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歌《侯氏家譜》:第一章—總論

    中华侯氏网 2011年9月17日 侯歌博客网



    關於侯氏的起源,傳言甚多。有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侯姓乃皇室賜姓;有說,秦滅燕後,治所在洎陽(即今河北省懷來縣一帶),稱上穀郡。侯氏將此視為發祥之地, 且秦漢至今,侯氏大都沿用上穀郡為堂號,又稱郡望。

    根據考證,侯氏發源於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後裔所傳的晉國。歷來有關的古籍都有紀載。《姓纂》指出:“晉侯緡之後適他國,以侯為氏,鄭有侯宜多,侯多羽,魯有侯叔下,侯妃,齊有侯朝,魏有侯嬴”;《唐書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從以上的文獻中,可以對侯氏的來龍去脈,獲得兩點認識。第一,他們一出現便遍佈於北方各地;第二,他們是直接傳自黃帝軒轅氏的姬姓後裔,因為3000年前始建的晉國是傳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過去的眾多姓氏學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歷史,推溯得更為久遠。如《姓氏考略》一書指出:“一雲,出自姒姓,夏後氏之裔封於侯,子孫以為氏。”

  姒姓,是中國古時候的幾個基本姓氏之一,源自夏禹的龐大家族。據史書記載,夏禹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孫,顓頊又是黃帝的孫子,則侯氏不管是出於夏代,或始見於周代,都是正統的黃帝子孫。史皇氏,倉帝史皇姬,名岡,字頡,後為侯氏。

  發源於山西的侯氏,很快遍佈北方各地。到了秦、漢天下一統後,侯氏人在現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帶,繁衍得最為旺盛,也表現得最為優異。長久以來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襲著“上穀”的堂號。現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地區,漢朝時正是上穀郡的所在地。

  漢代,楚、漢相爭時的侯公,漢成帝時的侯芮,王莽篡漢時的侯剛,以及東漢初年的侯霸,都是歷史上響當當的名字。

  魏、晉起至南北朝這段時期,對於侯氏家族而言,相當重要。一方面,他們有許多新的生力軍加入,使整個家族自此龐大不少;另一方面,他們出了好幾位在當時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氣越來越響亮。

    侯氏是中國北部最主要的姓氏,它發源於山西,發展在河北。後來由於來自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滿族的融合.使中國侯姓具有漢族侯姓成員和滿族侯姓成員。五胡亂華以後,侯氏就開始陸續往中國南部移居。
    漢族侯氏:侯姓的得姓始祖晉侯緡,與齊桓公是差不多同一時代的人,曾經主政晉國二十八年﹔可是,後來卻被曲沃武公所滅,他的子孫隨即紛紛逃到別的地方避禍。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一部份子孫開始以侯為氏,從而誕生了這個古老的姓氏。以侯為氏的晉國後裔,雖然流落他方,但他們的蹤跡,卻沒有離開故國太遠。經過了一段時期,他們就在上谷地區繁衍、繁榮。
  侯氏早就繁榮於上谷地區。戰國末期,魏著名隱士侯嬴的事跡,便是最具體的證明。因為,當時的上穀,就在魏國的範圍內。
    滿族侯氏:滿族採用侯氏為姓氏開始於西漢漢武帝時代。據史書記載,滿族侯氏來源有二:一為東胡系,一為肅慎系。
  東胡系為滿族侯氏的主要成員。東胡,系東邊胡人之意,是對東北諸族之通稱,史記謂: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之東,故名東胡,其聚居地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另有一族稱為山戎。漢初,東胡為匈奴所破,余眾保有烏桓山,故稱烏桓。居所在今河北北部之地。當漢武帝擊破匈奴後,徙烏桓於上穀(今河北省中部)等地。因為上穀乃漢族侯氏的主要聚居地,且當時的滿族沒有姓氏,因此,有些滿族採用侯字為姓氏。

    關於侯氏的起源和繁衍,傳說很多。貴州省長順縣的侯氏族人在貴州安順及長順一帶居住已有幾百年時間。現引央視國際的一則資料於下:

    《硝煙散盡話屯堡》系列四:調北填南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4日 09:23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鞏固邊陲,將二十萬大軍和一百多萬移民發配貴州屯田。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稱為屯堡,這些移民也被稱為屯堡人,是他們改變了貴州的歷史進程。

  明朝進軍貴州後,實行軍屯制度,為了穩定軍心、保障固定名額的滿員,使軍士“有親屬相依之勢,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於逃散、脫籍,帝國法律規定“正軍”、“軍餘”必須攜帶妻室兒女,無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同時,明朝政府推行了“就寬鄉”的移民政策,即鼓勵百姓由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到經濟滯後的地方,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區向地廣人稀的地區遷移。在“鼓勵”的同時,也強迫大批內地破產的流民和平民遷往貴州。遷入的平民,按照給予的土地,劃分區域管理,成為“民屯”,也被稱作“調北填南”。

  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江南和中原一帶,根據史書記載,明洪武年間進入貴州的移民在160萬人以上,永樂年間在35萬人以上。另據《安平縣(今平壩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設“平壩衛”,因“地廣人稀”,由湖廣的長沙等地,實行“三丁抽一”的辦法,發配到平壩衛。偏僻遙遠的貴州就這樣迎來了她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集團移民。這些移民中,一部分是軍屯將士的家眷親屬,一部分是內地的良家子弟。他們的到來,一方面擴大了屯堡人佔有的土地和勢力範圍,穩定了軍心;另一方面,來自內地的先進文化一下就沖進尚在半原始狀態的貴州,極大地帶動了貴州的發展。漢族的比例也第一次超過其他民族,成為貴州人口的主體。

  明初,政府只在貴州設立衛所。隨著“民屯”的展開,開始設置郡邑,“衛所治軍,郡邑治民”。對於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來說,朱元璋的“調北征南”只是權宜之計,而“調北填南”才是長久之計,是一種更為深謀遠慮的治國安邦的策略。

  習慣上,人們把貴州的“軍屯”後裔稱為“調北征南”來的,而把“民屯”的後裔稱為“調北填南”來的。貴州安順的屯堡人就是他們的後裔。600年過去了,“軍屯”和“民屯”的後裔還有區別嗎?

  屯堡人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辦法能夠區分清楚:凡是叫“屯”的村寨大多是“調北征南”來的軍人後代;凡是叫“堡”的村寨大多是“調北填南”來的平民後代。

  根據專家的研究,屯堡人的語言也有屯與堡之別,屯人話音俐落,不乏軍旅遺風;堡人操“堡子聲”,帶捲舌音,有平民生活的印記。

  鄉音難改,600年的滄桑歲月裏,有多少個夜晚,在屯堡人的火塘邊,伴著鄉音流淌著的是故鄉的小橋流水……


    本家譜的起始年代約為明洪武年間,即西元14世紀下半葉,止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即西元2009年。

    貴州省長順縣的侯氏族人祖籍在江西。入黔後,最早駐紮在貴州省安順地區的羊昌河一帶。平時為民,戰時為兵。

    600多年前,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西南邊疆的長治久安,從其幾百萬的大軍中,抽了30多萬征伐西南,侯氏祖先便是其中的一員。

    這批南征的軍士中有一部分成了稍後“調北填南”人口中的頭目,他們也是稍後年代裏這一片區的中小地主階級人士。 今天的羊昌河一帶還有眾多侯氏族人。

    明末清初的一個正月初一,侯姓軍官的兩個公子在繁華熱鬧的大街上馳馬蹓躂,招搖過市。突然馬驚,踩死了一個小腳女人。

    那時的法律很嚴,殺人償命便是其中一條。哥倆驚慌之餘,立即遁逃。一人往北,一人往南。

    貴州省長順縣的侯氏祖人便是當天的南逃之人。這位祖人先是逃到傳說中的夜郎古城廣順(今天的廣順鎮),再繼續南逃至廣順南部的大山裏(今天的藍木山一帶),過著與人幫工的逃亡生活。

    幾年後的一天夜裏,這位先人悄然潛回羊昌河老家,帶出了他的結發之妻錢氏夫人。再次一路南逃至離籃木山二十多裏的安缽壟(此地今天屬長順縣擺塘鄉雷壩村安缽壟村民組)。安缽壟在明末清初曾是一個人口近千人的小鎮。

    此公先以一個外鄉人的身分做著殺豬賣肉的買賣,後在本地置田制產,過起小康之家的閑適生活。

    元末明初,戰亂不斷。從本是北方人的江西先人到隨朱元璋打天下的祖人起,已沒有世代傳承的族譜。這位南逃之人生活安定後,重啟家規,重塑家威。請得一位當地高人,為子孫們理順了字輩。貴州省長順縣的侯氏族人的字輩是:

    佳世國衛 甸起安清 廷恩章顯

    德道光明 姻緣相配 和事鼎新

    從貴州省長順縣的侯氏字輩看,盡管多年顛沛流離,還是不忘對明王朝的一片歌頌,把新興的明王朝譽為佳世之國。先人為了保衛明王朝的天下入黔。這一撥先人發跡在(羊昌河)這個大甸子裏。這個大甸子裏來的人的後代就從起字輩開始世代順延。

    初來長順的這位侯姓先人的大名就叫侯甸福。甸福現無碑記可考。據說,晚年他想回羊昌河去看看他的祖人和父輩,可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甸福之妻錢氏,死後葬於長順縣廣順鎮平山。甸福和錢氏膝下育有起貴、起龍、起鳳。

    錢氏現存碑記為孫輩安民、安國、安城、安邦、安發為祖母所立。

    貴州省長順縣的侯姓五世祖母錢氏的兒子侯起龍,死後葬於長順縣擺塘鄉雷壩村打開沖。妻為楊氏。楊氏現葬於雷壩村苦李井。膝下育有:安國、安城、安邦。

    楊氏碑記為孫輩振清(起貴之子安民之後)、輔清(起鳳之子安?之後)、贊清、濟清、尚清、佐清所立。

    侯公安邦,死後先葬於長順縣擺塘鄉雲壩村雲壩,後遷至擺塘鄉水波龍村水波龍。妻為詹氏。詹氏現葬於雲壩村雲壩。膝下育有:贊清、濟清、尚清、佐清。

    安邦現存於雲壩的碑記為贊清、尚清、佐清及其後人為其所立。詹氏現存的碑記為長順全縣侯姓後裔於2006年為其新立。

    若干年後,晚明開設的安缽壟軍衛營被清王朝裁撤。小鎮安缽壟隨即失去了昔日的繁華。長順縣的侯氏族人們開始陸續遷移到了牛黃壩(安民之子振清之後),擺崗(安邦之子贊清之後)和翁打鐃(安邦之子濟清、尚清、佐清之後)三大田莊分散居住。

 

     2009年5月22日 初稿於長順

     2010年12月 於長順城作第一次修改


分享按钮>>序《中乡侯氏家谱》——侯培元
>>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