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山国》与易姓渊源精彩部分 已阅:1570 / 回复:0(楼主)

《中山国》与易姓渊源精彩部分
一、中山国(古易水春秋时诸侯国)
    中山国,前身为北方狄族鲜虞部落【易富贤《有易部落--鲜虞国--中山国--易姓一脉相传》考证鲜虞部落祖先是易氏部落,是黄帝之子苍林后裔,历史误解为黄帝之子玄器后裔周王族的后裔】,姬姓。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被魏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为赵所灭。
......
魏灭中山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桓公才是湘鄂易氏家谱载的恺公,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中山国王族祖先是有易部落(易氏部落),是黄帝之子苍林支系;不是黄帝之子玄器支系周王族毕公高之后,历史误解为周王族的后裔,历史误解为魏国赐姓魏恺/易恺】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魏国的进攻。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赵灭中山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二、黃帝軒轅氏譜易氏系表(易氏宗亲网)
     黃帝四妃嫫母氏長子蒼林之系:
│蒼林─始均─北狄┌赤狄┬蒙古族始祖┌.......      
│姓姬               └高车赤狄┌蒙古族始祖┌.......
└简狄一有狄氏一有易氏一臿方一
                             臿方一摇(桃)一马方┬……易甲…
                                                │
                        │                 鲜氏灭│
                        │                 虞国灭│
                                │白狄一一一春秋时东迁一└白狄鲜虞氏一中山国一易尚公….易重
│                       └鲜于氏….
                            │
                                └长狄…….
【附注:《山海经?大荒西经》:“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绎史》卷五引)始均为第五代黄帝。《路史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次妃嫫母,……是生蒼林、禺陽。……蒼林姬姓,生始均,是居北狄,為始氏。”中国中心主义的四夷图北狄是中国先秦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除此还有东夷、西戎及南蛮,合称四夷。春秋战国以后,北狄逐渐演变为匈奴及鲜卑多个民族。 北狄也是黄帝后人。《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唐杜佑《通典》将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氏、高车、突厥、契丹等归入北狄。】
  三、易富贤博士在“中山国与易姓”文中已经考证到:湘鄂多地家谱中记载的战国魏国上大夫恺公只能是中山国国王(由于很多历史学家都将后期中山误以为是魏文候的后代,我们家谱将恺公视为魏文候后代也是可以理解的);多地赣谱记载的太原始祖尚公与末代中山国王尚公的文献记载非常一致:《战国策》等古籍记载中山国末代国王尚公在亡国后到齐国为臣,后面被秦王扶持;而我们太原始祖尚公曾食采易水,到齐国为大夫,然后移居太原,葬于太原。两个尚公名字、时间、事迹都非常一致。只是古籍并没有提到秦王将中山王尚公扶持到哪里,而我根据家谱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是在太原而不是在中山故地,是因为前247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前246年“初置太原郡”。直到公元前227年才完全占领中山故地。可能在公元前285年到247年之间就已经在秦国自己的地方扶持尚公,前247年时再将尚公转迁放太原。至于在公元前227年控制中山后为什么不再次迁中山尚公回中山故地?一方面此时尚公很可能很老或者已经死了(就算尚公公元前299年即位时候只有二十岁,其时也已经快九十岁了),另一方面此时中国即将一统了,秦王用不着采用“存亡继绝,定无罪之君”来收买人心了。因此我结合家谱除了从历史学角度澄清了“易牙取卫”、“中山君相魏”这两个历史疑问外,还回答了“秦王起中山”在何处这个问题。秦始皇“坑儒”固然不对,但“焚书”却实在有必要,因为诸夏各国对北狄(中山)、东夷、西戎(秦国)、南蛮(楚)的记载负面为多,有些明显是造谣诬蔑。要是楚国能统一中国,估计也会“焚书” 的。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易宪武撰《考证订正创修易氏通谱序》易氏源流新论 : 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
     ......
     宋释褐状元祓公庆源集序云:“族谱之书,沿而成学,厥俶六朝,盛於唐,纷纭淆乱於五季。卒以我宋欧、苏两家正之。.披隋经籍志,载天下郡国族谱,吉安八,袁州七,各属类是。”可见祓公熟知家谱发展,颇有研究。并披阅过吉安、袁州等易氏谱。可是继述易氏起源:“。。。。检阅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徒金陵,徒长沙浏阳,至徒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徒长沙宁乡等。属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 雄,若 重,若亮以降,其时其地,约略可稽”,含浑未写受封者名。而以易氏人物若恺、。。若雄、若重、。。。简略带过。恺公虽居首位,并未说他受封,巧留受封假象,文笔之妙,不愧文章高手。近几年我在探讨易氏源流系列研究后,始悟祓公含浑易氏起源之苦心:他既精通家谱,并披阅隋经籍志吉安、袁州等家谱,必知:黔阳谱载:“古有易国,后以为氏”,萍东、鄂东谱载:易氏古时是易氏部落,而赣丰城河湖谱更记一世南仲是有易氏后裔,这些家谱源出吉安、袁州,祓公岂不知易氏与有易氏渊源?仍作上述浑说,乃因历来封建统治下,重门第,门第高低直接影响政治和实际待遇,高者可免劳役。讳言夷裔有易氏之实,佯称皇帝或名人裔受封赐姓,岂只祓公?此旧谱多易氏为皇帝赐姓受封说之因。我等身处科学发达、各民族平等的20-21世纪,无门第高低、政治和实际待遇之顾忌,可据实承认源于夷裔有易氏,否定一切皇帝授封赐姓说。
我在易氏源流系列研究[6]中,认真考证,迄未见易牙姓易氏的可信证据。而易恺只查得《晋书》:魏元帝曹奂时(公元263年)魏伐蜀军钟会部将[7]易恺[1],其时军政合一,将军常兼剌史,将军与剌史易恺为同一人。而凌迪知《万姓统谱》虽有“周易恺魏郡人”简单五字记作易氏第二,远不及其后曹魏易恺详实,显系受易氏谱将所知远祖易恺想象为受封得姓始祖,不足为周易恺存在之证据,周易恺既无周朝“身份证”,理当否定。易氏谱还有:“周易恺仕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易水,后以地为易姓”。质疑周上大夫官职尚无定论,且据历史地图集[8]。易水在秦统一前属燕国,秦时属广阳郡,冀州在其南,直到东汉,易水才属冀州。显然是子虚乌有随意牵附:东汉后才属冀州的易水,怎会有周魏易恺食采受封?理当否定。
现己查明[9]:易氏乃殷商以前居于易水有易氏裔,属北狄之赤狄(突厥族),与白狄(蒙古族)同为古匈奴国之民。被殷商借河伯之兵杀其君锦臣,灭国后,史籍少载,或只称狄,多不分赤、白狄,二者长期共存,有时和睦,有时互斗。湘、赣、鄂几种谱载易氏为有易氏或易氏部落后裔,在旧时皇帝正统思想下,谁愿保留夷裔记载?湘、赣、鄂几种谱却保留有易氏记载,很不容易,应可信。我据此首先提出: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新说。正追踪狄族(赤狄、白狄)踪迹,知远古赤、白狄同为匈奴国民,此后长期共存,有时和睦,有时互斗。周时赤狄原在晋、陕间势力较强,被魏、赵、晋等国着力剿灭后,史载赤狄各支被晋灭,分赏诸将或贵族。后白狄由陕东渐,乘机建立中山国。旅美富贤医学博士发现赵灭白狄中山国,因国力和策略,保留中山国形式,立傀儡国王尚(前299年),白狄中山国王,似属白狄。然我细审傀儡王情况特殊,姓氏基础是血缘。推测他实为早先被灭的赤狄有易氏裔,国亡无依而为中山国民或参政,属赤狄血统,才更合逻辑,历来国亡而民不绝,古今中外屡见。非中山白狄直系,而为赤狄裔,更符作傀儡王,正如傅仪为伪满洲国傀儡王。参考当时史籍和家谱,则尚王为易氏祖尚公更合逻辑。
只3年(前296年)赵国全灭中山,迁尚王于太原。与易氏谱载尚公卒葬太原,时间、地域很吻合。而谱载一世尚公迄今(2000年)约76世代,历时约2300年,平均每代30.6岁,时间与统计学规律,平均每世代约30岁很吻合。故推测尚王即易氏尚公,合逻辑、有证据,应可信。
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亡,此前整个周朝,有易氏或易氏部落,在晋、陕间处于与皇帝敌对的夷族赤、白狄敌方,皇帝不可能给敌对夷裔赐姓,足以否定周朝各种受封赐姓易氏说。随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直到西汉武帝,中国与匈奴仍很对立,易氏只能在长期牵附各种皇帝赐姓受封说掩盖下,逐渐演变为易氏。则自古迄今易氏源流脉络基本显现。然而,根据湘、赣、粤几种易氏谱,综合得主干世系为一世南仲或政公迄今2000年为127世,以平均每世30岁计,推测南仲约在3700年前,那是夏朝,现断代工程只确定商朝以后纪年,质疑其前夏朝直到3700年前,谱载世系之可靠性,可视为传说世系,存疑待考。而尚公为52世,其生活年代及其下之世系,由史藉和易氏谱互证,基本可信,可称为有易氏家谱记载之可信世系。其前为待国家断代年代确定后,待考证世系。
易氏繁衍、分布 据史籍和易氏家谱考证,易氏是商朝居于易水之有易国,《竹书纪年》:“。。。帝泄元年辛未(前1729)帝即位。十二年(前1717)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前1713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灭国后,史籍少载,只有赤狄、白狄在晋、陕活动,直到战国末,尚公卒葬太原,己如前述。汉代北方战乱,人民大量逃往江东、南,谱载易氏仁祯公于西汉哀帝二年,仁祥公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卜居丹阳郡,仁福公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卜居会稽郡吴县、仁绿公于安帝永宁年卜居居会稽郡曲阿,三国时洸公于魏武帝时为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万年公于黄初三年由吴县迁长沙浏阳,三传而生雄公。此后湘、赣、鄂易氏,往来互迁,后渐繁衍延传粤、川、豫、皖、陕等省,现则扩及全国各省市,并远及台、港、亚、新加坡、澳、美、欧等国。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4-5-26 17:21:40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4/5/26 17:21:12)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1,351.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