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家谱源流】詹姓宗族文化(之一)

    中华詹氏网 2013年1月4日 詹氏网


詹姓宗族文化来自古代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现代詹姓宗族文化又是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台海文化等等的结合。具有它的鲜明特点。

1. 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成为詹姓宗族文化的主干。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十万年前,中原就有人类居住。八千年前,中原人已过农耕定居生活。中国最初的两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和商朝都是在中原建立的。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经历了三十多个王朝,其中在中原建都的就有二十个。在中原地区,保留到今天的文化遗物特别多。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千处,古城遗址一百五十余处。历史文化名城,有洛阳、开封、南阳、商丘、郑州、浚县七座。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代、北宋等朝的帝王陵寝绝大多数皆在中原。还有许多著名寺院、祠庙、宫观和大量碑刻。在中国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产生过许多文化名人和文化成果,如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诗人杜甫、文学家韩愈、画家吴道子、乐律学家朱载堉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流人物。先秦诸子大多是中原人,或长期在中原生活。八卦学说、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产生于中原。《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南史》、《北史》、《旧五代史》、《新唐书》列传部分、《说文解字》等都是中原人的著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长期起着骨干作用,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有强大的吸收力和融合力,又有强大的传播力和辐射作用,对中国东北、西南、江南、岭南、闽台、西北等地和邻近国家,都有巨大影响。中原文化既是一种创造性的基础文化,又是一种具有延续性和兼容性的文化。

早在东周时期,詹姓子孙就在中原地域生活繁衍,与中原文化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为中原文化的构建、承传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詹姓子孙又因为扎根于中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反映在他们身上的民俗、习惯等,都留下中原文化的烙印。詹姓南迁后,带来了中原文化,并且在南方播散传承。固始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詹敦仁家族就是传播中原文化、固始文化的先进楷模。他们的农耕思想、诗书传家思想、丹心报国思想,仍是值得当今人们学习和发扬的。

2. 为江南徽州文化的创建和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徽州文化形成对中原文化予包容和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不计其数。

詹姓是南迁定居徽州的望族之一,是徽州各学派的骨干,以理学、医学、书画、制墨、印刷、经商、工程、宗法最为显著,是徽州文化的耕耘创造者,也是继承和发展者。

3.吸取和兼容部分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为汉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客家人中也不乏詹姓子孙。詹姓也吸进了客家文化。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四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九世纪末(唐朝末年)和十三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湖、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客家而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历史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有几方面的特色:

(1)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添了彩!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2)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3)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4)独特的语言。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5)崇尚英才男儿。客家人对男人的评判标准,就是创大业,谋大事。有作为的好男儿,人人敬仰。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客家名人和客家骄子无数,如:张九龄、曾巩、郑獬、文天祥、黄慎、丘逢甲、洪秀全、孙中山、廖仲恺、姚雨平、朱德、叶剑英、叶挺、郭沫若、陈寅恪、胡耀邦、卢嘉锡、杨成武、林风眠、王力、李国平、李国豪、潘毓刚等。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泰国现任总理他信,泰国客属总会创始人伍佐南,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等等。  对于这些客家骄子,不独客家人效为榜样,所有炎黄子孙也会铭记在心。

4.发展闽南文化和岭南文化。

闽南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与底蕴,传统悠久。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以闽南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作为区域文化的闽南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有鲜明特色的成果,其影响范围不仅包括大陆闽南地区及台湾,而且播及福建西部的龙岩、漳平,广东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大部分地区,浙江南部地区,香港、澳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闽南籍华侨、华人聚居地区。儒学伦理、宗族观念、海商精神构成了闽南文化的三大基本内核。闽南文化正是在晋唐传播入闽的中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原住民的本土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闽南人社会实践的熔铸变通,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因素,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氲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闽南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闽南文化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兼容开放,开拓进取,务实重商、尊重传统构成了闽南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闽南文化对区域社会现代化的功能和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实现区域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将在很大程度上规定或影响着区域社会现代化的特色;它将为区域社会现代化提供历史文化动力和价值导向;它是联接海内外六千多万闽南人的精神纽带,将有力地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整合,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形成推动区域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凝聚力。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中尤以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广府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百越文化、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流、碰撞、激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大融汇,必然以兼容精神为前提,是兼收并蓄的结果。同时,这种大融汇又使岭南文化在看似庞杂的体系中保持着对各种文化形态的灵敏触角,时常处于一种极具兼容性的动态之中。

正是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流派甚至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通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所以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也正是因此,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形态,却能够在古老而壮观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展示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

从地域上看,闽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含盖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部分地区。这些地域,也是詹姓子孙居住较多的地方。因此,詹姓宗族文化也受到这两种文化的渲染,展示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革新的态势和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面貌。

5.兼容台海文化。詹姓人口在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占有一定的比重,尤其台湾为多。詹姓子孙是由迁徙,颠沛流漓,到经过长期的艰苦拼搏,发展壮大。“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恋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是这些地域詹姓宗族文化的共同特点。这种文化基因在詹姓族人中代代相传,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港台同胞、海外同胞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祖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詹天佑发扬中华文化,吸纳海外先进科技知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开拓中国铁路交通事业,也增添了詹氏宗族文化的亮点。

〈二〉修谱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族谱,通常记载某个家族渊源、繁衍、荣衰升沉的历史。可以说是谱写某个家族的生命史。《詹氏族谱》的修撰也遁此法。一般是一代(即二十五年左右)修谱一次。在修谱的整个过程,是有组织,有分工的。主要是由宗族长负总责,组建调查组、编辑组、刻印组、筹资组,等,具体按任务、程序和要求实施。修撰完成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并将新谱以谱谍形式供奉在谱堂。老谱除了家族统一存档外,一律收缴焚毁。各房发新谱一册,由房长珍藏。

作为家族的生命史,大家对修撰工作非常重视,都当作神圣的事情来办,不分贵贱,不论老幼,同心协力,捐资出物,生怕失去良机。

修谱是神圣的大事,保管和珍藏好族谱也是庄严的大事,更不能泄密和丢失族谱,以防外族假冒篡改,保持本族香火的纯正传递。

〈三〉对族谱修撰的要求和规定

1.要求血统纯正。首先,明昭穆,重视长房,其余按次;子孙繁衍,分房列序。其次,重视嫡传,原配长子的地位高于继妻、副室(妾)所生的儿子,谱上标明“嫡出”、“庶出”的字样。再次,对继、祧的规定:如果嫡传长房无子,只能选择本房弟弟的儿子为继;如果弟弟只有一个儿子,只能兼继(即祧);如果弟弟也没有儿子,则可选择外房贤者继之。必须在谱中标明继、祧与出继。若无后的,也可先由亲房嫡侄承继,再无则可在族中兄弟之子中选择承继,但不得混淆字派。另外,对有出继外姓的,或随母从父的,都要求其归宗。对于非詹氏所生的人、育婴子、伪为同姓者,都有明确的规定。

2.男权地位至上。过去女姓地位很低,一般家庭的女姓是没有名字的,在族谱里通常

称某氏,或某孺人。对已故女姓,也有在其姓之前加妣字。只有地位高的家庭,女方才冠以夫人,或有皇封赐谥的。男女已成婚者,男称“配某氏”,而女性只能称“适某氏”。元配书“配”,继弦书“继”,侧室(偏房)则书“副”。她们所生,如果是儿子就标明是“嫡出”或是“庶出”;如果是女儿,族谱虽提名但世系可以不提。

3.重名望、贞操。从詹氏族谱,可以看到一种对名望的认同度。族谱对那些仕者、硕

儒、登高位者、风云人物、勇士义士,能详则详,载其生平事典、官阶、功德、皇恩。至于一般的詹姓子孙,只有一个姓名符号而已。在族谱序言中,也大笔宣扬名望与官本位的观点。许多谱序都是请大官名人撰写。詹氏非常重视贞操,对烈女贞女大加颂扬。禁止乱伦。为了保证詹氏家族人口质量,明确规定同姓不通婚,从道德到家法予以限定。

4.重视祖坟的地址记录。目的在于为了后人寻找祖坟和祭扫的便利,也是为了强化后

人寻根认宗的意识,强化亲情观念,激发后人对家族的神圣感、责任感和荣幸感。

 


分享按钮>>【詹氏家谱源流】詹姓宗族文化(之二)
>>【詹氏家谱源流】春秋至秦汉时代詹氏的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