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兖州侯氏五修家谱序

    中华侯氏网 2011年2月1日 侯尊经先生


    广在前已写了“五修家谱前言”,他让我写个“序言”,广的意思,我是侯氏家族较长的一辈,这次“续谱”我要不写个“序言”难以解说。广在“五修家谱前言”里边说的很详细,家谱的历史渊源,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可追溯到夏、商、周。家谱的时代变迁,和谐的社会,唤醒了沉睡的家谱。家谱的重要意义,古语“乱世藏金,盛世修谱”,家谱是先辈们留给子孙的传家宝,是先辈们所传下来一代又一代的具体体现,我完全同意,不再赘述。

    现在我要说的一侯氏起源,二侯家店的由来,三为人之道,四再谈侯氏起源。

    一、侯氏起源

    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本姓侯冈,侯冈氏后代有简称侯姓的,又有出于姬姓的。春秋初期,晋侯缗被曲沃武公赶出晋国,他的子孙称为侯氏。又有郑国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姓侯。

    战国时期,魏有隐士侯赢,东汉有大司徒侯霸,北朝时有大将侯景。唐有<?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宰相侯君集淮阳郡王侯希逸,宋有副宰相侯蒙,清有文学家侯方域。

    二、侯家店的由来

    侯家店位于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小孟乡最东部洸河西岸,河上建有水闸,村北定有国家测绘钢标一座,黄土平原。侯家店村民委员会驻地,辖两个自然村,本村207户,995人,汉族,耕地154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种棉花。

    据庙碑记载,本村建于金代,原称东束村,村北有一座“大明禅寺”金大定六年(1166年)建,侯姓于明代来此落户,在省(济南)直(济宁直隶州)官路旁开设店铺,村改称为侯家店。

    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有“北高吴社,东束村。”

    三、为人之道

    亦各族和谐之宏观,遗训虽远,践行在迩。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望侯氏各族,要以儒家学说为宗旨。孔子思想以“仁”、”德”开始体现一个“礼”字,要重人心灵的提升,如果各族之间以“仁”相对,就能相互信任。如果我族人与人之间以“德”相对,就可以和睦相处。如果我族每一个家庭对内对外,讲究诚信,为人和睦相处,就肯定会给每一个家庭带来和谐和幸福。我诚恳告诫:“和衷共济,讲信修睦”。望各族思之。

    四、 再谈侯氏起源

    侯姓-古老而又多源的姓。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系上古的时期仓颉的后代,即从《汉上欲长史侯相碑》所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世本》《说文解字》等书说他是皇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他是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治所即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北彭衙村)简称为侯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云:“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一云本出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适于他国以侯为氏。”这里第一条所说的“夏后氏”为古部落名,相传禹是其领袖。《史记·夏本纪》说“禹于是遂即天子们南面朝天下,国号口夏后姒如人氏,但是,夏后氏的后裔何时受封“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均不见记载,难怪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或云‘夏后氏之裔封于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进也。”第二条是说侯氏出自姬姓,系以爵为氏。《元和姓纂》《通志》等书均主此说。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季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添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侯氏,又形成了一支侯氏。

    侯姓还有一支出自姬姓,即《金乡长侯成碑》所云“君讳成,字伯盛……周文王之后,封于郑,郑共仲赐氏曰侯。”这里所说的“郑共仲”,即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之子,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在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除上述几支外,还有一支系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即《魏书·官氏志》所记,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张氏(一作古口引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将其改为侯氏。

    侯氏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鲁国有侯叔夏、侯犯,齐国有侯朝,魏国有侯赢。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频仍,侯氏部分人外迁至今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如西汉侯芭为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人,东汉侯瑾为敦煌(今属甘肃)人。汉末,侯宣多的后裔徙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裔孙侯恕为北地郡(治今宁夏吴忠县西南)太守,在北地三水(今宁夏同心县东)安家。侯恕四世孙植,随北魏孝武帝西迁,被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吐一作屯)氏,其后复旧,仕北周,任骠骑大将军。封肥城节公。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氏有迁至今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省者,如西晋侯馥,为牂柯(今贵州凯里县西北)人,南朝梁侯弘远西充(今属四川)人,南朝陈侯安都为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南朝梁侯景为内蒙人,北魏侯深为尖山(在今辽宁省境)人。《古今姓氏书辩证》载“侯景以安北将军夏侯夔之子,譒为长史,譒遂去夏称侯氏,托为景族子”,又有东汉河南密县人侯霸的后裔于朝陈时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上谷、丹徒、三水、绛郡(治今山西新绛)、河南(今河南洛阳)为侯氏郡望。侯氏还分布于今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时期,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聚居点。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侯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五十七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121人,战国时魏国人侯赢,七十岁时任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小吏,后被信陵君(魏国公子无忌)迎为上客。曾献计信陵君高窃得兵符,勝秦救赵,为时人推重西汉高帝时有酷吏侯封。东汉初有河南密县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南朝梁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侯景,先属北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于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到处烧杀掠夺,次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隋代有临漳(今属河北)人侯白,性滑稽,爱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称诙谐的演员为侯白。唐初有大将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太宗时曾任宰相。唐代还有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专家侯叔献。辽末有农民起义首领侯暨。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还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于方以智等称“四公子”后入清,能诗文,有才名。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近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

    在当今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侯姓是第82大姓。

        2010年1月9


分享按钮>> 山东兖州侯氏五修家谱前言
>> 在兖州侯氏颁谱仪式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