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家谱源流】绍兴容山包氏宗谱(五)

    中华包氏网 2014年1月28日 包祖伟


绍兴容山包氏宗谱(五)

 

秉辉公迁居容山  乌台门二次兴衰

 

        约1750年(清雍正三年),包公第22代包秉辉从诸暨过漓渚迁绍兴容山,即容山始祖。

        容山村位于浙江绍兴福全以南5公里,这里依山傍水,环境十分幽雅,是鉴湖发源地之一。而且水陆通畅,向北直达绍城,向南是通向诸暨、金华的必经之路,因此是山区通向平原的战略要塞。整个村庄背靠两座大山,两条大溪分别从大山中间流出,左边一座大山呈元宝形,人称雌山,而右边一座大山山顶高耸,人称雄山。这雌雄两山隔溪相望,好似一对热恋中的情侣。

        相传春秋战国时,吴越争霸,越国为吴国所败,越王勾践在吴充质,忍辱负重,受尽折磨。越王闻吴王性于好色,为救越复国采取美人计,乃遣大夫范蠡寻找美女,在诸暨苎萝山下,寻得西施、郑旦二浣纱之女。经过精心调训后,西施为主使,郑旦为从女,从诸暨出发,经枫桥,过漓渚、棠棣、六峰,到容山。就在容山脚下,举行隆重洗礼仪式,重行整容施装,西施便显得更加秀丽,西施在容山整容后,从直埠下船,直埠长老前往送行,为祝愿西施此行吉祥如意,将直埠的“直”字改为“迪”字,故称迪埠。因此绍兴出偏门有“西有容山迪埠,北有州山项里”之说。越王句践三年的阶下囚生活,因西施美色,终得吴王信任,期满自吴归国。勾践采纳文种建议,“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得以报仇复国,打败夫差。容山因西施在此小憩整容,故将雄山改称容山。

        当年,秉辉公携子带妻从诸暨阮市来到绍兴容山豆雾尖山旁的毛婆溪,他就是容山包氏的‘始迁祖’。当时溪边只有毛姓老太一家居住,人称“毛婆”,人们遂将此地称为毛婆溪。

        包秉辉生二子,长子文咸,次子文欢,均种田为生。越至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秉辉的孙子包世锦(士锦)诞生,才使容山包氏得以兴旺发达。

        包世锦,字士锦,人称‘世锦公’,年轻时头脑活络,颇善经营,由农业向工商业发展,先是开设油车坊,将自己种植的油菜籽柞油,并收购附近农民的油菜籽,再将菜油出售。积累一定资金后,又先后开设米店、杂货铺,从而在村子西部形成了一条热闹的横街,并在横街建造‘乌台门’,与河沿头的‘大夫弟’靠背接壤,遥相呼应。

        包世锦共生永泗、瑞金、连三、清如四个儿子,长大后均有所建树,永泗经营油车作坊,瑞金经营杂货铺,连三开米店,清如从事农业。事业蒸蒸日上,就络续在横街中心地段建造走马楼。当时,楼房均用石峭墙作墙裙,上砌青砖,屋顶青瓦,松木地板,上层前面为走道、扶栏,整排雕花门窗,走道四围相通,中间三个石板道地以“之”字形布置,道地之间以台门相通,临街台门涂成黑色,颇具气势,被当地称为“乌台门”。

        容山包氏遂分为新、老两族,新族居乌台门,老族居毛婆溪。为加强房族管理,于1830年(清道光十年)请一秀才续写家谱,确定族谱为“馀承宗祖德,惟望子孙贤”。其意是要求下一代必须继承先祖包公清廉的美德,期望子子孙孙聪明贤慧。

        容山包氏宗谱为:敬、秉、文、士、永,馀、承、宗、祖、德,惟、望、子、孙、贤。

        敬字辈:敬美(一鄂),居诸暨东安包村,生子长秉奎,次秉辉。

        秉字辈:秉辉,居绍兴容山,生二子,长文咸,次文欢。

        文字辈:文咸生士锦(世锦),文欢生士光、士亮。

        士字辈:士锦居容山乌台门,生子四:永泗、瑞金、连三、清如;

        士光居容山毛婆溪,生子永水;

        士亮居容山毛婆溪,生子永木。

        永字辈:永泗居容山乌台门,生包馀祥、包馀康、包馀全、包馀昌;

        瑞金居容山乌台门,生包馀盛;

        连三居容山乌台门,生包馀吉;

        清如居容山乌台门,生包馀福;

        永水居容山毛婆溪,生子馀八;

        永木居容山毛婆溪,生子二,长馀九、次馀十。

        1862年(清咸丰十二年)8月,太平军破诸暨包村后,翻过古竹岭,经漓渚九板桥,到达容山。当时太平军血洗包村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百姓听说‘长毛’来了,全部都躲到了山里。而太平军由于攻打诸暨包村伤亡惨重,因此对包姓人恨之入骨,听说乌台门亦姓包,以为是诸暨包村一脉,遂对乌台门进行大肆烧杀,他们见不到人,就砸锅碗、砍家具,并将整个走马楼焚毁。(注:乌台门包氏后裔包祖恩至今还保留着一张被长毛砍过的大床)

       等到包家人回来,全傻了眼,一下子变成了居无定所,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此时乌台门包家一度败落。只好给别人打工、摇船、做道场度日,包馀盛则远走他乡,包馀祥只好带着妻子和才二岁的儿子外出逃难,因家园被毁,无以生计,只能给别人打工来养家糊口,生活十分贫困,到死时连做坟的石板也买不起,只能以薄棺草草埋葬。不过,据说正是这座建于容山下庙旁的泥坟,由于风水颇佳,才使乌台门包家再次兴起。

        使乌台门第二次中兴的乃是包承先及他的儿子们。包承先生于1860年(咸丰十年),小名长生,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跟随父亲打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小时一场麻疹无钱医治,遂成了一脸疙瘩,人称“麻子长生”。好在他忠厚老实,劳动勤恳,邻里颇有赞誉,媒人乃介绍绍兴柯桥项里村佘家岸头傅氏为妻,先后生育七个儿子。承先的儿子们通过经商办实业,先后将乌台门房屋重建或回购,除第四子宗元早夭外,宗友居第一天井,宗意、宗堂居第二天井,宗魁、宗顺居第三天井,宗信则居于容山上俞丈母娘家。真可谓是家道中兴,人丁兴旺。

        容山乌台门从被‘长毛’焚毁到恢复,前后达50余年,至民国初期再次中兴,1920年(民国九年),一日正是包承先六十大寿(59岁),拜寿贺礼之人络续不绝,屋内与天井全部摆满酒桌,鞭炮和鼓乐之声响彻四方,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哪知逾一月包承先跌倒昏迷,中风而死。子女们只好为其备办后事。

        承先棺木安葬于绍兴容山乌龟山旁的王半截,其墓规模宏大,有上下两个拜台,墓前并排设置三顶祀桌,左右各有一个石祀亭,下拜台面积比上拜台大一倍,全部用石板铺地,四周石凳石扶栏,占地约半亩,是容山最壮观的大墓。以后,乌龟山便成了包家人死后安葬的坟地。承先墓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当时不仅石头全部被拆走,去造大寨田,而且连棺木也被“红卫兵”拖出来,幸好被包家坟亲钱阿毛制止,棺木才得以保全。

        1998年清明前夕,由祖权、祖伟、祖敏发起,其孙辈们共同重立墓碑,上书“先考包公承先,先妣傅氏儒人合墓”,后又有祖权出资进行了修缮,成为了乌台门包氏后裔目前尚存的最早祖坟。

 


分享按钮>>【包氏家谱源流】绍兴容山包氏宗谱(四)
>>【包氏古代名人】历代包氏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