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为祖先易牙正名:易姓商朝之前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遍布全国,易氏最早著名的祖先是中华饮食祖师厨神易牙 已阅:3909 / 回复:6(楼主)

为祖先易牙正名:易姓商朝之前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遍布全国,易氏最早著名的祖先是中华饮食祖师厨神易牙
      出土商朝甲骨文物记载易人、易国、易侯……说明商朝时期或者之前易姓人巳经存,;到出土春秋时代文物燕国公元前694年易市陶瓷、易氏陶瓷和史书载齐国有公元前643年易牙、战国时代公元前479年楚国易甲……说明春秋战国易氏族人已经普遍存在!不过有家谱记载传出有后裔的是易牙! 易氏最早著名的祖先是春秋时中华饮食祖师厨神齐大夫易牙!最早确认易牙是易祖先是唐朝官方文献和唐朝状元易重及其孙子易文赟主编的天下第一部易氏族谱巜南谱》记载:易牙祖先是古易水的易氏部落商初迁雍州,公元前643年雍州巫师厨神易牙聘为齐国齐桓公大夫,政变失败当年易牙躲难到徐州,徐州属楚国!据老谱载天下易氏傩庙此庙从江西迁长沙都正街,再迁株洲横头!另外在今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百家姓祠堂也立有易氏祖祠易牙祠堂。从老谱和史料都证明易牙是易氏最早著名的祖先,可是南宋时释褐状元易祓因为仕途忌讳易氏源于易氏部落和易牙名气不好巧造比公元前643年易牙、公元前479年易甲还后的公元前342年易恺为易氏受姓始祖是错误的。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先重新正名尊重历史事实尊易牙为春秋时易氏共同的祖先,目前任务修建好湖南株洲横头天下易氏傩庙(易牙神庙)和广东南雄珠玑巷百家姓易氏祖祠易牙祠堂,同时在全中国丶全球易氏家族都要宣传祖先易牙文化,还应向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易牙饮食文化学院、易牙饮食业全国联锁![握手][握手][握手][抱拳][抱拳]

作者:易水围 (2016/5/4 15:22:45)   回复此贴
  回复:为祖先易牙正名:易姓商朝之前已经存在,春.. 第 1 楼

易氏长河的灿烂明星:……易正……易牙【天下易氏历史上唯一入为神的是祖先厨神易牙称易氏傩神】……易甲…易尚……易洸……易雄……

作者:易水围 (2016/5/4 15:23:42)   回复此贴
  回复:为祖先易牙正名:易姓商朝之前已经存在,春.. 第 2 楼

第八个渊源:恺公说。粤稽之楚易氏[宋世祓公]旧谱云,吾易氏本姬姓,(周文王之子封于毕)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武子(名雠)庄子(名绛)献子(名舒)世代佐晋有功,后分其地,居大梁。惠王(名莹)四子恺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易水,因受姓易氏。后家于之西境狼孟引龙江圳上,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也,故易氏郡邑曰太原,其所由来古矣。乃姓氏族谱,留青新集酬世锦襄诸书,穿凿附会谬以齐大夫雍巫字易牙者,误载为易氏受姓之祖诬矣.恺公兆姓,后源远流长。战国时迁扬州之域,汉有仁福公居金陵大仓州,仁禄、仁祯、仁祥三公,分居丹阳、六合、休宁。晋武帝时有洸公官将军者,仁福公后也。其孙万年公由大仓迁长沙浏阳,三传生雄公,东晋初死王敦难,赐谥封忠愍候。二子天骥、天骏至隋大业间避沈抑生乱,分迁江西吉安(泰和、卢陵)、袁州(宜春、分宜)及楚南长沙。由东晋而六朝、而唐、而五季、而宋。其间子孙忠臣孝子,理学名儒载在史册者,不可胜数。尝考宜春之唐会昌五年、状元重公、常明公、分宜之常光公、庐陵之常晓公。与雄公之十八世亮公、居泰和者,皆从兄弟行。重公生子二:曰征、赟。亮公生子四:曰欢、邦、述、达。世居袁州宜春汤村分宜饶州。以重公为一派居吉安泰和庐陵。以亮公为一派自泰和千秋乡归长沙居宁乡沩上,后散楚南各邑。以亮公伯子欢为一派,其征、赟、邦、述、达五公、子孙相继分迁吴西、三楚、黔、蜀、胡滇各郡邑。顾其间虽枝分派别,而要不外乎重、亮二公之苗裔也。宋世尚书祓公,字彦章号山斋者,本赟公旧谱详加考订存信阙疑创立绫谱,颜曰《庆源集》,分给吉州、袁州、长沙三郡,历宋、元、明,遵为订本。但其后迁散不一,踵修者第详录其递迁世系、名字、居址之可知者,其不可知者亦遵先公旧制皆从略书。自是而后世远年湮、千支万派渺矣莫详,不敢穿凿妄注。
【注:历史上东周魏国梁惠王没有第四子名叫姬恺的人,可惜宋祓公一修湘谱虚构开始违心乱了误导后人,祓公推翻唐状元易重至他孙子南唐雄州剌吏易文赟几代人根据唐朝官方文献及各种史料合编写天下第一本易氏族谱巜南谱》,因政治仕途怕易姓源于北方易氏部落后代春秋公元前643年来自雍州巫师和厨神身份的易牙裔孙公元前479年的易甲,假造公元前342年的魏国梁惠王第四子姬恺相隔赵国千里迢迢食采易水赐姓易恺为易姓受姓始祖,宪武教授考证历史上没有此人和那时候魏国还没从晋国分裂出来,后人因为宋代祓公误导清朝正式开始全面否认先祖易牙!易氏须回归理性不要虚伪求名人后代!】,

作者:易水围 (2016/5/4 15:24:31)   回复此贴
  回复:为祖先易牙正名:易姓商朝之前已经存在,春.. 第 3 楼

、尊重历史,还原易姓源于有易氏部落一脉相承的本来真相:中华易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远流长,易氏是最古老的以地为姓百家姓氏之一。易氏源自河北古易水夏朝前的有易氏部落,族居易水,后以易为姓。《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曰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河念有易,有易潜出【萍东和宜春谱载易氏是有易氏部落后裔,有易氏部落一部分族人商朝从易水迁于雍州(古代雝与雍、易与狄相通,雍州即雝邑今陕西咸阳一带),首见于史,灭国后,虽史籍少载,甲骨文不绝于史端;《宜春谱》载: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有易氏部落的后裔易正自周穆王赐官职南仲政治上第一次合法姓易,公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世传易水,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生巫字牙,牙公(公元前643年易牙以以高超厨艺和雍州巫师今天指高级知识分子身份聘为齐国齐桓公大夫封淄渑(周朝属齐国今山东省)生四子:岷、隅、和载、元章,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州、徐州之间,公元前634年,鲁与楚攻齐,夺齐“谷”,安排齐桓公之子雍管理“谷”,易牙辅助,齐桓公之子公子雍的后代到楚国做了大夫,易牙后代一起到了楚,以此推算,一百多年后的公元前479年,白公胜之乱的易甲当是易牙之后,《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载易甲后裔易尚战国未期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宜春谱尚公即湘鄂谱载易恺)后裔形成“太原堂”,由于战乱、政治斗争、灾荒等原因,举族或部分尚公后裔迁至齐鲁一带,即“古九州”中之青、徐二州地子孙称“济阳堂”。西汉汉武帝时易洸的祖先是山佐人,洸公生于西汉元朔癸丑(公元前128)年6月初四日丑时,仕西汉武帝,拜征南将军,汉昭帝始元间(前86-81)奉命领兵镇洪洲(今南昌),卒葬宜春西一百里将坟山,乃易氏见于正史与谱记中最先迁赣者【据宜春谱载】……三国雍州刺史易恺(即湘谱中的仁福公即宜春谱中的承球公辗转南北迁浏阳)……东晋易雄将军……唐朝易春先、易常晓、易常明、易常光、易常亮、易重、易亮、易文赟、易延庆……等等支系武杰文豪辉史册,睿智长流人世间,功德永昭天地长,引我易氏后辈自豪。中国国家正史自古至今都无法对春秋时厨神易牙的家庭背景及祖先来历进行定论,唐朝官方文献定论易氏始祖是厨神易牙,我们易氏第一本族谱唐状元易重之孙南唐雄州刺吏易文赞编写《南谱》也认为易牙是有易氏部落后裔周初周穆王赐官职南仲易正的杰出后代,客观存在事实今天任何人都无证据否定易牙不是易氏始祖,我们更相信先祖易重和易文赟的定论易氏始祖是易牙,再看唐状元易重之孙南唐雄州刺吏易文赟在南雄珠玑巷(唐朝属江西管辖今天属广东韶关市管辖)易氏祠堂选择尊易牙为易氏始祖统领中华易氏的大团结至今仍保留在珠玑巷易氏唯一的原始资料,非常珍贵!其实唐状元易重之孙南唐(938-960年)雄州刺史易文赟主修首创天下易氏第一部族谱《南谱(今萍宜谱续传)》记载易氏起源于殷商时易氏部落后裔正公官职南仲的后裔易牙,且尊易牙为易氏受姓始祖,因为赟公以前时代的姓氏书籍《氏族志》、《姓氏录》、《元和姓纂》等都记载易牙是易姓起源的第一人。特别是《元和姓纂》,是唐宪宗时(公元806—820年)宰相李吉甫命林宝所作,可以说,《元和姓纂》是政府官方出版的“正史”;赟公所处的时代在林宝后只隔几十年,所以《南谱》不可能不尊易牙为易氏的受姓始祖,正因为《南谱》尊易牙为受姓始祖,所以引起了易氏后人对自己受姓始祖的避讳。赟公之后的易氏修谱者,纷纷在新修的族谱中“去易牙化”,耻谈易牙为始祖,觉得易牙在历史上有不好的名声,自己自欺欺人认为不应该有这么一位名声不佳的始祖。在祓公之前115年,鄂谱宋元祜六年(1091)解元易完撰序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唯易甲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这分明说解元易完也不敢认有易氏部落为祖先,唯知楚国有易甲,至魏(朝)有易恺为雍州剌史。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开国侯易祓根据易文赟《南谱》作《庆源集》也明知易氏源于河北古易水夏朝前有易氏后裔商末周初周穆王赐官职南仲易正杰出的后代公元前643年“杀子适君、忘恩负义”的易牙和公元前479年易甲(申)等易氏族人已经存在还要牵附公元前342年易恺为易氏受姓始祖和改尊晋朝易雄将军为中华易氏始祖(不是受姓始祖)统领中华易姓人大团结的苦衷和用意是为了保护中华易姓人在官场政治仕途讳言夷裔有易氏之实,文笔之妙,巧留周魏皇帝赐姓易恺受封假想继赟公述易氏起源:“检兹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以降,其时其地约略可稽,必如刺史贇作,某地几世,某世几人,生娶死厝一一无疑。”,到了清朝扬善弃恶时代因易牙祖先是有易氏后裔且又因易牙“杀子适君和忘恩负义”乾隆二十年(1755年)易宗君撰的谱序中错误地直接写“吾姓自周恺公以来”牵附为周朝魏国易恺受封易水的,否定赟公的易氏起源有易氏部落,否定赟公尊易牙是易氏受姓始祖。今天开明时代,我们易姓可堂堂正正认祖归宗,以团结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大度包容,尊重历史,还原易姓源于有易氏部落一脉相承的本来真相:易氏源自夏朝前有易氏部落,族居易水,后以易为姓,所以易姓没有受姓始祖,先祖们:夏朝前易水流域今河北易县的易氏部落、商朝初有易氏之君绵臣、周朝初周穆王赐易正官职南仲、春秋公元前643年齐国大夫易牙、战国公元前479年楚国易甲(申)著节义、战国公元前342年魏国易恺(查历史无此人是宋代状元易祓为仕途巧编牵附)丶战国末公元前295年太原易氏始祖易尚、西汉公元前128年汉武帝镇袁将军易洸、三国雍州刺史易恺、东晋忠愍侯将军易雄等等不是易氏的姓源,只是易姓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烁的明星,各地各支系各选择为始祖无需争论,中华易姓人同出太原堂一脉同宗同源共同拥有“易”字已经是有缘份足矣,中华易姓选择易雄将军的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代表易氏精神,注册”易雄研究会”的合法平台来团结天下易姓人具有历史重要意义,也是历代先辈的本意!因为隋朝之前易姓还没有族谱所以没法知道隋朝之前先祖是谁,到了唐朝中期易姓人出了唐朝状元易重之孙南唐雄州刺史易文赟才主编中华易氏第一本族谱巜南谱》今江西萍乡宜春谱得以延续,因此当今易姓人都没法证明你自己不是晋朝易雄将军的后裔,现在各省,各支,先祖留传的易氏完整族谱中都载雄公为晋朝中华易氏共祖,易氏子孙应该有神圣的责任尊祖团结中华易氏!选择易姓最早被国家正史巜资治通鉴》记载有威望易雄为晋朝中华易氏共祖是易姓先辈理智的选择和骄傲!为了中华易姓人团结的大局我们可仿效中国人因炎黄对中华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尊圣孔子因是教育祖师儒家宗师被尊为孔姓始祖、亚圣孟子也是儒家宗师被尊为孟姓始祖、复圣颜回也是儒家宗师被尊为颜姓始祖、宗圣曾子也是儒家宗师被尊为曾姓始祖,历代帝王给孔、孟、颜、曾四姓赐通天谱字辈。相信我们易姓也有孔、孟、颜、曾四姓如此心胸大度包容统领中华易氏大团结的大局:易姓是易氏部落群居大清河改为易水后再产生易姓,所以没有受姓始祖。易国的有易氏部落之君绵臣尊为商朝中华易氏共祖;商末周初周穆王赐易正官职南仲易姓在政治上第一次合法姓易尊为周朝中华易氏合法共祖;中华饮食祖师齐桓公大夫易牙因饮食对人类贡献杰出尊为春秋中华易氏共祖;易氏自易水有易部落之君绵臣最早见于史,到易牙、易甲之後消聲匿迹數百年,后自东晋易雄将军的出名易姓才有资格进入百家姓谱,在封建政治时代是因为易雄将军的忠义爱国、忠于职守、为国家和平统一英勇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更是易氏精神的代表,公是易姓在《晋书》立传和《资治通鉴》入国家正史第一人,公为国为民殉身而家死难51人,这是历史上实为罕见,公死后受到晋、元、明、清四个王朝敇封和特诏,浏阳忠愍候祠历朝历代春秋两祭,所以先辈们选择尊忠愍侯将军易雄为晋朝中华易氏共祖。
( 五)、全国易氏联谊会副会长易兵写的《赣湘两省易氏族谱解读》:
目前,全国各地易氏所存的老谱大都是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修纂,而且又以赣湘两省为多,质量也较高。其它各省、市、区,各支系现存的少量易氏老谱,大都受赣湘两省族谱影响。因此,读懂赣湘两省先辈留传下来的老族谱,是了解易氏始祖源流和繁衍迁徙经过的必要途径。赣湘两省易氏族谱中关于始祖源流和繁衍迁徙经过等问题搞清楚了,其它省、市、区和各支系都能与之对接,其来龙去脉也就比较容易弄明白。最近阅读了一些江西和湖南的老族谱,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就我的理解对这些问题作点粗浅的解读。
一, 江西谱为何会有多种始祖源流说    
据各种史料和各地易氏族谱记载,最早的易氏族谱应该是南唐雄州刺史、易重之孙易赟主修的族谱,后人称之为《南谱》。《南谱》中尊谁为易氏的受姓始祖呢?因为该谱已经失传,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谱文中是怎样记载的,但我推测,赟公主修的《南谱》有可能是尊易牙为受姓始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赟公以前时代的姓氏书籍《氏族志》、《姓氏录》、《元和姓纂》等都记载易牙是易姓起源的第一人。特别是《元和姓纂》,是唐宪宗时(公元806—820年)宰相李吉甫命林宝所作,可以说,《元和姓纂》是政府官方出版的“正史”;赟公所处的时代在林宝后只隔几十年,《南谱》不可能不尊易牙为易氏的受姓始祖。
正因为《南谱》尊易牙为受姓始祖,所以引起了易氏后人对自己受姓始祖的避讳。赟公之后的易氏修谱者,纷纷在新修的族谱中“去易牙化”,耻谈易牙为始祖,觉得易牙在历史上有不好的名声,自己不应该有这么一位名声不佳的始祖。

   易牙在唐代以前的各种史料中,名声是很好的,名望也非常高。齐大夫,齐桓公宠臣,参与春秋五霸齐桓公的军国大事,和管仲等人一起共同辅佐桓公把齐国治理成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齐桓公还一度想用易牙继管仲为相。特别是到了晚年,易牙的厨艺获得孔子、孟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被尊为厨神。由于后来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往易牙脸上抹黑,才使易牙的名声一落千丈,冤屈为“杀子适君,不近人情”的奸佞小人。
   为什么颜师古有这么大的能量能抹黑一位历史名人易牙呢?这里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颜师古。颜师古(公元581—645年),隋唐时代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孙子,少传家业,尊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搏,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是研究《汉书》的专家。他所著的《汉书注》,以“因声求义”之法对前注或存是,或伸意,或匡谬,或删芜,或补阙;而于校勘,则在校正讹误、校正诸表之错乱、恢复旧本之古字故语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对《汉书》的解读和传播起了重大作用。而正是颜师古在注释《汉书》中齐桓公的史实时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伸意”、“补阙”,把易牙描绘成一个奸佞小人的形象。很显然,颜师古极力贬低抹黑易牙为的是抬高管仲。因为当时易牙与管仲在立太子等大政方针上意见不合,易牙反对管仲不按周礼立公子昭为太子,受到管仲的打击和排挤;而管仲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形象高大的正面人物,这样,颜师古对易牙的贬损和抹黑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包括我们的一些易氏族人,相信了颜师古的言论,认为易牙是一个“奸佞小人”。其实,易牙当时反对管仲立公子昭为太子是非常正确的,正是因为管仲立了公子昭为太子,破坏了周朝的礼制,才造成了诸公子为争夺太子位而引发了齐国的内乱。假如按易牙的意见维护周礼立无诡为太子,可能就不至于造成诸子为爭王位而引发齐国的政局动荡,以致后来齐国的灭亡。
    由于易牙的声誉受到贬损,后来的一些修谱人就纷纷改变对受姓始祖的说法。如宜春袁州寨下台上谱、宜春袁州易家宕谱、丰城荷湖谱等,其谱序中都说3700多年前的正公是易氏的受姓始祖;而萍乡东部宣风牌楼三叟堂谱则说与正公同时代的南仲是易氏的受姓始祖,后来又有人说南仲就是宜春谱上所说的正公,但萍东南仲世系比宜春正公世系却多了28代;宜春袁州溢洲易氏族谱尊孝公为受姓始祖,但孝公是何时代人,谱文中很难分得清。这些谱的有些序文落款时间很早,最早的是唐朝大中、咸通年间,比赟公修的《南谱》还要早上百年,从内容上看就知道是后人所作。后来的修谱人为什么要把受姓始祖说得比易牙早一千多年?当然是为了彰显易氏家族的历史悠久。而且他们在给受姓始祖取名时也颇费心思。“正公”,就是我的始祖是“正宗”的或是最正确的;“南仲”,周王朝中最大的官员,除了帝王就是他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无比显赫;“孝公”,忠孝仁义,至诚至孝。这些当然是最好最理想的始祖名称。应该说,这些修谱人“创作”出来的始祖,其愿望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去易牙化”。
以上所说的三种情况只是个别现象,在宜春、萍乡、丰城一百多个支系分祠中只占极少数。宜春大多数支系族谱都尊尚公为受姓始祖,并没有直接否定易牙,而修族谱时又有了合情合理的始祖,这种处理方式非常之好。
    江西南昌、新建、安义、九江、湖口、武宁等地修的易氏族谱,一直到现在都仍然尊易牙为受姓始祖,言之凿凿,毫不隐讳,是何原因?我分析这些地方的族谱可能比较完整地继承了赟公的《南谱》,后来的修谱人尊重易牙,不以易牙“名声不佳”为耻,即使自己的先祖真有什么不好,自己毕竟是他的血脉,不可更改!这是一种实事求是,值得点赞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江西除宜春、萍乡、南昌、九江等地区易氏外,还有吉安、泰和、吉水、赣州、南康、于都等地易氏,这些地方的易氏族人尊恺公为受姓始祖。他们为什么没有和宜春、萍乡、南昌、丰城、九江、地区的易氏族人一样尊尚公、正公、南仲、孝公或易牙为受姓始祖?我估计他们是受了湖南谱绂公《庆源集》的影响,因为湖南易氏和江西吉安易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绂公所在的宁乡易氏就是从江西吉安迁过去的。可以这样说,江西吉安谱影响了湖南谱,而反过来湖南绂公的《庆源集》又影响了江西吉安谱,这是自然而然的。现在所存的吉安泰和谱、连山谱、厦湾谱、易家洲谱、吉水南林谱都是尊恺公为受姓始祖。厦湾谱甚至连恺公也没有提,谱头世系吊线直接以雄公为一世祖。
     二,湖南谱为何有明显的“去易牙化”倾向
     湖南谱与江西谱有三个明显的不同点:一是江西谱内容详细,从受姓始祖到现在,世系清楚,代代不缺,而湖南谱雄公之前记载简略;二是江西谱始祖出于多元,说法各种各样,而湖南谱是一边倒,都是尊恺公为受姓始祖,就连岳阳、常德、湘阴、永定等重公支系都尊恺公为受姓始祖;三是江西谱“去易牙化”手法比较隐晦,不言而喻,而湖南谱则行文直白,直截了当。
江西谱不管是尊雄公为始祖还是尊雄公以前的各位为始祖,历朝历代都有名讳字号,世系吊线清楚,代代不缺;而湖南谱自受姓始祖恺公后至雄公记载非常简略。只说了恺公在易水受姓后居太原之西境狼孟引龙江圳上;秦时有后裔迁金陵,谁迁金陵名字也不知道;以后繁衍至汉时有仁祯、仁祥、仁福、仁禄四兄弟居扬州之域青徐之间的临淮、丹阳、吴郡、会稽;后汉昭烈帝章武二年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娄县迁湖南浏阳,三传而生易雄,雄公的祖父是谁?父亲是谁?谱中都无记载。从恺公到雄公,600多年只这么聊聊几句,一带而过,中间应该繁衍了有20代左右,只有三代人的名字,不象江西谱从正公(南仲)到雄公50(70)多代,代代人名清楚。如果江西谱上的这些世系人名来自赟公的《南谱》,那么就说明绂公把这些世系都“阙疑”了。可能绂公对这些世系人名也不太相信,因此“妄加删定”、“其不可知不敢牵附”。
    绂公在《庆源集》中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简略的原因:“唐一部十二编类,于始祖以来皆有嫡系,一或阙略或以为无据,期于有据非牵依附会成之不可,谱乱之弊,又何怪焉,抑何独唐?”他对唐朝《十二编类》这样的名著都抱怀疑态度,对《南谱》就更不用说了。“相去四百、六百年,而世数之多寡如是,其间人寿长短,且不能无疑。”这就是绂公为什么要删改赟公《南谱》的理由。他说:“检兹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以降,其时其地约略可稽。”“六朝以前,此书既不世出,周至南唐千有余岁,何从指瞭而眉列也,故敢妄加删定。”这里绂公虽然只是说明雄公以前时代久远,详细情况很难搞清楚,不可能写得那么详细,只能是“约略可稽”,没有明确表示忌讳易牙;但我猜测,绂公这里也有“去易牙”之意,只是他身居高位,学有涵养,不便明说罢了。如果《南谱》确是尊易牙为受姓始祖,绂公更不好直截了当地否定赟公谱,所以他没有直言,而是认定了战国魏时的恺公为受姓始祖。
    到了600年之后的清末民初,湖南的修谱人可没有绂公这么文雅与忌讳,而是直截了当地否定易牙。湖南浏阳谱为了否定易牙,专门写了一篇《易牙之后辩》,其开篇就说:“姓氏谱不知易之受氏由于食采,第见孟子书有易牙其人,遂谓易氏为易牙之后,随意附会何谬妄至此耶?”有人对恺公提出质疑,认为恺公非战国时期人,而是三国曹魏时期人,浏阳谱也在恺公词条后面写了一段按语:“恺公名字见山斋公庆源集序,列在雄公之前确而有据,惟晋书文帝本纪四年伐蜀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是晋人又有易氏名恺者,故特表之。免至周于夏与商有两鬻熊、周与吴有两虞仲,人多误以为一人也。”而醴陵双塘谱就对尊易牙为受姓始祖的说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谱者妄以齐大夫雍巫之字易牙为易氏受姓之祖,后世弗深考究,遂讹传至今,间有知其舛者,而不详明而正其谬。兹考孔颖达左传疏及宋吴增能改斋漫录、元阴幼遇韵府群玉,皆云易牙系雍巫字,其说甚详,未闻有受姓易氏之语。”“考舆图志古冀州治山西太原府狼孟阳曲县古名故易氏郡曰太原,其所由来历历可据,若云受姓始于易牙,按易牙由郑奔齐,为齐大夫,仍雍氏未以字为氏也。况齐国于山东省,食采当在齐地,即以字命氏郡当曰临淄、济南郡,何有于山西太原?其荒诞不经不待辩而自明,腐儒无稽之注后人应当劈之,矧属本源敢不辨正其妄,而冒昧自诬其祖也!”这种“去易牙化”、对尊易牙为受姓始祖的否定与批评,几乎见于湖南各地的族谱。
    但是,对于湖南谱一边倒的尊恺公为受姓始祖有人提出了质疑。我认为,应该重视这种质疑,因为这种质疑有他的道理。我在以前的一些文章中曾说过,恺公作为毕公高、毕万之后受封食采于易水,以地为性,何以各种史籍上都无记载?有关恺公的生平事迹在各种史籍上寻不到半点蛛丝马迹,这是不合情理的。相比之下,江西宜春尊尚公为受姓始祖,其事迹清楚,受姓理由充分,现在又有考古论证,可信度较高。但是,根据湖南谱对恺公受姓的描述,和江西宜春尚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湖南谱上说的恺公可能就是江西宜春谱上说得尚公。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不好理解,难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状元绂公为什么要选择恺公为受姓始祖?他难道不知道三国曹魏时期有个雍州刺史叫易恺?如果知道,那么在历史上就应该有两个易恺,战国魏易恺和三国曹魏易恺,可为什么绂公《庆源集》中没有说明呢?是否还有这样一种可能:绂公本意是易氏受姓始自春秋战国时期,但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于是有意牵附到毕公高之后毕万;而历史上除了易牙之外,易姓人最早有名可查的就是易恺,于是就以恺公为受姓始祖。如果是这样,道理上也勉强说得通。
我不同意否定恺公。现在全国各地有超过百万的易姓人尊恺公为受姓始祖,如要否定,族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这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三国曹魏时期确有雍州刺史易恺,如果前面的先祖人名无法确定,尊三国曹魏时的恺公为始祖有何不可?
    三, 开、迁、立三大支系是谁的后裔
    开公、迁公、立公三大支系都发源于江西。在江西谱中,开公是南昌安义始迁祖,迁公是抚州南城竺由始迁祖,立公是吉水南林始迁祖。这三大支系自宋朝初年开基后,都繁衍成为万人以上至数万人的大支系。据江西上述三地的族谱记载,他们都是延庆公的儿子。
    但是,有学者对江西谱的记载提出了质疑,认为上述三公并非延庆公之子,而是江西谱把他们牵附到了重公支系。他们认为:上述三大支系是周代春秋至战国期间易水流域因燕灭有易而南迁楚地的易甲后裔,是几支不能确定其直系血亲是谁的支系。对于这些质疑,我们应当尊重,不断搜集材料,认真比对分析,尽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先来看看江西谱是怎么记载的。江西南昌新建明正德庚午年(公元1510年)修的易氏族谱说:“始祖讳开字必先,乃延庆公长子,官居户部清吏司郎中,历詆奸佞降任海昏(今江西安义)。一日,适居卜乡娉婷市之水西,有地名曰土枧,遂乐居之。”江西抚州南城竺由谱载:“迁公,延庆公子,讳迁字乔木,宋雍熙间任福建清流县令,生于后汉乾佑已酉(公元949年)九月十八日,殁于宋大中祥符癸丑(公元1013年)七月二十日巳时。娶强氏,生于后晋开运丁未(公元947年)八月十五午时,殁于宋祥符甲寅(公元1014年)六月二十日辰时。夫妇合葬建昌南城四十九都覆盆岗。”江西吉水南林谱记载:立公,延庆公第五子,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宋太宗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从湖南长沙来吉水南林,见此风景优美,随手植一葡萄枝,次年葡萄生长茂盛,硕果累累,便认定此是风水宝地,决定在此立基。江西谱对开、迁、立三公的记载,都认定他们是延庆公的儿子,都是北宋初期人,与延庆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
     与江西普的记载完全不同,佳宏家门发表在易氏宗亲网和天下易家人网的文章《易氏各祖系族支历史部分简略情况》一文,其中关于开、迁、立三公的记载如下:
唐代(泰)、迁公、音公、立公、俨公、优公祖系各谱中自唐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如下:
远祖,勋公,世系未详。
远一世,春先公生继昶。
远二世,继昶公娶钱氏,生子二,云煜、云煌。
远三世,云煜公世系未详。
远三世,云煌公,娶熊氏,生子三:敬公、和公、泰公。
远四世,敬公,字恭之,娶欧阳氏,生子大模。
远四世,和公,世系未详。
远四世,泰公,是否彭泽附近支系,还有很多疑问,待后续各谱综合后定论。
远五世,大模公,字文标,娶湛氏,生子一:诚,女一适晏。
远六世,诚公,字全恕,娶冉氏,生子二:开、迁。
远七世,开公,字必先,文林郎,任海昏教谕,知海昏县事,娶毕氏,生子三:量、音、立(瑞昌、武宁谱记载是立公,黄石俨公谱记载是言公,言疑古代字误。)
远七世,迁公,居江西南城、抚州、乐安、进贤等地。
远八世,量公,迁建昌猴岩,娶许氏,生子二:俨、优。
远八世,音公,迁居乐平县、景德镇等各地。
远八世,立公,瑞昌、武宁谱记载立公生一子荣,荣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黄石俨公(谱)记载,言公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
一世,俨公,其支世系以开公为一世,居安义……
一世,优公,生唐宪宗元和二(808)年,娶郝氏,生子五:宏、容、宝、安、霖……
    该文有这么几个基本观点:(1)开、迁、立三公的始祖是谁不得而知,只知其远祖是勋公,但勋公的基本情况“世系未详”,不清楚;(2)开、迁、立三公的远一世祖春先公隔六世后诚公生开公和迁公,开公再生立公;(3)开、迁、立三公的迁徙地与江西谱记载相同;(4)彻底否定了开、迁、立三公为延庆公儿子,否定这三大支系是重公后裔。对于这几个观点,我总觉得佳宏文证据不足,主观先入太多,严重缺少证据,且文中有自相矛盾的现象。不知该文的材料来自何处?是否来自江西瑞昌谱和1942年修的湖北黄岗谱?
    我仔细查阅了江西瑞昌谱和湖北黄冈谱,发现瑞昌谱对开、迁、立三公记载太少,文字含糊,漏洞很多;湖北黄冈谱除了对俨公、优公有记载外,对迁公和立公没有记载。对这两地的族谱,我发现有这么一些疑点:(1)两地明清时期的老谱序文并未提到诚公生迁公、开公生立公,所谓诚公生迁公、开公生言、音、立公是民国后修谱人添加进去的。(2)瑞昌金槐堂《易氏大成宗谱》载开公生量、音、言三公,音公迁居乐平县,言公迁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而武宁谱又说是立公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这就明显是矛盾百出,不知到底谁说的正确,佳宏家门文中注释说“瑞昌、武宁谱记载是立公,黄石俨公谱记载是言公,言疑古代字误”,这种解释明显牵强,理由也不充分,很难使人信服。(3)瑞昌谱和黄冈谱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从他们认定可靠的远一世祖春先公起,到俨公、优公,历代先祖甚至以后的各代祖先都没有生殁年月的记载,这就在时间上含糊其词,很难认定他们是什么时代人。比如优公,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两地族谱都未记载,而是现代人写文章猜测,一会儿说优公生于公元868年,一会儿又说优公生于公元808年,不是挖掘史料寻找证据,而是根据现代人写文章的需要随意取舍,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他的真实性。(4)优公第十世孙完公,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是两地族谱对他记载也很含糊,他的生殁葬娶不得而知,只是说他是“开封榜眼,两举本州进士”。瑞昌谱说他是“宋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科进士”,这明显是假设,查两宋进士名单,并无易完之名,而所谓“开封榜眼”更是无稽之谈,实属莫须有。易完的名字有的地方写作“易筦”,“完”、“筦”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到底是易完还是易筦,叫人无所适从。他在“哲宗元祐六年辛未岁”写的那篇落款为“十世孙两举本州进士完敬撰”的谱序至今我仍疑其为后人所作,很有可能是公元1942年黄、浠合修族谱时所作。黄岗《易氏家乘》说这篇谱序是“由元英支谱采入”,现在无须去调查了解它的真实性,黄岗易氏族人自己应该心知肚明。落款完公是优公十世孙,如果优公是公元808年生,十世平均28年一代,比较正常;如果优公是868年生,平均22年一代就比较牵强。(5)瑞昌谱和黄岗谱均以优公为一世祖,瑞昌谱载优公生五子:宏、容、宝、安、霖,可宏、容、宝、安、霖均无传,优公后第二世是聪公。谱载:“第二世,聪公,即宏,字德明,葬东垅周善住址亥已向,娶曾氏葬二圣庙六田尾,向同,生子一:谋。”这样的修谱确实有点蹊跷,叫人看不懂,优公后第二世为什么不写宏公名字而改成聪公?是何原因要改名字?令人费解。且聪公也无生殁年月,甚至以后各代人基本都没有记载生殁年月,怎么不使人产生疑惑?(6)湖北黄岗、浠水和河南商城等地1994年合修的《易氏家乘》在其《易氏世系渊源考》中写道:“我祖勋公,由长沙而之宁乡,居是地有年,历数世而迄于唐,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云煌……”这种跳跃式的笔法就隐去了很多历史。不是他们不想写清楚,而是史实不清无法写,只好隐约含糊。湖南宁乡谱未见唐代以前有“勋公居是地有年”的记载,宁乡易氏是唐代以后述公长子欢公从江西泰和迁去后才开基的,勋公“由长沙而之宁乡”的说法不实。(7)瑞昌老谱序文中未见开公是唐朝人的记载,是后来受了黄岗谱的影响才在现在的一些谱文中添加上去的。这一添加就把开公所处的时代提早了200多年,约七、八代人,这就影响到修谱时世系吊线中“缺人”。我查阅了瑞昌谱中从十三世到二十一、二世,好多人名都是以千十郎、九五郎、三九公、百二十公之类数字构成的名字,这些可能都是假名,实无其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将优公从宋代提前到了中唐出生,这二百多年七、八代人无法续谱,要有人来填充,所以就造出许多假名来。而黄岗、浠水谱可能就更聪明,《易氏家乘》中从优公到九三公之间十三代人不入吊线,直接从迁黄的九三公开始列世序,避免了二百多年的人名空缺,那些以数字代人名的派序就出现较少。象上述这样的漏洞和疑点瑞昌、黄岗谱上还有很多,在此不必一一列举。
    我仔细阅读过江西瑞昌《颜阳易氏大成宗谱》和湖北阳新族谱的电子版,是2009年制作的。从版式、体例来看,确实制作得很不错,内容也能兼容并蓄,把原来老谱上的一些内容都作了保留,还收录了其它一些地方族谱上的内容,使这一新修族谱更显完善。谱中虽然也有漏洞疑点,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但内容丰富,资料充盈,可以让后人去分析鉴别。相信我们的后人会比我们更聪明,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按江西谱记载,开、迁、立三公都是宋朝初期人,是延庆公的儿子;而佳宏家门的文章中说开、迁二公是诚公儿子,立公是开公的儿子。到底谁对谁错?从我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对佳宏家门文章的观点不敢苟同。尽管我在《延庆公到底有几个儿子》一文中也对立公是否延庆公儿子提出过质疑,但找不到推翻我家清朝老谱记载的证据。从目前江西南昌、新建、抚州、进贤、吉安老谱记载的情况来看,比瑞昌、黄岗谱记载更加详实可信。就以立公支系为例:立公于宋太宗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来江西吉水南林立基比较可信,并非佳宏文说的立公是唐朝人。现在江西吉水南林还有宋朝时期立公开基时种植的古樟三十余株,立公传十世生南一公,南一公和文天祥同榜进士,那是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的事,《吉安府志》、《吉水县志》均有明确记载。从立公到南一公相隔290多年,约30年一代,从时间上看符合情理。如果立公是唐朝人,比“公元808年出生”的优公还早一辈,平均一代四十多年这就说不过去。
    湖北阳新的《易氏宗谱》电子版上也有这么一段文字:音公迁江西省乐平县,立公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而江西武宁谱又说是言公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这些记载不知是怎么形成的,说法不一,而且音、言、立三公的名字不是出现在世系吊线里,而是突兀来这么一段放在世系最后,这不符合修谱规范,令人费解。我猜测湖北阳新和江西武宁、瑞昌为什么会有立公迁江西吉水南林葡萄架的记载,可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常有湖北黄石新洲人和江西瑞昌、武宁人来吉水运输竹木。那时湖北黄石有个新洲垦殖场,经常来我家乡购买竹木,他们在吉水采购了竹木后顺赣江放排而下,进入鄱阳湖,再转长江水道,将竹木运往新洲、瑞昌、武宁等地。这些运输竹木的放排工中有很多易氏族人,经常住在我们的村子里。我们家乡的人听说他们也姓易,特别高兴,热情接待他们,在生活中可能谈及祖宗之事,因而他们回去把立公迁江西吉水南林葡萄架之事写入了族谱。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猜测,不足为凭。
     (六)摘自江西易氏联谊会副会长易自岐撰写《中华易氏》第二章:
知其源必溯其流。既然现在找到了我中华易氏之源,就必须寻其流。那么中华易氏流向何处?历来说法也不尽相同。然而,我们从诸多古籍史书和众多易氏家谱中,还是可以描绘出一个辗转迁徙的概貌。
    我中华易氏先祖长时间生活在中国北方,即历史上称为“朔易"或“山左”的地方,这就是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北省西部地域,即古时易水流域。
    至春秋战国时期,自易讳尚公定居太原郡后,子孙繁盛称“太原堂”。由于战乱、政治斗争、灾荒等原因,举族或部分尚公后裔迁至齐鲁一带,即“古九州”中之青、徐二州地称“济阳堂”。
    和易讳重公同时代的蒲州陶臣薛逢,在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为宜春易氏族谱所作序言中指出:“宜阳易氏,其先汉时,有讳欢者,居青徐之间。……先谱之著于青徐者,明矣。来袁(宜春)之谱,仅托始于经略使退,而不能穷上世所自。盖其去青徐之日既远,一时未易于访询,即询之而不核其实也。至唐检讨文静公(易之武之子,状元重公之侄)遍而求之,偶遇一同姓徐州世明,藏先世南昌尉轮所著谱,而印证之。经略公之讳字彼此不约而同。公以为木本水源,今始得矣,夫复何疑”。(本序录自清雍正版《宜阳槎溪易氏宗谱》)
    薛逢为宜春易氏族谱所作序言说明:一,汉以前,易氏已落户于青徐二州;印证了易氏迁徙山东之说;二,宜春之易氏与青徐之易氏乃同根同源,或始迁从太原,或再迁自于山东。
    西汉时,易氏欢公孙允,自青、徐徙居洪州(一说有先祖先徙金陵,后由金陵徙洪州,二说有先祖徙陈留)。允子洸,(一说洸为国荣长子)袭父爵,官拜大将军(一说拜镇南将军),后领兵镇守宜春郡,卒于官,殁葬宜春之西、萍乡之东,芦溪高岗塘将坟山。这是江西宜春有中华易氏定居之始。
    尚公三世孙穆公之长子宏公,字若伯。姜齐灭后,田齐立,公不仕田齐,自齐(山东)归隐太原,旋再迁湖南郴州。
    洸公裔孙易讳承球者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癸亥二月十五日.后官拜都给事。因黄巾起义,宦官作乱,言奸臣当道,社会动荡不安;承球公遇害,承球子淳公携母和妻儿逃往临漳宣化乡,不久又迁湖广长沙府浏阳县金塘,为长沙一世始祖(又一说淳公于东汉末年自河南陈留徙居长沙府浏阳金塘)。
    洸公六世孙退,号栖隐,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退公生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乱,授南昌尉,因宦,世居洪州西山。次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举孝廉,授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居长沙,永昌间死王命。是时王敦反,又遇颖川寇作乱,远近惊扰,雄公长子鸿举仍守故地(长沙),雄公幼子(一说为次子)鸿逵避乱徙居宜春。
    尚公第35世孙铨公,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铨公自幼文才超群,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任宜春节度使,后因安史之乱,弃官隐居宜春郡南集云乡紫云峰下,系为宜春九联坊开基祖。
   (七)、尊易牙为易氏祖先的证据:
    一、易氏宗源述(选自萍乡《萍东牌楼 重桂郡 易氏族谱 瑞叟堂首卷》):自南仲正公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生巫字牙,牙公生四子:岷、隅、和载、元章,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即天骥,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即天骏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作者:易水围 (2016/5/4 15:26:43)   回复此贴
  回复:为祖先易牙正名:易姓商朝之前已经存在,春.. 第 4 楼

从单纯的道德标准看,管仲本人是个忘恩负义之徒。但管仲却总是得到原谅:鲍叔牙与管仲两人共同经商,分配盈利时,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于鲍叔牙的财物。别人不平,鲍说,这不是他贪财,是因为他家里贫穷。两人一起领兵打仗,鲍身先士卒,亲冒矢石,管却冲锋在后,退却在前。别人议论,鲍说,这不是他怕死,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齐国的国君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鲍书牙是公子小白的辅臣,管仲与召忽是公子纠的辅臣。齐国发生了内乱,国君被人杀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继承王位,就抢着回齐国去。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即位为齐桓公之后,召忽自杀殉主,管仲非但没有自杀,反而归附桓公,做了他的宰相。要是都象管仲那样因贫可贪财,因母可贪生,穷人多的很,每个人都有父母,世道哪有规矩?孔子的学生要孔子评价管仲,孔子避开对细节的评价,而是从历史的高度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司马迁感慨地说:天下人不推重管仲之贤,而推重鲍叔能知人。孔子是从历史角度功过相抵来评价管仲;韩非子是一是一,二是二来评价管仲,似乎更符合现代法制概念。  
《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论衡•问孔篇》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连盗泉之水都不饮的孔子对易牙的行为竟然没有谴责,反而盛赞易牙的厨艺;孟子还期望能吃到易牙的做的菜呢,怪哉!除非他知道易牙的真实情况。最早谴责易牙的是韩非子,从法制角度易牙无疑违反了齐国的法律。韩非子也对孔孟用以托古改制的禅让制大加批评,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后人治史,多指责易牙,而无视齐桓公之残忍,对齐桓公“吃人”一节,或有意曲笔,或无意遗漏,在一页页写满“仁义道德”的世家、本纪、列传里,一“碗”血淋淋的历史竟只淡成二三十个隐晦的字,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长:“贬”(对易牙)、“讳”(对齐桓公)。贬来讳去,有时历史就真的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女孩,后人难以看清历史真相了。
(二)、彭祖、伊尹、易牙是一脉相传黄帝家族的人,其烹饪和医术都是世代相传的。现在易姓是易牙之后,但易牙并不是最早姓易的,易牙与其他族人一起都是因为“以地为氏”而姓易的,只是这些族人没有后代传下来而已,传下来的都是易牙的后代。
《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江西萍乡谱和宜春谱有易牙的名字,湖北金槐谱更具体指出是易牙的后代。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清代以前否认易牙的谱序。黔阳谱和湘潭谱在清朝以后否认易牙这个易氏人物,根据是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都说易牙是姓雍名巫字易牙。
原始古籍《列子说符》、《荀子•大略篇》、《战国策》、《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大戴礼记•保傅》、《论衡•谴告》、《淮南子•超奇篇》、《法言义疏•问神卷》都说齐桓公大夫易牙或狄牙。《史记•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分别提到易牙两次,提到雍巫一次。
《史记.齐太公世家》关于易牙和雍巫的记载是:
(1)、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2)、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亦有宠,桓公许之立无诡。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
贾逵(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同处汉代)解注史记时也只说:“雍巫,雍人名巫,易牙也。”要是本来姓雍,贾逵何必多此一举呢。只有不姓雍,只是来自雍地,才用得着解释是雍地的易牙。巫在古代是有智识、沟通天人的人。因此易牙应是来自雍地的巫人,才能有资格来齐国为大夫,因此《左传•僖公》应是指来自雍地名叫易牙的巫人在齐国为大夫。对于贾逵将雍巫与易牙视为一人的说法,唐代司马贞并不认同,说:“贾逵以雍巫为易牙,未知何据?”
《春秋左传•僖公》:“(公元前634年)置桓公子雍于谷,易牙奉之以为鲁援”,可见易牙与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的关系不一般。易朝志先生读史记中记载雍巫时点评如下:“易牙干预齐政,同公子雍的关糸。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出现雍巫,但非易牙。后人混之也。”
     易牙贵为齐国三个大夫(上大夫)之一,这么多原始古籍都说易牙,难道不足以说易牙姓易?那么原始古籍也没有说孔子姓孔,是明摆着的事实。春秋时期的古籍没有说“张三,姓张名三字三郎”的习惯,这种提法是后面才有。现在要是一提到张三就说“张三姓张”,张三的爸爸不跟你急才怪(此地无银三百两)。一千多年后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因为理解错误,才说是姓雍名巫字易牙。尤其是唐朝的颜师古解注史记时象写小说一样将易牙刻划成一个典型的奸臣,后面对易牙的评价之差估计与颜师古的评注有关。
最早谴责易牙的是韩非子,从法制角度易牙无疑违反了齐国的法律。韩非子也对孔孟用以托古改制的禅让制大加批评,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其他原始古籍对易牙评价有些是中立的,大多是正面的。从这些文献我丝毫没有看出易牙在政治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易牙烹子适君,从现在的观点看当然是不合人情,但从当时的处境看还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易牙肩负重大外交使命(挽救了整个狄族免遭灭顶之灾),太子丹都还牺牲自己两个朋友去刺杀秦王呢;另一方面,是齐桓公问着要吃人肉,从君臣父子的伦理看也只能满足国王的要求了。食人,上古有此陋习(见台湾李熬关于吃人一文)。中国现在还有人到医院要吃人胎盘呢。中国人现在以吃野生动物为荣(我本人以前就这样),发达国家的人已经很看不起吃野生动物的人,更何况吃胎盘的人。非典过后应该会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风气吧。
《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论衡•问孔篇》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连盗泉之水都不饮的孔子对易牙的行为竟然没有谴责,反而盛赞易牙的厨艺;孟子还期望能吃到易牙的做的菜呢,怪哉!倒是我们易姓族人,听信后面孔颖达等人“姓雍名巫字易牙”的荒唐说法,也就不加推敲,以讹传讹了,清朝以后家谱因为考虑隐恶扬善,将历史上最有名的易姓人物排除在外。不过当时对文献的掌握有限,不了解真相,也就可以原谅。现在看到上面引用的文献,知道真相后要是还将易牙视为反面人物,真有数典忘宗之嫌!易牙是饮食业祖师,行业祖师就已经相当于开国帝王的地位,何况易牙还是春秋时期最大国家齐国的上大夫,总理级别人物了。历史上还有哪个易姓人物比得上易牙?因此《万姓统谱》将易牙和战国易恺(即宜春谱尚公)列为易姓人物前两位是完全合理的。
易牙是饮食业的祖师(读书人尊比易牙稍晚一点的孔子为祖师,木匠尊战国时的鲁班为祖师)。据《饮食业考略》载,沈阳西关曾建有一座易牙庙,供易牙画像。现在台湾还有易牙庙。在元末明初时,有一位著名的烹饪家,韩弈,就推崇易牙,而写了一本烹饪专著叫做《易牙遗意》。而这本书《易牙遗意》也反映出厨业奉易牙为祖师爷,目前原版《易牙遗意》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据《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说明将淄水(山东)渑水(河南)混放在一起,易牙也能将其分辨出来。《论语谴告》篇中也记道,易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硷,水火相变易,故膳无硷淡之失也。孟子曰:“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荀子.大略篇》:“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之和,更师旷之律?”荀子将治理国家同易牙做菜相比。又据《战国策》,齐桓公半夜腹饥,易牙能用煎、熬、燔、炙等多种方法,并精心调和五味,制作美食而进献给齐桓公。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朝代可以换,但文化却是民族的根本,这也是中华民族虽两次亡国于蒙古人和满洲人手下而仍能保持根本的原因(现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老文明)。易牙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祖师是我们易家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朋友说我的厨艺是得到易牙的真传,我引以为荣。可见白狄族易牙为中国饮食业祖师是当之无愧的。每年都要在农历六月廿八日易牙生日当天,在易牙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并举办易牙美食节。我们都羡慕英雄人物,但事实上还是于右任说的好: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几十年。除了秦皇汉武等少数皇帝外,其他皇帝都没有易牙对中华民族作的贡献大。要是我们易氏族人还以易牙为耻的话,真是愧对祖宗!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氏族谱》记载:有易部落后裔南仲字正公,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商迁于雍,历数世后生巫字牙,相齐桓公,封淄渑侯,有子四:岷、隅、和载、元章。惟季子元章散处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易养直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在《槎溪易氏宗谱家序&#8226;易隐泉公支谱》,所作序言中讲得十分详细:“自南仲随祭公征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南仲生恒,恒生敖,敖生密。商迁于雍,历数世后生巫字牙,相齐桓公,封淄渑侯,有子四:岷、隅、和载、元章。惟季子元章散处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欢生敬康,敬康生允,允生洸,拜征南将军,于汉冲帝朝永嘉年间(公元145年)来镇袁州,卒于官”。《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唐朝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南宋邓名世父子所编《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及南宋郑樵所著《通志&#8226;氏族略》等古代姓氏专著,均称中华易氏源出“齐大夫易牙之后”。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自宋至清末民初流传的《百家姓录》认为易姓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牙(广东省南雄珠玑巷志载),并在南雄珠玑巷的易家祖祠(长五米宽四米,由南雄民政、招商统一排建)奉易牙为易姓始祖拜祭,一是清朝遗留下的建筑遗址(属遗传性的民间流传),二是珠玑巷<<百家姓>>研委会(由广东省及各市副职领导组成的专家组)根据<<珠玑巷志>>及相关史料的认定(是相对最权威的认定,目前我辈起码不能彻底否认!;据易氏族谱记载传说易牙是受玉皇大帝所封,在齐国和竖刁判乱后躲难到雄城(徐州),最后被楚国所用,为楚国御厨!天下易氏傩神易牙庙会从江西迁长沙都正街,再迁株洲横头上湾继迁于石门楼每年农历9月28日祭祀日!《姓氏考略》及黔阳谱说“以地为氏”。它们并不矛盾,因为现在易姓是易牙之后,但易牙并不是最早姓易的,易牙与其他族人一起都是因为“以地为氏”而姓易的,只是这些族人没有后代传下来而已,传下来的都是易牙的后代。  
四、易牙是现代易姓人的祖先无法否定
    江西南昌、九江、新建、瑞昌、安义、武宁等地优公支系的族谱中明确记载,易牙是他们的受姓始祖。如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修的南昌易坊易氏族谱序文中说:“吾邑为易望族矣,推其所自起始于易牙。”明宣德七年(1432)修的易氏族谱《易坊易氏源流世序》中也说:“吾族之先,望出雍公,乃齐大夫易牙之苗裔也。”新建县易氏的族谱中也尊易牙为受姓始祖,他们在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修的族谱中说得更详细:“粤稽我祖郡属太原,系出雍氏,缘齐臣雍巫食采于易,故称牙后为易氏,此易氏所由来也。”易富贤博士考证:史书记载易牙是雍地人。晋厉公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及君同州。”狄族中只有白狄是与秦国同属雍州,因此易牙是雍地白狄族人。齐国的一举一动对白狄族影响很大,易牙于是来到齐国,打通关节受到桓公长卫姬的宠幸,又通过宦者竖刁送给桓公厚礼,也受到桓公宠幸。公元前645年,管仲快死时,桓公曾考虑以易牙继管仲为相,这说明易牙对齐桓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是当时齐国很有作为的一位政治大家。然而,清末以后,特别是现在,湖南、湖北的一些易氏族谱中开始出现否定易牙为受姓始祖的记载。如湖南醴陵双塘在1995年修的《易氏族谱》中就说:“向有无知者,妄言齐易牙为易氏先祖,大谬不然,按易牙乃雍巫,字易牙,古未闻以字充姓者。”现代有人否定易牙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唐人颜师古把易牙歪曲描绘成一个拨弄是非、野心勃勃、不近人情的小人的缘故,认为尊易牙为受姓始祖有失体面。这是否定易牙的最根本原因。现在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不知道易牙是古易水易氏部落的后裔。“生于公元前四百多年,曾仕齐,食采于易地,其郡山西太原府易城,后改属北直保定府治,得郡望名太原郡。”宜春谱上的尚公根据其“食采冀州东境之易水,后移居太原阳曲”的记载,有可能是湘、鄂谱上的恺公;但说他“仕齐,曾为齐国大夫”,又有点象江西南昌、九江、武宁、瑞昌、安义等地易氏族谱上记载的受姓始祖易牙。
     五、易国动家门撰写的《巴蜀易家人》初稿选载之也说易牙
一、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说到易姓,一个不能不说的人,就是易牙。谈论易牙,在史学界有《左传》、《史记》、《吕氏春秋》、《管子》、《孟子》、《雍巫》、《雍巫考》、《易牙非齐人考》、《杀首子解》等等古人、前辈、今之贤达的著作不绝,可见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关注。易牙何许人也?先勾勒一个轮廓而后再说:
姓名:正名, 易牙、狄牙,误称雍巫。
生卒年月:不详(有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他的生日)。
生活年代:春秋。
民族:北狄。
家庭背景:易氏南仲生恒,恒生敖,敖生密。商迁于雍,历数世后生巫字牙,相齐桓公,封淄渑侯,有子四:岷、隅、和载、元章。惟季子元章散处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
籍贯:原称秦地雍州(雍山雍水之雍州),现在地名 陕西省 凤翔县。
职业:分三个阶段:
1,在雍州时职业:巫(翻译成现代语,简称知识分子)。
    2,齐国时职业: 《左传》称齐国大夫(也有说是饔人)。
3,齐桓公死后职业:去官进入餐饮业 成中国厨神。
特长:厨艺
历史评价:因杀首子奉君及拥立太子两件事,在史学界引起争议,民间更是传说版本多多,说丑说美,说善说恶,说忠说奸的全然对立。
一方说政治上奸佞之臣、道德上阿姨奉承、做人上杀子不仁。
对立面方说他大忠、大义,正人君子也。
双方都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厨神。
争论主要有四点:蒸子适君,干政乱政,姓雍还是姓易,是否是易姓始祖。
一)&#8226; “ 蒸子适君”之争。
1,“蒸子适君”故事概要: 齐桓公对易牙说,他没有吃过婴儿肉,他想吃,易牙便杀其首子适君。这就是故事的主体,在中国史籍上广有记载。《韩非子&#8226;难一》载,“管仲曰:……易牙为君(齐桓公)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同蒸)其子首(郭沫若《管子集校》说应为“首子”,即大儿子。)而进之。” 《管子&#8226;小称》载“……公曰‘唯蒸婴儿未尝’……”之后,杀子奉君的故事出现了很多演绎版本,说易牙溜须拍马,为争宠而杀子奉君,不仁。
2,正史上的记载:管仲病,齐桓公与管仲有一段对话:公问“群臣谁可相者(谁可接班当丞相)?”进而问道“易牙如何?”管仲答:“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见《韩非子&#8226;难一》)。齐桓公对此不以为然,《吕氏春秋&#8226;知接》说:“易牙烹其子以慊(满足)寡人,犹尚可疑邪(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3,史学界的评说:史学界以历史观出发加以评说,杀子献君错不在易牙。
杨树达在《易牙非齐人考》(见《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年第00期)中说,“当时狄人等少数民族有一个风俗,即‘易子而食’。易牙不是没有人性,他也是此类事的始作俑者,这是北方人的风俗。此说得到郭沫若的赞同”(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管子学刊》2001年第三期研究员孙开泰等《易牙本传与其传说》一文)。裘锡圭(见《杀首子解》,《中国文化》第九期,1994年二月)说:“我国古代有些地方杀首子后还要‘食之’,这无疑具有献新祭后的圣餐的性质,其目的应是求福、‘宜弟’(有利于后来子弟成长),也与易牙之谄媚无关。”(见郜同麟之《雍巫考》载《中国典籍与文化》NO4 2009总第71期)。
4,百姓如是说“杀子适君”故事:洪雅柔等《台湾唯一的易牙庙研究》一文,几问几答直面易牙杀子适君故事所引起的信仰、人性等史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
1),一问易牙的杀子动机。
两种可能,一是《管子&#8226;小称》的观点,为争宠;二是君命不可违,迫于无奈而为之。君欲为,臣能不为?作者主后一种说法。“由于管仲与易牙在当时原本就不和,所以管仲批易牙是否有其他的政治考量也是可能的。”二人同为重臣,易牙是北狄人,管仲则是高举“尊华攘夷”旗子,四面征讨各夷,易牙是夷人,加上二人政治见解对立,为争宠而相互挤兑,管仲地位高于易牙,有更多的话语权,批易牙不足为怪。
2),《东周列国志》说“……易牙即退,及午膳,献蒸肉一盘……”。说的是齐桓公向易牙交代要吃婴儿肉后,当天中午易牙就献上了婴儿肉,时间太紧,不可能等待。《东周列国志》还说:“……易牙曰‘臣之长子三岁矣。臣闻忠君者不有其家。君未尝人味,故臣杀子以适君之口’……”。是说忠君者应该不计较家庭,倒是儒家所推崇的大忠大义。因此,有人说易牙非但无血无泪之人,而是大忠大义也。
3),孔子不批易牙杀子适君的可能原因何在?
是因为中国历史上食人文化包罗万象:杀掉抓来的人,做成醢肉(肉酱)来祭天祭地祭祖;把战俘当成口粮食之,在春秋时代是流行的;《本草拾遗》指出人肉可以治羸疾;《本草纲目》也载人肉可以治病,且效果非凡;宋人割股割肝以尽孝道,此举还会得到皇帝赏赐;明代《辍耕録》记载加工人肉的料理、方式;还有史籍记载商鞅、侯景的尸体如何被首都市民所争食等等记载;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以抗痨;以及现代人公开吃人胎盘等等,无不说明从古至今,中国之食人并没有受到某种禁忌管控。易牙杀子适君只是食人的一宗特例。
二),易牙“乱政”故事
《左传&#8226;僖公十七年》说,齐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即无亏)、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葛赢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公子雍。公与管仲属孝公于宋襄公,以为太子。雍巫有宠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为太子)。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史记&#8226;齐太公世家》说:“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齐桓公三位正妻无子,在六宠妃子所生六子中,先立行三的孝公为太子,后又立长子无亏为太子。在立谁为太子问题上舍长立幼有违“百王不易之制”,埋下数子争立王位祸根。于是就出现管仲死,六子各自拉帮接派,暗斗起来,桓公死,六子在宫内大打出手,尸首六十七天不棺不葬的结果,沦为历史笑话:《淮南子&#8226; 精神训》“桓公甘易牙之和而不以时葬”( 就是笑他因为爱吃易牙做的好饭,死了也不葬。)
易牙、竖刁等入宫平乱,杀反对派,拥立长子无亏为君,恢复了朝政。后孝公逃亡宋国,并借宋国之力伐齐,夺得王位,无亏被杀,支持无亏的易牙退出政坛。自此,齐国内乱不止。败者为寇,孝公自然视易牙为奸佞之臣,以乱政之名写入历史。
三),争议因伪书伪说而起
所谓易牙杀子适君及乱政之说,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并有一些文献记载。后人在解读史料时,发现这些文献中对同一事件的叙述有因作者不同、时间不同而结论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对此引来古今学者对于文献报道所涉及事件说辞是真是伪的怀疑。
如前所说,因齐桓公要吃婴儿肉在先,又有杀首子民俗存在,才有易牙杀子敬君之果。作为臣子的易牙怎么就成了争宠、献媚? 如果齐君没有向易牙提出吃婴儿肉的要求,易牙主动杀子敬君那才是争宠、献媚!没有杀首子的民俗,那才是非人情、冷血之人!
还有,易牙等在齐桓公的六子争立王位之时,站出来拥立齐桓公指派的两个太子中的一个无亏为王(而不是另一个孝公),杀了乱臣, 孝公跑了,埋葬了齐桓公,恢复了朝政,当是平乱之举。后来就有孝公借宋国之力攻打自己的母国齐国,抢夺了王位。这次争斗中,先后有宋国、曹国、邾国、狄等参与,从此齐国内乱不止。
齐桓公死后应该立谁为新王,从文献上看似乎有两点不一样,一孝公立为太子是得到管仲认可了的(“公与管仲属公于宋襄公,以为太子”),且时间在先,而无亏立为太子是齐桓公所定,且原因还是易牙受宠于齐桓公(“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但我们知道,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定立太子,应该不为臣所左右;二无亏是长子,相比行三的孝公来,立长子无亏为太子更合周朝礼制。既然齐桓“公许之立武孟(即无亏)”,易牙作为臣子勇于担当,按其旨意拥立了武孟为王,这是忠君,怎么能说易牙干政、乱政?“干”于“乱”只能是不顾君意,自行其事的行为,这里不是,当然也就说不上干政、乱政。
当朝廷乱象出现以后,易牙平了乱,恢复了秩序,怎么反成了乱政? 相反应该受到指责的人是借外国之力来攻打自己母国齐国,祸害自己母国齐国的孝公!面对这种逻辑混乱,颠倒黑白,不能自圆其说的说法,让读者越发怀疑文献有编造伪说之嫌。
君子的子嗣一多,诸子为争立太子,弟兄之间又打又杀的事时有发生,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管子》所说易牙乱政,就有悖于管仲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乱政”历史,即他帮助齐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那一段历史,如果易牙“乱政”成立,管仲的乱政当然也成立,而且管仲乱政在先,易牙的“乱政”时间在管仲死后,显然不是管仲所说。然而历史没有说管仲乱政,既然管仲不是乱政,而易牙帮公子无亏争夺王位就是乱政,是说不通的。  
《管子学刊》2001年第3期孙开泰在《易牙本传与其传说》一文中是这样评说易牙乱政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王位继承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早期也有兄终弟及)。但现实政治是复杂的,实际的情况,当事人的利益往往超出规则的制约,导致对王位的明争暗斗,直至流血与战争。西周以降,春秋肇起,周天子以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纷乱局面,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礼崩乐坏’时代。诸侯为取得君位,弑君杀父、兄弟相残,史不绝书。‘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尊尊’、‘亲亲’的观念被他们扔进垃圾堆。晋献公为立宠妃所生的奚齐而迫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流亡国外。鲁庄公死后三公子互相残杀。齐桓公自己也是在这样的兄弟相残中得以继位的。管仲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也曾辅佐齐公子纠争夺王位。以后著名的夺位斗争还有秦二世胡亥娇旨杀死其兄扶苏,唐太宗李世民杀其两个兄弟(玄武门之变)。因此易牙拥立公子无亏的行为至少不比拥立其他人更值得诟病。”“在当时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管子》一书,自从晋代傅玄认为“《管子》半为后之好事者所加”时开始,多有批评,唐代孔颖达提出“世有《管子》书,或是后人所录”……“乃至有名之为‘伪书’者不一而足。”故而对于《管子》上的观点“学者不敢据用,长期受到冷落。”郜同麟先生在《雍巫考》(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总第71期)中以很大的篇幅,平行列举了多部文献,如《左传》、《管子&#8226;戒》、《管子&#8226;小称》、《韩非子》的《十过》、《二柄》、《难一》篇,以及《吕氏春秋&#8226;先识览&#8226;知接》等加以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这“…… 十余篇叙事之文多为‘既有某些史料依据,又与史实多有相背离,是后世作者凭对历史的某些了解加以想象和虚构的产物,均为早期拟史小说。”后人的编造、改写、演绎,写小说似的来写历史,必然所带来的是人们认知错位,就造成了对易牙的错误判断。赵俊波、蒋波《关于‘吕氏春秋’中一条史料的考辩》的观点与此吻合。文中说的“一条史料”,就是管仲病,桓公与其讨论立谁为管仲接班人的那段对话,作者对比了《吕氏春秋》、《史记》、《左传》、《管子》等后,得到的结论便是,同一件事,几种书是各说各话,让读者无所适从,只能“信者自信,疑者自疑”的结论。足见这些书中必有伪书伪说者。
东晋葛洪曾经说过“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几经转抄,会存在衍、脱、讹、倒等缪误。胡应麟在《史书占华》中说“春秋、秦、汉杂传子书,又往往摄其一,而轶其二三。”焦竑则认为,古书由于焚书、变字体、书写上囗年代等种种原因,残缺讹误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此以往,说多了,便会印证,假话说一百遍就是真理了的话来。
书《管子》是管仲及其后来的追随者所为,但追随者中必有秉承管仲“尊华攘夷”主张者。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在公子孝借宋国之力攻打齐国新政权时,狄国军队闻讯赶来企图助齐抵御宋军,无果。无亏死后,狄国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仍然失败。后来的齐君,把这一段历史,自然归罪于易牙在乱政,用过极的言词泄愤于易牙,乱泼脏水于易牙的任何举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中国厨业之神易牙
(一),厨神之名从何来
传说易牙离开政坛后到了彭城,专事餐饮厨师行业,徒子徒孙满天下,直至终身,在厨师行业成就了中华民族之厨神地位。
中国的三百六十行中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祖师”,厨师行业的祖师就是易牙。何以祖师,行业王国之君也。
易牙为厨祖之名始于北宋。北宋杂曲 《十女夸夫》中的厨师之妻唱道:“厨师的祖师是易牙。”
清代沈阳建有易牙庙,供厨师祭拜;高雄至今仍有易牙庙,全台湾每年在易牙生日当天举行厨艺大赛;民国时期天津厨师行业立有规条,每年以厨神名分祭拜易牙。
( 二),孔孟说厨神易牙
《临淄县志&#8226;人物志》记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吕氏春秋&#8226;精谕》记载“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孟子又是如何评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者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以嗜者也……至于昧,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孟子&#8226;告子上》)。
王充《论衡&#8226;谴告》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三),官家、民间如何说厨神
退出了政坛的易牙,留给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饮食文化财富。厨神易牙在饮食文化上传承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记载几则于此,以作纪念。
1,科举考试制度最高级的殿试后,是册封状元、榜眼、探花,为了彰显当朝皇上爱才,朝廷要摆“君臣宴”,是历朝科考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君臣宴的等级属于国家级宴席,君主得参加,在君臣宴祀典中,专设祀宴供桌一张,桌上端庄的摆放两个道具“易牙扇”、“祀宴巾”,这是“君臣宴”专为厨神易牙“用餐”时使用的东西,扇子是易牙用来清凉,祀宴巾是易牙餐后擦嘴。宴席散,易牙“用过”的物品就派上了大用场,扇子其他人扇后,心情特别清爽,诸事顺利,生意兴隆。用祀宴巾擦试流口水的小孩的嘴,小孩不再流口水,有“收口水”的作用,灵验无比。易牙就是一个神。
2,旧彭城(今江苏徐州)流传有诗:“雍巫(易牙)善味祖彭铿(彭祖),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指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司庖(即管饮食的官),八盘五簋宴王公。”管理宴席的能力了得。
3,易牙与齐国彭城的渊源使他留名于今日的饮食文化中。齐国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后来成为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鲁菜),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易牙对鲁菜的形成无疑是有功的。
4,后世人撰写食经之类的作品,托名易牙也是常见的。例如:明代人韩奕,曾经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成一书,书名就托名称为《易牙遗意》(原稿藏于台北故宫)。明代人周履靖著《续易牙遗意》,也是托名易牙的仿古食经之作。
5,易牙发现,削山芋时手会被山芋的皮刺激得奇痒难忍,他通过多次实践终于找到了一个解除发痒的办法:在削山芋之前先咬一口,嚼一嚼,就不会再痒了。
6,有道叫鱼腹藏羊肉的山东名菜,相传由易牙所创。北方水产以鲤鱼为最鲜,肉以羊肉为最鲜,此菜两鲜并用,互相搭配, 色泽光润,外酥里嫩,鲜美异常。我们注意到“鲜”字即由“鱼”和“羊”字合成。
7,易牙还发明了“易牙十三香”。易牙是香辛料的调和大师,是混合香辛料用于烹调的开创性人物。
8,易牙把烹饪和医疗结合起来,创制食物疗养菜莱。有一次长卫姬生病了,易牙以食疗菜进献长卫姬,长卫姬食后病愈,易牙以此深受齐桓公和长卫姬赏识。
《战国策》曰,齐桓公半夜腹饥,易牙能用煎、熬、燔、炙等多种方法,并精心调和五味,制作美食而进献给齐桓公。
9,《津门杂谈》中记有解放前天津一带的祀神习俗,说:“饭馆供奉易牙。”清康熙元年(1662年),天津“八大成”之首的“聚庆成”开业,饭庄门前挂着“易牙遗风、旨酒佳肴、满汉全席、南北大菜”的金字牌匾。
旧时广州陶陶居酒家对外征得一副门联,至今任然广为流传: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10,
三,易牙姓甚名谁之争
春秋齐国大夫易牙到底姓甚名何?自古争论不休。从史籍上所记载的易牙有三个名字,即易牙、雍巫、狄牙,而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名字是易牙。
在此我们追本求源,去查找有关易牙这几种冠名的具体说法原因和时间,列于下供参考。
有五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西汉&#8226;杜预注解《史记》:“雍巫,雍人名巫,即易牙”。说易牙本姓易名牙即易牙,现在也有人将他称为雍巫的,即雍州的巫(知识分子)人;二种说法是 唐&#8226;孔颖达说“周礼掌食之官有内雍?外雍,此人(易牙)为雍官,名巫,而字易牙也。”人们以字易牙相称与他,其实,易牙以其职业“雍”为姓,姓雍名巫字易牙;三种说法是 清&#8226;王萱龄《周秦名字解故补一卷》上说“易牙字巫。”说易牙姓易名牙,字巫;此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大致一致,但强调了字巫;四种说法是 狄牙,基于古时狄易互通,易牙亦狄牙。清末民国&#8226;杨树达《易牙非齐人考》曰“诸书称易牙皆曰狄牙……然则易牙殆狄人乎……狄易古音同,故狄牙或作易牙,狄亦其族,牙为其名。”五种说法是 今人郜同麟他在《中国典籍与文化》No4 2009《“雍巫”考》考证说“雍巫既非饔官,也不是巫人;雍巫之雍应当是雍巫之氏;并认为雍巫可能本即齐国人,乃雍廪同族,”即姓雍名巫 。此与第二种说法结论一样,但成因不同。
作为学术研究,百家争鸣无可厚非。至于如此,多是源于先秦历史断代,文献稀缺,后人各自取用了不同历史文献为依据,又从不同的角度作解读,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所引起。但是,必须指出,由于易牙人物特殊,争议中难免有人带感情色彩,脱离历史说事,不于支持。
下面分别对这三种情况加以说明:
1,说姓易名牙者,大致又有三种说法: 一说汉代的贾逵 注《史记&#8226;齐太公世家》时说“雍巫,雍人名巫,易牙也。”此说同于汉代的杜预说,即易牙姓易名牙,就是易牙。我们注意到,目前流行于世的纸质或电子文字资料,后面三个字就有四个版本,即:即易牙、易牙也、字易牙、易牙字。(有一种解释“易牙也”等同于“易牙字”。);二说易牙名牙,但并不姓易,姓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因为他出身有易氏部落,或是易方国人氏,才称为易牙;三说是有人解释为在雍这个地方(先秦时期狄人祖居地雍,现陕西凤翔一带)晋厉公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及君同州”。狄族中只有白狄是与秦国同属雍州,因此易牙是雍地白狄族人。有一位叫易牙的人,姓易名牙,职业是巫(在古代,巫是一种全能的职业,医生、厨师、相士、天文学家等等都包括在巫的范酬里面,现代人称知识分子。)齐国开放广召天下精英,易牙到了齐国为大夫;另外还有一浑说,因为易牙“杀子”适君,不仁,不能姓易,只能他姓。完全不能成立。
2,说姓狄名牙者:即上面第四种说法。
3,说姓雍名巫者:即孔颖达说法姓雍名巫,字易牙。还有一些演义版本,不再论及。在此,我们先搞清楚一个概念,易牙在齐国是做什么的?《左传》说他是齐国大夫(《现代汉语词典》说:大夫是古代官职,位于卿以下,士以上),高级官员,远不是贬义的幸嬖臣可比,雍(饔)人也不可比,有辩味专长者,也不一定就是大厨或是管理用餐事宜的官吏。我在读重庆北碚/合川《易氏合谱》(民国九年西南书局代印。此谱藏于渝北空港)时,第一次看到了有谱本对“雍巫字易牙”的批判。录于后,供参考。谱序在说“易姓为齐大夫易牙之后”,紧接着从三个方面对“雍巫字易牙”进行批判:“齐雍巫字易牙(说),古未有以字为姓者;且吾易衍于太原,易州亦属晋郡,易为晋人非齐人也,明矣;再考唐&#8226;孔颖达《左传疏》,宋&#8226;吴会能《改齐(解斋)谩録》,元&#8226;阴幼遇《韻府群玉》皆云雍巫字易牙,其说甚详,诚恐旧说相缘遂成,故实坟揭出之,为俟后贤参考。”此说与易富贤 说唐朝的颜师古解注史记时象写小说一样将易牙刻划成一个典型的奸臣, 说法前后映照。
结合易姓起源有易氏,甲骨文记有易姓,商有易方国成员,有易氏古居雍州,易牙是北狄人,易牙来自雍州,人们确认易牙姓易,应当是合符逻辑的。
四,易姓始祖之争
易姓起源于大约五千年前的有易氏部落,史籍上没有留下始祖的记载。后来《史记》记有商王亥联合河伯族灭了有易氏,杀了酉长绵臣,部落遗民潜逃的历史故事,绵臣便成了史籍上最早提及的易姓第一人,因此有谱说绵臣是易姓姓氏始祖。但是由于没有世系流传,未被广大易姓认同。
姓氏始祖的认同除应该具备有清析的世系流传外,还要有很大的知名度,能让世人也知晓,以示本族是显赫望族,他牵涉到族人的感情。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为找到满意的始祖,不停上朔年代直至能攀附皇亲国戚、高官显要人物为止。易姓的赐姓说亦是攀附心里造成。
《通志&#8226;氏族略》说“易氏齐大夫易牙之后”,《尚友录》也说“齐大夫易牙之后,即雍巫也,善知味”。因为易牙官大至大夫,其后族显名望,说他是始祖。后来因为易牙背有“杀子适君”、“乱政”的恶名,原来还认定易牙为始祖的,竟然改口为赐姓的易凯是始祖来(   ),显然是族人情感因素起了作用。
易牙当然不是姓氏始祖。说他是地方始祖尚可,有人用“山东易”相称。易氏起源于有易氏,又有我族悠久姓氏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族人的感情因素,认同他所在一族始祖是易凯、易甲……,也是一种尊重,用不着去强求形式上的统一。
近来,又有一种“共祖”说:时至战国以后,易氏在太原郡成望族,进而有仁祯、仁祥、仁福、仁禄兄弟迁金陵的记载,后万年迁浏阳,生易雄。可能是因为易雄的名气太大,就有凡南方易氏等支裔族人牵附说是易雄的后裔,在无始祖可依的情况下,将时间较早,又世系明晰,且名气大的易雄尊为易氏共祖为情理之中的事,也是一种无奈。但问题又出来了,难道南方易氏就没有济阳郡来的?不是!万州高梁易氏以椅子城上有“太原家风”的匾额作证,说明该族人来自太原郡,而四川江安董坝易氏,有“济阳望族”的大石牌坊作证,说明他们的祖籍是济阳郡。说南方易氏皆易雄后代的说法证据不足,就不能强行牵附于易雄,说易雄是共祖。没有统一的姓氏始祖,并不妨碍祭祖。祭祀地方祖、迁居祖的感情最真、最亲切,事实上百姓早有只祭五服的习惯。

作者:易水围 (2016/5/4 15:28:30)   回复此贴
  回复:为祖先易牙正名:易姓商朝之前已经存在,春.. 第 5 楼

《中华易氏通谱》序言:
    中华易氏发源夏商时期古易水今河北易县的黄帝后裔易氏部落,族居易水,后以易为姓,所以没有受姓始祖。部落首领(绵臣公),祖先绵臣为造父,殷商假河伯兵伐有易,杀君绵臣,首见于史,灭国后,史籍少载。商朝初期易氏部落的一部分后裔迁雍州,西周初期周穆王赐雍州易氏部落后裔易正官职南仲,自南仲随祭公征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南仲生恒,恒生敖,敖生密。商迁于雍,历数世后生巫字牙【春秋时易牙,公元前643年易牙以雍州巫师和厨神的身份聘为齐国齐桓公大夫】,相齐桓公,封淄渑侯,有子四:岷、隅、和载、元章,其中第四子元章后代随齐桓公后代公子雍到楚国,百年后战国时公元前479年传易甲,到战国末期公元前295年易甲后裔易尚自楚移居晋之狼盂今太原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于此也,阖族供太原堂郡名也。由于战乱、政治斗争、灾荒等原因,举族或部分后裔迁至齐鲁一带,即“古九州”中之青、徐二州地子孙称“济阳堂”。 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欢生敬康,敬康生允,允生洸,拜征南将军,西汉汉武帝时易洸任镇南将军从金陵率军驻守江西袁州乃史上易姓入江西第一人,几经辗转洸公后裔从宜春迁江苏太仓,三国时公元222年万年公即淳公从江苏太仓迁湖南浏阳传退公西晋时公元257年生易雄,东晋时曾任宜阳别驾作正神后任舂陵县令因王敦叛乱遇害,忠愍候将军易雄幼子天骏隋朝大业年间避难迁江西吉安太和改名为鸿逵,从此鸿逵的后裔重公、亮公等等支系先迁江西吉安、袁州、庐陵等地后分迁江西各地,后分迁全国各地辗转迁世界各地!是皆纪姓之原,武杰文豪辉史册,睿智长流人世间,功德永昭天地长,引我易氏后辈自豪!    
    中华易氏文化内涵:易氏部落祖先伏羲和他师傅异人号日月在大清河发明《易经》后代子孙用易文化定历法和以蜥蜴为族微在河北大清河流域生活形成易氏部落,大清河因易氏部落而得名易水,易氏部落久居易水后以易为姓“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合一,名易也”。《易姓》易者,日月之合也!日月乃天地之子也!天地分阴阳!阴阳滋生万物!万物之灵乃人性!人性滋生文化!文化是信息传播的媒体!是故:天、地、人!天人合一之说!更有“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理。故,易乃文字之前的文化,文字之前的文字,姓氏之前的姓氏!如此,易乃天下文字之第一字,天下姓氏第一姓,天下文化第一文化者也!有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其辉之尊!易姓易族子孙将为之渊源而骄也!
     易姓起源,古籍众说纷纭,下面从老谱、考古文物和专家、教授考证结论: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
     (一)易姓起源,古籍众说纷纭:《姓氏考略》一书说易氏“以地为氏”。《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卢若虚集》认为“姜太公后有易氏”。多种古籍有易姓“济阳堂”、“太原郡”的说法。易氏家谱也记载混乱。湖南谱(湘乡、湘阴、黔阳、湘潭老谱)各谱比较一致,认为源自战国魏国大夫易恺,魏之同姓(姬姓),食采于易水。湖北黄冈老谱也认战国时魏国大夫易恺为始祖。江西多谱(萍乡谱,丰城河湖等宜春谱)认为系正公(南仲)后裔,世传易水;萍乡谱认为南仲是姜子牙的后裔;宜春谱认为是以地为氏。宜春温泉谱及湖北金槐谱认为系雍地雍纠后裔。此外多谱(包括黔阳谱)对易氏起源易氏部落和易牙存疑问,萍乡谱和宜春谱有易牙的名字,金槐谱更具体指出是易牙的后代,宜春谱认为是有易氏后裔。赣谱中均记载尚公曾食采易水,又仕齐国,最后葬于太原,为太原易氏始祖。让人眼花缭乱,有人甚至提出易氏多起源说法。但事实上众谱公认易氏源于易水,后居太原,辗转迁湖南浏阳,再迁江西,然后分迁湘、赣、鄂三省,以此三省为基地再分迁四川、广东、江浙以及其他各省,易氏的三大支系重公系、亮公系、优公系同源同宗无疑。
    (二)、湖南易氏远祖世系表《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
朝代 世次 名字 记  载 备注
春秋 甲公 楚人惠帝时(前488-前432)殉白公胜之难其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甲始显名是为吾族远祖 注1
战国 甲裔 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于此
前汉 仁祯 哀帝二年(前5?)卜居丹阳郡
 
后汉 仁祥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卜居丹阳郡
仁福 章帝元和二年(85)卜居会稽郡之昊县
仁禄 安帝永宁元年(120)卜居会稽郡之曲阿
万年 仁福公之后黄初三年(222)壬寅由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
魏朝 恺 《晋书》文帝纪中谓四年(223)伐蜀姜维时有部将易恺,其时军政合一,应即雍州剌史,本表原误作雄公后六世北魏魏郡人,其它谱误作战国魏人 注2
晋 洸 (氵光) 魏武帝时(266-290)为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 注3
晋 一世 雄 字兴长魏咸熙二年(265)乙酉八月十四日生晋怀帝时(307-312)举孝廉为州主簿迁别驾后为舂陵令元帝永昌元年(322)王敦叛举兵犯阙与谯王丞起兵讨之为敦所害而卒明帝太宁二年(324)敦诛追谥忠节葬浏阳西乡将军岗是为吾族始祖妣潘夫人晋太始二年丙戍(266)七月十一日生闻公尽节率家人50(人)赴水死二子他出未与难葬合夫冢生子二天骥天骏
晋 二世 天骥 雄公长子初为陶侃掾史官至剌史
天骏 雄公次子初为温峤属史后以苏峻乱有功封千户【天骏即萍宜春谱载宏云(云)公,萍宜谱明确写着朝廷对(宏)云公“永和年间詔封为郎中”。】
晋 三世 卓之 孝武帝太元六年(381)辟为荡阴令
晋 四世 观
理中
大中
宋 五世 启祥 文帝元嘉(424-453)中为剌史江州公记室后迁侍中
宋 六世 穆 顺帝升明元年(477)辟为中书
子英
政辅
? 恺 魏郡人北魏朝雍州剌史(此行应移前魏朝<曹丕>时,此处应删去。宪武注) 疑误注2
齐 七世 连云 高帝建元二年(488)举明经学士
万春

昌国 武帝永明(483-493)中同肖衍客竟陵西邸衍克建康以督湘漕功赐爵益阳侯
梁 八世 经 武帝天监九年(510)以五经博士射策除中书舍人
龙图 初仕北魏普通(?此处疑误)中归南朝徐勉荐为尚书
道 天监12年(513)以五经博士除中书舍人昭明太子爱其文引为家令
梁 九世 加誉 武帝太清元年(547)官清河史剌
宣化 梁末兢尚佛老之学抱道不合结室莲华山终焉
衍泽 王僧办攻湘州时为岳阳王察参军
陈 十世 加颂 文帝天嘉时(560-563)北齐魏收撰(言巽)魏书聘之任编辑焉

时敏
隋 11世 蔚 炀帝大业中(605-618)进士时始设科兄弟同登以为荣后官黄门侍郎
兴 炀帝大业中与兄同登进士
长谟 大业中萧铣据江陵引为参军
长统 与谟为从兄弟能文尤工隶草
唐 12世 选 高祖武德中(618-626)为潭州大中正
万里 武德中为秦王府傣属不忍为玄武门事遂去官


唐 13世 适 太宗贞观中(627-649)为宏文馆学士
由正

唐 14世 节 高宗显庆中(656-660)知贡举
遇明 高宗显庆中褚遂良谪潭州从之学书及迁爱州随之往遂良死殡殓赖焉世高其义
德 中宗嗣圣中(684)奉宸府录事
瑜 监江州酒税
唐 15世 思 玄宗天宝时(742-755)人著有诗词行世【宜春谱载重公和亮公、常晓、常光、常明是堂兄弟祖父思公】
逈(辶向) 玄宗天宝(742-755)中李林甫荐为尚书左丞
唐 16世
兴 德宗建中元年(780)举中书
唐 17世 之武 乾生弟弟,原名元武,后科名改之武,敬宗宝历元年(825)乙己登中书舍人杨嗣复知贡举。配霍氏。
乾生 之武哥哥,生四子:修隆、与基、与焕、宏业(生一子元英)。
修隆 配氏毛,生一子重。
与基 子三:常晓、常光、常明。
与焕 配氏常,生子一常亮。
唐 18世 重 字鼎臣行十一武宗会昌五年(845)乙丑以第一及第有谢恩诗传世官至大理评事谏议大夫配汤氏子二征、赟(原字为斌/贝)
标 昭宗景福二年(883)进士崔胶榜杨涉知贡举
可大 昭宗乾宁时(894-897)为楚司马
常晓 居吉安府庐陵县
常明 居袁州府宜春县。
常光 居袁州府分宜县
常亮 字明彝唐秀才,有李白赠诗。原居江西吉安大和县千乡美仁里,后迁袁州宜春与重公同居汤村,后行三十八昭宗(899-904)时人居吉安太和,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甲申(924)卒葬于庐陵淳化乡八十二都落枫坪与常晓兄冢近品葬,配氏伍,子四:欢、邦、述、达。皆别叙,今之湘、赣易氏裔皆四公之后也。 此四公另具图纪
五代 19世 征 重长子配彭氏子一云从。
赟(斌/贝 重次子南唐(938-960)雄州剌史配李氏子一延庆
登 楚王希萼陷潭州避乱宁邑聚族而居
宋 20世 雍 太祖建隆中(960-962)进士宋琪知贡举
延庆 太祖乾德中(963-967)大理寺丞父丧庐墓有紫芝之瑞世称为纯孝先生 赟之子
云从 字继霖行八□□年进士 娶彭氏子五 征之子
准(淮/十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以第二人及第(即榜眼)
少仪 太宗雍熙二年乙酉(985)登第梁灏榜
元俊 仁宗天圣三年乙丑(1025)进士官至大理评事
宸九 天圣中(1023-1031)武举
淳(忄享) 仁宗嘉祜中(1056-1063)进士教授衡山

     (三)、从各种关于易氏的青铜器、甲骨文、墓葬等文物物证和专家教授考证的论文有详细阐述:易氏源于易氏部落(有易氏),非受封赐姓。
易氏部落的诞生: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五子长曰以风、次曰以虑、三曰以伏、四曰以羲、五曰以包,生二女长曰赤胥、次曰宓妃。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神秘出生上古成纪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前,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人文始祖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蜴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他还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易县文物志》载:北福地遗址和有易氏部落远古易水湖,距今8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一大支脉——“有易氏部落”在易水两岸繁衍生息,有易氏部落擅长观测日月星象和占卜,并以“易”命名自己的部族。易水及易水湖因有易氏部落而得名,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易文化——“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合一,名易也”。中易水的北福地村,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有易氏部落祭祀的礼器。他们祭祀天地、祖先,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他们用易来认知天文、地理,并与农作结合起来,创立农时。他们按五行法则辨别了五谷、五蔬、五禽、五畜,以五法加以烹饪,再调和以五味,并按四时节令安排饮食,建立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活样式。易,贯穿于他们为求生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易,代表着当时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文化。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两岸是历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公认的。当代历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断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今河北易县”。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福地史前遗址,按历史分期应属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不但证实“有易氏部落”在史前定居易水流域,更使易县可考证的人类历史上溯到8000年前。北福地史前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房屋遗址、独特的陶器群、丰富多样的陶刻面具、陶玉石器堆积的祭祀场等,专家们推测陶面具可能是用于祭祀崇拜的神器,用来装扮神祇或祖先。祭祀场所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祈求农业丰收是北福地祭祀场举行仪式的一个重要目的,说明当时农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此,专家证实易水一带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地带,是古代文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有易氏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太阳和蜥蜴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由此可知有易氏部落渊源于风姓的太暤帝伏羲氏,伏羲后裔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次子昌意之系: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戏(有易氏)【《山海经 大海东经》又说:“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易’。也就是说,有易是帝舜之后】以伏羲和他师傅异人在河北大清河察日月发明《易经》的“易”为族徽后裔形成有易氏部落生活在大清河后大清河因有易氏部落改名为易水,易水河流域两岸有一强悍的氏族部落居住称有易氏部落建有有易国都城在涿鹿(今河北易县县城西南三十华里的中易水北岸福地村南),王国维和郭沫若认为有易氏是夏初的一个较大部落,商汤厚贿有易部落,得助灭夏,商代有易方国仍存并勒于王事。据后土宝卷载: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奭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今易县县城东南),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因此可以推断,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所在的流域称为易水是科学可信的。易氏部落的活动区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在今河北易水流域。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河流域两岸是近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当代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就断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河北易县。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境内居住着有易氏部落,这是易县汉族居民的始祖。
大禹治水前有易氏部落在易水流域生活至公元前各历史时期,易氏族裔以部落族群,地域方国形式在易水流域附近繁衍了近2058年。易氏谱中易氏本姬姓相合证信最早的源流依据始于公元前约2357年,比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66-1122年)的姬姓早1191年,有易氏、鲜虞、中山不同一脉,有易氏的后裔易姓与鲜虞、中山无关系。探究易国与易姓起源:1、有易部落所建的易国,地处今河北境内,王国维和郭沫若认为有易氏是夏初的一个较大部落,商汤厚贿有易部落,得助灭夏,商代有易方国仍存并勒于王事;2、孙亚冰认为周成王时灭的尧帝唐国、周叔虞分封的唐地是卜辞中有易部落建立的易国,认为易国在今山西洪洞纺堆永凝堡附近,夏之前,尧封于唐地,都于冀,尧部族因黄河下游水患西迁太原地,"唐尧都冀遗风至周",因都于冀,为其管辖,有易氏部落只是尧都城的其中一个部落,所以易氏远祖自古是属太原郡望,只是春秋至战国分三支。到现在的延传,并非易氏真的迁到了太原。3、姜尚的子孙被封易地在今河北境内远古时是易国遗址,所以误认为易姓是姜尚后代。殷商甲骨文代表姓的“易”字有出土,易县博物馆“易氏”陶罐,这就牵扯到许多名家学者没有发现有易氏历史。商末周初赐易正南仲合法姓易、公元前643年易牙、公元前479年前以易甲为代表的一大批易氏族人已经存在,不需要类似公元前376年以易恺为代表的十几种牵附之说。当今存世之甲骨文实物有记载,有易氏,有易氏潜出后已经去掉“有”字,直接叫易族,易水因易族称之为易水,最早存在于大禹冶水之前已在易水蘩衍形成有易部落,因易氏部落生活在大清河河畔,大清河因此改称易水,易水因而得名。夏朝有易氏部落之称,当是易姓始于此,从传说的黄帝时代开始,我国北方今河北省南起漳河,北至滹沱河保定石家庄邯郸一带的漳河型先商文化分布地区,是有易氏部落居住地,与商族毗邻,他们的活动地域广、族盛,此族在史书上又称“有易”,“有易国”,以及“易”。《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曰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河念有易,有易潜出。此时为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是说殷王亥在有易部落做客时淫乱,被有易杀,后来亥之子上甲微联合河伯部落攻打有易部落,杀了酉长绵臣(史书所载的易国唯一国君),灭了有易国。河伯人念有易之好,帮助有易遗民潜逃。从此,史籍上再也没有了有易部落的记载。在袁祖亮,焦培明所编《中国人口通史&#8226;2先秦卷》中说,“有易氏迁往山西”而后被称狄人,“这里的狄人就是有易氏的后裔。”至此史籍上以狄相称。古时,狄易二字互通,有易族与有狄族为同一古民族。后来北狄人被晋国把他们赶出山西,迁到了太行山东侧,逐渐成为望族。因长久居住于此,影响面扩大,慢慢在此地域内出现了用有易氏之易来命名河流、地域者比比皆是,如古漳河称南易水;古滹沱河称北易水;古洺水称易水;洺州建了一个易阳国;现在的安新县称邻易;再后来又命名了易州,后而易县等等。如此多的地域都是以易字命名的,说明这些地方是易氏部落活动区域 。这种地名随人姓氏而生的现象,古今皆如此,当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黄帝》P45页上说“古时地名是随人迁移的”。《易县志》记载了三条易水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此地区是易氏部落的地望所在,流经此地域的三条河便称之为三条易水河,因为有三条易水河流经此地,此地在581年开始享有易州称呼,而后改称易县。既然水名、地名、县名皆有以“易”命名者,并成为该地域的独有现象,足以证明有易氏部落名望是很高的。此外有易氏部落,以善骑马射箭,性格彪悍,来去如风著称,与华夏诸国的争斗不断,让各国头疼不已,才有华夏国与国之间的“尊华攘夷”统一行动。正是因为易氏部落强大到了让其他民族敬畏的程度,说易姓始于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持易姓始于有易氏部落的观点者,自古有之。宋代庐陵《易氏族谱》(宋二续修谱序)是这样写的:“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源深而流长,根固而叶茂”。说此话之前,写谱人还多有笔墨,说刘姓、李姓有不同之姓源,源于赐姓,经过几次赐姓,反而含混了,“不得而考也”,“不得而明也”了,说了此话之后,才笔锋一转说“今易姓则不然,自古有易国……”,这就明白无误的说易姓不同于刘姓、李姓,他们是赐姓,而易姓则是以易国之国名之易为姓。故易姓乃纯正之姓,太古之姓。相对于华夏大国,易国(部落)仅是一个少数民族蕞尔小国,没有人会去攀附他。故写谱人说易姓以易国为姓应该是可信的。商代有“易国”“易侯”“易人”之称,当是对易姓的认同。随着夏朝的灭亡,商朝兴起。为巩固统治,商便组成了由数十个方国联合的商王国政治共同体,根据方国与商关系的亲疏及国家大小不同,给方国首领封以爵位,或为侯,或为白等,易国被封为侯,国君即易侯。商与方国的关系,不能说是君臣关系,但和平时期,方国向商纳贡,战争时间方国则要出兵打仗,保家卫国。《中国全史百卷本001卷》载:“甲骨文中经常可见‘某侯’,‘某白’的名称,侯、白即是商王朝下属的方国部族首领的称谓。现在已知的方国侯白已达到数十个,如:兴、鬼、而、井、易、丹……等”。《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一书(作者王震中)第37页说“据研究,甲骨文中有称‘易’的国族或国族人。甲骨文记载的‘易人’,‘易人二十’就是名为易之国族或该族之代表人物易人向商王国贡纳、入贡的记录。”易国、易人,无不说明易姓的实际存在。王震中还说“甲骨文中的易氏很可能就是活动在今河北易县、易水地区的商代的易族,即夏代有易之后裔。”,徐中舒在《先秦史十讲》第28页中说:“狄之见于记载虽始于公元前660年顷,但狄之活动于中国北境,实远在次期即是说夏商时易族是存在的。《周易》之前挂爻辞及西周以前所流传之故事中,实称此族为易”。易族易国在夏商时期就存在的说法,诸多学者的认真是一致的 。古代,人们常把国名、族名、族长名、族人居住之地名等都会用一个名称来表示,这里把易人指认为姓易的人。据《易县文物志》稿载: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奭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据后土宝卷载:“荒山下,筑新城,亦名涿鹿(此系当今涿州)任由他、炎黄爷,为帝为君”。这说明涿鹿城(涿州)是黄帝给炎帝建的,建好后黄帝又到河南有熊氏部落建都,易水河畔的都城就留给易氏国使用,这就是历史上古称为:“炎帝居河北,黄帝居河南,南北合治,天下太平,四海归炎黄。”
据南开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下同)第二章28页至37页所述,早在商朝先世,黄河北岸有一个有易氏部落。我们认为,有易氏后裔后来逐渐形成了易氏。商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商族始祖契(音谢),和他的第五代孙冥,都是治水能手,冥曾经跟禹一起治水。冥子王亥时开始用牛载重,他常赶着许多牛羊在部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有一次王亥到了黄河北岸,因行为不轨,被有易氏部落酋长杀死,牛羊也被抢走。后来王亥的弟弟王恒及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向有易氏兴师问罪,又把有易氏酋长绵臣杀掉。从此两家结下冤仇。清朝张澍著《姓氏寻源》也写道:易即朔易。朔指河北,易即今易水,商上甲微伐有易,即伐易水之有易氏。禹治水有功,许多部落人民都拥戴他 ,所以舜帝让他做了首领,传到他的儿子启,便称“夏后”,即帝王之位的意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从禹到桀共传14世17帝,约五百年(公元前2100年至前1600年)。绵臣作为有易氏部落的首领,是维护夏后氏的统治的。所以在公元前2100年的时侯,就有了有易氏。但那时的有易氏部落,是不是就是后来的易姓呢?古代的部落名称,往往在前面冠一个“有”字,如有虞氏,有扈氏,有熊氏等,后来去掉“有”字,就形成了虞氏、扈氏、熊氏。例如,熊姓来源有二,其第一个最早的来源是来源于黄帝有熊氏部落,黄帝子孙中有一支,以其部落号“有熊氏”去掉“有”字以“熊”为氏,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即熊氏。同理,有易氏后来也去掉“有”字,就形成了易氏。但由有易氏部落,到去掉“有”字而形成易氏,有一个过程,易氏的形成应该迟于有易氏的形成,我们尚不知有易氏何时去掉“有”字形成易氏,但在在上甲微伐有易氏部落时,史籍仍称其为有易氏,在此之后某时,才去掉“有”字形成易氏。自然形成易氏后,到周朝又因功得到赐姓,使自然形成的易氏在政治上合法化。周穆王时,南仲征犬戎立功,周穆王分封易水给南仲赐姓易,是为易姓受姓始祖。家谱对易牙的怀疑都是在清朝以后,有些姓氏题材的书籍说易氏为易牙之后,此说值得商榷。易牙是否姓易,尚在讨论中,即使易牙姓易,因为他比有易氏形成易氏迟了一千多年,比南仲受封得姓也迟了几百年,所以不宜称易牙为易氏始祖,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现在易姓与有易部落的关系值得高度怀疑,家谱中最早说来源“易国” 的是修于宋代的黔阳谱。宜春谱的“有易部落”的说法是后面修谱推测的,黔阳谱清朝也推测来源“有易部落”。从出土商朝甲骨文物记载易人、易国、易侯……说明商朝时期或者之前易姓人巳经存;到出土春秋时代文物燕国公元前694年易市陶瓷、易氏陶瓷和史书载齐国有公元前643年易牙、战国时代公元前479年楚国易甲……说明春秋战国易氏族人已经普遍存在!不过有家谱记载传出有后裔的是易牙! 易氏最早著名的祖先是春秋时中华饮食祖师厨神齐大夫易牙!最早确认易牙是易祖先是唐朝官方文献和唐朝状元易重及其孙子易文赟主编的天下第一部易氏族谱巜南谱》记载:易牙祖先是古易水的易氏部落商初迁雍州,公元前643年雍州巫师厨神易牙聘为齐国齐桓公大夫,政变失败当年易牙躲难到徐州,徐州属楚国!据老谱载天下易氏傩庙此庙从江西迁长沙都正街,再迁株洲横头!另外在今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百家姓祠堂也立有易氏祖祠易牙祠堂。从老谱和史料都证明易牙是易氏最早著名的祖先,可是南宋时释褐状元易祓因为仕途忌讳易氏源于易氏部落和易牙名气不好巧造比公元前643年易牙、公元前479年易甲还后的公元前342年易恺为易氏受姓始祖是错误的。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先重新正名尊重历史事实尊易牙为春秋时易氏共同的祖先,目前任务修建好湖南株洲横头天下易氏傩庙(易牙神庙)和广东南雄珠玑巷百家姓易氏祖祠易牙祠堂,同时在全中国丶全球易氏家族都要宣传祖先易牙文化,还应向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易牙饮食文化学院、易牙饮食业全国联锁!

作者:易水围 (2016/5/4 15:31:1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24,242.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