博士。生四子:时、侬、智、高。破郡城兄弟离散,随寓迁流方隅莫辨。维我瀚公之子伯苍,宋庆历中任刑部尚书。亦由江西迁仁化,生八子:长曰朝政、次朝端、三朝用、四朝贵、五朝静、六朝安、七朝圣、八朝佐。而朝端公者吾支祖也,由仁化择居高明城内古仓步。生子长惟寅、次惟清。惟寅以弟惟清次子奋龙,从堂弟惟乾、季南杰为后嗣。奋龙公传至曾孙炳德之子源深,字子浚,号带河,宋孝宗乾道间,由省荐出身官至宣义郎,居羊城兴孝坊丛桂里。生子讳梧,字淑和,号乐庵,宋宁宗朝为贡元。生二子:长桂甫,号小山;次桂荣,号月亭。月亭公至元间由进士出身,历浙西副使。生四子:长壬秀、次辛秀、三丁秀、四玄德。辛秀为国学弟子,迁居土华,生子宗道、继道、参道。仲子宗道生秉员,贡元。贡元,字志光,为始迁上员冈之祖,奉祀神主。书六世者自源深公别为小宗之始。故志光四子:长桂茂、次桂秀、三桂毓、四桂芳。公,号泰冈,本支之祖也。赏临此地之灵秀可居,适于理宗淳祜间,营生于省垣城中,大水淹没营业,遂偕兄弟三人迁居于此。泰冈生子者二:长德洪,号鹿泉;次德明,号鹿山,其子元盛当元末国运将军,是时,元盛曾口山东(大宁卫军于清逃归),潜匿罗冈洞中今已易姓,云我祖丙元者鹿泉之子也。生显宗于洪武二年,为职目事癸清洲左卫军。有子三人:长鸾、次恺、三世荣。鸾伯祖无嗣。而恺公有孙月坡,自兹而还继承勿替吁要之。世远年湮,家传有谱,谨录耳闻一则备及乎,是以俟后之修谱者,一为采择焉耳。……

民国元年岁在壬子仲春吉旦 二十七传孙义伸书



新会《谭氏族谱·始祖虔祠宇序》

……吾祖世绩公,字彦威,由湖广长沙府湘潭县徙居于江右之虔州西后村。传至宏帙祖者,因居虔州,遂以虔名。自宋高宗建炎三年迁于广东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生二子:长号洪、次瀚瀚。翁生一子,号伯仓,宋仁宗宝历间登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即迁刑部尚书,巡按五岭过韶邑,爱其山川秀丽,遂玫政而择居仁化。因自虔奉其祖宏帙与朱氏夫人遗骸迁于高明马山坤申向,是为入粤之始祖。生子八朝,以怀王胡妃之难,患祸及身,各谋所迁至连州水口,大风狂起惊散而走行,六朝安公居盐仓街。以播迁之余俎豆无由,乃谋于众得白氏指挥,旧宅地八亩,始构堂而奉宏帙翁,入居属以昭祀事。历宋及明,屡经兵燹,栋折榱崩墙倾瓦落,继体守成之谓何忍,令神有怨恫也。于是,高明范州房裔孙岐山,以耄耋之年奔走各孙,号召各族入主口食,因其旧址筑堂三间,遂克前休专今乐观厥成久矣。夫水源木本,衣服冠冕,人之恒性也。尊祖敬宗,亲亲收族人有同心也,登斯堂也。尚其体稽口作室之艰,念敷留构堂之义,追孝友任血之风,敦相好无尤之雅。于是笃其处而锡之光,专则我谭氏之族,不其益昌矣乎。



乾隆二十一年岁次丙于秋八月吉旦 开平长沙房裔孙元扬 字濯臣 谨记

(摘录新会《谭氏族谱·始祖虔翁祠宇序》,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分享按钮>>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2)
>>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