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氏姓氏渊源

    中华宓氏网 2012年12月7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宓氏始于远古第一帝伏羲氏。
在古代,因“宓”字与“伏”、“虑”、“庖”字通用,因此伏羲氏也叫宓羲氏、虑羲氏,其后子孙亦称宓羲氏、伏羲氏、庖羲氏、虑羲氏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宓氏、伏氏、庖氏、虑氏,世代相传至今。
伏氏和宓氏实际上是一个姓氏,正确读音作fú(ㄈㄨ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宓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宓须国,是殷商王朝建封的一个诸侯国,子姓。宓须国在殷商末期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故国位置在今甘肃省灵台县一带,王宫就在今百里中学后院。
宓须国后为周文王所灭。周武王克商后,在宓须国故地封同姓诸候,建立宓国,最后为周恭王(周共王)姬扈所灭。
据史籍《尚书大传》记载:周文王在聘请贤士姜尚为国师,制定并推行一系列的强国政策后,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
第一年(公元前1059年待考),调解了虞、芮两国纠纷。虞国(今山西平陆)和芮国(今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的西方属国;可是他们去不找商纣王裁决,却求周文王审断。据典籍《诗经·大雅·绵篇》中的注说:虞、芮两国君主引争土地到周国找周文王评断,到周国后即看到周国人民“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作为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
第二年(公元前1058年待考),出兵攻伐犬戎,战败了西戎诸夷,吞灭了几个西戎小国。
第三年(公元前1057年待考),攻打宓须国(今甘肃灵台),宓须国的国民仰慕周文王的圣德,便将一贯欺压民众的君主绑了起来献给周文王,宓须国由此被周文王所吞并,解除了周国北边和西边的后顾之忧。
第四、五两年(公元前1056~前1055年待考),西伯戡黎(今山西黎城县)、伐灭邗国(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完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第六年(公元前1054年待考),攻灭了殷商王朝最大的支持势力崇国(今陕西户县),将周国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岸)。在典籍《诗经·大雅》中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沣。”
第七年(公元前1053年待考),周文王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即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王朝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就在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病逝。九年后的(公元前1045),由其第二子姬发完成了灭商建周之业。
在史籍《尚书·无逸》、《吕氏春秋·制乐》中,都记载周文王享国五十年,称王前立国四十三年。死后葬于毕(今陕西长安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一带)。
在宓须国的国民子孙中,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宓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宓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fú(ㄈㄨ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宓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风俗通>载,宓康公之后,以国为氏。”
宓国,亦称密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宓须国故地(今甘肃灵台)上分封的姬姓国家,后史因称其为密须国、密国。
西周王朝到了周恭王(周共王)姬扈执政时期(公元前974~前966年待详考),有一次周恭王到宓国游玩,喜欢上了宓国的三个美女,便向宓康公索要,但宓康公不愿意将这三个美女献出,周恭王因此怀恨在心。当年秋天,周恭王突然发兵攻打宓国,宓康公仓猝应战,半夜里城被攻破,宓康公骑牛仓皇突围。由于是金秋季节,洪水泛滥,宓康公的牛被阻拦在城东一公里之处的河湾里,直到拂晓也没有逃出去,因此被擒。那三个美女在也战乱中逃走,不知去向。至今,甘肃省的灵台县仍有著名的“三女川”、“澜牛湾”等地名,记录着宓国的这段历史。
宓国被灭以后,周恭王把宓国民众迁到了豫西地区,让他们仍旧使用宓国的国号。由于宓国原本在甘肃平原,被迁到豫西地区后,改称其地为“宓”。后因地处豫西山区,遂加“山”改为“密”,国都在今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史称密国。
密国在春秋早期即被郑国所吞灭,其都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作新城,亦称新密。到了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设置了密县,县治在今天的古密城,隋朝时期迁到今密县老城。今考古所发掘大隗镇古密城,位于双洎河北岸,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边长一百米,现存南城墙六十来米,高四米,当地俗称“擂鼓台”。
密国被灭亡后,有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宓氏、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宓氏正确读音作fú(ㄈㄨˊ),今读作mì(ㄇㄧˋ)亦可。
早在春秋晚期,宓氏族人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名叫宓不齐(伏不齐),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后世称其为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曾出任鲁国单父邑(今山东单县)宰(最高行政长官)。宓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贤哲,而且很有才智,表面上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在治理单父邑时表现得那么勤劳,但是宓不齐仍然将单父邑治理得很好。因此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其后裔子孙的堂号就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宓不齐“有王佐之才”。
秦、汉之际,又有一位著名的山东章丘人、经学家伏生,亦名宓生、宓胜、伏胜。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宓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了唐尧、虞舜、夏、商、周诸史的一些典著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了焚烧之难。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在西汉第二代皇帝汉惠帝刘盈四年(公元前191年),下诏废除了“挟书律”。宓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二十九篇史典保存完好,遂取出读记于胸,后传给弟子们整理成文,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珍贵史料《尚书》。

得姓始祖:伏羲、宓康公。

迁徙分布
宓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位门阀。
宓氏出自伏羲氏。上古时的伏羲,是有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很强盛,生产方式很先进,而且文化水平很高。传说八卦就是伏羲氏创造的,此外还有伏羲造字的传说。
在古代,宓氏和伏氏是通用的,所以伏羲又叫宓羲。如春秋时候孔子的弟子宓不齐也叫伏不齐。所以伏羲的后代有以宓为姓的,是今天宓氏的起源。
宓氏是古老的姓氏,人口却十分稀少。宓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一带活动,后在平昌郡形成宓氏望族。如今在浙江、湖北、山东、北京等地偶有所见。

 


分享按钮>>宓氏宓大昌烟店创始人宓彰孝
>>杭州宓氏家族也有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