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侯氏祖先从苏州迁至泰州

    中华侯氏网 2011年4月12日 中华侯氏网


    在和侯氏族人聊天得知,侯家祖辈曾以做官袍、官服为生。后在泰州彩衣街开布衣店,由于生意兴隆,则陆续在彩衣街开设9家店铺,足足占据半条街,后称为“侯半街”。在解放初期,侯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为泰州增光添彩。
    其中很有影响力的是侯德原、侯德彭、侯德润以及侯新炽等。
    下面在网络中找了一些关于侯家后代的子孙的简介。

    侯德原,男,1912年4月生于江苏泰州,2003.10逝世。著名邮电通信专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事电信技术工作60多年,是我国电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在加拿大贝尔电话局学习交叉计算法等特殊设计,先后任华东电信管理局工务第一处处长。建国后,历任邮电部长途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邮电部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邮电部副部长、顾问、高级工程师。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评为全国第一届劳模,邮电部先进工作者。解放初期侯德原主持全国长途明线恢复工作,被公认为对我国长途明线通信作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后又参与了全国所有重点通信工程的方案制定、审定和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支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亲自主持引进先进的s1240程控交换机生产线的谈判和组织工作。同时提出“积极发展市话”、“以话养话”等合理化建议并付诸实施,对以后市话的迅猛发展起了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侯德彭,男,1932年7月生,江苏省泰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至1956年,在北大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
    1938年至1944年,在江苏省泰州市大浦小学学习。1944年至1948年,在江苏省泰州中学学习。1948年至1950年,在上海中华理科高级中学学习。1950年6月至9月,在北京中央团校接受培训。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资料室、翻译室工作,历任翻译室秘书组组长、资料室资料员。

    1956年9月至1959年3月,在中宣部科学处工作,其间在山西劳动半年。1959年3月至1983年,在广西大学物理系和校部工作,著有《核共振理论》、《少体物理》等论文和著作多篇,先后译有《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等多达三百余万字的自然哲学、科普著作和科学专著,与他人合作引进翻译维纳所著经典著作《控制论》。后历任广西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广西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1983年至1990年,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后历任科委主任、宣传部部长、教委主任。1990年至1998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主任、政协副主席。1998年退休。

    荣获1987年、1988年广西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侯德润 1929年10月生,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中学。旋即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1953年毕业。毕业后即在徐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江苏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江苏师范专科学校,徐州师范学院等)任教。任职期间曾先后到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从事数学进修与研究工作。
  “文革”前,1962年任讲师。“文革”后,1978年任副教授。1980年任数学系主任,1982年任副院长,1983年任院长,1992年退休。
  侯德润同志在高校数学教材建设方面有所建树。1982年曾被教育部聘为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90年至1995年又被聘为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
  《外国数学简史》(参编,1981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参编,1995年,科学出版社)。
  译著有:
  《数学史》 (1981年,商务印书馆)。
  《实分析方法》(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职务:
  曾担任江苏省七届人大代表,徐州市九届人大代表,十届人大委员会委员,徐州市数学学会理事长。
  1987年曾作为江苏省大学校长代表团成员出访过澳大利亚与香港。
  1989年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录入《亚澳地区世界名人录》。

    侯新炽:为侯德原之子,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北方工程公司法人代表。
    此图为侯德原夫妇与小孙子合影(图略)。
    1950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劳模大会在京召开,其中三位是一线工人,只有侯德原是主持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
    1999年,本报经多方寻找,在《寻访当年创业者》栏目中介绍了北京首位知识分子劳模、原邮电部副部长侯德原老人的事迹。
    当时,侯老因患脑血栓正住院治疗。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侯老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2003年10月17日在京逝世。
    日前,在侯老生前居所——西城区厂桥一栋普通宿舍楼中,侯老之子侯新炽先生接受了本报采访,对记者讲述了侯老生前与身后的故事。
    人生的两大准则
    侯新炽先生今年65岁,北航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在兵器工业部。
    谈起父亲,侯新炽充满崇敬之情,他说:“父亲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用现在的话说,是过于‘古板’了,他从没向组织提出个人的要求,你看,我们三个子女,我、我姐姐和我妹妹没有一个在邮电系统工作,我们的工作、事业都是自己奔的,我们也不想沾父亲的光……”
    侯新炽1967年开始在沈阳、西安等地工作了近十年,回北京后先后任过兵器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科技局局长、经贸局局长等职,已于2003年退休。
    侯新炽告诉记者,他父亲在学生时代学习特别好,无论在南京读高中还是在上海交大电机系学习都十分努力,平时话不多,性格内向。老人有两个人生准则,第一是一生立志报效国家,第二是清清白白做人。
    果断拒绝去台湾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想把他送往台湾,但被他果断地拒绝了,关于这件事,侯新炽说——解放前,父亲、母亲和我们都住在上海,上海是1949年5月解放的,在这之前,国民党大批外逃,国民党也想让父亲到台湾去,他不愿意去,一是因为他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认为到台湾去没有前途,二是因为家人都在上海,他不愿离开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用一纸调令把他骗到了广州,在广州给他买好了机票,让他直飞台湾。事前,他已经对母亲作了交代,说我到时候不回来,你就打电话给我,说家里有急病人。就这样,关键时刻他找了这么一个借口,从广州回到了上海……
    新中国首批劳模
    侯老为什么在1950年成为新中国首批全国劳模?侯新炽说,他以前听父亲说起过这件事——
    上海1949年解放后,侯老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工作,先后任上海国际电台设计组组长、上海华东电信管理局工务处长,调进北京后,任北京电信总局工务处副处长,在朱学范的手下工作。当时,国内电话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他到任后,主持全国长途明线恢复工作,成功设计出“88交叉”,用它取代美国“ks交叉”后,不仅增大了通话容量,而且节约了大量原材料,同时,他勤奋工作,为国家培训了许多维修技术人才,这些成就一是有力地帮助了正在进行中的中国西南部剿匪战斗,二是在随后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基于此,侯老被评为北京市的4位全国劳模之一。
    侯老逝世后,邮电部发布的讣告写道:“侯德原同志自建国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几十年来,在邮电事业领导岗位上,努力工作,勤勤恳恳,谦虚谨慎,不断进取,”“在1982年对称60路载波工程中,由于过度劳累,以致在浙江工地上突发脑血栓……”
    侯新炽告诉记者,侯老病逝后不久,与他相濡以沫数十载的老伴也随他而去。侯老病重期间,总是思念家乡泰州,子女们打算转过年来,把老两口的骨灰葬到老家,使他们魂归故里,以告慰他们不平凡的一生。
    通过我们的了解,发现该家族在近代很了不起,但是由于五巷涵西历史街区“复兴改造”,侯氏住宅面临着拆除的危险。目前该住宅只剩下前后两进。此外,在大搭包巷周氏住宅西侧一大片也是侯氏住宅。此住宅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较大,后有大体量的两层小楼,是储存布匹的廒房。希望,有关领导能够重视,充分挖掘历史街区的人文底蕴,为该街区增添新的亮点。


分享按钮>>缅怀祖父侯廉材革命烈士——侯茂藻
>>传承宗族文明的举措——记黄冈晏氏宗谱五修筹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