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古代名人】北魏盖吴传

    中华盖氏网 2019年12月7日 网络


北魏—盖吴传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乙酉)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条谣言。“灭魏者吴!”当年九月,关中卢水胡领袖盖(gě)吴率众在杏城(位于今陕西延安市黄陵县西南)宣布起义,一时之间,许多胡族纷纷响应他的起义。之前已经向大家介绍过卢水胡这个民族,他们兼具黄种人和白种人的体貌特征,作战勇敢,经常以中原王朝雇佣军的身份出现在史书之中。其实说起卢水胡的起源,最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汉代,卢水胡的先祖脱胎于月氏的一支,后来被汉朝安置在安定郡生存,但后来随着历史和时间的迁移,卢水胡也曾经移民到关中的纪录。而之前在《齐万年传》中提到率卢水胡起义的郝散,郝元度等,在当时都属于是卢水胡大姓。当然,诉说这些史实和盖吴起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卢水胡,作为匈奴的别支,一度是中原王朝重点利用和重点提防的对象,历朝历代对于这个民族那可以说就跟防贼一样的防着他们。从东汉三国时期的曹魏卢水胡问题一直到西晋时期爆发的卢水胡叛乱,卢水胡已经被中原王朝从信任的名单上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严加防范和重点照顾。当时北魏在位的皇帝是魏太武帝拓跋焘,他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皇帝,可拓跋焘在处理不同民族的关系上,却表现的不太地道。当年拓跋焘率兵灭掉胡夏,西伐柔然,吐谷浑的过程中,对于其他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尤为严重,甚至还在平定关中之后,出现过“讨徙叛胡,出配郡县”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个胡人民族和魏国的矛盾。除了强制迁徙政策之外,还有诸如设立军镇加强管制和加重赋税,盘剥胡民等措施,也使得拓跋焘和河西关中诸胡的矛盾激化。当时盖吴起义,除了因为魏国境内流传的灭魏者吴的传言之外,更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民族被压迫之后做出了强有力的反抗。盖吴的起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聚集了十多万人,这正体现了矛盾激化后的集中爆发。在集结了大部队之后,盖吴的起义正式拉开了序幕。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乙酉)十月初三,长安镇副将拓跋元纥(《魏书记载为拓跋元纥,《资治通鉴》记载为拓跋纥》)率领军镇所部人马讨伐盖吴的起义部队,结果因人数差距太大,被盖吴起义部队所杀。此战,大大提升了盖吴获胜的信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起义部队的战斗士气。于是盖吴下令,率兵强渡渭水(发源于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途径甘肃天水,陕西宝鸡,西安等地,最终经潼关县汇入黄河),然后直奔南山(位于今陕西西安市终南山)。当时拓跋焘听闻关中卢水胡聚众造反之后,那是勃然大怒,本来就对其他民族心怀芥蒂的拓跋焘,面对盖吴起义的攻势,他决定出重拳处理。他先是高平调集来敕勒骑兵,然后下令奔赴长安,直捣叛军。这里要说一下这个敕勒人,他们原本是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臣属于匈奴的一个民族,中原称之为丁零族,鲜卑人称呼为高车族,后来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分敕勒人迁入中原,成为了中原众多民族中的其中一个。而在北魏时期,敕勒人一直是鲜卑拓跋氏家族的忠实拥趸,直到后来出现六镇之乱,部分东西部敕勒人开始公然投靠起义部队,与北魏撕破脸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除了派出大量的敕勒骑兵讨伐盖吴之外,拓跋焘还派出将军叔孙拔总领并州,雍州,秦州三镇兵马,然后率兵屯扎到渭水以北,以阻击盖吴叛军。面对朝廷的围剿,盖吴并没有选择合兵一处,纠缠到底,而是选择分兵攻掠。他派出自己麾下的将帅白广平进犯新平郡(位于今陕西咸阳市彬县),拉拢安定各个胡族加入起义部队,壮大自己的部队势力。不得不说,盖吴的这张牌打的还是比较正确的。在他的笼络宣传之下,安定郡的其他胡族首领纷纷选择加入盖吴的起义部队,同时攻克汧城,杀掉当地守将,以壮声势。虽然白广平部获得了成功,但是另一路派出去的人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盖吴的另外一路人马由吴遂带领,当时吴遂带兵屯扎李闰堡(位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东北),同时两路出兵掠夺临晋以东,当时临晋的守军将领章直在洛河(也称北洛河,属于渭河分支,与河南洛阳的洛河并称南北洛河)阻击吴遂的兵马,逼的吴遂起义军淹死了三万多人。这一仗让吴遂败的有点惨。可是吴遂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既然进攻临晋不能成功,那就改换路线,直接进攻长安。吴遂派兵西出长安进行掠夺,本以为效果应该要比直接打临晋好一些,却没想到攻打长安的代价更大。当时负责守卫长安安全的是将军叔孙拔,他当时受拓跋焘的诏命,屯兵驻扎在渭水以北,以等待叛军的到来。当吴遂带兵杀到渭水北岸的时候,却发现叔孙拔的部队早就已经蓄势待发,准备磨刀霍霍向吴遂了。在兵力远差于叔孙拔的情况下,吴遂的部队被直接干掉了三万多人。这一仗大大提升了北魏朝廷剿灭盖吴的信心。当年十一月十五日,拓跋焘下令任命殿中尚书乙拔带骑兵三万讨伐盖吴,同时调派西平公寇提带兵数万征讨白广平。面对朝廷的大兵压境,盖吴并没有屈服,相反,他为了稳住士气,选择称王!!!盖吴抵达长安之后,自封自己为天台王,同时还设置文武官署,以显示自己政权的合法。得知盖吴自封天台王之后,拓跋焘决定御驾亲征,前往长安讨伐盖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丙戌)正月十七,拓跋焘自南向汾阴(位于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西南)而来,到达洛水桥。当时拓跋焘的得到的消息是,盖吴的部队在长安城以北。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么选择进攻的路线了。在这个问题上,拓跋焘和大臣崔浩争吵了半天。拓跋焘认为,渭水以北没有粮食田地,对于大部队纵深挺进,恐怕不太有利,所以他的决定是从渭水以南渡河,然后沿渭河向西包抄盖吴。可是当时崔浩却不同意拓跋焘的这个建议。崔浩认为:打蛇应该先打头,而渭北距离盖吴的大营只有不到六十多里地,如果派轻骑兵渡过渭水搞奇袭的话,一天就足够了,而这一天的时间,足以扭转战局的走向。如果选择从渭南进攻,那么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就非常的不利,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两个极端,如果大张旗鼓从渭南经过,那么盖吴知道后,肯定会带着人马朝北山逃跑,到时候怕是只有后悔的份儿了。崔浩的建议不无道理,但是拓跋焘却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正确的,于是在正月二十六日这天,拓跋焘率领车驾浩浩荡荡杀奔到戏水,准备一鼓作气端掉盖吴的部队。结果没想到,盖吴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率领部众全数逃往北山,致使拓跋焘的部队扑了个空。此时的拓跋焘是后悔不已,悔不该不听崔浩的建议。而此时的盖吴已经率兵部众从北山逃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杏城。拓跋焘恼羞成怒,在经过雍城的时候,诛杀了很多给盖吴通风报信的普通百姓和胡族人。用这种残忍的手法对待百姓,只会激起更加强烈的反抗。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狠,弹得越猛!拓跋焘下令让乙拔进攻杏城,彻底铲掉盖吴这个大隐患。乙拔率领数万人奔赴杏城,一举将盖吴的起义部队击溃。在面对大兵压境的同时,盖吴也在思量着后路。他派人送信到南朝,找刘宋的皇帝刘义隆求援,同时还表明了自己愿意向刘宋称臣的决心。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宋文帝刘义隆听闻有人在魏国闹事,那自然是最高兴了,所以他当即决定下诏,让盖吴都督关中,陇西等地区的所有军务,同时加封盖吴为雍州刺史兼北地公。同时还调派雍州,梁州二州的兵马屯兵在魏国和宋国的边境交接,伺机而动,美其名曰给盖吴声援!!!这种手段看起来好像有点像哄小孩,但是当时对于盖吴来说,却是有非常大的鼓励作用。宋文帝刘义隆还专门刻了一百二十一颗大印送给盖吴,以显示他管辖这些地区的合法性。且不管刘义隆是否真心想帮盖吴,但就这架势,也能看出刘义隆志不在偏安的志向。在得到了南朝的支持之后,盖吴更加有信心了,五月,盖吴收集残部兵马返回杏城,然后决定继续和北魏对抗。为了提升士气,盖吴再度给自己封官,自封为秦地王,一时之间,秦雍三辅地区的百姓纷纷响应。得知消息之后的拓跋焘派遣高凉王拓跋那攻打盖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丙戌)盖吴部队被拓跋那击溃,其二叔被拓跋那生擒。当时拓跋那商量着要把盖吴的叔叔送到平城去,但是当时长安军镇镇将陆俟却不建议拓跋那这么做。他认为盖吴就像毒蛇一样,如果只是打它,而不切断他的蛇头,那终究还是祸害,所以打蛇要切头。在指出问题的关键之后,陆俟还给拓跋那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放了盖吴的二叔,赦免他的家人。陆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策反盖吴的二叔,进而让他的二叔把盖吴给杀了。可是这个计划的风险实在太大,当时拓跋那并不太同意。可是陆俟却谈笑风生的说道。“此罪我为诸君任之!”拓跋那一看陆俟愿意担这个风险,背这个锅,当即就答应了他的这个计划。当然,陆俟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保证盖吴的二叔在赦免回去之后,继续和盖吴同流合污。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陆俟还是决定苦口婆心的给盖吴的二叔上上政治课,开导开导。终于,在陆俟谆谆教导之下,盖吴的二叔答应回去之后杀掉盖吴,然后拿他的人头来见陆俟。陆俟被深深感动,当即释放盖吴的二叔回去。接下来,就是愿者上钩的等待时间了。在这几天里,陆俟一直提心吊胆,因为他的心里也没底。可是令陆俟想不到的是,盖吴的二叔在几天之后,真的提着盖吴的首级来请功了。陆俟当即盛情款待了盖吴的二叔,同时将盖吴的首级送给拓跋那,然后由拓跋那带回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市),向拓跋焘复命。盖吴被他二叔杀掉之后,起义部队很快便陷入了混乱,纷纷选择解散。除了盖吴的起义被瓦解之后,朝廷还派永昌王拓跋人顺势剿灭白广平,路那罗等盖吴的同党,至此,轰轰烈烈的盖吴起义,宣告失败。当然,盖吴的起义并不是一个终结,相反,这只是暴风雨前的一场小雨。因为更大的风暴和更猛烈的暴雨正在等待着这个国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