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兖州侯氏五修家谱前言

    中华侯氏网 2011年2月1日 侯广先生文


    家中有谱,犹如国中有史地方有志。正史、方志和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三个相互补充的重要系统,是构成中华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悠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关系的投影,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众多方面的资料。中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据报载,中国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约5万多种。家族修谱的传统在明清时期犹为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衰落,“家谱”成为一个落满灰尘的旧名词。然而近年来,这个沉睡的古老传统终于苏醒,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目前民间修撰家谱的热情正在升温。家谱热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之后人们的‘寻根’需求。正应了“乱世藏金,盛世修谱”的古语。家谱是先辈留给子孙的传家宝。修家谱就是将自己所知道的先辈的情况用家谱的形式留给子孙,让子孙们知道一代又一代先辈的情况,为先辈和子孙们建一个永久的“家”。

    每一个家族都渴望修成家谱流传后代,但修谱是件难度颇大的事情,费时、费力、费钱,续修更不易,故修有家谱留传后世的家族很少,绝大多数寻常百姓因无力修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据考证我族家谱自明洪武年间起共修四次,第一、二次是明清时期,现文本已失传,第三次续修是清同治三年(1863年),由高祖文藻公手写,后曾祖敬修公等先祖手写续录未付印,该谱内容比较全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主要内容有:修谱凡例、三修家谱序、祖居本原、以侯为姓说、侯氏历朝名人录、世系直接谱、七支之七敬修一支直接谱、抄录的老林碑文及文藻公写的数篇文章等。该谱历经146年,文革期间险些被毁,是我族有识之人侯体贵及父冒险收藏至今。该谱是我族珍贵的历史资料可谓传家之宝,本来在我支保存不知何因藏于体贵家,其实幸亏存在体贵家,如在我支肯定在文革抄家中被毁。第四次续修是公元1988年,其内容仅有世系录,距今已二十余年。因历史原因以上两谱,一册仅是手写未印,一册仅世系录,均有缺憾。现正值盛世,续修家谱理所当然,我辈当不遗余力。

    1994年父亲带我去兖州八里堡侯家林祭奠。偶然间发现一块残碑躺卧在林中,文革中被毁坏,仅存上部约四分之三,抚去尘土后发现残存文字基本清晰可见,便将残存碑文抄录。该碑是曾祖敬修公所立的纪念碑。碑文是敬修公朋友撰写,开头为“予友侯君敬修虑其迁居代远不能记其茔地之屡易以致有所忽略也胪述历代之先茔及本支之世系知之其不忘祖于永世是孝思之不匮也。”禀承敬修公的旨意,自此开始了对家族和家谱的研究,立下了续修家谱之志,但因工作繁忙,父母相继病逝,诸多事务缠身未能实施。

    2007年10月23日,到祖籍侯家店找到广义见到了1988年续修的家谱一册。查阅后将碑文残缺部分基本补齐(见附录中该碑文)2009年多次与晓旭叔共商修谱事宜,于12月16日同建国叔,晓旭叔共赴侯家店与体贵,广义等共商修谱事。有幸见到体贵珍藏的清同治三年续修的家谱,同时共同商定了本次修谱的主要事项,拉开了本次修谱的序幕。

    我们这一支自十三世祖永山公乾隆年间从侯家店迁居兖州城后,已传至第二十一世,高祖文藻公在146年前主持了三修家谱,本人继为本支第十九世宗子,续修侯氏家谱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虽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但也不得不担负起此重任,晓旭叔出资和大力支持为本次续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找到文藻公手书家谱真是高祖、曾祖在天之灵给予指导,为续修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因此树立了续修侯氏家谱的信心和决心。本次续修是侯氏家谱第五次续修,本次续修侯氏家谱理事会,推选十七世祖尊经公(已77岁高龄)为理事长。侯晓旭、侯广为副理事长、侯传福、侯建国、侯体贵、侯来涛、常建为理事,侯广为主修人。十八世侯晓旭自告奋勇全部出资。

    因年代久远,世事沧桑,老谱破损等原因,加之个人才疏学浅,本次续修家谱,肯定有错误、疏漏之处,谨请指正。

    十九世孙   侯  广

        2009.12


分享按钮>> 兖州侯氏三修家谱序(清同治三年)
>> 山东兖州侯氏五修家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