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仍有一些佞幸小人对晏殊的所作所为大为忌恨!

    中华晏氏网 2019年11月29日 腾讯网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仍有一些佞幸小人对晏殊的所作所为大为忌恨!

来源:腾讯网 https://new.qq.com/omn/20180925/20180925A169M6.html

   康定初年(1040),晏殊先擢知枢密院事,又进枢密使。不久,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加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执掌宋政府的军政大权。

  晏殊尊贤爱才,很注意荐拔奖掖后进,当时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人,皆出自他的门下。如范仲淹就是晏殊在任应天知府的时候,礼聘他为府学教授的,后又被晏殊举荐为秘阁校理。及晏殊出任宰相后,更把举荐选用人才作为施政之首务。除范仲淹外,另如韩琦、富弼等都得以提拔重用。韩琦这时被任命为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富弼自右正言、知制诰、史馆修撰擢任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范仲淹这时也由安抚经略招讨使擢任枢密副使后不久再迁任参知政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梅尧臣等,也得晏殊的器重。一时鸾翔凤集,人才辈出,多一代名贤。

仁宗此时也满怀壮志,欲借众群贤励精图治,安国富民。但也仍有一些佞幸小人对晏殊的所作所为大为忌恨,更把晏殊作为他们兜售其奸的眼中钉,处心积虑,惹事生非中伤晏殊。如右正言孙甫和知谏院蔡襄就上书仁宗说:“圣上的生母本是李宸妃,而晏殊当年为宸妃作墓誌铭时,却隐没此事不言,是对皇上的大不敬。”还指责晏殊役使官军修治自己的房舍以租赁谋利等等。其实,李宸妃死时,身为参知政事的晏殊奉旨为李宸妃作墓诘铭,没有明言李宸妃为仁宗生母一事,原因是刘太后当时专权,晏殊是奉太后旨意而写,故未明言。但刘太后死时,晏殊又撰写太后志文,便又特意写上了“太后生女一人,早卒,无子”等语,正隐约地阐明了仁宗生母的问题,所以仁宗亲政后并未深究此事。至于所谓役使官兵修治房舍等事,是晏殊循旧例办事,并非特殊之举,因此仁宗也不认为是晏殊的过错。

不久,保州(治今河北保定)发生兵变,晏殊荐派欧阳修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专职安抚河北,这又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上书弹劾晏殊。恰巧仁宗的叔父、真宗的弟弟赵元俨病重,仁宗去看望他,元俨问:“现在谁任宰相?”仁宗回答说是晏殊。晏殊曾得罪过元俨,元俨忆起前嫌、忌恨如仇,遂愤愤地说:“此人怎么能够做得宰相,快快把他罢免。”既然皇叔口出此言,加上近日来不断有人上书弹劾晏殊,心无主见的仁宗也对晏殊起了疑心,遂不辨是非,下诏罢免晏殊。晏殊遂以工部尚书,出知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前后任相仅三年。

晏殊罢相以后,相继任几地地方官。先由颍州徙知陈州,又由陈州移知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复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治今湖北阳新),再迁兵部尚书改知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一年以后,晏殊劳累得病,疏请解职回京城养病,得仁宗诏准。等病情好转以后,他复上书求出任地方官。仁宗念其曾为朝廷重臣,特留以侍经筵,特允其五日一次入朝,仍用宰相礼仪。又过了一年,晏殊的病加重,遂家居不出。仁宗要亲自看望他,他即让人入宫禀奏说:“臣病已安,不足烦皇上担忧临问。”数日后病逝,卒年六十五岁。仁宗亲临奠祭,又罢朝两日以示哀悼,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仁宗还亲篆其碑额曰“旧学之碑”。

   晏殊为人刚直简易,自奉节俭,前后数次为地方长官,以兴利除弊为急务,凡烦苛扰民之事立即罢废之,因此各地其下属官吏也都害怕他的悄急性格。但他知人善任,多以诚待人,无论是达官显宦,还是贫寒士子,他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爱才、用才颇为知名。晏殊不为子女求恩泽,公忠谋国,仅有一个儿子考中进士,但他却有两个颇具文才武略的女婿,即富弼和杨察。晏殊任宰相兼枢密使时,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疏请迴避力辞兼职,仁宗不允。杨察亦官至三司使。

    晏殊的文章,丰赡华丽,应用不穷。他自少嗜读,至老,仍好学不倦。居官之余,品茶、饮酒、赋诗则是他闲中生活的主要内容。又喜欢交朋友、宴宾客,几乎无日无宴饮,这也成为他的文学创作的生活基础。晏殊除奉诏修真宗实录以外,另删定梁、陈以后历代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缀拾典实,分门别类,编成《类要》一百卷,另还有文集二百四十卷。除《类要》外,其他多已不存。清朝人胡亦堂曾辑《晏元献遗文》一卷,收其文六篇,诗六首。其后,清人劳格之再作补辑,增文十二篇,诗一百三十余首。还有李之鼎亦辑有《晏元献遗文》一种。晏殊擅长诗作,且颇为自负,但多半是应制之作,绮丽华赡。今人钱钟书先生曾评价其诗说:“他跟当时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以及宋庠、宋祁、胡宿等人不同,比较活泼轻快,不像他们那样浓得化不开,窒塞闷气。”

    晏殊最负盛名的则是他的词,但他的词传世不多,现仅有《珠玉词》一卷。其词承晚唐五代遗风,亦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较为狭窄,而缺乏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可是风格清新,温润秀洁,闲雅如婉,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同时也表露出他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这与当时朝廷上下以承平盛世、因循苟安的社会风气相吻合。他也有一些描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的作品,感情真挚,落笔沉稳,意境高妙,亦很感人。

  晏殊不仅工词赋,也擅亳翰。其墨迹杂见《群玉堂法帖》中,亦颇难得。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