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当今天下易姓子孙:用广阔胸怀尊先祖们早已认定的易姓历史上最重要祖先厨神易牙、将军易雄 已阅:2077 / 回复:0(楼主)

当今天下易姓子孙:用广阔胸怀尊先祖们早已认定的易姓历史上最重要祖先厨神易牙、将军易雄
                                     《中华易氏简谱》
     中华易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远流长,至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关于易姓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现经专家、教授考证: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易姓是有易部落后裔建立的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
      黃帝軒轅氏譜易氏系表:│黃帝四妃嫫母氏長子蒼林之系
     │蒼林─始均─北狄┌赤狄┬蒙古族始祖┌.......      
     │姓姬                   └高车赤狄┌蒙古族始祖┌.......
└简狄一有狄氏一有易氏一臿方一
                        │   臿方一摇(桃)一马方┬……易甲…
                        │                       │
                        │                 鲜氏灭│
                        │                 虞国灭│
                                 │白狄一一一春秋时东迁一└白狄鲜虞氏一中山国一易尚公….
│                                 └鲜于氏….
                             │
                                 └长狄…….
     云南理工大学教授易宪武撰写的《读祓公序探易氏源》、《易氏源流考辨》、《再论易氏源流》和公元2003年10月13日湖南洪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易富贤撰写的《有易部落--鲜虞国--中山国--易姓一脉相传》考证: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中华易氏简史》:商灭有易,有易潜出;晋灭中山,武公中兴; 魏灭中山,恒公复国;赵灭中山,尚公逃生; 迁济阳、迁太原、迁太仓,绵绵一线,似绝非绝; 浏阳雄公出,易姓大族兴。天不绝中山,天不绝易!
    据以上理由,我列简表如下:
黄帝曾孙北狄的后裔形成的有易部落【易氏起源】
    ↓
有易部落久居河北古易水【夏朝】
    ↓
有易部落首领绵臣……部分族人迁居陕北(雍州)【商朝、周朝】
    ↓
白狄族鲜虞国→易牙(公元前643年前后来自雍地名叫易牙的巫人在齐国为上大夫做间谍,中华易氏渊源始祖饮食祖师齐大夫易牙)
    ↓
中山国→易甲(公元前479年前后驻楚国使节,俨优公等支系先祖)
    ↓
中山王→(湘、鄂谱恺公到魏国为相,公元前342年前后,亮公等支系先祖)
        ↘(中山王【   】,公元前299年前后)易氏族人
    ↓
中山王尚→(赣谱尚公,公元前295年前后逃齐国,重公等支系先祖)
    ↓
济阳郡(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战国末尚公君臣仕齐——济阳堂)
    ↓
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战国末尚公被秦扶持到太原——太原堂)

湖南洪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易富贤撰写《中山国与易姓》历史上最著名的易氏人物---易牙
《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江西萍乡谱和宜春谱有易牙的名字,湖北金槐谱更具体指出是易牙的后代。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清代以前否认易牙的谱序。黔阳谱和湘潭谱在清朝以后否认易牙这个易氏人物,根据是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都说易牙是姓雍名巫字易牙。
原始古籍《列子说符》、《荀子•大略篇》、《战国策》、《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大戴礼记•保傅》、《论衡•谴告》、《淮南子•超奇篇》、《法言义疏•问神卷》都说齐桓公大夫易牙或狄牙。《史记•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分别提到易牙两次,提到雍巫一次。
《史记.齐太公世家》关于易牙和雍巫的记载是:
(1)、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2)、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
贾逵(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同处汉代)解注史记时也只说:“雍巫,雍人名巫,易牙也。”要是本来姓雍,贾逵何必多此一举呢。只有不姓雍,只是来自雍地,才用得着解释是雍地的易牙。巫在古代是有智识、沟通天人的人。因此易牙应是来自雍地的巫人,才能有资格来齐国为大夫,因此《左传•僖公》应是指来自雍地名叫易牙的巫人在齐国为大夫。对于贾逵将雍巫与易牙视为一人的说法,唐代司马贞并不认同,说:“贾逵以雍巫为易牙,未知何据?”
《春秋左传•僖公》:“(公元前634年)置桓公子雍于谷,易牙奉之以为鲁援”,可见易牙与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的关系不一般。易朝志先生读史记中记载雍巫时点评如下:“易牙干预齐政,同公子雍的关糸。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出现雍巫,但非易牙。后人混之也。”
     易牙贵为齐国三个大夫(上大夫)之一,这么多原始古籍都说易牙,难道不足以说易牙姓易?那么原始古籍也没有说孔子姓孔,是明摆着的事实。春秋时期的古籍没有说“张三,姓张名三字三郎”的习惯,这种提法是后面才有。现在要是一提到张三就说“张三姓张”,张三的爸爸不跟你急才怪(此地无银三百两)。一千多年后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因为理解错误,才说是姓雍名巫字易牙。尤其是唐朝的颜师古解注史记时象写小说一样将易牙刻划成一个典型的奸臣,后面对易牙的评价之差估计与颜师古的评注有关。
最早谴责易牙的是韩非子,从法制角度易牙无疑违反了齐国的法律。韩非子也对孔孟用以托古改制的禅让制大加批评,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其他原始古籍对易牙评价有些是中立的,大多是正面的。从这些文献我丝毫没有看出易牙在政治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易牙烹子适君,从现在的观点看当然是不合人情,但从当时的处境看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易牙肩负重大外交使命(挽救了整个狄族免遭灭顶之灾),太子丹都还牺牲自己两个朋友去刺杀秦王呢;另一方面,是齐桓公问着要吃人肉,从君臣父子的伦理看也只能满足国王的要求了。食人,上古有此陋习(见台湾李熬关于吃人一文)。中国现在还有人到医院要吃人胎盘呢。中国人现在以吃野生动物为荣(我本人以前就这样),发达国家的人已经很看不起吃野生动物的人,更何况吃胎盘的人。非典过后应该会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风气吧。
《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论衡•问孔篇》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连盗泉之水都不饮的孔子对易牙的行为竟然没有谴责,反而盛赞易牙的厨艺;孟子还期望能吃到易牙的做的菜呢,怪哉!倒是我们易姓族人,听信后面孔颖达等人“姓雍名巫字易牙”的荒唐说法,也就不加推敲,以讹传讹了,清朝以后家谱因为考虑隐恶扬善,将历史上最有名的易姓人物排除在外。不过当时对文献的掌握有限,不了解真相,也就可以原谅。现在看到上面引用的文献,知道真相后要是还将易牙视为反面人物,真有数典忘宗之嫌!易牙是饮食业祖师,行业祖师就已经相当于开国帝王的地位,何况易牙还是春秋时期最大国家齐国的上大夫,总理级别人物了。历史上还有哪个易姓人物比得上易牙?因此《万姓统谱》将易牙和战国易恺(到魏国为相的中山君)列为易姓人物前两位是完全合理的。
易牙是饮食业的祖师(读书人尊比易牙稍晚一点的孔子为祖师,木匠尊战国时的鲁班为祖师)。据《饮食业考略》载,沈阳西关曾建有一座易牙庙,供易牙画像。现在台湾还有易牙庙。在元末明初时,有一位著名的烹饪家,韩弈,就推崇易牙,而写了一本烹饪专著叫做《易牙遗意》。而这本书《易牙遗意》也反映出厨业奉易牙为祖师爷,目前原版《易牙遗意》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据《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说明将淄水(山东)渑水(河南)混放在一起,易牙也能将其分辨出来。《论语谴告》篇中也记道,易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硷,水火相变易,故膳无硷淡之失也。孟子曰:“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荀子.大略篇》:“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之和,更师旷之律?”荀子将治理国家同易牙做菜相比。又据《战国策》,齐桓公半夜腹饥,易牙能用煎、熬、燔、炙等多种方法,并精心调和五味,制作美食而进献给齐桓公。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朝代可以换,但文化却是民族的根本,这也是中华民族虽两次亡国于蒙古人和满洲人手下而仍能保持根本的原因(现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老文明)。易牙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祖师是我们易家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朋友说我的厨艺是得到易牙的真传,我引以为荣。中山国王陵出土文物中包括有两壶古酒,启封时,酒香扑鼻。这两壶古酒竟能储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坏,证明了中山国的酿酒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传说当时只有中山国人会酿酒,鲁国人想得到酿酒秘方,始终也未能如愿,只捡到一些糟粕。可见传说也有可信的成分。这些也说明鲜虞/中山国饮食文化非常发达,可见白狄族易牙为中国饮食业祖师是当之无愧的。每年都要在农历六月廿八日易牙生日当天,在易牙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并举办易牙美食节。我们都羡慕英雄人物,但事实上还是于右任说的好: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几十年。除了秦皇汉武等少数皇帝外,其他皇帝都没有易牙对中华民族作的贡献大。要是我们易氏族人还以易牙为耻的话,真是愧对祖宗!
我上次已经考证易牙是白狄族人,而易水鲜虞/中山国是白狄族国家。尚公、恺公是现在易氏先祖,现在易氏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裔。中山国是世袭制。鲜虞国想必也是世袭制度。国王总不能长期亲自外出做间谍,那么易牙外出时候不可能是国王。似乎易牙不会是中山国王尚公、恺公的先祖,因此只能是现在易氏的先祖族人,不可能是直系先祖了。但由于多种古籍都说易氏是易牙之后,我们没有充足理由就不能推翻这种说法。看看当时情况,易牙本人或其后人还真可能是鲜虞国王:
(1)、因为易牙承担的责任重大,做出的牺牲也很大(还损失了一个儿子),能承担如此大任的可能是国王的兄弟或者子侄,至少应该是王族成员。春秋时期白狄长期战争,公元前627年白狄国王白狄子被晋国打败后俘虏。而《春秋左传•僖公》还记载其前7年(公元前634年)时易牙的活动。白狄子被俘后,从能力和功劳看,此时白狄国家重新选国王的话应该非易牙莫属了。
(2)、就算易牙本人没有当国王,但其宗族势力很大,春秋时期世袭制度并不特别严格,在后面长期战争过程中,王权的更迭是可能的,易牙的子孙可能当上国王,然后将世袭制度固定下来。
众谱共词说易氏起源与易水有关,而易水出现在史册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此前几百年应该就已经存在了。据记载其前400多年前北狄鲜虞国就已经存在于易水流域了,其前三百多年有白狄族易牙这个易姓最早人物。《姓氏考略》一书说易氏“以地为氏”,黔阳宋朝1260年谱序中说“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因此说现在易氏“以地为氏”还是有据可查的,这里的易国应该是指白狄(易)国/鲜虞国/中山国,说易水与生活在易水的白狄(易)有关才准确。
《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姓氏考略》及黔阳谱说“以地为氏”。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现在易姓是易牙之后,但易牙并不是最早姓易的,易牙与其他族人一起都是因为“以地为氏”而姓易的,只是这些族人没有后代传下来而已,传下来的都是易牙的后代。
我在“中山国与易姓”文中已经考证到湘鄂多地家谱中记载的战国魏国上大夫恺公只能是中山国国王(由于很多历史学家都将后期中山误以为是魏文候的后代,我们家谱将恺公视为魏文候后代也是可以理解的);多地赣谱记载的太原始祖尚公与末代中山国王尚公的文献记载非常一致:《战国策》等古籍记载中山国末代国王尚公在亡国后到齐国为臣,后面被秦王扶持;而我们太原始祖尚公曾食采易水,到齐国为大夫,然后移居太原,葬于太原。两个尚公名字、时间、事迹都非常一致。只是古籍并没有提到秦王将中山王尚公扶持到哪里,而我根据家谱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是在太原而不是在中山故地,是因为前247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前246年“初置太原郡”。直到公元前227年才完全占领中山故地。可能在公元前285年到247年之间就已经在秦国自己的地方扶持尚公,前247年时再将尚公转迁放太原。至于在公元前227年控制中山后为什么不再次迁中山尚公回中山故地?一方面此时尚公很可能很老或者已经死了(就算尚公公元前299年即位时候只有二十岁,其时也已经快九十岁了),另一方面此时中国即将一统了,秦王用不着采用“存亡继绝,定无罪之君”来收买人心了。因此我结合家谱除了从历史学角度澄清了“易牙取卫”、“中山君相魏”这两个历史疑问外,还回答了“秦王起中山”在何处这个问题。秦始皇“坑儒”固然不对,但“焚书”却实在有必要,因为诸夏各国对北狄(中山)、东夷、西戎(秦国)、南蛮(楚)的记载负面为多,有些明显是造谣诬蔑。要是楚国能统一中国,估计也会“焚书” 的。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氏族谱》记载:有易部落后裔南仲字正公,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商迁于雍,历数世后生巫字牙,相齐桓公,封淄渑侯,有子四:岷、隅、和载、元章。惟季子元章散处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易养直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在《槎溪易氏宗谱家序•易隐泉公支谱》,所作序言中讲得十分详细:“自南仲随祭公征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南仲生恒,恒生敖,敖生密。商迁于雍,历数世后生巫字牙,相齐桓公,封淄渑侯,有子四:岷、隅、和载、元章。惟季子元章散处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欢生敬康,敬康生允,允生洸,拜征南将军,于汉冲帝朝永嘉年间(公元145年)来镇袁州,卒于官”。《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唐朝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南宋邓名世父子所编《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及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等古代姓氏专著,均称中华易氏源出“齐大夫易牙之后”。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自宋至清末民初流传的《百家姓录》认为易姓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牙(广东省南雄珠玑巷志载),并在南雄珠玑巷的易家祖祠(长五米宽四米,由南雄民政、招商统一排建)奉易牙为易姓始祖拜祭;《姓氏考略》及黔阳谱说“以地为氏”。它们并不矛盾,因为现在易姓是易牙之后,但易牙并不是最早姓易的,易牙与其他族人一起都是因为“以地为氏”而姓易的,只是这些族人没有后代传下来而已,传下来的都是易牙的后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易水歌》中的名句。公元前228年,荆轲受燕太子丹的重托去秦国刺杀秦王,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多年来,历史学家多数认为“易水”在河北易县,但文献中的其他地名却无法据此对号入坐。2002年底,经过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考证,古易水分为南、北、中三条,并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在现易县附近,而是在南边的唐县、定县、安新一带,战国时候属于中山国,而不是燕国。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被赵国灭国后易水属于赵国。乘着秦始皇到魏国报仇、丧母耽搁了攻燕,公元前228年燕国才能在盟国赵国的易水边送荆轲。综合我们易氏各地老族谱和国家公元1974年挖掘的古易水中山国考古历史资料显示:易氏部落演变为狄族部落,其中长狄、赤狄先后被晋灭掉,而白狄所建立的肥国、鼓国、仇犹国也先后被晋国灭掉,只剩下其本部鲜虞国得以延续下来,然后再发展成战国时一度辉煌的中山国。而中山国最后一位国王尚,后定居今山西太原,死后夫妇均葬于太原,认定尚公为我中华易氏受郡始祖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看来,一些家谱载:正公、南仲公、恺公、甲公、易牙等为我中华易氏之受姓始祖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如果说历史真有其人的话,也只能说他们都是我中华易氏的先祖或远祖。上述先祖中最早的距今也只有三千年左右,而我中华易氏获姓则距今有五千年左右;因此,不能说他们中的某一位就是我中华易氏的受姓始祖。其实,我们华夏民族,姓的始祖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吕氏春秋》中讲“昔太古其民知母而不知父”。因此,无论是传说中的尧母感赤龙而生尧,契母吞燕卵而生契,还是禹母食薏苡而生禹,姜源履大人迹而生后稷,都是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知母不知父"的事实。《绎史》卷一引《三坟》:“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而《说文解字》亦谓“姓,人所生也”,“始,女之初也”。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华夏民族的始祖是女姓,故中国古姓多从女旁,就是这个道理。“姓”的本义,应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符号标志。因而我中华易氏的受姓始祖也同样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由于当时没有文字,传说也没有流传下来,故我中华易氏的受姓始祖名谁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中华易氏没有确切的受姓始祖。易氏起源应去伪求真还原事实和历史真相,上对祖宗,下给子孙后代交代。
     结束语:看到天下易姓人对争议易氏起源和重、亮、俨优等祖系的共祖那么激烈,我想:先辈们早已定论易姓起源是有易部落;就算易牙在政治上真有一些书上歪曲的“杀子适君”和“忘恩负义”这么两个污点,也不影响易姓先辈们尊易牙为祖先;先辈们都明知部分易姓人不是易雄将军后裔为顾全大局尊易雄将军为共同先祖:据记载易姓有谱始于唐代状元易重之孙易赟,宋代状元易祓据此再修,并抄写三份分发江西泰和/宜春/湖南沩宁,并未刻印散发,可见当时易姓人口不多。修谱当然要有始祖、先祖…..及其光辉事迹,而我易氏先人并无帝王一类显贵之人,虽有先祖正公、南仲公、巫公(易牙)、甲公、恺公、尚公、洸公等多位,但均无正史记载辉煌事迹,惟有易雄一人一家可歌可泣的事迹载入史册《资治通鑑》,加之历代帝王多次敕封,其虽官不高名不显,作为易氏代表/楷模/先祖,当之无愧!无人可取代!----这就是易赟、易祓诸先辈选择雄公为易氏共同先祖的初衷!后人不应随意改变历史事实!我们易姓人可仿效很多不是孔子后裔孔姓人尊孔子为始祖、仿效曾姓人很多不是曾子后裔尊曾子为始祖……仿效国家很多不是炎黄后裔而尊炎黄为中华人文始祖,尊雄公为先祖也是象征性的,并非一定是血缘关系的! 因为雄公忠义代表易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代表易氏先贤先烈的精神!举家齐赴樟潭水死难,历史罕见。《资治通鉴》,省志,州志,府志,县志,等正史都有记载,为易氏族人荣誉,忠义精神各支家谱不乏同样记载,先祖们比我们更清楚,为了天下易家人团结大局为重,哪怕是过继给厨神易牙、易雄将军做后裔也是荣耀!其实今天我们易姓子孙更要仿效先祖们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凝聚团结,为易氏明天美好事业而奋斗!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4-5-20 9:14:30编辑过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4-5-22 21:56:13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4/5/20 9:13:55)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3,703.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