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吉世芳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古代中华吉氏的根源 已阅:4684 / 回复:9(楼主)


                                         古代中华吉氏的根源


    一、古代的姓与氏和后来的姓氏合一制度

    如今姓与氏并称,姓亦是氏、氏亦是姓,二者同义。但在古代中国,姓与氏是有区别的。
    按《说文解字》之意,姓从“女生”,即女子所生为“姓”。因此,上古之姓多“从女”,如“姬、姜、姞、妊、姒、嬴、妘、婤、嫪、妫、嫣、媛、姚、媿、娲、婢、妃、好、媙”等。这些古老的“从女”之姓,大约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族人都随母姓,如古代“五帝”舜的母亲为姚姓,舜也随之而姓姚。
    与姓源于母系氏族不同,氏却与男性有关,基于男性血统。随着母系氏族人口的自然蕃衍,就有了氏族“分家”的需要。当母系氏族需要分家时,往往是由一个强有力的男性率领一部分氏族成员搬迁到新的地方安营扎寨,他还保留着原氏族的姓,但为了将这一新氏族与与原来同姓氏族区别开来,就需要为这一新氏族重新命名,这就是氏。因此,《左传》中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由于古老氏族的不断分化,新诞生的氏也就逐渐增多起来。从时间上估计,氏的诞生要比姓的产生迟一两千年。在夏商周“三代”时,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夏商周“三代”之后,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郡县制”取代周朝的“裂土分封制”,原先周天子所分封的氏就丧失了作为地位和权力象征的作用,而成为单纯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这样一来,氏就转变成了姓,从而出现了以氏为姓、姓氏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远古吉夷氏与古代中华吉氏没有必然联系

    [南朝•齐]王俭在《姓谱》中说“古帝中有吉夷氏”。按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之释,在远古之时(约公元前8000年——约公元前4170年),我们中华大地的“五方(东西南北中)”都分布着很多以氏相称的先民原始部落,大约在公元前5071年——公元前4170年期间,分布在“五方”的主要部落有: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等。
    我们认为,包括“吉夷氏”在内的上述诸氏,是指中国远古原始人类时期大的氏族、部落的称呼,这与后来由“姓”而分出的“氏”是有所区别的,远古的“吉夷氏”与古代中华吉氏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血统联系。

    三、源自“上古姞姓”的古代中华吉氏

    1、上古姞姓的起源
    按《左传》、《国语》、《史记》等文献资料记载:上古时(约公元前2700年)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族曾与蚩尤族争霸中原,结果是黄帝族联合炎帝族而打败了蚩尤族,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黄帝部落联盟”。黄帝入主中原后,便通过“赐姓封地”来犒赏有功德的部下和自己的儿子们。据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功德的十四个,这十四个儿子得到了“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二个姓,其中的“姞姓”就是黄帝赐给他一个儿子的姓。
    我们认为,所谓“黄帝二十五子”之说,可视为上古“黄帝部落联盟”中的若干个氏族。黄帝自身的氏族为“姬姓氏族”,而包括“姞姓氏族”在内的一些非姬姓氏族当系“黄帝部落联盟”的成员,这些成员得姓后形成了上古黄帝族的“十二姓”。黄帝又称“有熊氏”,所谓“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之说(见《史记•五帝本纪》),当指“黄帝部落联盟”成员中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个氏族与炎帝族作战于阪泉之野,其中以“熊”为图腾的氏族即系黄帝自身的“姬姓氏族”。
    “吉”字原本是个象形字,系从上古先民“牛”图腾崇拜的“图腾符号”中抽象、演化而来的。“吉”从“图腾符号”演化成字后,就有了“善美”之意,包括“祈善、赞美、趋福、灵瑞、祥和、荣耀”等。“吉”字加上“女”旁后成为上古的“姞姓”,这个“从女”的“姞姓”乃起源于上古时的母系氏族。


作者:吉家林 (2008/8/31 12:21:13)   回复此贴
  回复:古代的中华吉氏 第 1 楼


    2、上古姞姓氏族后分为若干氏
    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蕃衍和逐渐“分家”,其后裔在先秦之时,又分为吉氏、雍氏、燕氏、鄂氏、密须氏(密氏、须氏)、阚氏、严氏、光氏、羊氏、杨氏、孔氏、尹氏、蔡氏、鲁氏、允氏、断氏、敦氏、偪氏、郅氏、虽氏等若干氏。姓氏合一后,姞姓族人均以氏为姓,古老的姞姓也因此而退出了姓氏历史的舞台。

    3、先秦时知名的姞姓族人
    按《诗经》、《左传》、《史记》、《汉书》、《潜夫论》、《风俗通义》、《玉篇》、《广韵》和李学勤《中华姓氏谱》等古今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先秦时有不少知名的姞姓族人。为了尊宗敬祖、不忘先人之德,现将知名姞姓族人列表如下:
    姞姓始祖:上古黄帝之子,“黄帝部落联盟”中“姞姓氏族”的首领(酋长);
    雍父:上古黄帝之臣、姞姓雍国人,最早作臼或作舂者;
    伯鯈:上古黄帝裔孙、姞姓南燕国开国君主;
    后稷元妃:尧舜时姞姓女子,周族始祖后稷的长妃;
    鄂崇禹:商代末姞姓鄂国国君,商纣王时位列“三公”;
    密须康公:西周初姞姓密须国国君;
    杨姞:西周时姞姓杨国女子、嫁给晋穆侯,出土青铜器中有“杨姞壶”;
    蔡姞:西周时姞姓女子、嫁于蔡国,出土青铜器中有“蔡姞簠”;
    虢姞:西周时姞姓女子、嫁于虢国,出土青铜器中有“虢姞鬲”;
    蹶父:西周宣王时姞姓南燕国人、周王朝卿士;
    韩姞:蹶父之女,周宣王四年(前824)时嫁给韩侯;
    宋雍氏:春秋时姞姓雍氏族人,宋国大夫;
    雍姞:宋雍氏之女、嫁给郑庄公,生子为郑厉公;
    燕仲父:春秋时姞姓南燕国国君;
    偪姞:春秋时姞姓偪国人,晋襄公的母亲;
    燕姞:春秋时姞姓南燕国人,嫁给郑文公,生子郑伯兰、后为郑穆公;
    孔圉:春秋时姞姓孔氏族人、卫国大夫,名圉、字仲叔,谥“文子”;
    孔姞:孔圉之女;
    孔悝:孔圉之子、卫国大夫。

    4、“吉氏出自姞姓”的依据
    史书文献和谱牒资料对“吉氏出自姞姓”的记载如下:
    [唐代]《唐司勋郎中吉浑公墓志铭碑》碑文:“昔伯鯈丕承黄轩,渊迪遐羡;洎元妃诞配后稷,载定厥宗。”(《唐司勋郎中吉浑公墓志铭碑》刻于唐先天年间,即公元712年)
    [北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吉氏出自姞姓。黄帝裔孙伯鯈封于南燕,赐姓曰姞,其地东郡燕县是也,后改为吉。”(《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即公元1060年)
    [南宋]王应麟《玉海•姓氏急救篇》:“吉氏,唐世系表出自姞姓南燕,后改为吉。”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吉氏,或云黄帝之裔伯鯈之后。”
    [清代]四川内江《吉氏族谱》:“姞蹶父尚夷王公主,徙居梁山,后去其姓女旁,改为吉姓。”
    [清代]云南镇雄《吉氏家谱》:“吾族氏一脉,原系出黄帝裔孙伯鯈,封南燕,列为侯伯。”
    [清代]粤赣湘《吉氏族谱》:“考吉氏系出姞姓黄帝伯鯈之后,封南燕伯,赐姓姞。《大雅》所称蹶父是其裔也,后遂去女为吉。”
    [民国]重庆合川《吉氏族谱》:“吉氏系出黄帝孙伯鯈之裔,赐姓姞,封南燕伯,世为伯爵。至周,姞蹶父为卿士,其后去女为吉,以姓为氏。”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黄帝裔孙、姞姓南燕开国君主伯鯈之后“改姞为吉”的,另一条线索是姞蹶父徙居梁山后“改姞为吉”的,由于姞蹶父正是南燕伯鯈的后裔,所以这两条线索是不矛盾的。现将伯鯈和蹶父、南燕和梁山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伯鯈(一作儵),姞姓,古南燕国开国君主,相传为上古黄帝后裔。古南燕国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汲县以西)45里处,小地名“城上”。蹶父,姞姓,西周南燕国人,周宣王时(前828—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之官职。梁山即今之陕西韩城。
    按《诗经•大雅•韩奕》诗篇之描述:西周宣王时有一个侯爵的韩国,其封地在梁山,国君为韩侯。身为周王朝卿士的姞蹶父,其人步履矫健、非常勇武有力,周宣王就任命他为特使而出使各国。因此,当时周王朝的各个诸侯国没有蹶父不到之地,但他认为,在所有诸侯国中当数韩国最称乐土。蹶父有个女儿(韩姞)已经长大成人了,故他为女儿选择宜嫁之所时,就选定了韩国。于是,在周宣王四年(前824)时,韩侯用百辆大车前来蹶父乡里(南燕)迎娶韩姞,其场面非常壮观。蹶父嫁女后,还从姞姓南燕国派师动众,协助韩侯扩大建筑韩国梁山的都城,两家的关系十分融洽。再按四川内江《吉氏族谱》之说,后来蹶父全家也迁居于韩国梁山,其后就“改姞为吉”了。
    综上所述,今陕西韩城一带是古代中华吉氏的发源地,“姞改为吉”的时间大约在西周末——汉代前。


作者:吉家林 (2008/8/31 12:25:00)   回复此贴
  回复:古代的中华吉氏 第 2 楼


    5、上古姞姓雍国所在地的吉氏
    1940年2月,在陕西扶风县任家村出土了35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其中有13件是伯吉父、吉父、善夫吉父所制作的,现简介如下:
    “伯吉父盂”1件,现藏地不明;
    “伯吉父鼎”1件,鼎上有“唯十又二月初吉,伯吉父作毅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现藏陕西周原博物馆;
    “吉父鼎”1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善夫吉父鬲”6件,鬲上有“善夫吉父作京姬尊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2件、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1件、河南博物院1件、首都博物馆1件、另一件藏地不明;
    “善夫吉父簠”1件,现藏地不明;
    “善夫吉父鼎”1件,现藏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善夫吉父盂”1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善夫吉父믈”1件,原藏国民党元老程潜处,现藏湖南博物院。
    此后,在陕西扶风县还出土了青铜器“善夫吉父缶霝”2件,上有“善夫吉父作缶霝,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
    由此可见,伯吉父、吉父、善夫吉父都是西周晚期时居住在陕西扶风的吉氏族人,在此三人中,伯吉父当为老大,而“善夫”即“膳夫”,是官职,善(膳)夫吉父当系周王室的膳食总管(御厨)。陕西扶风是上古姞姓雍国所在地,按史书文献之说,这个姞姓雍国在尧舜时已东迁至河南了。而在陕西扶风发掘出西周晚期青铜器的事实则说明了,确有部分姞姓雍氏族人仍留居于雍地,且其后裔在西周晚期时也已“改姞为吉”了。
    综上所述,今陕西扶风一带也是古代中华吉氏的发源地,“姞改为吉”的时间当在西周晚期。

作者:吉家林 (2008/8/31 13:21:11)   回复此贴
  回复:古代的中华吉氏 第 3 楼


    四、源自西周“兮甲吉甫子孙”的中华冯翊吉氏

    1、兮甲吉甫其人其事
    据经史、方志、谱牒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在西周晚期时出了个重大历史人物——兮甲吉甫(前853—前775),他的乡里在楚地房陵(今湖北房县),从楚风以“兮”为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全称“兮甲吉甫”或“兮伯吉父”。
    在西周宣王时(前827—前782),兮甲吉甫担任周王朝“师尹”(相当于宰相)之官职,故史书文献中通常称其为“周尹吉甫”或“尹吉甫”。吉甫公文武双全,既是驱逐严允(原作“玁狁”)、安定成周(洛阳)、中兴周室的名臣,还是“兮甲盘”的制作者和《诗经》的作者之一。吉甫公享年78岁,其墓葬在今湖北十堰青峰(或说在山西平遥、河北南皮等地)。
    “兮甲盘”是吉甫公铸于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的一件青铜器,宋代出土,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兮甲盘”内有铭文13行、133字,记述了吉甫公征伐严允获胜而受周天子赏赐,以及他从成周(洛阳)至南淮夷征收贡赋的经历。严允是西周时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迁居至焦获后,进攻到泾水北岸,迫近周王朝都城。周宣王五年时,吉甫公奉王命率军驱逐严允,逐之于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而归。今译“兮甲盘”铭文之意如下:
    周宣王五年三月月晦庚寅日,宣王最初下令讨伐严允,逐之去太原。兮甲吉甫遵从王命,克敌执俘,凯旋归来,宣王赏赐兮甲吉甫四匹良马,一辆軥车。宣王又命令兮甲吉甫东去成周掌政执法,责令四方交纳粮赋。至于南淮夷、淮夷,原向我周朝交纳贡赋的农人,不得欠缴其贡帛和粮赋,他们的来往与经商不得扰乱地方和市肆,若胆敢违反周王的法令,则予以刑罚、征讨。特提请我周朝的各地诸侯、百姓注意,在从事商贸时要在规定的市肆进行,不得到荒蛮偏僻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则,也要给予处罚。兮伯吉父特此作盘记载。其眉寿(年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吉世芳译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中的《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大雅•江汉》、《小雅•六月》、《小雅•都人士》等诗篇,被专家学者一致确认是吉甫公所作。由于吉甫公是唯一可查考的《诗经》作者,因而被誉为“中华诗祖”。

    2、兮甲吉甫的两个儿子
    兮甲吉甫晚年时写了一首《诗经•小雅•都人士》的诗,其中有数句为:“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今译其意为:“我怀念那些京都人士啊,戴在耳上的宝石亮晶晶。特别是那位君子的乖儿女,谓尹谓吉我心知肚明。我有多日没见到他们啊,愁肠百结我不得安宁。”对于这首诗中的“彼君子女,谓之尹吉”二句,历代学者多有歧解。其实这二句乃是吉甫公的自我表白,向世人反映了他的两个儿子“以尹以吉为氏”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按相关谱牒和文献资料之说,兮甲吉甫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儿子:长子名瑄,字伯奇,是吉甫公前妻所生的儿子(庶出);次子名球(一作求),字伯邽(一作伯邦),是吉甫公后妻所生的儿子(嫡出)。伯奇乃吉甫公长子,却为何是庶出呢?原来吉甫公与前妻是自由恋爱而私自结婚的,在西周礼乐宗法社会中,这种结合不被世人认可,其所生子女就被称为“庶出”了。后来吉甫公的父母又为其娶了后妻来抵制前妻,这个后妻就被认定为正妻、嫡妻,其所生子女就被称为“嫡出”了。
    按相关谱牒文献资料和唐代韩愈、宋代黄庭坚等大家之说,伯奇虽事后母至孝,却因后母屡进谗言而被逐于野,自伤而作千古孝悌之歌——《履霜操》琴曲。吉甫公长期见不到自己的长子,心中忧思,故而写出“我不见兮,我心苑结”的诗句。
    按一些《吉氏族谱》和《尹氏族谱》之记载,吉甫公的庶系子孙以王父之字“吉”为氏;吉甫公的嫡系子孙以王父之官职“尹”为氏。这就是说,兮甲吉甫的后代不再是“兮氏”了,其长子伯奇及其后裔成为吉氏,其次子伯邽(伯邦)及其后裔成为尹氏。正因如此,吉甫公才写出“彼君子女,谓之尹吉”的诗句。


作者:吉家林 (2008/8/31 13:22:40)   回复此贴
  回复:古代的中华吉氏 第 4 楼


    3、中华吉氏“宗于吉甫、派演冯翊”的依据
    按相关谱牒文献资料记述,兮甲吉甫的长子伯奇秉性淳朴,为人至孝,却因后母屡进谗言而被逐于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伯奇公居冯翊后庄敬自强,孝行弥笃,尊其父吉甫公之字“吉”为氏,其后裔乃形成冯翊吉氏。因此,伯奇公乃古代中华冯翊吉氏的开基祖,冯翊吉氏各分支族人均为其苗裔。
    冯翊是西汉的一个郡,在汉唐时期,冯翊郡是吉氏的郡望。按《辞海》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左冯翊郡,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左冯翊置,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渭河以北地区。
    历代经史、文献、碑刻和各地吉氏族谱中均有吉氏“宗于吉甫、派演冯翊”的相关记载,现择要编录如下:
    [唐]河南洛阳出土了唐垂拱三年(687)刻《唐骑都尉宣义郎冯翊吉怀恽君墓志铭碑》和先天年(712)刻《唐司勋郎中吉浑公墓志铭碑》。按此二碑碑文所记,河南洛阳吉怀恽和吉浑这二支洛阳吉氏的祖籍都是冯翊。按《吉浑公墓志铭碑》之说:“昔伯鯈丕承黄轩(轩辕黄帝),渊迪遐羡;洎元妃诞配后稷,载定厥宗,既而维岳降神,克生尹甫(西周尹兮甲吉甫),为周之翰,颂声无穷,于是峻极之气深,神明之滋远,异人闻生于后代。”
    [唐]林宝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撰有《元和姓纂》一书,书中记述:“吉氏,一云周卿士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汉有汉中太守吉恪。”
    [北宋]陈彭年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奉诏修订了《大宋重修广韵》一书,书中记述:“吉下云姓,出冯翊,尹吉甫之后。”
    [南宋]绍兴四年(1134),时任谏议大夫、值国史馆编修的吉与忠公修辑了民间最早的一部《吉氏族谱》。该《吉氏族谱》的“题辞”中记述:“吉氏系出周卿士尹吉甫,子孙以字为氏。”吉与忠公还修辑了《吉氏大宗世系图》,确定吉甫公为吉氏鼻祖,其子吉瑄(字伯奇)为冯翊吉氏开基祖。
    [南宋]王应麟《玉海•姓氏急救篇》和郑樵《通志•氏族略》二书中均记述:“吉氏,尹吉甫之后。”
    [元]至治二年(1322),淮东道宣慰使吉天英等为其父亲吉祥公树立了一块“追封吉祥碑”。该碑现立于山西汾西县县城东门外,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碑文所记,吉祥公卒葬二十五年后,于元延祐三年(1316)被追封为“冯翊郡侯”。
    [元]至正十六年(1356),福建绥南(今建宁)《吉氏族谱》的“冯翊谱牒始修序”中记述:“余吉氏,其先世肇自周尹吉甫,赞勷宣王中兴。诗曰:文武吉甫,万邦维宪,盖美其有功也。因功封有采邑,锡郡冯翊。其子以王父字为氏,厥后,子孙皆称吉姓,绳绳相继。”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氏族博考》一书中记述:“吉,冯翊,徵音(古代“五音”之一),周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氏。”
    [明]正德十二年(1517),江苏丹阳《云阳吉氏家乘》的“初修谱序”中记述:“吉氏始自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其后,《云阳吉氏家乘》的“四修谱序”中又说:“吉氏为尹吉甫后裔,考据典籍,以字称姓由来最古。”
    [明]万历五年(1577),江苏常州《吉氏宗谱》的“引言”中记述:“吉氏派传,轩(指轩辕黄帝)后望著周宣。”按该谱记述,常州吉氏“始迁祖”为吉衍,而吉衍公是冯翊吉氏大宗79世祖,乃吉与忠公的嫡子。
    [明]崇祯二年(1629),江苏泰州延令环溪《吉氏族谱》的“统宗世谱序”中记述:“粤考吾家之姓,起于周尹吉甫,后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作者:吉家林 (2008/8/31 13:24:12)   回复此贴
  回复:古代的中华吉氏 第 5 楼


    [清]王相《百家姓考略》一书中说:“[吉] 徵音。冯翊郡。周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汉有吉平(吉本)。”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长乐(今五华)、永安(今紫金)《吉氏族谱》的“序言”中记述:“今我族之源,世谱所载,谓出自唐大历中官拜户部侍郎吉中孚公之裔。”今江西及两广吉氏,均奉中孚公为始迁祖,中孚公是西周吉甫公的62世裔孙。在广东紫金彭坊的吉氏老族谱中则载明:“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者,北伐有功,后以父字易姓,是鼻祖也。”
    [清]康熙五年(1666),江苏邗江(今江都)《吉氏族谱》的“吉氏源流序”中记述:“今考吉氏发祥,其初乃以国为姓,后复以王父字为姓者也。承承继继,递传至周有尹吉甫者,佐命中兴,倚为磐石,后子孙因念世功,复以王父字为姓,此吉氏一族所由起也。”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江苏宝应黄城沟《吉氏家乘》的“族谱渊源”中记述:“吾族本自周宣王时尹吉甫其人,取王父字为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湖南安化《吉氏宗谱》的“续修宗谱总序”中记述:“粤稽我族自周卿吉甫而后以字为姓,派演冯翊”。在该谱“远祖源流图”中则记述:“伯奇,甫子,居冯翊;事后母至孝,被谗放野;后尊王父字为氏,此吉所自始也。”在该谱“吉氏世系源流歌”中也记述:“粤自周卿尹吉甫,其子伯奇居冯翊,后尊王父字为氏,子孙世世乃姓吉。”
    [清]同治七年(1868),四川蓬溪(今重庆潼南)《吉氏族谱》“续修族谱序”中记述:“溯我祖赐姓始于周卿,衍于冯翊,其间人文蔚起,哲士挺生,而历代之孝子忠臣载在典籍班班可考。”
    [清]同治八年(1869),江西石城睦富《吉氏族谱》的“序言”中记述:“阅吉氏家乘,自兴周吉甫赞勷宣王盛业,其功绩之隆,于周、召(周公旦、召公奭)匹休焉。是以宣王嘉其功绩,锡郡冯翊,而子孙因以为氏。其由来不既可徵乎?故诗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清]光绪四年(1878),云南镇雄《吉氏家谱》的“序言”中记述:“周宣王时吉甫在朝为尹,文武全才,时玁狁(今作严允)部族多次侵袭周地,宣王命吉甫带兵讨伐,把玁狁赶到了北部地区,纪载篇章。”
    [清]光绪七年(1881),江苏金湖冯翊山居《吉氏家乘》的“族谱渊源”中记述:“忆吾族由周而来,自宣王时有尹吉甫焉,匡扶王室,克笃忠贞,功昭简册,载在诗篇(指《诗经》中的诗篇)。其生子讳伯奇,事亲至孝。一日母死,甫公复娶后母,生子曰伯邽,屡谮伯奇。甫公偏听后母之言,放伯奇于野,不得于亲。号泣自伤,无辜见逐,故作《履霜操》以歌之。”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记述:“吉氏望出冯翊。”
    [民国]八年(1919),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吉氏族谱》的“序言”中记述:“尹吉甫为周卿士,受封冯翊,其子伯奇尊王父字为姓,此吉所由始。”其“远祖源流考”中也记述:“远祖吉公讳舟,字济川,南楚辰溆(今湖南溆浦)籍,周卿士尹吉甫之远裔也,派演冯翊、望出洛阳。”
    [民国]八年(1919),海南崖州《吉氏族谱》的“谱原”中记述:“考祖宗之世系,追维我祖文武吉甫,固周室之忠臣,宣王之良佐也。六月出车,勋著长驱之效;万邦为宪,风推作诵之休。与尹氏共此来源,彼以氏(当为“官”)系,我以字姓。然尹氏之支流固不暇计,而我姓之枝叶大可考也。我先人周之吉伯奇者,操作履霜,周之孝子。”海南崖州乐东镜湖村《吉氏支谱》的“序言”中也记述:“忆自吉甫受姓,而冯翊实为肇基。”
    [民国]三十四年(1945)湖南临澧《吉氏家乘》的“序言”中记述:“粤稽吾姓,系始姬周,发源冯翊,为尹公吉甫之后,其子伯奇,以氏为姓。”
    综上所述,今陕西大荔一带(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渭河以北地区)是古代中华吉氏的发源地,中华冯翊吉氏的起源时间当在西周末年。

作者:吉家林 (2008/8/31 13:25:2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890.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