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源流 >> 浏览主题 版主:吉世芳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解读解疑:吉方\屈\曲\昌\吉 已阅:3679 / 回复:5(楼主)

解疑解读:         屈 曲 昌 吉

在出土的古代甲骨文中,有一个字符   (见上文及附图:“吉方”二字在历史地图及历史文献中的写法剪辑)。这个古老的甲骨文字符,笔划、笔势各有些小差异,但基本形体还是相同的。这个字符该怎么读,怎么解,专家学者们有各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一致认为,它是上古黄河中游一个地方氏族部落的名称。至于该字符应读何音、作何解释?则各有不同意见。
其一。以该字符之屈曲弯变颇多为由,而以“屈”字、“曲”字度之、读之,于是假借、衍生出“北屈”、“南屈”之称谓,并由此认定“屈、吉”是谐音假借之变,并由此认定吉县、吉州、吉昌“转声”来源于“屈”。现有吉县的一些文史资料,以及关于吉县的一些介绍文章,持此说。
其二。甲骨文专家郭沫若和陈梦家先生,也以“曲”字度之、读之、解之,并创造出“粬方”这个方国名称。该方国的地望,郭沫若先生认为在山西到内蒙古河套地区,陈梦家先生则认为,在太行山北部。
其三。刘鹗和孙治让先生,则以该字符之形态相似于“昌”字为由,以“昌”字度之、读之、释之,认定该方国的名称为“昌方”。还有人认为,因这一“昌”字,而演化出了相邻的禽昌、昌宁、平昌、昌原等同属“昌”系列地名,是这一地区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还断定只有这样一种解释才“符合后来地名演变实际”。
其四。马叙伦、王国维和丁山先生,则以“吉”字度之、读之、解之,认定该方国的名称为“吉方”,认为其地域在汾水之西、黄河之旁的山西吉州、吉县一带。
针对上述四种解读、解释,经全面评估,并对照历史文献记载及相关神话传说,本人认定第四种意见是正确的。其余三种意见,都存在明显的偏颇,孤立、片面地以字形、笔划相近为由,套用现代的某一个文字,去解读、解释远古的甲骨文字,且又脱离远古甲骨文时代的相关文献及传说,所以,都是不足采信的。这三种意见中的屈、吉“谐音假借”之说,虽从错辨转入了纠正,但却仍迷失了原甲骨文“吉”与“屈”的渊源关系。
对考古结果的辨定,有一个说法:考古新发现若脱离神话传说,则仅是发现了一个陌生世界;神话传说若无考古新发现以印证,则神话传说仍是荒诞的故事。我国的许多考古工作,都证实了这是真理。而与甲骨文字符“吉方”有关的历史文献及相关神话传说,大体有下列几种:
① 在西周的晋国,有一个“假虞灭虢”的历史故事,该故事的重要角色,就是著名的宝马“屈地良马”。这良马是稀世珍宝,晋献公万分舍不得送去贿赂虞君,但经大臣劝说送出后果然换得虞国准予借道,从而取得伐灭虞、虢的双重胜利,而宝马又回到晋献公手中,只是“马齿长矣”。这个屈地良马的“屈”,正是本文所述甲骨文字符的“谐音”假借字。在古代文字初创阶段,字型和读音都不十分稳定,存在各种谐音假借现象,有人以“屈”来“谐音”指称该方国,从而产生了地名“屈”,但后来人们又嫌“屈”含有屈曲、困逼等不吉祥的含义,所以,又转而采纳该字符原已具有的吉祥含义中的“吉”,从而又有了吉州、吉县、吉昌、吉山、佶北等地名。先前的南屈、北屈,就是后来的吉州、吉县一带。清乾隆《乡宁县志》载:乡宁“北至吉州六十里,通志以为北屈。县治北有屈家沟,旧志以为晋产良马地。”
②《左传•昭公四年》也记载有晋国多良马一事。而《左传•僖公二年》更记载了晋国的“屈”地所产之马为晋国之国宝。“屈”的位置,大致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西侧吉县的东北部。《辞海》也说,屈,“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吉县,盛产良马。”盛产良马的“屈”,正是上述甲骨文字符所指称的“吉方”。

作者:吉世芳 (2008/8/23 22:42:50)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解读解疑:吉方\屈\曲\昌\吉 第 1 楼

③ 我国古代最典型的神话传说是《山海经》,《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禹号,禹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为舟。番禹生騱仲,騱仲生吉光,吉光始以木为车。”帝俊即帝喾,《正义》帝王世纪云:帝喾,一作喾,一作俊。騱仲是古代善养骏马的能人,系黄帝之裔,“吉光”则是最先发明以木造车的氏族首领。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则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据此,吉光应为轩辕黄帝之后裔。其世系为:轩辕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高辛,帝喾高辛生禹号,禹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禹,番禹生騱仲,騱仲生“吉光”。按古代氏族部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说,这里的所谓“生”,并非直接的生育关系,而是古代氏族部落的统属或亲族关系。上述《山海经》及《史记》的两节记载表明,吉氏祖先是古代善养骏马的能人,并最先发明以木造车。
④ 在古籍中,“吉光”又被作为神兽之名。葛洪《抱朴子•对俗》云:“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瑞应图》曰:“腾黄神马,一名吉光。”《初学记•兽部马四》云:“腾黄者,神马也,或作吉黄。”《山海经》又说:“吉良、腾黄,一马而异名也”。这又从另一种角度说明了,吉光乃神马图腾。騱仲以驯养野马为良马而著名,吉光则善于驯练负重的神马,最先用木来造车,用神马驾车,驰骋在黄河流域。他们养的骏马,高大威武,劲疾无比,来似飙风,去如闪电,又被称为“吉光神马”。这个氏族部落,以“吉光”为“图腾”,也以“吉光”为部落名称,部落首领名字也就叫作“吉光”。
     ⑤ 按《姓源》之说,“吉方”之地的“吉光”部族之后裔,到商代之时已发展成为一个侯爵方国,名叫“吉国”,国人以“吉”为姓。后来,吉国被兼并,该国的吉氏后裔要么继续在原地作“遗民”居住,要么作“流民”流到其他地方去。到了隋代,这里是吉昌县,唐代改为吉乡县,金代又升为吉州,如今则是山西省的吉县;在吉县之北有吉山,再往北是永和县,在永和县东北35里处则有佶北山,这些地名都与吉国、吉姓有关联。
根据上述史籍记载及传说可知,吉氏是吉光骏马古氏族。在远古的中华大地、黄河之滨,在鲤鱼跳龙门的黄河壶口瀑布一带地区,有一个善于养马、驯马的氏族部落在生活、繁衍着。那个地方,现在是山西省吉县以北一带,直到黄河河套地区。在出土的古代甲骨文中,这个地域被指称为“吉方”,也就是吉地、吉国。该方国在商代武丁时期,曾多次与商发生战争,最后一战在中条山一带进行,该方国战败消亡后,国人以国为姓氏,迁徙居住于各地。故一些吉氏族谱有记载:族人原在吉地居住但被仇敌驱赶而迁徙于某地某地。
《潜夫论•志氏姓》云:黄帝十二姓之后,“姞氏之别,有阚、尹、蔡、光、鲁、断、密须氏”。按照有关历史文献及神话传说来分析,姞姓应为“吉光骏马古氏族”,即吉方氏族部落之后裔,而非“姞氏之别”有“吉光”。随着人类社会从采集、游猎型逐步向农耕、养殖型发展,社会形态也就逐步变为以母系为主的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从母姓;“姓者,女生也。”故吉字旁加女字,标志为姞姓。但母系社会发展为父系社会后,姞姓又去女字旁简化为吉氏。所以,吉氏的产生和生存、发展,与吉光骏马、吉方古部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与屈、曲、昌也有一定的关联。
(冯翊堂吉氏102世吉世芳 2008-8-21)
4813

作者:218.18.45.* (2008/8/23 22:44:13)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解读解疑:吉方\屈\曲\昌\吉 第 2 楼


                       关于“屈产良马”之说

    按《辞海》之说,“屈”为古邑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吉县北。
    这个“屈”字乃是从一个甲骨文字符(见附图一)中衍化而来。对于这个甲骨文字符,学者们均认为是山西的古地名,并将其解读为“屈、曲、昌、旨、吉”等。今按世芳先生之考证,实应解读为“吉方”,其地域在汾水之西、黄河之旁的山西吉州、吉县一带。由此可见,古代所谓的“屈地”其实就是“吉方”之地。
    “屈地”(即“吉方之地”)盛产良马,本人就收藏了一枚“屈产之良”的打马格钱,此钱乃系古钱币中之珍品(见附图二)。关于“屈产良马”之说,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传》之说使得《山海经》、《抱朴子》、《瑞应图》、《初学记》等文献中各种“吉光神马”的传说得到了史料的验证。由此可见,古老的“吉光部族”确实是生活在“吉方之地”,“吉方之地”确实是盛产良马的地方,“吉光一族”确实是古代驯养良马、以木造车并驯马拉车的最早发明者。

    (吉家林)


作者:吉建军 (2008/8/24 12:57:11)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解读解疑:吉方\屈\曲\昌\吉 第 3 楼


    附图一:
    此甲骨文字符原曾被解读为“屈、曲、昌、旨”等,今当解读为“吉方”。
插图:


作者:吉建军 (2008/8/24 12:58:32)   回复此贴
  回复:吉世芳解读解疑:吉方\屈\曲\昌\吉 第 4 楼


    附图二:
    珍希古钱币——打马格钱“屈产之良”
插图:


插图:


作者:吉建军 (2008/8/24 13:00:33)   回复此贴
  "s" 第 5 楼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

作者:nihaota (2022/8/29 10:23:3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265.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