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网新闻】关于盖国、盖邑、盖氏的关系
- 中华盖氏网 2017年10月2日 盖永德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
东夷族属集团:蚩尤、太昊、少昊、商族。
东夷族属集团的分布,在中原的东方,其活动地区非常广袤。东至海滨,南抵大江,向北可以延伸到东北。其中最重要的氏族、部落有蚩尤、太吴、少吴等等。在史前时代,他们与炎黄族属接触最多,关系也最密切。
少昊:赢姓,传说居地在曲阜,《说文》:“赢,少吴氏之姓”。《左传》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左传》定公四年)。其支族很多,分布面也很广。东至山东沿海,《山海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大荒东经》)。北至山东北部,西至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南至河南南部及安徽中部。
皋陶偃姓,《说文》:赢:“《地理志》作盈..伯翳赢姓,其子皋陶偃姓,偃、赢,语之转耳。伯翳与皋陶的关系,“这是段玉裁偶然错误倒记,只有伯翳为皋陶子的说法,并无相反的说法”。“皋陶与少昊同姓,足证他们属于同一氏族..《帝王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如果它的说法有根据,那曲阜本为‘少昊之墟’,皋陶氏族出于少吴氏族更可以得到证明了”。
其重要分支:郯氏《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郯子曰:少昊氏,“吾祖也”。《汉书?地理志》云:“郯,故国,少昊后,盈姓”《按:少昊氏后裔有赢、盈、奄、偃姓,均为一音之转)。
其地在今山东郯县。
其余如山东的费(在今费县)、河南的葛(在今宁陵),也都是少吴后裔所建立的很早的国家。
“周有徐、奄”。(杜注:“二国皆赢姓”。)
我们知道,奄盖亦是一音之转。
《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大夫詹桓伯之言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地: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地;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史记?周本纪》说:“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奄即曲阜,又名弇中。
薄姑即蒲姑。《集解》引马融曰,“齐地”,他们原住山东半岛,是齐国的先住民。
《史记?周本纪》说:“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这里的“三百六十夫”,当是公社之长。《周礼?秋官?司约》职疏引《左传》汉儒旧注说:《左传》定公四年所载的分给鲁公的“殷民六族”就是“殷民禄父之余民三十族,六姓也。”可见,商族等被征服后,其公社组织并未拆散,继续延续了下来。为了减少被征服者的敌对情绪,周公便采取了尽量保留这种公社组织及其族人的宗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仍由原来的公社首领来统率。《左传》所谓的“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就是让殷民各族都保持原来的宗族不变,仍由他们自己的首领统帅。不过,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令。例如对于鲁、卫两国采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对于晋国采取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均见《左传》定公四年)的剥削方法,便是其证。“商政”当是指商朝以来公社所有制的旧政。“索”杜预注作“法”。《大戴礼祀?主言篇》云:“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时知寻,十寻而索。”可见,“索”是有一定长短的绳索,即周族用以丈量公社土地的绳索。“疆以周索”,也就是用周族一定长短的绳索划分耕地的意思。“夏政”当指夏商以来在晋地公社所行的旧政。晋国地处山西西南部,北邻的戎是北方部族,殷周之际,大部分还处在游牧阶段。“戎索”可能就是保持戎族原有丈量土地的一种方法。
齐——太公吕望的封国,都营邱(今山东临淄)。周初的齐。是在消灭了商朝的残余势力蒲姑的废墟(今博兴、临淄一带)上封立的。在临淄以东。论者或谓《尚书?无逸篇》中的“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中的啤服”应训为恶衣服,“康”应训为荒,捐野外荒服,因而解释全句为文王穿着卑劣衣服,从事荒野田亩劳动,进而论定文王时期的周族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似需商讨。卑字,马融本作“俾”。《尔雅?释诂》曰:“俾,从也。”可见,卑有顺从意。服,也当训为顺。《大戴礼?五帝德》:“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的“从顺”,《史记?五帝本纪》作“从服”,便是其证。康字,或据《说文》解作“穅”字,“康功”即“穅功”亦即衣功。按,《说文》虽说“康”或为“穅”宇之省,但是“康功”与“田功”意义重复。每一时代所使用的字汇多有它的习惯性。《尚书》中的“康”字,都作“安”字解,独把《无逸篇》的“康”字解作“穅”或“穅”义,说亦难通。
地区发现有不少西周遗迹和遗址,但尚未发现直接与齐建国有关的具铭铜器。齐国之封,《史记》以为是武王时事。《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对景公说,从少昊时代的爽鸠氏始居此地,经夏代的季荝、商代的有逢伯陵、至殷周之际为蒲姑氏所据,周初而归太公望所有。这里既然说到太公望居齐在蒲姑氏后,而蒲姑氏曾与武庚联合叛周,则太公望封齐,当在武王之后无疑。所以《汉书?地理志》云:“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传世的《舆方鼎》铭云:“佳周公■征东尸(夷)、丰白、尊古,咸■。公归■■周庙”。尊古即薄古,或曰蒲古。证明太公因周公之助,击破薄古氏,乃有临淄之地,而收复同姓逢伯陵之地。因为当地多姜姓氏族,太公治齐是同族统治,故能“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驾轻就熟,这是必然的。
夏代以前,临淄曾经为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地。爽鸠,是一种猎鹰,为东夷少昊鸟图腾部落联盟成员之一--爽鸠氏的图腾。爽鸠氏,在少昊鸟国里世代担任司寇,主管司法,负责缉捕盗贼。
夏代,临淄为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季,兄弟间排行最小;荝,意思是乌鸦嘴。由此可知,季荝氏是以乌鸦为图腾的部族。
商代初年,临淄为逢国属地。逢国的创始人是逢伯陵,为炎帝的裔孙,姓姜,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时代东夷、齐地姜姓氏族的首领,因建立逢国又称之为逢伯陵。
商代末年,临淄为薄姑国属地。薄姑国为嬴姓,都治在博兴,地域在今博兴、桓台、临淄北部一带,商末打败逢国,在淄水流域建国。
从中我们看出,在不同时期,齐地归属不同的姓氏。盖国也存在这种情况。
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都奄(今山东曲阜)。鲁也是在消灭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商奄的废墟上(今曲阜一带)封立的。在曲阜和邹县地区发现有西周遗址,都是鲁国文化的早期遗留。鲁地为旧族盘踞,周人征服之后,还允许原来的统治者有其民、有其土,后因时势变异,小国的封疆相继遭到夺削,鲁国也吞并了一些小邦。但鲁之不能大力开疆辟土,发展为强国,则与当地的氏族结构复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鲁国除得“殷民六族”外,还“因商奄之民”组成。这些六族不但维持原来的氏族于不坠,连原先的劳动力也未被剥夺。这批旧族“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只要不存心捣乱,依然能分享政权,“职事于鲁”(均见《左传》定公四年)。所以,鲁除了周族的周社,还有亳社,以供商奄殷遗膜拜。
鲁国有两社:一为周社,一为亳社。周社自是鲁之国社,以其为周公后也。鲁因商奄之地,并因其遗民,故立亳社。鲁定公及三桓是周族姬姓。所以要盟于周社。亳社,《公羊》、《谷梁》二传并以为亡国之社,自然是指被征服的殷族之社。
亳社,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是商朝所立的社,后来周朝宋国继续供奉亳社。古代建国必先立社。 商 都 亳 ,故称。《春秋?哀公四年》:"六月辛丑, 亳社 灾。" 杜预 注:" 亳社 , 商社 ,诸侯有之,所以戒亡国。"《谷梁传?哀公四年》:" 亳社 者, 亳 之社也。 亳 ,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 范宁 注:" 亳 ,即 商 也。 商 都于 亳 ,故因谓之 亳社 。"
何光岳据此认为奄为子姓。其实都没有错,奄国在商王来到这里之前,是少昊后裔,嬴姓。在商王来到这里之后,就是子姓。
这和齐地的变迁是一个道理。“从少昊时代的爽鸠氏始居此地,经夏代的季荝、商代的有逢伯陵、至殷周之际为蒲姑氏所据”。
关于盖邑
山东《沂源县历史沿革》载:
周朝时,鲁国在盖冶村设盖邑,纪国在阮峪村东设浮莱邑等治所。
周,沂源地先后属浮莱邑和盖邑,分别属鲁国和纪国辖。
盖冶村位于山东省沂源县中庄镇镇驻地东南的沂河冲积平原上,为夏商古村落
在周朝时,鲁国在现盖冶村置盖邑
盖邑本来是鲁国的地盘,后来成了齐国的属地。
山东《沂水的建置沿革》载:
西周,沂水地属鲁国。
春秋,沂水地为郓(东郓)。莒鲁之争后入齐。
战国,沂水地为盖。
西周时,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时,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属于齐国。战国时期,在现沂水县设盖邑,到了隋朝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名沂水县,与沂源盖邑的记载相同,与沂源盖邑是同一时期、同一地方。
春秋鲁有二郓邑: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北。公元前616年,季孙行父所筑。鱼莒屡次争夺,称“东郓”。一在今山东省郓城县东。公元前588年鲁成公所筑,称“西郓”。
古时郓城又称运城,故郓姓一支因离开故土,为分别支庶,将郓字去邑旁加走之而成运字,遂成运氏。郓姓和运姓望族均居东鲁(今山东省曲埠、泗水一带)。现代安徽、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均有郓(运)姓居民。
据《姓考》载,恽氏也本姓郓,其是由郓姓的一支后改为恽姓的,便形成了郓姓的又一分支。
《史记?秦本纪》:“ 秦 之先为 嬴 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徐氏 、 郯氏 、 莒氏 、 终黎氏 、 运奄氏 …… 秦氏 。
何光岳说山西运城为运奄氏。实际上运奄氏最初应在山东,主要聚居在东郓、西郓。
而山西运城的由来网络上有另一个解释。
山西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世人称为“盐务专城”——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仅此一处。
——360百科
关于运奄氏,李学勤教授认为:
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具体回答了这方面的疑问。简文叙述了周武王死后发现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叛:
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飞”就是飞廉,“”字从“甘”声,“廉”字从“兼”声,古音相近通假。“商盍氏”即《墨子?耕柱篇》、《韩非子?说林上》的“商葢”,也便是称作“商奄”的奄。关于飞廉、恶来,《秦本纪》云:“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使)北方,……死,遂葬于霍太山。”这和《系年》所记不同。
《系年》的记载,可以参看《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和《系年》一样,是说飞廉最后死在东方。
飞廉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东逃到奄。奄也即是《秦本纪》讲的运奄氏,属于嬴姓,飞廉向那里投靠,正是由于同一族姓。当时今山东到苏北的嬴姓国族都是反周的,《逸周书?作雒篇》说:“周公立,相天子,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嬴)以畔(叛)。……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征)殷,殷大震溃。……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这充分讲明了嬴姓国族在这场战乱中的地位。
奄是东方大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商王献庚、阳甲都曾建都于奄,然后盘庚才迁到今河南安阳的殷。奄之所以称为“商奄”,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据《左传》,周初封鲁,“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预注:“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传统上认为奄国即在今山东曲阜。不过奄的国境范围肯定要大得多,有学者主张奄相当周朝的鲁国,同奄一起反周的蒲姑相当周朝的齐国,可能是差不多的。
由《系年》简文知道,商朝覆灭之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商奄。奄国等嬴姓东方国族的反周,飞廉肯定起了促动的作用。乱事失败以后,周朝将周公长子伯禽封到原来奄国的地方,建立鲁国,统治“商奄之民”,同时据《尚书序》讲,把奄君迁往蒲姑,估计是看管起来。但在《系年》发现以前,没有人晓得,还有“商奄之民”被周人强迫西迁,而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这真是令人惊异的事。
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西迁,性质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其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飞廉一家有关,因为飞廉的父亲中谲正有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中谲、飞廉一家,本来也是自东方出身的。周朝命令“商奄之民”远赴西方御戎,完全不是偶然的决定。
认识到秦的先人是原在东方的商奄之民,以前与秦人始源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解释,例如:
在文献方面,《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秦襄公为什么自称主少皞之神,是由于少皞嬴姓,《说文》:“嬴,帝少皞氏之姓也。”《左传》讲得很清楚,封鲁的奄国之地又称做“少皞之虚”,秦襄公只是没有忘记国族的来源而已。
在金文方面,西周中期的询簋和师酉簋都提到“秦夷”,还有“戍秦人”,来自东方的商奄之民后裔自可称“夷”,其作为戍边之人又可称“戍秦人”。
在简帛方面,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苏秦谓燕王章”云:“自复而足,楚将不出沮漳,秦将不出商阉(奄),齐不出吕隧,燕将不出屋注。”所说是指各国的始出居地。秦出自商奄,正与《系年》所记吻合。这几句话后世的人们不懂,所以传世本《战国策》把“商奄”等都错误地改掉了。
——李学勤
奄也即是《秦本纪》讲的运奄氏,属于嬴姓, “商盍氏”即《墨子?耕柱篇》、《韩非子?说林上》的“商葢”,也便是称作“商奄”的奄。
在山海经中记载有盖国,在盖将之妻一文中有盖国,南宋罗泌撰《路史》云盍氏:盍公先国,王驩为大夫,齐地,在沂水西八十里。
从《列女传》节义传目录看
鲁孝保义 楚成郑瞀 晋圉怀嬴 楚昭越姬 盖将之妻 鲁义姑姊 代赵夫人 齐义继母 鲁秋洁妇 周主忠妾 魏节乳母 梁节姑姊 珠崖二义 郃阳友娣 京师节女。
此盖国应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存在过。而此时的奄国早已灭亡。
我们不管它是不是,从这个传记中,我们看出,在商周时期,山东确实存在一个盖国。
我们把盖国和盖邑联系起来
山东《沂源县历史沿革》载:
周朝时,鲁国在盖冶村设盖邑,纪国在阮峪村东设浮莱邑等治所。
周,沂源地先后属浮莱邑和盖邑,分别属鲁国和纪国辖。
盖冶村位于山东省沂源县中庄镇镇驻地东南的沂河冲积平原上,为夏商古村落
山东《沂水的建置沿革》载:
西周,沂水地属鲁国。
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
战国,沂水地为盖。
综合以上,我们看出,盖国就是奄国,由于各地方言不同,造成一音之转,奄国灭亡后,一部分西迁,成为秦之先民。李学勤的清华简解释的非常清楚。
国君被迁到薄姑。
《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有人说薄姑是商奄的国君,不敢苟同。
一部分留在鲁国。
鲁国除得“殷民六族”外,还“因商奄之民”组成。这些六族不但维持原来的氏族于不坠,连原先的劳动力也未被剥夺。这批旧族“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只要不存心捣乱,依然能分享政权,“职事于鲁”(均见《左传》定公四年)。所以,鲁除了周族的周社,还有亳社,以供商奄殷遗膜拜。——白寿彝
由于音转,奄国后来就被叫成盖国了。
有一部分奄国遗民被东迁或者逼退到东方沂源沂水一带。这其中主要是运奄氏遗民。
鲁地为旧族盘踞,周人征服之后,还允许原来的统治者有其民、有其土,后因时势变异,小国的封疆相继遭到夺削,鲁国也吞并了一些小邦。——白寿彝
后来才逐渐拓展它的疆域,鲁国都于曲阜,其疆域在《诗·鲁颂·宫》中描述为"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齐鲁之外,山东境内还有曹(都陶丘,定陶北)、薛(今滕州城南)、郯(今郯城)、颛臾(今平邑东南)、谭(今章丘市西)、纪(今寿光南)、滕(都滕,今滕州)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山东历史
盖国地区后来肯定被鲁国吞并,在沂源盖冶村设立盖邑。后来鲁国修东郓,则是因为有大量运奄氏遗民,所以在沂水为郓,即东郓。后来盖邑和东郓都归了齐国,齐国又在原来盍公先国地区设置了盖邑,所以战国,沂水地为盖。南宋罗泌撰《路史》云盍氏:“盍公先国,王驩为大夫,齐地,在沂水西八十里”。这个盍国,就是盖国。如同清华简中的商盍氏,即商盖氏。盍与盖同。
奄国为运奄氏,所以为嬴姓,少昊氏后裔。商王迁都到奄以后,根据亳社,何光岳认为是子姓,但后世多主张嬴姓。后称商奄、商盖、商盖氏、盖国。那么盖国也就是嬴姓,少昊金天氏后裔。
盖邑在鲁,则为姬姓,在齐,则为姜姓。这和齐国“从少昊时代的爽鸠氏始居此地,经夏代的季荝、商代的有逢伯陵、至殷周之际为蒲姑氏所据,周初而归太公望所有”是一个道理。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氏代齐”。姜齐存在600多年,田齐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前后共158年。按照唐朝人的说法,此时该是盖氏应该已经出现了。
在田氏代齐之前,盖邑大夫应为姜姓,田氏代齐之后,盖邑大夫应为妫姓田氏。所以,王欢可能为田氏。
田氏代齐以后,齐吕宗庙亦被废,代之以田陈宗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襄子既相齐宣公,三晋杀知伯,分其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以有齐国。就是说田襄子时代已经把田氏兄弟宗人都封为齐国都邑大夫了,替换了原来的姜氏大夫。
战国时期,自商鞅变法之后,西周以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的封邑大夫不再世袭,而是由诸侯王直接委派官吏治理。从陈戴到王欢,我们看出盖邑大夫此时已经是随时可以更换的了。所以王欢姓什么,还真不好说。
唐朝人认为盖氏源于姜姓,认为姜太公是盖氏的始祖神。这已经成了历史的定论。
分享按钮>>【赵氏网新闻】第四届宋魏王趙廷美公祭大典曁宋魏王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换届邀请函
>>【成氏网新闻】华夏成氏文化研讨会成立大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