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网新闻】翟氏族谱修谱趣谈

    中华翟氏网 2013年2月28日 万家姓


水有源,源巨流远;树有根,根深枝繁;族有谱,谱立宗联。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盛世修志,自古始然。
    家谱,作为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先人事迹的志书,盛世修谱当属必然。我翟氏家族续修谱牒、建立网络,记载本族之繁衍兴衰,传承先贤之优良品德,凝聚族人之民族精神,实乃值得庆贺。
今年初,山东省成武县大翟楼续修家谱,曾委托为我新修《翟氏宗谱》写序,并要对祖籍进行探源,作为从成武县迁出、而后定居于徐州市的我欣然应允。
    在此次修谱中,曾发生了几件妙趣横生的故事,至今令人回味,故把它写出来供族人分享。 故事一:江南探源
    山东成武翟氏,大体分为两支。大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一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徙而来;一支从江苏省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一带迁徙而来。这两支翟氏祖籍呼声较高的当属“山西老鸹窝”,并多次商讨一起修谱之事;而从江苏迁徙来的翟氏后人,也多称自己的“老家”在“山西老鸹窝”。可族长们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应到江南寻根。于是,《翟氏家谱》编委会便派出多路人马到南京、金坛、宜兴等地寻根问祖,并征得宜兴翟氏历代编修的谱牒。我认真拜读了成武、宜兴分别编纂的翟氏谱牒,对本支成武始祖的祖籍进行了探源。
    据成武谱牒大清康熙丙戌之春的序言记载:“始祖讳时中。先世原籍金城县,洪武改元始迁城武。先祖从高皇帝征伐有功,恩授宁夏卫百户,追封父母,子孙世袭。”
    这就清楚的表明:始祖时中公,是成武翟氏家族的始迁祖。始祖原籍金城县,即金坛县,金坛古称金城,就是现在的江苏常州金坛市,金坛市政府驻地现仍称金城镇。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改元即君主、王朝改换的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明太祖于公元1368年至1398年称帝。也就是说,始祖于公元1368年由金坛县迁居成武县。
    当时,始祖随从朱元璋征战有功,被授予宁夏卫百户。所谓宁夏卫,是明代设置的宁夏府,后改为宁夏卫,当时属陕西布政使司。卫,是明代军队的编制名。于要害地设卫,一般驻地在某地即属某卫。明初,在京师和各地皆设卫所,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百户,即军官名。明代百户统兵112人,隶属于千户。百户为一所的长官。
序言还写到:“及世祖南下,兵火迭见,军需日迫,虽承袭仅存而式微亦甚矣。”这是说,尽管始祖被授予宁夏卫百户,但因战火不熄,军职虽世袭而俸禄不过流于形式而已。此外,“世祖南下”指的是什么呢?我推断,这与“燕王扫北”有一定的联系。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公元1400年(明建文帝二年),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并相继攻入南京。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另有本人收藏的手抄成武《翟氏家谱》序言:“先祖原籍南京镇江金壇县人,燕王征北有功,后经过成武,见地丰盈,乐居成武大翟楼为家。”这手抄的文字,似乎与前面看到的家谱序言有点出入,不过也不矛盾,“从高皇帝征伐有功”与“燕王征战有功”,这可能指两个时间段:即先从高皇帝征伐,又随燕王南下。始祖很可能就是燕王朱棣的部下,“靖难之变”时,又随军南下了。
    成武谱牒序言中有多处提到始祖的原籍,一处曰:“先世原籍金城县”;一处曰:“先世南京杭州金城县人”;一处曰:“先祖原籍南京镇江金坛县人。”
    其实,这三处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就是金坛县(现为金坛市)。金坛的区位,东近上海,西偎南京,北依镇江,南连杭州,序言中有关隶属南京、杭州、镇江的表述,大概与其地处区位有一定的关联。无论隶属南京还是镇江,始祖原籍金坛县却是毫无疑义的,也就是说始祖原籍就是现在江苏省常州市所辖的金坛市。
既然始祖原籍金坛,那么具体位置在金坛什么地方,又与宜兴有什么关系呢?成武族人派员进行了专程走访。据称,他们在地处金坛、宜兴交界处查询到了翟氏发端、发祥的祖地——翟墅村。翟墅村历史上曾属宜兴,后又属金坛。说起翟墅,宜兴谱牒序言中有专门记载。
    据明仁宗洪熙元年岁次乙巳(公元1425年6月)序言记载:“翟氏远祖璜公,战国时为魏上卿,阅二十五世汤公为浔阳之鼻祖,又四十三世适公由浔阳迁洮浜村,遂因此得为义兴翟墅之始迁祖。”又记载:“唐咸通间,又四十三世讳适者,自浔阳来游,见义兴山水之胜,乐而为家,因以翟墅名村,是则始祖也。”
这就表明,成武始祖时中公的原籍,是在金坛与宜兴交界的翟墅,这应当是没有什么疑义的。

    故事二:世系解谜
    那么,接下来就是世祖与始祖的世代衔接,又怎样认定呢?
宜兴序言中表明,翟氏远祖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上卿翟璜,也就是第一世祖;璜公之后第二十五世代汤公,为浔阳(现九江)之鼻祖;璜公之后第四十三世代翟适,字东皋,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年至873年),从浔阳举家迁居到宜兴,以翟姓名地,洮浜村易名翟墅。翟墅始迁祖即是适公。
    翟墅原属宜兴县(最早称义兴)的杨巷区南社乡,“文革”中改名为“文化大队”,公元1990年恢复原名翟墅。1950年以后属金坛县儒林乡。
    宜兴谱牒明仁宗洪熙元年岁次乙巳序言记载:“咸通四隐十五代裔孙适,自浔阳来居宜兴,始有翟墅,其后迁居江南各郡州及山左右、河南北,皆宜兴翟墅之所分也。”
    宜兴谱牒清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序言记载:“惟东臯公居翟墅,为翟氏之始祖也。”“其间,或隐或仕,代有伟人;或孝或忠,世传令望;或居皖城,或居武林,或居晋陵,或居曲沃,不一其人;或居金陵,或居丹阳,或居广陵,或居金坛,不一其地。”

   序言还有以下记载:“自此以后,世系井然,然地窄人惆,他徙亦众,有徙居皖城者,则宋之端平间;也有徙居武林者,则景定间;也有徙居晋陵者,则元之泰定间;也有徙居曲沃者,国朝洪武间;也有徙居金陵者,永乐间;也有徙居丹阳及广陵者,则正统间;也有徙居金坛者,则嘉靖及万历间也。”
    从以上历次序言的表述中可以推断:适公于晚唐咸通年间,由浔阳迁徙宜兴洮浜村,随后洮浜村易名为翟墅村。适公为翟墅之始迁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繁衍,族人开始向外迁徙,“迁居江南各郡州及山左右、河南北,皆宜兴翟墅之所分也”。当然,也有迁徙外地的,他们“或居皖城,或居武林,或居晋陵,或居曲沃,不一其人;或居金陵,或居丹阳,或居广陵,或居金坛,不一其地。”
    成武谱牒序言说:“先世原籍金城县,洪武改元始迁城武。”这样对照看来,时中公为适公之后裔,也应当是确定无疑的。
    既然成武始祖为宜兴翟墅始迁祖适公之后裔,而适公又为浔阳鼻祖汤公之世孙,汤公又为翟璜一世祖之后代,那么成武始祖应排在第几世代呢?这在成武谱牒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迁徙的时间上可以作个基本推断。
    从宜兴谱牒中有明确记载的家族世系推起:
    一世祖:翟璜,战国时期的魏国上卿。
    九世祖:翟公,西汉廷尉,世居京兆。
    十世祖:翟方进,西汉丞相,被称为汉代“通明相”。
    二十五世祖:翟汤,南北朝时迁离京兆,避居浔阳,为浔阳之鼻祖。
    四十三世祖:翟适,字东皐,唐懿宗咸通年间,自浔阳迁徙宜兴,为翟墅始迁祖。
    自一世祖翟璜,到二十五世祖翟汤,至四十三世祖翟适,虽几经迁徙,但一脉相承;再从四十三世祖翟适起,至明朝初年,总计传宗接代六十余世。
    成武始祖,就是在明代洪武元年从金坛县迁出的,若上溯世代衔接,大体可以从第六十世代接起。
推断依据:
    宜兴谱牒记载:“有第五十九世孙之卿公,字在公。生活在元朝末年至正年间(约公元1341——1368年),性慷慨,有节气,身强力壮。那时候,元朝皇帝穷兵黩武,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起兵声讨,元朝已濒灭亡。其中一支号称‘红巾’的队伍,侵扰乡里,极不安宁。他就组织乡勇,保卫乡里。当时,一股起兵的首领张士诚部,驻在高邮,自称诚王,派使者征用他任都督,被拒了。不久,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攻克了宜兴,他认为朱元璋才是真主,就率领乡勇前去归附,而自己则回归故里。不久,元朝灭亡,明皇朝建立,朱元璋(明太祖)很赏识他,授他任燕山指挥佥事,又擢升为指挥使,他都辞谢不受,隐居在家,以忠义立身,以孝悌垂训子孙,乡党都很尊重称崇他。”
    这段描述,与成武谱牒序言中记载的“先世原籍金城县,洪武改元始迁城武。先祖从高皇帝征伐有功,恩授宁夏卫百户,追封父母,子孙世袭”极为相近,可谓是珠联璧合、两厢照应,记载的是同一时期,同一事件,同一经历。
    是否可以这样推断:之卿公与时中公是同时代族人中的兄弟或叔侄,就在那时一起归附了朱元璋。之卿公回归故里,而时中公“从高皇帝征伐有功,恩授宁夏卫百户。”
    又据宜兴谱牒记载:“在南宋皇朝灭亡到明朝建立的140年左右的时间里,翟氏由第五十四世的三子孙,发展到第六十世‘继’字辈的十八房,由于子孙繁多,耕地日紧,从第五十七世开始,便有子孙迁离翟墅祖地,另创基业。”
在迁离翟墅祖地的十支族人中,有六支在宜兴家谱中有明确记载。而宜兴整理家谱者说:“适、週、安业、之昌、继祖五位子孙中,适、週、继祖三位,已经失却了联系。”
    在失去了与翟墅祖地联系的这四支族人中,哪支与成武始祖有关系呢?
    五十七世适、週是两兄弟,适公(非43世适)先迁安徽桐城,再迁河南堰师;週公先迁山东青州诸城,再迁武定州(现在的山东惠民县)。五十八世安业公,先迁武进,再迁居宛陵(现在的安徽宣城县)。这三支族人的迁徙经历,与成武始祖的征战经历相差甚远,似乎关联不大。
    余下只有六十世继祖公,他徙居金陵(江宁县),按地理方位看,金陵与宜兴或金坛相距不远,为什么会与翟墅祖地失去联系?此次续谱,族人也派员前往查寻,在该地的方志、档案及有关资料中,都没有找到有关翟氏的记载,当地现也无翟姓族人。看来解释只有一个,徙居金陵的继祖又远走他乡,迁徙别处了。去了何处呢?很有可能是随军征战去了,而后辗转在外地,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一支与成武始祖极为相近。
    综上所述,是否可作出如此推断:成武始祖时中公,与五十九世之卿公一起归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先是迁移金陵;而后随朱元璋、朱棣父子征战,辗转至山东成武县定居。第六十世的金陵继祖,很可能就是时中公。若如此,时中公当是翟墅祖地第四十三世代适公之后,远祖翟璜之后第六十世代。

    故事三:派字意境
    江苏省沛县有一支翟氏家族,近几年多次派人四处打探,溯源求本,寻根问祖。他们曾到山东、河南等地,拜访当地翟氏族长,翻阅翟氏谱牒,但都无功而返。可是,他们从未到过近在咫尺的山东成武查询过。正在族人们一筹莫展时,有人突然领悟到本族字辈歌中“申沛成武迁”的意境。
    原来迁徙到沛县翟氏一支的始祖为申公,字辈歌的打头字当然定为“申”。“申沛成武迁”是什么意思呢?不就是说申公来沛县,是从成武县迁来的吗!申公世派字辈歌的时候,就给后人埋下伏笔:本支是从成武迁来的。于是,沛县翟氏马上派人来到成武,查阅《翟氏家谱》。果然,家谱中也有明确记载:成武始祖时中公之孙、荣公之子为宗、申、安、义,宗为长,申为次。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到全不费功夫”。沛县翟氏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并与成武翟氏一起修续了完整的家谱。
    一起修续家谱,世派字辈歌就不能不加以修改。比如,原字辈中后世有“武为一统天”,而沛县字辈第一句就是“申沛成武迁”,“武”字就必须改掉。于是,就改为“法为一统天”,既迎合了法制社会的需求,也统一了字辈。其它个别有疑义的字也作了小调整。如“文承道德广”中的“道”字,为“孝”字。“道”字是好的,但有谐音,与翟字搭配不谐调。翟氏讲孝道,以“孝”取代“道”字不是更好吗!
    《翟氏家谱》序言的结尾,我是这样写的:
    “翟姓来源,史书有定:黄帝之后,诸子分封;封于翟国,以国为姓;狄音演变,同出一宗。”
    “翟字结构,颇具意境:上为羽字,凤鸟之翎;直上云霄,飞天升腾;下为隹字,主人一统;住地翟楼,显赫门庭;翟氏后人,以此为荣。”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日报社 翟崇礼
         2007年11月1日晚9时30分


分享按钮>>【翟氏文化古迹】黄梅《翟氏宗谱》简略
>>【翟氏家谱源流】翟氏的字辈排行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