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州侯氏颁谱仪式上的讲话

    中华侯氏网 2011年2月1日 侯尊经先生


各位宗亲;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兖州侯氏五修家谱颁谱仪式,热烈欢迎各位宗亲的到来。晓旭、广、和体贵等宗亲发起第五次续修家谱为我们兖州侯氏做了一件大好事,可以说是功德无量,族人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德。能为五修家谱封面题字、撰写序言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我们兖州侯氏自一世祖侯强公明朝初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侯家店已600余年,至今已传24世之多,数千人,分布山东、江苏、北京、上海、安徽、湖北、东北、云南、新疆等省、市。我族家谱自明洪武年间起共修四次,第一、二次是明清时期,现文本已失传,第三次续修是清同治三年(1863年),是我祖父文藻公主持续修的,后由我父亲敬修公等先祖手写续录但未付印,该谱内容比较全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该谱历经147年,文革期间险些被毁,是我族有识之人侯体贵及父冒险收藏至今。该谱是我族珍贵的历史资料可谓传家之宝,本来在我家保存后来因避战乱藏由体贵的父亲广茂收藏,其实幸亏存在体贵家,如在我家肯定在文革抄家中被毁。第四次续修是公元1988年,其内容仅有世系录,距今已二十余年。因历史原因以上两谱,一册仅是手写未印,一册仅世系录,均有缺憾。“乱世藏金,盛世修谱”现正值盛世,续修家谱理所当然。本次续修家谱,是以第三、第四次续修家谱为基础,将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扩展、延伸。内容全面,版式结构合理。在继承老谱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有些创新发展。一是改竖版为横版,更适合人们的视觉和习惯;二是变手写为电脑编排,为以后丰富内容、添丁登录提供便利;三是增加世系纪要,记录族人的生平简介,以增强族谱的社会价值;四是女性入谱,体现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五是记载族中勤奋立业、奉献社会较有影响的人物,为族人提供成功借鉴;六是在世系录中十九代起均留有续后页以便将暂未收集到的和以后出世的族人补录;七是家谱资料收藏方式为谱书与电子版共存;八是在附录中收编了部分族人的回忆文章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以启迪族人忆往事不忘先祖,遵公德诚信做人。九是将文藻公三修家谱中所写文章手稿等整理、复印作为附录三收入本册,以供族人瞻仰先祖文采及书法、研究家族历史作参考。

    现在我要说的一侯氏起源及我族源流,二家谱的重要性,三为人之道。

    一、侯氏起源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系上古的时期仓颉的后代,即从《汉上欲长史侯相碑》所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世本》《说文解字》等书说他是皇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他是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治所即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北彭衙村)简称为侯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云:“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一云本出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适于他国以侯为氏。”这里第一条所说的“夏后氏”为古部落名,相传禹是其领袖。《史记·夏本纪》说“禹于是遂即天子们南面朝天下,国号口夏后姒如人氏,但是,夏后氏的后裔何时受封“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均不见记载,难怪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或云‘夏后氏之裔封于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进也。”第二条是说侯氏出自姬姓,系以爵为氏。《元和姓纂》《通志》等书均主此说。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季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添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侯氏,又形成了一支侯氏。

    侯姓还有一支出自姬姓,即《金乡长侯成碑》所云“君讳成,字伯盛……周文王之后,封于郑,郑共仲赐氏曰侯。”这里所说的“郑共仲”,即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之子,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在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除上述几支外,还有一支系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即《魏书·官氏志》所记,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张氏(一作古口引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将其改为侯氏。

    在当今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侯姓是第82大姓。

    据族谱记载,我侯姓最早是洪武年间距今600多年前始迁祖侯强公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移而来。据族谱文藻公文记载:“族中父老相传祖墓碑云,侯氏自明初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喜鹊沃迁于山东来时共兄弟六人及至山东又分迁各处,从族谱中记载分析:一世祖侯强是元末生人,明洪武初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于兖州东束村(侯家店),曾查资料洪洞县有个侯村,是否由侯村迁来未找到证据。至清代末年其后代迁出侯家店的主要有:侯文运一支住太平庄,侯希庄一支住沙庄,侯廷君一支住甄家桥,侯文藻一支住兖州城中御桥东路北。

    自明洪武初年侯姓600多年间己发展为如今的数百户,数千人,现生存在世的侯氏家族最长为尊字辈最小为远字辈,共有七辈。

    本支为九世七支后裔,自十三世族永山公由侯家店迁居兖州城后已传至二十一代,共35人,现在世者共19人,其中男9人,女10人。

    二、家谱的重要性

    家中有谱,犹如国中有史地方有志。正史、方志和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三个相互补充的重要系统,是构成中华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悠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关系的投影,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众多方面的资料。中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据报载,中国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约5万多种。家族修谱的传统在明清时期犹为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衰落,“家谱”成为一个落满灰尘的旧名词。然而近年来,这个沉睡的古老传统终于苏醒,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目前民间修撰家谱的热情正在升温。家谱热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之后人们的‘寻根’需求。正应了“乱世藏金,盛世修谱”的古语。家谱是先辈留给子孙的传家宝。修家谱就是将自己所知道的先辈的情况用家谱的形式留给子孙,让子孙们知道一代又一代先辈的情况,为先辈和子孙们建一个永久的“家”。

    每一个家族都渴望修成家谱流传后代,但修谱是件难度颇大的事情,费时、费力、费钱,续修更不易,故修有家谱留传后世的家族很少,绝大多数寻常百姓因无力修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三、为人之道

    亦各族和谐之宏观,遗训虽远,践行在迩。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望侯氏族人,要以儒家学说为宗旨。孔子思想以“仁”、”德”开始,体现一个“礼”字,要重人心灵的提升,如果各族人之间以“仁”相对,就能相互信任。如果我族人与人之间以“德”相对,就可以和睦相处。如果我族每一个家庭对内对外,讲究诚信,为人和睦相处,就肯定会给每一个家庭带来和谐和幸福。我诚恳告诫:“和衷共济,讲信修睦”。望各位宗亲思之。

    今天将家谱颁发给各位族人望各位认真阅读了解我族历史,仔细收藏传给后世。祈愿侯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祝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

      2011.1.15


分享按钮>> 在兖州侯氏颁谱仪式会上的发言
>>【沈氏名人】沈万三为何被称“平民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