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先祖易雄将军出于家谱哪种起源?家谱有的易氏起源十三种以上保存好留给学者或后人考证更客观 已阅:2370 / 回复:3(楼主)

先祖易雄将军出于家谱哪种起源?家谱有的易氏起源十三种以上保存好留给学者或后人考证更客观
    中华易氏文化几千年,把十三种甚至更多的不同起原(只要是家谱上有的),都客观地照录,让学者或后人都考证,不带任何偏见。......十三种或以上起源易雄将军先祖出于哪一种?2004年才开始共同研究至今十一年不可能拿出正确定论!

作者:易水围 (2015/11/4 15:00:21)   回复此贴
  回复:先祖易雄将军出于家谱哪种起源?家谱有的易.. 第 1 楼

我个人观点:虽然“老谱”有些可信有些不敢信,但是“老谱“是易氏寻根之本,丢掉“老谱”乃是对易氏文化的犯罪,目前各地老谱十三种起源记载丢不得,且要保存好,让历史和后人来定论,几千年易姓历史任何人都不可能2004年开始至今就可搞清楚易氏起源和各种各地易氏文化的疑问,目前搞不清楚也不等于以后搞不清楚。同时虽然先祖易雄将军有国家正史巜资治通鉴》记载确实真实,但是不等于先祖易雄将军之前的先祖及易氏源远文化就不研究了,仍然需要广大的易氏子孙去研究和整理系统完善,例如目前湖南株洲会长易金标介绍说东晋易雄将军父亲退公的坟墓巳经找到,且江西宜春和萍乡谱明明记载易雄父亲退公,可是湖南浏阳谱没有记载易雄父亲退公,所以保存好各地老谱,有利于研究易氏历史文化!

作者:易水围 (2015/11/4 15:01:28)   回复此贴
  回复:先祖易雄将军出于家谱哪种起源?家谱有的易.. 第 2 楼

“老谱”有些可信有些不敢信,“老谱“是易氏寻根之本,丢掉“老谱”乃是对易氏文化的犯罪,目前各地老谱丢不掉,且要保存好,让历史和后人来定论,几千年易姓历史不可能2004年开始至今就可搞清楚,目前搞不清楚不等于以后搞不清楚。
    易氏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易氏各支系都有自己的说法,查阅各地老谱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十三种,大部分都记载是东晋易雄将军的后代,但是东晋易雄将军的先祖出于家谱哪一种?是保存留给学者和后人考证的珍贵资料:
    第一个渊源:正公说。江西宜春有的家门认为:“早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河北辖境易水流域住有易氏部落,酋长名叫绵臣,延至商,乃一强盛部落氏族。”“正公为有易氏部落之后裔,生于商朝大丁二年戊辰公元前1193年,仕周为上卿。”“正公秉心骨鲠,尽忠朝庭,名重当时,上赐易地,以地为姓。”江西宜春袁州寨下台上易氏族谱、江西丰城荷湖易氏大成谱、江西萍乡芦溪三叟堂易氏族谱、江西宜春袁州易家宕易氏族谱等清朝年间纂修的老谱上都有尊正公为易氏受姓始祖的记载。
第二个渊源:孝公说。据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修的江西宜春溢州易氏族谱记载:“吾族易氏由来,自孝公始,传至二十一世。隐公之子盖公,相传同伊尹伐夏,是为商臣。盖公以前,概无事迹可考,仅存其后。盖公后若孝感公,曾仕孟尝君;竞公曾仕孟君;寅公曾与齐王田建迁国;驭公曾与汉祖定天下。”尊孝公为易氏受姓始祖者,目前从各地老谱上仅此一例。
第三个渊源:易牙说。很多关于姓氏研究的书籍和文章都说易牙是易氏三大受姓始祖之一。江西老谱中尊易牙为受姓始祖的如南昌县南新易坊村。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修的《易坊易氏族谱》序中说:“吾族之先,望出雍公,乃齐大夫易牙之苗裔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修的《易坊易氏族谱》序文中也说:“吾邑易为望族矣!推其所自始,起于易牙。”江西宜春温泉易氏和湖南金槐堂易氏族谱以及广东有些地方的易氏族谱都有尊易牙为始祖的记载。
第四个渊源:甲公说。湖南湘潭易家塘易氏族谱中有易甲传,文中曰:“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湖北黄冈易氏族谱中有“楚有易申著节义”的记载。有学者推断,湖北谱记载的易申,很可能就是湖南谱中说的易甲。申系甲之笔误,或者甲系申之笔误。两者是同一个人。
第五个渊源:南仲说。尊南仲为易氏受姓始祖的有江西宜春袁州槎溪易氏。其唐朝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修的族谱中说:“易之先本南仲,受周穆王封于易水,后逐因以易为姓。”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修的谱序中也说:“易氏自南仲受封以来,其流寓都郡,声名实录,远无可稽。”江西萍乡萍东牌楼瑞叟堂易氏族谱说:“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江西安福易氏族谱中有如下记载;“周武王时,有偃师起于燕,传数世生南仲,随蔡公征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封于易水,因赐姓易氏。”
第六个渊源:尚公说。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修的江西宜春《温泉易氏族谱》载:“易氏之先,本出自有熊氏。黄帝伯倏之裔,封南燕伯,姓嬉氏,至周时居郑地,仕郑,封于雍邑,以邑为雍氏。雍纠之裔尚,徙齐地,仕齐,食采于易,其郡山西太原易州,后以采为姓,此易氏之由来也。”公元1994年,江西宜春易氏修的《易氏鼎臣公总族谱》序文中也说:“稽余易氏受郡始祖尚,始于周之太原,系出雍姓,东周时为上大夫,仕齐,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战国时移于西境狼盂之引龙江圳上,今山西太原府治,故易氏以太原名郡焉。”
    第七个渊源:景光说。说景光为易氏受姓始租的只有广东易氏。其依据是我祖易彖字绍文号丹阳公于宋淳熙十三年丙午七月(1186年)手抄本录《广东易氏源流序》:余闻之先人释褐状元府君曰,易氏之系本子姓,祖景光实易氏商之宗室也。始祖讳履号成汤,伐夏桀有天下,国号商,二十八传而至纣,纣失德  害,诸父庶兄启  负祭器而逃于荒服,(荒服即商邱乃成汤所居豪邑,周封微子于出,遂为宋国,今河南道开封府,归德州是也)。从兄景光忧其祸,已避往大陆而耕(大陆地名今改名为平陆县,属山西道平阳府就是)。姬发伐纣,有天下,国号周,商宗室召启不至,乃物色景光,光变姓名,渔于易水。(易水水名出自恒山,流过居庸关兴滹汜河,合出东海,其地今改为易州,属北京保定府),遂以为易姓。殁葬太原,(太原地名今改为太原县,属山西道太原府是也),子孙居之,誓不臣周。后至唐有讳重者,会昌辛酉状元,遂契于长沙,(长沙镇今改为长沙府属湖广道)。秦汉魏晋隋代,有闻人文章政事,光耀国史,炳炳烛人,或隐或显。世远难悉,至唐讳重者下迄先君讳祓几十世始得其详,因系于国谱,以告来裔,彼因赣之坡峒豪顽啸聚为乱,毒蔓雄韶,乃与家室而相谓曰,吾祖宗累世积德,料必无恙,不诺预为之避尤为明哲,于是定议由雄州之沙水携家入广而尊居焉。时淳熙十一年五月是也。第痛世人多有不知水木本源之恩者,因虚吾之子孙亦犹是也,仍作谱帙以示于后,俾其继续绳绳,知厥源流,而其弗抵于遗忘,故尔绍而修之,又将有望于后人。——宋淳熙十三年丙午七月,暨望十一世彖百拜。宋丞相崔与之于1238年给门生易东之所书《家谱序》:“今阅东之挟来谱图,见其先世出自有商,本子姓,其祖景光是商之宗室也,因纣失德,武王伐纣,祖优其祸,避往大陆渔于易水,遂以地为氏,后徒太原,子孙居之。延蔓于晋为忠义别驾雄,于唐为状元重,贇为剌史,于宋有于简为提举刑狱使,有状元祓为尚书,或以孝廉举,或以德行称,衣冠科第,步武相衔。东之之太父彖者始迁于广,今其传谱之祖也”——崔与之。”这里的“先人释褐状元府君”可能是指易绂,而易绂主修的绫谱《庆源集》中未见受姓始祖是景光的记载。说到这里我倒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景光是否是易甲的字或号呢?彖公听绂公说易氏之祖是景光,而绂公在《庆源集》中提到了易甲,可惜现在《庆源集》未全部保存下来,因年代久远而遭虫毁,只保留了少许残片。如景光是易甲的字或号,猜疑就不言而喻了。序文中还说,景光的始祖是成汤,汤伐夏而建立商朝,二十八传至纠王,纠失德,害诸父,他的庶兄害怕,纷纷逃离躲避,从兄景光逃往山西平阳。姬发伐纠,得天下,建立周朝,召商宗室的人不至,便物色景光,景光不至,改变姓名,隐居于易水捕鱼为生,从此改姓易。这种说法很有传奇色彩,但只是一家之言,未见其它典籍谱牒,无据可考,不足为信。事实上,现在广东族人都尊有据可查的易重为祖先。
第八个渊源:恺公说。现代易姓人尊易恺为受姓始祖的占绝大多数。湖南、湖北、江西、重庆等省、市很多易氏族谱上都记载易恺为易氏受姓始祖。湖南醴陵是一个有数万易姓人居住的大县,其清朝老谱上记载:“吾易氏本姬姓,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卜者曰:万,盈数也;魏,大名也。其后必大。周末,魏分晋地,恺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易水,因受姓易氏。后家于州之西境狼盂引龙江圳上,即今之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也。”“自恺公兆姓后,于战国时迁扬州之域,汉有仁福公居吴郡太仓,仁禄公居会稽郡云阳曲阿,仁祯公居丹阳秦郡,仁祥公居丹阳海阳。”湖南浏阳易氏六修谱序文中说:“我易氏自恺公,当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与韩、赵分三晋,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易水,逐以采为氏,曰易氏。”“易之为县,或自恺公始,未可知也。夫食采于易,因而氏易。”湖北黄冈老谱《易氏世系渊源考》中说:“稽我易氏受姓之始,当推毕万。毕万乃魏之开国君魏子侯之先祖也。我始祖恺公原与魏之同姓,为魏之上大夫,食采于易水,子姓逐族居,因以易为姓。”湖北大梧族谱《易氏源流序》中说:“吾族,姬出也。周武王分召公于燕,其子乾受封易水,始以易立姓焉。”湖北省仙桃县易氏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修的族谱中说:“易氏得姓也,肇自周毕公高后裔,封易氏而受姓焉。”江西泰和县易氏在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修的族谱中说:“昔周文王第十二子(按:湖南有的谱上说第十五子)封于毕,为毕氏。晋献公时,毕高公之后毕万封于魏,置上党、河东、太原三郡,太原之称所自始。迨晋三分,有恺公者,魏之公族,事魏为上大夫,食采于易,因以易为姓。”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江西吉水南村易氏修的《南林易氏族谱》载:“吾邑望族易,自魏恺公仕魏,为上大夫,食采易水,因以易受姓。”重庆涪陵墊江于光緖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修的易氏族谱也说:“吾易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魏分晋,恺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易水,因地受氏,逐为易氏之祖。”总之,湘、鄂、赣、渝诸省市大部分易氏老谱上都记载易恺为受姓始祖。
第九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区自称是土家族的易氏族人,皆是来自中原的汉族。明朝初期,由于沅江地区人烟稀少,而明朝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则大力募民赴川、滇、桂、黔开垦,于是一大批汉族迁民在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中原、湖广迁往沅邑,驻足垦荒,其中就有易氏族人,后成为当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传至今。今云南、四川一带易氏族人较多,即与西南地区的“土著”易氏与后来清朝时期汉族、蒙古族联姻有关。
  第十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鹤山市玉桥乡有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4月22日,村民就会齐聚一堂,以巡行、唱大戏、抢炮头等方式大肆庆祝,而且往往要持续十几二十日,在以前被叫做“庆神”。根据该村的族谱记载,从建村时计起,乡民就有在这一天祀奉汉朝开国功臣———太尉陈平的传统,直到今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感恩700年,世代奉陈平,在玉桥镇仓边坊,一位78岁的易姓老人告诉记者,关于玉桥易姓人庆太尉的由来有很多传说:一说,易氏本姓韩,是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的后代。汉高祖统一天下之后,韩信因谋反被杀,并连累三族被斩。这时,太尉陈平派义仆冒险潜入韩府将韩信的孤儿救出,逃往易水避居,为避过官兵的耳目,将韩姓改为易姓,世代供奉陈平太尉。另一说,有族谱和史实为证。陈平平复吕氏叛乱后,迎立文帝以安汉室。文帝为表彰他的功劳,“绣像以彰传子孙”。易姓进入广东的始祖丹阳公的“三代传孙顺之”娶了肇庆府诏谕使刘恒公的独女,因为刘恒公是汉室的后人,但刘恒没有儿子奉祀陈侯像,只好由女儿刘氏将陈侯像迎至古冈州。后来刘氏的丈夫死了,年逾80的她遵照丈夫遗嘱迁徙到鹤山,梦见陈侯爷说:“遇桥则止乃吉乃昌”。待到玉桥时,陈平像突然变重,没法前进,于是一行人在此开村居住,距今已有700多年。直到1951年,“庆神陈平”这个活动都从来没有间歇过。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军事家杨重贵,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传说,文明天下的北宋杨家将之后裔子孙中,有避难拆姓字为易氏的。杨字的繁体字为“楊”,拆开来分别就是“木”字和 “易”字,因此分称木氏、易氏,世代相传。所谓的“杨家将”,其戏剧、文学代表人物中的杨业(杨继业)及其后裔子孙,原型就是五代时期后汉政权的将领杨重贵。杨重贵的父亲叫杨信,是五代时期麟州(今山东菏泽巨野)的一个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他占据了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杨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在杨信归附后汉政权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儿子杨重贵到太原归在刘崇帐下。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政权,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以其子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的刘崇。不久,杨崇勋又重新归附了后周政权。虽然有这样的屡次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地位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的杨重贵当时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侍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后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传说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将军”。据说,在北汉政权被北宋灭亡后,国破无本。无本者何以为木?因此杨重贵遂将自己的姓氏拆开,令子孙们去“木”改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按史书记载来看,刘继业在北汉政权长达三十多年的“无敌战绩”,在史籍《宋史》、《辽史》中皆没有任何记载,而在《宋史》中提到过的几次宋军与北汉政权的交锋中,全部都是以刘继业的大败亏输而告终。例如刘继业与宋军大将党进(公元927~977年)战于太原城下,即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是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因何称为“无敌”?而在史籍《续资治通鉴》中,也仅仅提到当北宋大军围攻北汉之时,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以后,他仍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着解甲归降。一个屡战屡败的将军,后来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门,即“杨家将”,这种变化一种是具有离奇政治色彩的文学作品。因此,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易氏族人称自己为杨重贵的后代。更为重要的是:“楊”字简化为“杨”字,那是1955年汉字简化改革之后出现的新简化字。“楊”字是“木+昜”字的组合字,拆去“木”偏旁也只是“昜”字,与“易”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字。“昜”字就是古“阳”字,而“易”字本义是“水右凹湾处”、“沙洲”、“孕育部族之善地”,延伸义为“治理”,二字之间无任何干系,读音和字义两不相通。所以,该支易氏的来源之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水族、苗族、纳西族、提价祖、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5-11-4 15:02:46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5/11/4 15:02:16)   回复此贴
  回复:先祖易雄将军出于家谱哪种起源?家谱有的易.. 第 3 楼

综合以上老谱和参考历史资料,我个人看法:因为周朝初期已经有周穆王赐易正官职“南仲”、公元前479年已经有易甲为代表等等易氏族人的存在,宋状元祓公牵缚战国魏国公元前342年赐姓易恺可能受当时官场政治等各面的因素影响,所以易姓起源还是很多家门说的“易姓源于河北易水的易氏部落”比较合理,才不牵缚!同时以上各地各支系老谱载的十三种起源中外,共同的都载是东晋浏阳易雄将军的后裔,东晋浏阳易雄将军的祖先不可能有多种起源,只不过是当时交通、信息闭塞互相不通气,各地编写各地族谱导致今天看到的老谱载的十三种起源。

作者:易水围 (2015/11/4 15:04:0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1,193.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