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易氏简谱(世豪公支系简谱)》 已阅:2189 / 回复:0(楼主)

《中华易氏简谱》
  【一】、《中华易氏通谱》序言:
易氏“宗开易水”,源自夏朝前有易氏部落,族居易水,后以易为姓。殷商假河伯兵伐有易,杀君绵臣,首见于史。灭国后,史籍少载。周初周穆王赐正公官职南仲在政治上第一次合法姓易。春秋厨神齐桓公大夫易牙。易牙后代随齐桓公之子公子雍到楚国百多年后传易甲,易甲不屈白公胜威利,拒助弑楚惠王,著节义。易甲后裔自楚移居晋之狼盂(今太原阳曲县“毓秀太原”)。西汉汉武帝镇南将军易洸。三国雍州刺史易恺。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武杰文豪辉史册,睿智长流人世间,功德永昭天地长,引我易氏后辈自豪!
中华易氏文化内涵: 易氏部落祖先伏羲和他师傅异人号日月在大清河发明《易经》后代子孙用易文化定历法和以蜥蜴为族微在河北大清河流域生活形成易氏部落,大清河因易氏部落而得名易水,易氏部落久居易水后以易为姓“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合一,名易也”。《易姓》易者,日月之合也!日月乃天地之子也!天地分阴阳!阴阳滋生万物!万物之灵乃人性!人性滋生文化!文化是信息传播的媒体!是故:天、地、人!天人合一之说!更有“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理。故,易乃文字之前的文化,文字之前的文字,姓氏之前的姓氏!如此,易乃天下文字之第一字,天下姓氏第一姓,天下文化第一文化者也!有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其辉之尊!易姓易族子孙将为之渊源而骄也!
易姓起源,古籍众说纷纭,下面从老谱、考古文物和专家、教授考证结论: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
(一)易姓起源,古籍众说纷纭:《姓氏考略》一书说易氏“以地为氏”。《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卢若虚集》认为“姜太公后有易氏”。多种古籍有易姓“济阳堂”、“太原郡”的说法。易氏家谱也记载混乱。湖南谱(湘乡、湘阴、黔阳、湘潭老谱)各谱比较一致,认为源自战国魏国大夫易恺,魏之同姓(姬姓),食采于易水。湖北黄冈老谱也认战国时魏国大夫易恺为始祖。江西多谱(萍乡谱,丰城河湖等宜春谱)认为系正公(南仲)后裔,世传易水;萍乡谱认为南仲是姜子牙的后裔;宜春谱认为是以地为氏。宜春温泉谱及湖北金槐谱认为系雍地雍纠后裔。此外多谱(包括黔阳谱)对易氏起源易氏部落和易牙存疑问,萍乡谱和宜春谱有易牙的名字,金槐谱更具体指出是易牙的后代,宜春谱认为是有易氏后裔。赣谱中均记载尚公曾食采易水,又仕齐国,最后葬于太原,为太原易氏始祖。让人眼花缭乱,有人甚至提出易氏多起源说法。但事实上众谱公认易氏源于易水,后居太原,辗转迁湖南浏阳,再迁江西,然后分迁湘、赣、鄂三省,以此三省为基地再分迁四川、广东、江浙以及其他各省,易氏的三大支系重公系、亮公系、优公系同源同宗无疑。
(二)、湖南易氏远祖世系表《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
朝代 世次 名字 记  载 备注
春秋 甲公 楚人惠帝时(前488-前432)殉白公胜之难其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甲始显名是为吾族远祖 注1
战国 甲裔 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于此
前汉 仁祯 哀帝二年(前5?)卜居丹阳郡
 
后汉 仁祥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卜居丹阳郡
仁福 章帝元和二年(85)卜居会稽郡之昊县
仁禄 安帝永宁元年(120)卜居会稽郡之曲阿
万年 仁福公之后黄初三年(222)壬寅由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
魏朝 恺 《晋书》文帝纪中谓四年(223)伐蜀姜维时有部将易恺,其时军政合一,应即雍州剌史,本表原误作雄公后六世北魏魏郡人,其它谱误作战国魏人 注2
晋 洸 (氵光) 魏武帝时(266-290)为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 注3
晋 一世 雄 字兴长魏咸熙二年(265)乙酉八月十四日生晋怀帝时(307-312)举孝廉为州主簿迁别驾后为舂陵令元帝永昌元年(322)王敦叛举兵犯阙与谯王丞起兵讨之为敦所害而卒明帝太宁二年(324)敦诛追谥忠节葬浏阳西乡将军岗是为吾族始祖妣潘夫人晋太始二年丙戍(266)七月十一日生闻公尽节率家人50(人)赴水死二子他出未与难葬合夫冢生子二天骥天骏
晋 二世 天骥 雄公长子初为陶侃掾史官至剌史
天骏 雄公次子初为温峤属史后以苏峻乱有功封千户【天骏即萍宜春谱载宏云(云)公,萍宜谱明确写着朝廷对(宏)云公“永和年间詔封为郎中”。】
晋 三世 卓之 孝武帝太元六年(381)辟为荡阴令
晋 四世 观
理中
大中
宋 五世 启祥 文帝元嘉(424-453)中为剌史江州公记室后迁侍中
宋 六世 穆 顺帝升明元年(477)辟为中书
子英
政辅
? 恺 魏郡人北魏朝雍州剌史(此行应移前魏朝<曹丕>时,此处应删去。宪武注) 疑误注2
齐 七世 连云 高帝建元二年(488)举明经学士
万春

昌国 武帝永明(483-493)中同肖衍客竟陵西邸衍克建康以督湘漕功赐爵益阳侯
梁 八世 经 武帝天监九年(510)以五经博士射策除中书舍人
龙图 初仕北魏普通(?此处疑误)中归南朝徐勉荐为尚书
道 天监12年(513)以五经博士除中书舍人昭明太子爱其文引为家令
梁 九世 加誉 武帝太清元年(547)官清河史剌
宣化 梁末兢尚佛老之学抱道不合结室莲华山终焉
衍泽 王僧办攻湘州时为岳阳王察参军
陈 十世 加颂 文帝天嘉时(560-563)北齐魏收撰(言巽)魏书聘之任编辑焉

时敏
隋 11世 蔚 炀帝大业中(605-618)进士时始设科兄弟同登以为荣后官黄门侍郎
兴 炀帝大业中与兄同登进士
长谟 大业中萧铣据江陵引为参军
长统 与谟为从兄弟能文尤工隶草
唐 12世 选 高祖武德中(618-626)为潭州大中正
万里 武德中为秦王府傣属不忍为玄武门事遂去官


唐 13世 适 太宗贞观中(627-649)为宏文馆学士
由正

唐 14世 节 高宗显庆中(656-660)知贡举
遇明 高宗显庆中褚遂良谪潭州从之学书及迁爱州随之往遂良死殡殓赖焉世高其义
德 中宗嗣圣中(684)奉宸府录事
瑜 监江州酒税
唐 15世 思 玄宗天宝时(742-755)人著有诗词行世【宜春谱载重公和亮公、常晓、常光、常明是堂兄弟祖父思公】
逈(辶向) 玄宗天宝(742-755)中李林甫荐为尚书左丞
唐 16世
兴 德宗建中元年(780)举中书
唐 17世 之武 乾生弟弟,原名元武,后科名改之武,敬宗宝历元年(825)乙己登中书舍人杨嗣复知贡举。配霍氏。
乾生 之武哥哥,生四子:修隆、与基、与焕、宏业(生一子元英)。
修隆 配氏毛,生一子重。
与基 子三:常晓、常光、常明。
与焕 配氏常,生子一常亮。
唐 18世 重 字鼎臣行十一武宗会昌五年(845)乙丑以第一及第有谢恩诗传世官至大理评事谏议大夫配汤氏子二征、赟(原字为斌/贝)
标 昭宗景福二年(883)进士崔胶榜杨涉知贡举
可大 昭宗乾宁时(894-897)为楚司马
常晓 居吉安府庐陵县
常明 居袁州府宜春县。
常光 居袁州府分宜县
  常亮 字明彝唐秀才,有李白赠诗。原居江西吉安大和县千乡美仁里,后迁袁州宜春与重公同居汤村,后行三十八昭宗(899-904)时人居吉安太和,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甲申(924)卒葬于庐陵淳化乡八十二都落枫坪与常晓兄冢近品葬,配氏伍,子四:欢、邦、述、达。皆别叙,今之湘、赣易氏裔皆四公之后也。 此四公另具图纪
五代 19世 征 重长子配彭氏子一云从。
赟(斌/贝 重次子南唐(938-960)雄州剌史配李氏子一延庆
登 楚王希萼陷潭州避乱宁邑聚族而居
宋 20世 雍 太祖建隆中(960-962)进士宋琪知贡举
延庆 太祖乾德中(963-967)大理寺丞父丧庐墓有紫芝之瑞世称为纯孝先生 赟之子
云从 字继霖行八□□年进士 娶彭氏子五 征之子
准(淮/十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以第二人及第(即榜眼)
少仪 太宗雍熙二年乙酉(985)登第梁灏榜
元俊 仁宗天圣三年乙丑(1025)进士官至大理评事
宸九 天圣中(1023-1031)武举
淳(忄享) 仁宗嘉祜中(1056-1063)进士教授衡山

(三)、从各种关于易氏的青铜器、甲骨文、墓葬等文物物证和专家教授考证的论文有详细阐述: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
易氏部落的诞生: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五子长曰以风、次曰以虑、三曰以伏、四曰以羲、五曰以包,生二女长曰赤胥、次曰宓妃。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神秘出生上古成纪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前,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人文始祖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蜴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他还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易县文物志》载:北福地遗址和有易氏部落远古易水湖,距今8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一大支脉——“有易氏部落”在易水两岸繁衍生息,有易氏部落擅长观测日月星象和占卜,并以“易”命名自己的部族。易水及易水湖因有易氏部落而得名,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易文化——“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合一,名易也”。中易水的北福地村,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有易氏部落祭祀的礼器。他们祭祀天地、祖先,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他们用易来认知天文、地理,并与农作结合起来,创立农时。他们按五行法则辨别了五谷、五蔬、五禽、五畜,以五法加以烹饪,再调和以五味,并按四时节令安排饮食,建立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活样式。易,贯穿于他们为求生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易,代表着当时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文化。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两岸是历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公认的。当代历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断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今河北易县”。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福地史前遗址,按历史分期应属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不但证实“有易氏部落”在史前定居易水流域,更使易县可考证的人类历史上溯到8000年前。北福地史前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房屋遗址、独特的陶器群、丰富多样的陶刻面具、陶玉石器堆积的祭祀场等,专家们推测陶面具可能是用于祭祀崇拜的神器,用来装扮神祇或祖先。祭祀场所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祈求农业丰收是北福地祭祀场举行仪式的一个重要目的,说明当时农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此,专家证实易水一带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地带,是古代文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有易氏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太阳和蜥蜴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由此可知有易氏部落渊源于风姓的太暤帝伏羲氏,伏羲后裔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次子昌意之系: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戏(有易氏)【《山海经 大海东经》又说:“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易’。也就是说,有易是帝舜之后】以伏羲和他师傅异人在河北大清河察日月发明《易经》的“易”为族徽后裔形成有易氏部落生活在大清河后大清河因有易氏部落改名为易水,易水河流域两岸有一强悍的氏族部落居住称有易氏部落建有有易国都城在涿鹿(今河北易县县城西南三十华里的中易水北岸福地村南),王国维和郭沫若认为有易氏是夏初的一个较大部落,商汤厚贿有易部落,得助灭夏,商代有易方国仍存并勒于王事。据后土宝卷载: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奭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今易县县城东南),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因此可以推断,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所在的流域称为易水是科学可信的。易氏部落的活动区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在今河北易水流域。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河流域两岸是近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当代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就断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河北易县。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境内居住着有易氏部落,这是易县汉族居民的始祖。
大禹治水前有易氏部落在易水流域生活至公元前各历史时期,易氏族裔以部落族群,地域方国形式在易水流域附近繁衍了近2058年。易氏谱中易氏本姬姓相合证信最早的源流依据始于公元前约2357年,比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66-1122年)的姬姓早1191年,有易氏、鲜虞、中山不同一脉,有易氏的后裔易姓与鲜虞、中山无关系。探究易国与易姓起源:1、有易部落所建的易国,地处今河北境内,王国维和郭沫若认为有易氏是夏初的一个较大部落,商汤厚贿有易部落,得助灭夏,商代有易方国仍存并勒于王事;2、孙亚冰认为周成王时灭的尧帝唐国、周叔虞分封的唐地是卜辞中有易部落建立的易国,认为易国在今山西洪洞纺堆永凝堡附近,夏之前,尧封于唐地,都于冀,尧部族因黄河下游水患西迁太原地,"唐尧都冀遗风至周",因都于冀,为其管辖,有易氏部落只是尧都城的其中一个部落,所以易氏远祖自古是属太原郡望,只是春秋至战国分三支。到现在的延传,并非易氏真的迁到了太原。3、姜尚的子孙被封易地在今河北境内远古时是易国遗址,所以误认为易姓是姜尚后代。殷商甲骨文代表姓的“易”字有出土,易县博物馆“易氏”陶罐,这就牵扯到许多名家学者没有发现有易氏历史。商末周初赐易正南仲合法姓易、公元前643年易牙、公元前479年前以易甲为代表的一大批易氏族人已经存在,不需要类似公元前376年以易恺为代表的十几种牵附之说。当今存世之甲骨文实物有记载,有易氏,有易氏潜出后已经去掉“有”字,直接叫易族,易水因易族称之为易水,最早存在于大禹冶水之前已在易水蘩衍形成有易部落,因易氏部落生活在大清河河畔,大清河因此改称易水,易水因而得名。夏朝有易氏部落之称,当是易姓始于此,从传说的黄帝时代开始,我国北方今河北省南起漳河,北至滹沱河保定石家庄邯郸一带的漳河型先商文化分布地区,是有易氏部落居住地,与商族毗邻,他们的活动地域广、族盛,此族在史书上又称“有易”,“有易国”,以及“易”。《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曰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河念有易,有易潜出。此时为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是说殷王亥在有易部落做客时淫乱,被有易杀,后来亥之子上甲微联合河伯部落攻打有易部落,杀了酉长绵臣(史书所载的易国唯一国君),灭了有易国。河伯人念有易之好,帮助有易遗民潜逃。从此,史籍上再也没有了有易部落的记载。在袁祖亮,焦培明所编《中国人口通史&#8226;2先秦卷》中说,“有易氏迁往山西”而后被称狄人,“这里的狄人就是有易氏的后裔。”至此史籍上以狄相称。古时,狄易二字互通,有易族与有狄族为同一古民族。后来北狄人被晋国把他们赶出山西,迁到了太行山东侧,逐渐成为望族。因长久居住于此,影响面扩大,慢慢在此地域内出现了用有易氏之易来命名河流、地域者比比皆是,如古漳河称南易水;古滹沱河称北易水;古洺水称易水;洺州建了一个易阳国;现在的安新县称邻易;再后来又命名了易州,后而易县等等。如此多的地域都是以易字命名的,说明这些地方是易氏部落活动区域 。这种地名随人姓氏而生的现象,古今皆如此,当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黄帝》P45页上说“古时地名是随人迁移的”。《易县志》记载了三条易水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此地区是易氏部落的地望所在,流经此地域的三条河便称之为三条易水河,因为有三条易水河流经此地,此地在581年开始享有易州称呼,而后改称易县。既然水名、地名、县名皆有以“易”命名者,并成为该地域的独有现象,足以证明有易氏部落名望是很高的。此外有易氏部落,以善骑马射箭,性格彪悍,来去如风著称,与华夏诸国的争斗不断,让各国头疼不已,才有华夏国与国之间的“尊华攘夷”统一行动。正是因为易氏部落强大到了让其他民族敬畏的程度,说易姓始于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持易姓始于有易氏部落的观点者,自古有之。宋代庐陵《易氏族谱》(宋二续修谱序)是这样写的:“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源深而流长,根固而叶茂”。说此话之前,写谱人还多有笔墨,说刘姓、李姓有不同之姓源,源于赐姓,经过几次赐姓,反而含混了,“不得而考也”,“不得而明也”了,说了此话之后,才笔锋一转说“今易姓则不然,自古有易国……”,这就明白无误的说易姓不同于刘姓、李姓,他们是赐姓,而易姓则是以易国之国名之易为姓。故易姓乃纯正之姓,太古之姓。相对于华夏大国,易国(部落)仅是一个少数民族蕞尔小国,没有人会去攀附他。故写谱人说易姓以易国为姓应该是可信的。商代有“易国”“易侯”“易人”之称,当是对易姓的认同。随着夏朝的灭亡,商朝兴起。为巩固统治,商便组成了由数十个方国联合的商王国政治共同体,根据方国与商关系的亲疏及国家大小不同,给方国首领封以爵位,或为侯,或为白等,易国被封为侯,国君即易侯。商与方国的关系,不能说是君臣关系,但和平时期,方国向商纳贡,战争时间方国则要出兵打仗,保家卫国。《中国全史百卷本001卷》载:“甲骨文中经常可见‘某侯’,‘某白’的名称,侯、白即是商王朝下属的方国部族首领的称谓。现在已知的方国侯白已达到数十个,如:兴、鬼、而、井、易、丹……等”。《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一书(作者王震中)第37页说“据研究,甲骨文中有称‘易’的国族或国族人。甲骨文记载的‘易人’,‘易人二十’就是名为易之国族或该族之代表人物易人向商王国贡纳、入贡的记录。”易国、易人,无不说明易姓的实际存在。王震中还说“甲骨文中的易氏很可能就是活动在今河北易县、易水地区的商代的易族,即夏代有易之后裔。”,徐中舒在《先秦史十讲》第28页中说:“狄之见于记载虽始于公元前660年顷,但狄之活动于中国北境,实远在次期即是说夏商时易族是存在的。《周易》之前挂爻辞及西周以前所流传之故事中,实称此族为易”。易族易国在夏商时期就存在的说法,诸多学者的认真是一致的 。古代,人们常把国名、族名、族长名、族人居住之地名等都会用一个名称来表示,这里把易人指认为姓易的人。据《易县文物志》稿载: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奭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据后土宝卷载:“荒山下,筑新城,亦名涿鹿(此系当今涿州)任由他、炎黄爷,为帝为君”。这说明涿鹿城(涿州)是黄帝给炎帝建的,建好后黄帝又到河南有熊氏部落建都,易水河畔的都城就留给易氏国使用,这就是历史上古称为:“炎帝居河北,黄帝居河南,南北合治,天下太平,四海归炎黄。”
据南开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下同)第二章28页至37页所述,早在商朝先世,黄河北岸有一个有易氏部落。我们认为,有易氏后裔后来逐渐形成了易氏。商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商族始祖契(音谢),和他的第五代孙冥,都是治水能手,冥曾经跟禹一起治水。冥子王亥时开始用牛载重,他常赶着许多牛羊在部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有一次王亥到了黄河北岸,因行为不轨,被有易氏部落酋长杀死,牛羊也被抢走。后来王亥的弟弟王恒及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向有易氏兴师问罪,又把有易氏酋长绵臣杀掉。从此两家结下冤仇。清朝张澍著《姓氏寻源》也写道:易即朔易。朔指河北,易即今易水,商上甲微伐有易,即伐易水之有易氏。禹治水有功,许多部落人民都拥戴他 ,所以舜帝让他做了首领,传到他的儿子启,便称“夏后”,即帝王之位的意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从禹到桀共传14世17帝,约五百年(公元前2100年至前1600年)。绵臣作为有易氏部落的首领,是维护夏后氏的统治的。所以在公元前2100年的时侯,就有了有易氏。但那时的有易氏部落,是不是就是后来的易姓呢?古代的部落名称,往往在前面冠一个“有”字,如有虞氏,有扈氏,有熊氏等,后来去掉“有”字,就形成了虞氏、扈氏、熊氏。例如,熊姓来源有二,其第一个最早的来源是来源于黄帝有熊氏部落,黄帝子孙中有一支,以其部落号“有熊氏”去掉“有”字以“熊”为氏,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即熊氏。同理,有易氏后来也去掉“有”字,就形成了易氏。但由有易氏部落,到去掉“有”字而形成易氏,有一个过程,易氏的形成应该迟于有易氏的形成,我们尚不知有易氏何时去掉“有”字形成易氏,但在在上甲微伐有易氏部落时,史籍仍称其为有易氏,在此之后某时,才去掉“有”字形成易氏。自然形成易氏后,到周朝又因功得到赐姓,使自然形成的易氏在政治上合法化。周穆王时,南仲征犬戎立功,周穆王分封易水给南仲赐姓易,是为易姓受姓始祖。家谱对易牙的怀疑都是在清朝以后,有些姓氏题材的书籍说易氏为易牙之后,此说值得商榷。易牙是否姓易,尚在讨论中,即使易牙姓易,因为他比有易氏形成易氏迟了一千多年,比南仲受封得姓也迟了几百年,所以不宜称易牙为易氏始祖,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现在易姓与有易部落的关系值得高度怀疑,家谱中最早说来源“易国” 的是修于宋代的黔阳谱。宜春谱的“有易部落”的说法是后面修谱推测的,黔阳谱清朝也推测来源“有易部落”。
(四)、尊重历史,还原易姓源于有易氏部落一脉相承的本来真相:中华易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远流长,易氏是最古老的以地为姓百家姓氏之一。易氏源自河北古易水夏朝前的有易氏部落,族居易水,后以易为姓。《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曰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河念有易,有易潜出【萍东和宜春谱载易氏是有易氏部落后裔,有易氏部落一部分族人商朝从易水迁于雍州(古代雝与雍、易与狄相通,雍州即雝邑今陕西咸阳一带),首见于史,灭国后,虽史籍少载,甲骨文不绝于史端;《宜春谱》载: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有易氏部落的后裔易正自周穆王赐官职南仲政治上第一次合法姓易,公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世传易水,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生巫字牙,牙公(公元前643年易牙以以高超厨艺和雍州巫师今天指高级知识分子身份聘为齐国齐桓公大夫封淄渑(周朝属齐国今山东省)生四子:岷、隅、和载、元章,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州、徐州之间,后裔形成济阳堂……公元前634年,鲁与楚攻齐,夺齐“谷”,安排齐桓公之子雍管理“谷”,易牙辅助,齐桓公之子公子雍的后代到楚国做了大夫,易牙后代一起到了楚,以此推算,一百多年后的公元前479年,白公胜之乱的易甲当是易牙之后,《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载易甲后裔易尚战国未期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宜春谱尚公即湘鄂谱载易恺)后裔形成太原堂……西汉汉武帝时易洸的祖先是山佐人,洸公生于西汉元朔癸丑(公元前128)年6月初四日丑时,仕西汉武帝,拜征南将军,汉昭帝始元间(前86-81)奉命领兵镇洪洲(今南昌),卒葬宜春西一百里将坟山,乃易氏见于正史与谱记中最先迁赣者【据宜春谱载】……三国雍州刺史易恺(即湘谱中的仁福公即宜春谱中的承球公辗转南北迁浏阳)……东晋易雄将军……唐朝易春先、易常晓、易常明、易常光、易常亮、易重、易亮、易文赟、易延庆……等等支系武杰文豪辉史册,睿智长流人世间,功德永昭天地长,引我易氏后辈自豪。中国国家正史自古至今都无法对春秋时厨神易牙的家庭背景及祖先来历进行定论,唐朝官方文献定论易氏始祖是厨神易牙,我们易氏第一本族谱唐状元易重之孙南唐雄州刺吏易文赞编写《南谱》也认为易牙是有易氏部落后裔周初周穆王赐官职南仲易正的杰出后代,客观存在事实今天任何人都无证据否定易牙不是易氏始祖,我们更相信先祖易重和易文赟的定论易氏始祖是易牙,再看唐状元易重之孙南唐雄州刺吏易文赟在南雄珠玑巷(唐朝属江西管辖今天属广东韶关市管辖)易氏祠堂选择尊易牙为易氏始祖统领天下易氏的大团结至今仍保留在珠玑巷易氏唯一的原始资料,非常珍贵!其实唐状元易重之孙南唐(938-960年)雄州刺史易文赟主修首创天下易氏第一部族谱《南谱(今萍宜谱续传)》记载易氏起源于殷商时易氏部落后裔正公官职南仲的后裔易牙,且尊易牙为易氏受姓始祖,因为赟公以前时代的姓氏书籍《氏族志》、《姓氏录》、《元和姓纂》等都记载易牙是易姓起源的第一人。特别是《元和姓纂》,是唐宪宗时(公元806—820年)宰相李吉甫命林宝所作,可以说,《元和姓纂》是政府官方出版的“正史”;赟公所处的时代在林宝后只隔几十年,所以《南谱》不可能不尊易牙为易氏的受姓始祖,正因为《南谱》尊易牙为受姓始祖,所以引起了易氏后人对自己受姓始祖的避讳。赟公之后的易氏修谱者,纷纷在新修的族谱中“去易牙化”,耻谈易牙为始祖,觉得易牙在历史上有不好的名声,自己自欺欺人认为不应该有这么一位名声不佳的始祖。在祓公之前115年,鄂谱宋元祜六年(1091)解元易完撰序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唯易甲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这分明说解元易完也不敢认有易氏部落为祖先,唯知楚国有易甲,至魏(朝)有易恺为雍州剌史。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开国侯易祓根据易文赟《南谱》作《庆源集》也明知易氏源于河北古易水夏朝前有易氏后裔商末周初周穆王赐官职南仲易正杰出的后代公元前643年“杀子适君、忘恩负义”的易牙和公元前479年易甲(申)等易氏族人已经存在还要牵附公元前342年易恺为易氏受姓始祖和改尊晋朝易雄将军为天下易氏始祖(不是受姓始祖)统领天下易姓人大团结的苦衷和用意是为了保护天下易姓人在官场政治仕途讳言夷裔有易氏之实,文笔之妙,巧留周魏皇帝赐姓易恺受封假想继赟公述易氏起源:“检兹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以降,其时其地约略可稽,必如刺史贇作,某地几世,某世几人,生娶死厝一一无疑。”,到了清朝扬善弃恶时代因易牙祖先是有易氏后裔且又因易牙“杀子适君和忘恩负义”乾隆二十年(1755年)易宗君撰的谱序中错误地直接写“吾姓自周恺公以来”牵附为周朝魏国易恺受封易水的,否定赟公的易氏起源有易氏部落,否定赟公尊易牙是易氏受姓始祖。今天开明时代,我们易姓可堂堂正正认祖归宗,以团结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大度包容,尊重历史,还原易姓源于有易氏部落一脉相承的本来真相:易氏源自夏朝前有易氏部落,族居易水,后以易为姓,所以易姓没有受姓始祖,先祖们有易氏之君绵臣、易正、易牙、易甲(申)、易尚、易洸、易恺、易雄等等不是易氏的姓源,只是易姓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烁的明星,各地各支系各选择为始祖无需争论,天下易姓人共同拥有“易”字已经是有缘足矣,天下易姓选择易雄将军的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代表易代精神,注册”易雄研究会”的合法平台来团结天下易姓人具有历史重要意义,也是历代先辈的本意!现在各省,各支,先祖留传的易氏完整族谱中都有雄公为共祖始祖,易氏子孙应该有神圣的责任尊祖团结天下易氏!为了天下易姓人团结的大局我们可仿效中国人因炎黄对中华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尊圣孔子因是教育祖师儒家宗师被尊为孔姓始祖、亚圣孟子也是儒家宗师被尊为孟姓始祖、复圣颜回也是儒家宗师被尊为颜姓始祖、宗圣曾子也是儒家宗师被尊为曾姓始祖,历代帝王给孔、孟、颜、曾四姓赐通天谱字辈。相信我们易姓也有孔、孟、颜、曾四姓如此心胸大度包容统领天下易氏大团结的大局:易国的有易氏部落之君绵臣尊为易氏元宗始祖;商末周初周穆王赐易正官职南仲易姓在政治上第一次合法姓易尊为易氏合法受姓始祖;中华饮食祖师齐桓公大夫易牙因饮食对人类贡献杰出尊为天下易氏渊源始祖;易氏自易水有易部落之君绵臣最早见于史,到易牙、易甲之後消聲匿迹數百年,后自东晋易雄将军的出名易姓才有资格进入百家姓谱,在封建政治时代是因为易雄将军的忠义爱国、忠于职守、为国家和平统一英勇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更是易氏精神的代表,公是易姓在《晋书》立传和《资治通鉴》入国家正史第一人,公为国为民殉身而家死难51人,这是历史上实为罕见,公死后受到晋、元、明、清四个王朝敇封和特诏,浏阳忠愍候祠历朝历代春秋两祭,所以以易祓为代表的先祖们选择尊晋朝忠愍侯易雄将军为天下易氏始祖(不是受姓始祖)。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5-8-7 20:26:18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4/4/30 10:47:1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5,867.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