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智敏:一个“新农民”的典型
- 中华师氏网 2009年5月15日 刘亚华
日期: 2008-04-11 文章来源: 中国品牌农业网 责任编辑: 刘亚华
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村建设和其他事业一样,关键在人。何谓“新农民”?最近,笔者在湖北省访问了一位名叫师智敏的农民,他皮肤黝黑,看上去与“旧农民”毫无二致,但一接触就知道,这是一位“新农民”,他的知识存量和探寻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战略眼光,显然不是一般农民所能及。
关于他的新闻,一直在延续着:学业上,他从工科大学转到农业大学,专业由工而农;事业上,他不满足于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由稳定的就业转移到回乡的艰苦创业;生活上,他从乡下到了城里,又从城里回到了乡下;他现在从事的有机水果的种植实验,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以往他的工资收入不低,但是,他现在靠创造性的、纯粹的农业种植生产,使自己的收入水平明显超过了从前。
师智敏的示范给人以启示
“新农民”要有新知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并非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有必要让大学生成为农民吗?师智敏说,如果不是果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就没有底气去进行有机水果的种植实验,当然,这并不表明,知识因此就够用了,相反,他还需要经常充电。其实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农民都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新农村应该是以现代农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的载体。何谓“现代农业”?有人通俗地说,现代农业就是高科技农业和知识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遗传学、细胞学等诸多学科,在农业领域里的应用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专家告诉我们,“种瓜得豆”已不算是什么新闻,具有羊毛般“毛感”的棉花,已经通过实验种植出来了。未来的农业,不仅是体力劳动,更是脑力劳动。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现代农业的专业知识,就没有资格成为“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新农村。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短期内还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农业的现代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意味着,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仅辛苦,比较效益也不算高。因此,“新农民”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志气,因为到农村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奉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师智敏首先是一块“砖”,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地为新农村建设添了砖加了瓦。
时代永远需要奉献,那种付出了,也能有所收获的奉献,更具独特的魅力和示范的意义,也更具时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师智敏还是一块“玉”,他以自己成功的实践,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印证了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那个著名论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非常突出,在政策上引导、在精神上激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投身新农村的建设,既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渠道,也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成就事业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这意味着以契合市场规律、人才规律的方式,以自愿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能进能退的造就“新农民”的机制,激励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像师智敏那样,到农村去创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成就自己的事业,这应该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分享按钮>>“大学生农民”师智敏
>>师姓人物——新农民“师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