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吉世芳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百家姓》外說淺談 已阅:6730 / 回复:10(楼主)

谈到家族,必然就要说到家谱,而家谱则是姓氏学的一门浓缩结晶。学习姓氏知识,注重对姓氏知识的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必不可少,首先我来闲聊一下我对《百家姓》知识学习的一点杂谈。
        千余年来,在民间广为流行的《百家姓》,出自《兔园集》,为北宋初年的钱塘老儒所作。《百家姓》不是指的只有一百个姓,在这里“百家”泛指的是多数,《百家姓》指多数人用的姓氏。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45:27)   回复此贴
  回复:《百家姓》外說淺談 第 1 楼

现世面流传的《百家姓》,因是宋版,所该版为尊国姓即以赵开头,其次为吴越王钱鏐之姓,孙乃忠懿正妃,李谓南唐主------,吉姓排在在222位。这种《百家姓》有形式而无内容,全篇只是姓氏的堆积,但文字不长,基本上不重复。特别是句短押韵,听起来悦耳,念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适合儿童兴味,便于诵读记忆,便被当作启蒙读物,得到广泛流传。我小时侯在念《百家姓》时,为了好记,但也是顽皮所致,常跟一群孩子念成“赵钱孙李,先生无礼;周吴郑王,先生没粮;冯陈诸卫,先生要喂;蒋沈韩杨,先生喊娘-------”。《百家姓》因尊国姓太浓烈,所以后来的统治者不愿意保留而被改编,所以出现了多种姓氏版本。《皇明千家姓》显然不能保持《百家姓》原貌,在扩大了篇幅的基础上,以“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学弘周孔,统绍禹汤。荡平胡狄,混一封疆。爰革夷习,树立典常。尊崇仁义,劝勉农桑。刈锄强暴,显用善良。具备礼乐,和畅阴阳。胥集贡献,恩普蛮荒。孰复太古,智高百王。御镇海宇,胤世茂康”。这种开篇,赋於了内容,又以尊国姓、颂皇朝兼而有之,按当时的标准来看,的确是一种最佳的选择。但意义明显,全文太长,也同样不为后来者所容,流行不广。明末黄周星(九烟)所编《百家姓新笺》也以朱姓开头:“朱王万寿,明时吉昌。国家全盛,胡越向方。江山巩宓,边堵安康”。在这里同样是歌颂了明王朝,也祝贺了朱皇,堪称马屁拍到了家。在这里吉姓因是祥字被排在了第七位。至于下面的颂词,完全为咸丰时人丁晏用来歌颂清王朝。此文到了《夏为堂集》中时,被彻底改编,开头语成了“尚慕降古,胥仰盛王。万方弘赖,怀葛虞唐------”。这主要清朝是异族人入主中原,爱新觉罗不便放在书的开头,也就有了改版“咸丰万寿,安康吉昌------”。古版《百家姓》种类太多,据说现在也出来了类似《百家姓》的新读物,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只知皮毛。对姓氏我只不过是爱好,难再一一例举,现就常用的宋版谈谈看法。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46:11)   回复此贴
  回复:《百家姓》外說淺談 第 2 楼

《百家姓》中所收的单、复姓要注意的读音和写法:
        1、有些姓字难写难认,也有姓字不常见,如虁(kui 葵)、眥(zi 资)、邴(bing 饼)、单(shan 扇)、郗(xi 希)、郜(gao 告)、麴 (qu 曲)等。
        2、有的是同一个读音,写法却不相同。如于、余、俞、鱼;陆、禄、逯、鹿;计、季、冀、蓟、暨;等------。在我们日常生活应用中,于、余、俞、鱼四姓是经常混写成“于”的。
         3 、有的字在做姓时有它的特殊读音 ,主要是保留古音跟受方言的影响,这叫“异读”。如仉(zhang 掌)、郝(hao 好)、宓(fu 伏)、蔚(yu 遇)、芮 (rui 锐)、单(shan 扇)、查(zha 扎)------等。几个复姓的特殊读音,如万俟(mo  qi 墨其)、长孙(zhang  sun 掌孙)、单于(chan  yu 蝉于)、宰父(zai  fu 宰府)、尉迟(yu  chi 玉池)、澹台(tan  tai谈台)。
         4 、一字两个读音,表示是两个姓氏,不可错读误认,必须姓从主人,询问本人。如“嵇”:yi 移,ji 基;  “乐”:yue 音乐的乐,le 快乐的乐;   “隗”:kui 奎,wei 伟;   “贲”:ben 奔,fei 肥;   “盖”:gai 概,ge 葛;   等------。但随着改革交流的加快,相信姓氏读音必定会统一,但是能统一姓氏读音统一不了姓氏的原有出处。
        5 、由于推行简化字,过去是两个姓氏现在变成了一个,虽然读音相同意思也一样,但出处不尽一样。如“鬰”现简为“郁”;“後”现简为“后”;“雲”现简为“云”。而“鬰”、“郁”;“後”、“后”;“雲”、“云”出处各不相同。
        6 、姓氏用字尽可能规范,同音字不要讹写。如“戴”不能写成“代”;“窦”不能写成“豆”;“萧”不能写成“肖 ”;“傅”不能写成“付”。实际上“戴”、“代”、“窦”、“豆”、“萧”、“肖 ”、“傅”、“付”都各是其姓。
        中国人的姓较为复杂,但从古至今变化不大,只要你查询《现代汉语词典》,如有《辞海》等专用书就更好,平常多注意一下老年人的念法,也是捷径之一,经常练习就可念准。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46:42)   回复此贴
  回复:《百家姓》外說淺談 第 3 楼

中国从古至今,据说曾经用过的姓氏有一万多个。数千余年的历史发展演变,民族之间的交融,大量的姓氏已经不用,造成了今天姓氏人口极不平衡,大姓来源复杂。据国家统计部门显示,全国目前在使用中的汉姓为3000多个,80%以上的人只用了其中的一百个姓,前19个姓就占到人口的55%以上。这一百个姓氏按人数排列为:
李、王、张、刘、陈;            杨、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            林、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韩;            唐、冯、于、董、萧;
程、曹、袁、邓、许;            傅、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贾;            丁、魏、薛、叶、阎;
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谭;            廖、邹、熊、金、陆;
郝、孔、白、崔、康;            毛、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龙;            万、段、雷、钱、汤;
尹、黎、易、常、武;            乔、贺、赖、龚、文。
   上述姓氏是通过地区抽样调查出来的,反映的是概况。各姓氏在地域分布上也有差异,北方姓氏常见的有李、王、张、刘等占大姓首位;陈、赵、黄、林、吴南方所占人口比例较高。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47:40)   回复此贴
  回复:《百家姓》外說淺談 第 4 楼

新版《百家姓》中关于吉姓的解释是:
        吉      分布很广,古代家族在冯翊郡。汉代有太医令吉本、汉中太守吉恪,三国有太医吉平,晋代有吉挹,南朝梁有吉士瞻,唐代有宰相吉顼、诗人吉中孚,宋有抗金将领吉青,清代有吉梦熊。来源:(1)《中国姓氏寻根》;吉姓来源有二:一是姞姓所改。《唐书.世系表》:黄帝之子伯鯈(shu倏)封于南燕,赐姓姞,后代简写为吉;二是出于兮氏,周宣王时有大臣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在朝为尹,他文武全才,为周宣王立下赫赫战功,子孙以其字为氏,称为吉氏;(2)《中国姓氏大全》;历史上有复姓吉夷氏之后改姓吉。
    在这里“宋有抗金将领吉青”。吉青则是小说《说岳全传》中塑造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原型人物叫吉倩,在这里用吉青这个名字,知名度较吉倩为高。 至于“汉代有太医令吉本”、“三国有太医吉平”,论坛上说吉本、吉平是同一人,我手中无这方面的历史资料,没去考证,也就不知这《百家姓》中的解释是对是错。
   “吉”在《百家姓》中笔画索引是六画。在《百家姓》各姓中排列为222位,《皇明千家姓》列在第7位。在全国按人口统计数中排列为195位。据说在海南,吉姓人口排在前5位,在我们江苏金湖县新农乡以至撤乡并镇后的陈桥镇,吉、伍、姚三大姓中位列第1位。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48:34)   回复此贴
  回复:《百家姓》外說淺談 第 5 楼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着人。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秋日郊居》诗中的第三首,是形容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冬学,杂咏《百家姓》之类的村书情景。
   《百家姓》在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不仅对我国的启蒙教育,而且对传统的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影响,是我国先人训蒙的珍贵遗存,也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本人自幼读过《百家姓》,有的姓氏因经常不接触,现在感到字音念不准,甚至有些字都陌生不知道读法了,再加上对姓氏知识一无所知。现在利用休余无事之暇,读点姓氏资料跟专著介绍,从而提高自已的感趣。发表出来,希望它能给有兴趣了解姓氏来源、姓氏演变的宗亲读者有所启迪,由于本人文化水平低下,资料贫乏,知识面太窄,更缺乏研究,错误在所难免。谬误之处,敬请行家给于指正。
                                        二00九年六月中旬趣成

作者:吉尔祥 (2009/6/30 20:49:4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0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228.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