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百年名校:隆昌中学

    中华晏氏网 2018年5月23日 晏滔文化策划


【按语】表情在照片中静默地期待,刹那间令人越过时间之河与之相会。因此,我找到各种的路径通向其所属时代的精神。生命可以销蚀,摄影却留下过去日子的容颜。

 隆昌中学是在康熙6年(1667年)创办的“金鹅书院”旧址上于1903年创建,迄今已有343年的悠久历史。

       雍正五年(1740)“金鹅书院”有一次大的修建,嘉庆六年(1801)曾改为邮舍,同年,知县盛世绮重建书院,更名为莲峰书院。戊戌变法,废科举,倡新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县耿保煃奉旨停办莲峰书院,召集县绅士会议,决定就莲峰书院扩建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县署进士杨光瓒为学堂监督,招收官立高等小学堂第一班,称甲班。宣统元年(1909)校长黄昌仕增设三年制简易师范,将甲班毕业学生全部升入就读。民国元年(1912)地方绅士联名向县参事会提议:“本县子弟在外就读中学者日众,为广培人才,请即开办中学堂”。民国二年,在莲峰书院小学堂所在地划出一部分房舍继办“隆昌中学堂”,同年,下期合并晏和君、晏近愚等所办南华宫私立中学,至此,隆昌中学堂包括了莲峰书院故地的“文昌祠”、“居山长”、“讲堂”和“肃公祠”等全部。民国十四年(1925)五月,奉四川省署令实行新学制(三年制),隆昌中学堂改名为“隆昌县立初级中学”。晏剑秋任校长。


照片:晏剑秋(我的爷爷)曾任隆昌中学校长

     民国十九年晏剑秋任隆昌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长,后并入县立中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招收高中一班,学校改名为“隆昌县立中学”,校长万隽。1960年10月,命名为隆昌县第一中学,同年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1978年为内江地区重点中学;1982年,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37所重点中学之一;1994年复查验收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现为国家级示范高中。

     据历史资料,从戊戌维新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隆昌中学师生坚持进步,奔向革命,具有光荣传统。


图片:晏剑秋(我爷爷)的墓志

     隆昌晏氏家族子弟在隆中毕业的有(部分):男二班:晏懋炳,男五班:晏怀铣、晏怀铎,男七班:晏雨金、晏怀钰,男十七班:晏国清、晏怀兴,男二十二班:晏法、晏懋清,男二十八班:晏治、晏懋梁,男三十一班:晏胜滨,男三十二班:晏懋弘。女生:晏懋芳、晏懋常。


照片:晏懋弘(左,我的父亲)

【 注1】隆昌晏氏排辈:“尚承宗祖德,怀懋国家兴”

【附】重修莲峰书院碑记(现存放于巴蜀古驿道峰书院内,碑文为时任隆昌知县盛世绮撰写):

                重建莲峰书院碑记

   邑旧有金鹅书院,为前任画壮公所建。不数年,改为邮舍。山长讲席移诸明伦堂,堂之后有文昌祠,暨东西两廊,疑业诸生共妻于此,人神杂处,固非所以妥神灵,亦非所以妥神灵,亦非所以宏乐育也。且山长修脯仅收谷四十余石,而诸生无膏火,势不得不广资以示鼓励,爰设学田,增膏火,移正斋学署于明伦堂,再次硅阁,突兀峥嵘,与文昌祠相应接,外列门二重,前后房舍共四十楹,燎以垣墉,器具咸备,所费不下数千金,除捐谦外,皆士民所乐输者,命绅士郭无龙、余千等董其事,创始于仲秋,落成于季冬。因其地与县署共枕莲峰也,颜其额曰:“莲峰书院”。清穆间厂,环林萦映,四周层峦叠嶂,无不含辉绚彩,以奔赴于前,邑父老聚观者,莫不欣赏,以为吾邑得此胜地,以之事神,则神无不福,以之为学,则学无不成,此数十年来,人人所欲为而不得者,今得巍然在望,使非文昌帝君启文明之运,有以默相之,嫣克致此。予惟是役也,当予甫下车,即有志于此,因军兴不果,郁郁于怀者三年矣!今幸妖氛肃清,年登大有,始得蟊观撅成。兴废举坠之难若此,邑人士鉴于苦心,由此更加振作,不独祀典日隆,行见祁祁生徒,岁得名师为模范,坐春风而沐化雨,端心源而正学术,处为良士,出为良臣,将金鹅于以生色,石洞于以增光,是则予之所学人望者耳!因记颠未,勒诸石以为券。

【链接】从隆昌节孝牌坊所记载的“晏氏一门五节”,了解隆昌晏氏“诗书传家”的教育结果。


       节孝总坊位于隆昌县城南关石牌坊古镇,横跨巴蜀古驿道,是隆昌石牌坊古镇由北向南的第3座。该坊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年1855年),是为朝廷旌表的188名节孝妇修建的,由隆昌士民公建。被旌表的节孝妇其节孝事迹大同小异,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青年守节,孝敬老人,兹养子女,善良勤俭,吃苦耐劳。她们既是封建统治阶级表彰的楷模,又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深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一生挣扎在苦海中不能自拔。即使在青石留名的耀眼光环下,也掩盖不了她们倾之不尽,诉之不完的凄风苦雨和孤独悲凉。 在这众多的节孝妇中,晏氏“一门五节”是最为典型的。咸丰五年县人晏尚信之妻萧氏,其子晏承婴之妻喻氏同时被旌表启示在节孝坊上,她们与乾隆四十八年旌表建坊的晏恔之妻喻氏为祖孙三代,而喻氏与其祖婆母、婆母又被当时人称:“一门三节”。所以,从晏恔之妻喻氏上溯其祖婆母,下延至孙媳妇,可称“一门五节”。

   喻氏,隆昌县人,处士喻抱璋之女。20岁嫁给晏恔,恪守妇道,温柔善良,其祖婆母及婆母都是早年守寡,凄惨孤凉。喻氏过门后,对祖婆母及婆母孝顺备至,照顾周到细微;对丈夫体贴关怀,夫妻恩爱;对四邻以诚相待,乐于助人,得到族人好评。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结婚5年,丈夫身染重病撒手西去,没有留下一男半女。喻氏强忍悲痛,挑起了支撑掌门户的重担,为了延续香火,过继侄儿尚信为嗣,她上侍孀姑,下抚孤侄,日出而作,孤灯而织。除了生计外,还将尚信送去念书,历尽艰辛,终将尚信抚育成人。尚信成人后娶萧武之女萧氏为妻,生孙承婴、承祖。萧氏28岁时,尚信去世。喻氏承受了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沉重打击。为了晏门一脉香火。她坚强地挺直了腰杆,百般安抚其媳萧氏,并与萧氏一起挑起抚养教育承婴、承祖的重担。一次承婴在外与同学打架摔伤了右臂,回家后撒谎说是被别人打伤。喻氏了解情况后一方面悉心为承婴疗伤,一方面教育他要诚实,要善待同学。在祖母、母亲的呵护教育下,承婴长大成人,娶喻光前之女喻氏为妻,生子完先。几年后承婴溺水而亡,遗下26岁妻子喻氏和嗷嗷待哺的幼子宗先。喻氏和儿媳、孙媳一道挑起教养曾孙的重担。喻氏以妇从之身,经一门之寡,抚三世之孤,使晏氏宗支得传,这在当时传为佳话。乾隆四十四年,唐知县将其事上报,提请旌表;乾隆四十八年冬,在县城北关修建牌坊,晏尚信之妻萧氏被旌表在节孝总坊之北面正上匾第10位,旌表时78岁。其孙媳晏承婴之妻喻氏被旌表在节孝总坊之北面正上匾第8位,旌表时65岁。

牌坊南北两面正侧门均镌刻楹联,为范泰衡所题所书。南面正门一副长联:

   当年镜影怅青鸾,慨竹寒雒水,荼楼峰,甘苦节者百九十人,谁为写孤孀独行?

  今日纶音慰黄鹄,喜露邑徽章,云标绰楔,阐幽芳于二十五里,良不负白首丹心。

 范泰衡书法从柳体而渗隶书,隽秀而端庄。深赋同情地描述了节孝妇的苦涩生活和坚贞情操。上联咏叹:当年这些节妇们犹如青鸾失伴,独帐孤影对镜无声。令人感慨呀!她们犹如生长在雒水支流河畔的苦竹一般苦寒,犹如生长在楼峰之颠的荼菜一般苦涩。这苦心守节的一百九十位节孝妇啊,谁能为她们写出这种孤霜独守苦难岁月的独特行为呢?下联则满怀欣慰地赞颂:如今圣旨表彰了有黄鹄之志的节妇,这是对她们至高无尚的赏赐,也是她们至高无上的荣誉。皇帝的圣旨犹如雨露般滋润了节孝妇们那哀苦干枯的心身,这标志般的雕刻,肯定她们的节孝行为,使她们的节孝精神,像幽兰的芳香一般散发在这二十五里之域的隆昌县内,真不辜负她们的守节尽孝的白发丹心啊!

   牌坊北面正门楹联也是一幅长联:

高行待纂修,他年志乘成时,竹素管彤,二百载更添贞妇传;

芳徽留姓氏,此日门闾表处,兰馨莲洁,千万世犹闻节母风。

此联是颂扬节孝妇们的德行和称颂她们的高尚情操。上联说等待他年将她们的事迹总结出来,列入史志,写成印出时,那竹素白纸,彤管彩笔的篇章就会为自清开朝二百余年来的历史增添节孝传记;下联说,牌坊上留下了节孝妇们清芳美行的姓氏,今天表彰的节孝妇们如兰之幽香的品行,如莲出污泥而不染之高尚气节,即使到了千万年后也能听到她们的节孝事迹,传承她们的节孝风范。

节孝坊所赞扬歌颂的节孝观念、节孝所作所为已成历史。诚然,她们的一些思想作为不值今人所取,古人的一些“守节”理论也该当批判。但从这些传统文化中,今人也可大受其益,如节孝妇善良博大的母爱,节孝妇坚韧负重、勤劳节俭持家、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