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牙在唐代以前的各种史料中,名声是很好的,名望也非常高。齐大夫,齐桓公宠臣,参与春秋五霸齐桓公的军国大事,和管仲等人一起共同辅佐桓公把齐国治理成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齐桓公还一度想用易牙继管仲为相。特别是到了晚年,易牙的厨艺获得孔子、孟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被尊为厨神。由于后来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往易牙脸上抹黑,才使易牙的名声一落千丈,冤屈为“杀子适君,不近人情”的奸佞小人。 为什么颜师古有这么大的能量能抹黑一位历史名人易牙呢?这里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颜师古。颜师古(公元581—645年),隋唐时代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孙子,少传家业,尊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搏,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是研究《汉书》的专家。他所著的《汉书注》,以“因声求义”之法对前注或存是,或伸意,或匡谬,或删芜,或补阙;而于校勘,则在校正讹误、校正诸表之错乱、恢复旧本之古字故语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对《汉书》的解读和传播起了重大作用。而正是颜师古在注释《汉书》中齐桓公的史实时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伸意”、“补阙”,把易牙描绘成一个奸佞小人的形象。很显然,颜师古极力贬低抹黑易牙为的是抬高管仲。因为当时易牙与管仲在立太子等大政方针上意见不合,易牙反对管仲不按周礼立公子昭为太子,受到管仲的打击和排挤;而管仲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形象高大的正面人物,这样,颜师古对易牙的贬损和抹黑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包括我们的一些易氏族人,相信了颜师古的言论,认为易牙是一个“奸佞小人”。其实,易牙当时反对管仲立公子昭为太子是非常正确的,正是因为管仲立了公子昭为太子,破坏了周朝的礼制,才造成了诸公子为争夺太子位而引发了齐国的内乱。假如按易牙的意见维护周礼立无诡为太子,可能就不至于造成诸子为爭王位而引发齐国的政局动荡,以致后来齐国的灭亡。 由于易牙的声誉受到贬损,后来的一些修谱人就纷纷改变对受姓始祖的说法。如宜春袁州寨下台上谱、宜春袁州易家宕谱、丰城荷湖谱等,其谱序中都说3700多年前的正公是易氏的受姓始祖;而萍乡东部宣风牌楼三叟堂谱则说与正公同时代的南仲是易氏的受姓始祖,后来又有人说南仲就是宜春谱上所说的正公,但萍东南仲世系比宜春正公世系却多了28代;宜春袁州溢洲易氏族谱尊孝公为受姓始祖,但孝公是何时代人,谱文中很难分得清。这些谱的有些序文落款时间很早,最早的是唐朝大中、咸通年间,比赟公修的《南谱》还要早上百年,从内容上看就知道是后人所作。后来的修谱人为什么要把受姓始祖说得比易牙早一千多年?当然是为了彰显易氏家族的历史悠久。而且他们在给受姓始祖取名时也颇费心思。“正公”,就是我的始祖是“正宗”的或是最正确的;“南仲”,周王朝中最大的官员,除了帝王就是他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无比显赫;“孝公”,忠孝仁义,至诚至孝。这些当然是最好最理想的始祖名称。应该说,这些修谱人“创作”出来的始祖,其愿望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去易牙化”。以上所说的三种情况只是个别现象,在宜春、萍乡、丰城一百多个支系分祠中只占极少数。宜春大多数支系族谱都尊尚公为受姓始祖,并没有直接否定易牙,而修族谱时又有了合情合理的始祖,这种处理方式非常之好。 江西南昌、新建、安义、九江、湖口、武宁等地修的易氏族谱,一直到现在都仍然尊易牙为受姓始祖,言之凿凿,毫不隐讳,是何原因?我分析这些地方的族谱可能比较完整地继承了赟公的《南谱》,后来的修谱人尊重易牙,不以易牙“名声不佳”为耻,即使自己的先祖真有什么不好,自己毕竟是他的血脉,不可更改!这是一种实事求是,值得点赞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江西除宜春、萍乡、南昌、九江等地区易氏外,还有吉安、泰和、吉水、赣州、南康、于都等地易氏,这些地方的易氏族人尊恺公为受姓始祖。他们为什么没有和宜春、萍乡、南昌、丰城、九江、地区的易氏族人一样尊尚公、正公、南仲、孝公或易牙为受姓始祖?我估计他们是受了湖南谱绂公《庆源集》的影响,因为湖南易氏和江西吉安易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绂公所在的宁乡易氏就是从江西吉安迁过去的。可以这样说,江西吉安谱影响了湖南谱,而反过来湖南绂公的《庆源集》又影响了江西吉安谱,这是自然而然的。现在所存的吉安泰和谱、连山谱、厦湾谱、易家洲谱、吉水南林谱都是尊恺公为受姓始祖。厦湾谱甚至连恺公也没有提,谱头世系吊线直接以雄公为一世祖。 二,湖南谱为何有明显的“去易牙化”倾向 湖南谱与江西谱有三个明显的不同点:一是江西谱内容详细,从受姓始祖到现在,世系清楚,代代不缺,而湖南谱雄公之前记载简略;二是江西谱始祖出于多元,说法各种各样,而湖南谱是一边倒,都是尊恺公为受姓始祖,就连岳阳、常德、湘阴、永定等重公支系都尊恺公为受姓始祖;三是江西谱“去易牙化”手法比较隐晦,不言而喻,而湖南谱则行文直白,直截了当。江西谱不管是尊雄公为始祖还是尊雄公以前的各位为始祖,历朝历代都有名讳字号,世系吊线清楚,代代不缺;而湖南谱自受姓始祖恺公后至雄公记载非常简略。只说了恺公在易水受姓后居太原之西境狼孟引龙江圳上;秦时有后裔迁金陵,谁迁金陵名字也不知道;以后繁衍至汉时有仁祯、仁祥、仁福、仁禄四兄弟居扬州之域青徐之间的临淮、丹阳、吴郡、会稽;后汉昭烈帝章武二年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娄县迁湖南浏阳,三传而生易雄,雄公的祖父是谁?父亲是谁?谱中都无记载。从恺公到雄公,600多年只这么聊聊几句,一带而过,中间应该繁衍了有20代左右,只有三代人的名字,不象江西谱从正公(南仲)到雄公50(70)多代,代代人名清楚。如果江西谱上的这些世系人名来自赟公的《南谱》,那么就说明绂公把这些世系都“阙疑”了。可能绂公对这些世系人名也不太相信,因此“妄加删定”、“其不可知不敢牵附”。 绂公在《庆源集》中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简略的原因:“唐一部十二编类,于始祖以来皆有嫡系,一或阙略或以为无据,期于有据非牵依附会成之不可,谱乱之弊,又何怪焉,抑何独唐?”他对唐朝《十二编类》这样的名著都抱怀疑态度,对《南谱》就更不用说了。“相去四百、六百年,而世数之多寡如是,其间人寿长短,且不能无疑。”这就是绂公为什么要删改赟公《南谱》的理由。他说:“检兹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以降,其时其地约略可稽。”“六朝以前,此书既不世出,周至南唐千有余岁,何从指瞭而眉列也,故敢妄加删定。”这里绂公虽然只是说明雄公以前时代久远,详细情况很难搞清楚,不可能写得那么详细,只能是“约略可稽”,没有明确表示忌讳易牙;但我猜测,绂公这里也有“去易牙”之意,只是他身居高位,学有涵养,不便明说罢了。如果《南谱》确是尊易牙为受姓始祖,绂公更不好直截了当地否定赟公谱,所以他没有直言,而是认定了战国魏时的恺公为受姓始祖。 到了600年之后的清末民初,湖南的修谱人可没有绂公这么文雅与忌讳,而是直截了当地否定易牙。湖南浏阳谱为了否定易牙,专门写了一篇《易牙之后辩》,其开篇就说:“姓氏谱不知易之受氏由于食采,第见孟子书有易牙其人,遂谓易氏为易牙之后,随意附会何谬妄至此耶?”有人对恺公提出质疑,认为恺公非战国时期人,而是三国曹魏时期人,浏阳谱也在恺公词条后面写了一段按语:“恺公名字见山斋公庆源集序,列在雄公之前确而有据,惟晋书文帝本纪四年伐蜀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是晋人又有易氏名恺者,故特表之。免至周于夏与商有两鬻熊、周与吴有两虞仲,人多误以为一人也。”而醴陵双塘谱就对尊易牙为受姓始祖的说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谱者妄以齐大夫雍巫之字易牙为易氏受姓之祖,后世弗深考究,遂讹传至今,间有知其舛者,而不详明而正其谬。兹考孔颖达左传疏及宋吴增能改斋漫录、元阴幼遇韵府群玉,皆云易牙系雍巫字,其说甚详,未闻有受姓易氏之语。”“考舆图志古冀州治山西太原府狼孟阳曲县古名故易氏郡曰太原,其所由来历历可据,若云受姓始于易牙,按易牙由郑奔齐,为齐大夫,仍雍氏未以字为氏也。况齐国于山东省,食采当在齐地,即以字命氏郡当曰临淄、济南郡,何有于山西太原?其荒诞不经不待辩而自明,腐儒无稽之注后人应当劈之,矧属本源敢不辨正其妄,而冒昧自诬其祖也!”这种“去易牙化”、对尊易牙为受姓始祖的否定与批评,几乎见于湖南各地的族谱。 但是,对于湖南谱一边倒的尊恺公为受姓始祖有人提出了质疑。我认为,应该重视这种质疑,因为这种质疑有他的道理。我在以前的一些文章中曾说过,恺公作为毕公高、毕万之后受封食采于易水,以地为性,何以各种史籍上都无记载?有关恺公的生平事迹在各种史籍上寻不到半点蛛丝马迹,这是不合情理的。相比之下,江西宜春尊尚公为受姓始祖,其事迹清楚,受姓理由充分,现在又有考古论证,可信度较高。但是,根据湖南谱对恺公受姓的描述,和江西宜春尚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湖南谱上说的恺公可能就是江西宜春谱上说得尚公。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不好理解,难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状元绂公为什么要选择恺公为受姓始祖?他难道不知道三国曹魏时期有个雍州刺史叫易恺?如果知道,那么在历史上就应该有两个易恺,战国魏易恺和三国曹魏易恺,可为什么绂公《庆源集》中没有说明呢?是否还有这样一种可能:绂公本意是易氏受姓始自春秋战国时期,但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于是有意牵附到毕公高之后毕万;而历史上除了易牙之外,易姓人最早有名可查的就是易恺,于是就以恺公为受姓始祖。如果是这样,道理上也勉强说得通。我不同意否定恺公。现在全国各地有超过百万的易姓人尊恺公为受姓始祖,如要否定,族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这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三国曹魏时期确有雍州刺史易恺,如果前面的先祖人名无法确定,尊三国曹魏时的恺公为始祖有何不可? 三, 开、迁、立三大支系是谁的后裔 开公、迁公、立公三大支系都发源于江西。在江西谱中,开公是南昌安义始迁祖,迁公是抚州南城竺由始迁祖,立公是吉水南林始迁祖。这三大支系自宋朝初年开基后,都繁衍成为万人以上至数万人的大支系。据江西上述三地的族谱记载,他们都是延庆公的儿子。 但是,有学者对江西谱的记载提出了质疑,认为上述三公并非延庆公之子,而是江西谱把他们牵附到了重公支系。他们认为:上述三大支系是周代春秋至战国期间易水流域因燕灭有易而南迁楚地的易甲后裔,是几支不能确定其直系血亲是谁的支系。对于这些质疑,我们应当尊重,不断搜集材料,认真比对分析,尽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先来看看江西谱是怎么记载的。江西南昌新建明正德庚午年(公元1510年)修的易氏族谱说:“始祖讳开字必先,乃延庆公长子,官居户部清吏司郎中,历詆奸佞降任海昏(今江西安义)。一日,适居卜乡娉婷市之水西,有地名曰土枧,遂乐居之。”江西抚州南城竺由谱载:“迁公,延庆公子,讳迁字乔木,宋雍熙间任福建清流县令,生于后汉乾佑已酉(公元949年)九月十八日,殁于宋大中祥符癸丑(公元1013年)七月二十日巳时。娶强氏,生于后晋开运丁未(公元947年)八月十五午时,殁于宋祥符甲寅(公元1014年)六月二十日辰时。夫妇合葬建昌南城四十九都覆盆岗。”江西吉水南林谱记载:立公,延庆公第五子,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宋太宗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从湖南长沙来吉水南林,见此风景优美,随手植一葡萄枝,次年葡萄生长茂盛,硕果累累,便认定此是风水宝地,决定在此立基。江西谱对开、迁、立三公的记载,都认定他们是延庆公的儿子,都是北宋初期人,与延庆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 与江西普的记载完全不同,佳宏家门发表在易氏宗亲网和天下易家人网的文章《易氏各祖系族支历史部分简略情况》一文,其中关于开、迁、立三公的记载如下:唐代(泰)、迁公、音公、立公、俨公、优公祖系各谱中自唐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如下:远祖,勋公,世系未详。远一世,春先公生继昶。远二世,继昶公娶钱氏,生子二,云煜、云煌。远三世,云煜公世系未详。远三世,云煌公,娶熊氏,生子三:敬公、和公、泰公。远四世,敬公,字恭之,娶欧阳氏,生子大模。远四世,和公,世系未详。远四世,泰公,是否彭泽附近支系,还有很多疑问,待后续各谱综合后定论。远五世,大模公,字文标,娶湛氏,生子一:诚,女一适晏。远六世,诚公,字全恕,娶冉氏,生子二:开、迁。远七世,开公,字必先,文林郎,任海昏教谕,知海昏县事,娶毕氏,生子三:量、音、立(瑞昌、武宁谱记载是立公,黄石俨公谱记载是言公,言疑古代字误。)远七世,迁公,居江西南城、抚州、乐安、进贤等地。远八世,量公,迁建昌猴岩,娶许氏,生子二:俨、优。远八世,音公,迁居乐平县、景德镇等各地。远八世,立公,瑞昌、武宁谱记载立公生一子荣,荣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黄石俨公(谱)记载,言公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一世,俨公,其支世系以开公为一世,居安义……一世,优公,生唐宪宗元和二(808)年,娶郝氏,生子五:宏、容、宝、安、霖…… 该文有这么几个基本观点:(1)开、迁、立三公的始祖是谁不得而知,只知其远祖是勋公,但勋公的基本情况“世系未详”,不清楚;(2)开、迁、立三公的远一世祖春先公隔六世后诚公生开公和迁公,开公再生立公;(3)开、迁、立三公的迁徙地与江西谱记载相同;(4)彻底否定了开、迁、立三公为延庆公儿子,否定这三大支系是重公后裔。对于这几个观点,我总觉得佳宏文证据不足,主观先入太多,严重缺少证据,且文中有自相矛盾的现象。不知该文的材料来自何处?是否来自江西瑞昌谱和1942年修的湖北黄岗谱? 我仔细查阅了江西瑞昌谱和湖北黄冈谱,发现瑞昌谱对开、迁、立三公记载太少,文字含糊,漏洞很多;湖北黄冈谱除了对俨公、优公有记载外,对迁公和立公没有记载。对这两地的族谱,我发现有这么一些疑点:(1)两地明清时期的老谱序文并未提到诚公生迁公、开公生立公,所谓诚公生迁公、开公生言、音、立公是民国后修谱人添加进去的。(2)瑞昌金槐堂《易氏大成宗谱》载开公生量、音、言三公,音公迁居乐平县,言公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而武宁谱又说是立公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这就明显是矛盾百出,不知到底谁说的正确,佳宏家门文中注释说“瑞昌、武宁谱记载是立公,黄石俨公谱记载是言公,言疑古代字误”,这种解释明显牵强,理由也不充分,很难使人信服。(3)瑞昌谱和黄冈谱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从他们认定可靠的远一世祖春先公起,到俨公、优公,历代先祖甚至以后的各代祖先都没有生殁年月的记载,这就在时间上含糊其词,很难认定他们是什么时代人。比如优公,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两地族谱都未记载,而是现代人写文章猜测,一会儿说优公生于公元868年,一会儿又说优公生于公元808年,不是挖掘史料寻找证据,而是根据现代人写文章的需要随意取舍,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他的真实性。(4)优公第十世孙完公,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是两地族谱对他记载也很含糊,他的生殁葬娶不得而知,只是说他是“开封榜眼,两举本州进士”。瑞昌谱说他是“宋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科进士”,这明显是假设,查两宋进士名单,并无易完之名,而所谓“开封榜眼”更是无稽之谈,实属莫须有。易完的名字有的地方写作“易筦”,“完”、“筦”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到底是易完还是易筦,叫人无所适从。他在“哲宗元祐六年辛未岁”写的那篇落款为“十世孙两举本州进士完敬撰”的谱序至今我仍疑其为后人所作,很有可能是公元1942年黄、浠合修族谱时所作。黄岗《易氏家乘》说这篇谱序是“由元英支谱采入”,现在无须去调查了解它的真实性,黄岗易氏族人自己应该心知肚明。落款完公是优公十世孙,如果优公是公元808年生,十世平均28年一代,比较正常;如果优公是868年生,平均22年一代就比较牵强。(5)瑞昌谱和黄岗谱均以优公为一世祖,瑞昌谱载优公生五子:宏、容、宝、安、霖,可宏、容、宝、安、霖均无传,优公后第二世是聪公。谱载:“第二世,聪公,即宏,字德明,葬东垅周善住址亥已向,娶曾氏葬二圣庙六田尾,向同,生子一:谋。”这样的修谱确实有点蹊跷,叫人看不懂,优公后第二世为什么不写宏公名字而改成聪公?是何原因要改名字?令人费解。且聪公也无生殁年月,甚至以后各代人基本都没有记载生殁年月,怎么不使人产生疑惑?(6)湖北黄岗、浠水和河南商城等地1994年合修的《易氏家乘》在其《易氏世系渊源考》中写道:“我祖勋公,由长沙而之宁乡,居是地有年,历数世而迄于唐,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云煌……”这种跳跃式的笔法就隐去了很多历史。不是他们不想写清楚,而是史实不清无法写,只好隐约含糊。湖南宁乡谱未见唐代以前有“勋公居是地有年”的记载,宁乡易氏是唐代以后述公长子欢公从江西泰和迁去后才开基的,勋公“由长沙而之宁乡”的说法不实。(7)瑞昌老谱序文中未见开公是唐朝人的记载,是后来受了黄岗谱的影响才在现在的一些谱文中添加上去的。这一添加就把开公所处的时代提早了200多年,约七、八代人,这就影响到修谱时世系吊线中“缺人”。我查阅了瑞昌谱中从十三世到二十一、二世,好多人名都是以千十郎、九五郎、三九公、百二十公之类数字构成的名字,这些可能都是假名,实无其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将优公从宋代提前到了中唐出生,这二百多年七、八代人无法续谱,要有人来填充,所以就造出许多假名来。而黄岗、浠水谱可能就更聪明,《易氏家乘》中从优公到九三公之间十三代人不入吊线,直接从迁黄的九三公开始列世序,避免了二百多年的人名空缺,那些以数字代人名的派序就出现较少。象上述这样的漏洞和疑点瑞昌、黄岗谱上还有很多,在此不必一一列举。 我仔细阅读过江西瑞昌《颜阳易氏大成宗谱》和湖北阳新族谱的电子版,是2009年制作的。从版式、体例来看,确实制作得很不错,内容也能兼容并蓄,把原来老谱上的一些内容都作了保留,还收录了其它一些地方族谱上的内容,使这一新修族谱更显完善。谱中虽然也有漏洞疑点,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但内容丰富,资料充盈,可以让后人去分析鉴别。相信我们的后人会比我们更聪明,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江西谱记载,开、迁、立三公都是宋朝初期人,是延庆公的儿子;而佳宏家门的文章中说开、迁二公是诚公儿子,立公是开公的儿子。到底谁对谁错?从我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对佳宏家门文章的观点不敢苟同。尽管我在《延庆公到底有几个儿子》一文中也对立公是否延庆公儿子提出过质疑,但找不到推翻我家清朝老谱记载的证据。从目前江西南昌、新建、抚州、进贤、吉安老谱记载的情况来看,比瑞昌、黄岗谱记载更加详实可信。就以立公支系为例:立公于宋太宗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来江西吉水南林立基比较可信,并非佳宏文说的立公是唐朝人。现在江西吉水南林还有宋朝时期立公开基时种植的古樟三十余株,立公传十世生南一公,南一公和文天祥同榜进士,那是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的事,《吉安府志》、《吉水县志》均有明确记载。从立公到南一公相隔290多年,约30年一代,从时间上看符合情理。如果立公是唐朝人,比“公元808年出生”的优公还早一辈,平均一代四十多年这就说不过去。 湖北阳新的《易氏宗谱》电子版上也有这么一段文字:音公迁江西省乐平县,立公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而江西武宁谱又说是言公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这些记载不知是怎么形成的,说法不一,而且音、言、立三公的名字不是出现在世系吊线里,而是突兀来这么一段放在世系最后,这不符合修谱规范,令人费解。我猜测湖北阳新和江西武宁、瑞昌为什么会有立公迁江西吉水南林葡萄架的记载,可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常有湖北黄石新洲人和江西瑞昌、武宁人来吉水运输竹木。那时湖北黄石有个新洲垦殖场,经常来我家乡购买竹木,他们在吉水采购了竹木后顺赣江放排而下,进入鄱阳湖,再转长江水道,将竹木运往新洲、瑞昌、武宁等地。这些运输竹木的放排工中有很多易氏族人,经常住在我们的村子里。我们家乡的人听说他们也姓易,特别高兴,热情接待他们,在生活中可能谈及祖宗之事,因而他们回去把立公迁江西吉水南林葡萄架之事写入了族谱。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猜测,不足为凭。 (六)摘自江西易氏联谊会副会长易自岐撰写《中华易氏》第二章:知其源必溯其流。既然现在找到了我中华易氏之源,就必须寻其流。那么中华易氏流向何处?历来说法也不尽相同。然而,我们从诸多古籍史书和众多易氏家谱中,还是可以描绘出一个辗转迁徙的概貌。 我中华易氏先祖长时间生活在中国北方,即历史上称为“朔易"或“山左”的地方,这就是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北省西部地域,即古时易水流域。 至春秋战国时期,自易讳尚公定居太原郡后,子孙繁盛称“太原堂”。由于战乱、政治斗争、灾荒等原因,举族或部分尚公后裔迁至齐鲁一带,即“古九州”中之青、徐二州地称“济阳堂”。 和易讳重公同时代的蒲州陶臣薛逢,在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为宜春易氏族谱所作序言中指出:“宜阳易氏,其先汉时,有讳欢者,居青徐之间。……先谱之著于青徐者,明矣。来袁(宜春)之谱,仅托始于经略使退,而不能穷上世所自。盖其去青徐之日既远,一时未易于访询,即询之而不核其实也。至唐检讨文静公(易之武之子,状元重公之侄)遍而求之,偶遇一同姓徐州世明,藏先世南昌尉轮所著谱,而印证之。经略公之讳字彼此不约而同。公以为木本水源,今始得矣,夫复何疑”。(本序录自清雍正版《宜阳槎溪易氏宗谱》) 薛逢为宜春易氏族谱所作序言说明:一,汉以前,易氏已落户于青徐二州;印证了易氏迁徙山东之说;二,宜春之易氏与青徐之易氏乃同根同源,或始迁从太原,或再迁自于山东。 西汉时,易氏欢公孙允,自青、徐徙居洪州(一说有先祖先徙金陵,后由金陵徙洪州,二说有先祖徙陈留)。允子洸,(一说洸为国荣长子)袭父爵,官拜大将军(一说拜镇南将军),后领兵镇守宜春郡,卒于官,殁葬宜春之西、萍乡之东,芦溪高岗塘将坟山。这是江西宜春有中华易氏定居之始。 尚公三世孙穆公之长子宏公,字若伯。姜齐灭后,田齐立,公不仕田齐,自齐(山东)归隐太原,旋再迁湖南郴州。 洸公裔孙易讳承球者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癸亥二月十五日.后官拜都给事。因黄巾起义,宦官作乱,言奸臣当道,社会动荡不安;承球公遇害,承球子淳公携母和妻儿逃往临漳宣化乡,不久又迁湖广长沙府浏阳县金塘,为长沙一世始祖(又一说淳公于东汉末年自河南陈留徙居长沙府浏阳金塘)。 洸公六世孙退,号栖隐,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退公生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乱,授南昌尉,因宦,世居洪州西山。次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举孝廉,授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居长沙,永昌间死王命。是时王敦反,又遇颖川寇作乱,远近惊扰,雄公长子鸿举仍守故地(长沙),雄公幼子(一说为次子)鸿逵避乱徙居宜春。 尚公第35世孙铨公,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铨公自幼文才超群,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任宜春节度使,后因安史之乱,弃官隐居宜春郡南集云乡紫云峰下,系为宜春九联坊开基祖。 (七)、尊易牙为易氏祖先的证据: 一、易氏宗源述(选自萍乡《萍东牌楼 重桂郡 易氏族谱 瑞叟堂首卷》):自南仲正公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生巫字牙,牙公生四子:岷、隅、和载、元章,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即天骥,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即天骏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