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氏家谱揭开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

    中华解氏网 2012年10月11日 玉溪新闻网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蒋跃 李梅 文/图)

始于明朝的解氏家谱

“文革”初期,掀起了一场“破四旧”运动,通海县河西镇解家营村委会解家营村的气氛有些凝重。在村里的一条主街道上,一本册子静静地躺着,路过的人根本就没有留意到它的存在。一名十多岁的少年从远处走来,这本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蹲下去捡起来,翻开一看,惊呆了,原来这是他们解氏家族的家谱。少年将册子带回了家,藏在箱子里,没有对任何人提起,包括他的父母,这一藏就是四十年。

捡到家谱的少年叫解保锦,时光荏苒,如今少年变成了老人,但他依旧把那本家谱当成宝。从一个袋子里,解保锦拿出了珍藏的家谱,家谱卷成了卷,用手慢慢将它展开,封面上“解氏鉴宗”这几个用毛笔写成的字就呈现出来。这本鉴宗修于清道光年间,记载了迁到通海解家营的解氏始祖到十九世孙的资料,以及一些支系的移居情况。

捧起《解氏鉴宗》轻轻翻阅,只见鉴宗用毛笔字记载,竖排,虽经过漫长岁月,鉴宗的纸张已经发黄,但册子上的毛笔字依然非常清晰地记录着解氏家族几百年的传承历程。

随着解氏家族的繁衍,鉴宗也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在“文革”遭到浩劫时,被解保锦无意中捡到,并保存了下来。

家谱中的历史钩沉

解保锦珍藏的《解氏鉴宗》首页上便是《解氏家谱序》,这篇由解氏迁云南始祖解守写于明朝永乐十一年的序,揭开了解氏家族自江南迁徙云南的故事。

根据《解氏家谱序》记载,通海解家营解姓原籍南京应天府句容县仁信乡二堡铺北泽村,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丁卯六月,因明朝初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有人指句容御史台隶张成为胡党,张成又转诬与胡维庸同是官僚的解氏先祖解子玉为胡党,朝廷不查实情,依张成所奏,将解族田土四十余顷尽废,男女二十七口流发云南,丁壮者充军八名,十五岁以下孩童及妇女随营。到云南后编入临安卫所属通海县戍守。

由于各种原因,到滇的人中只有解本刚、解全、解守三人传后,为到滇的一世祖,解守为解本刚、解全的侄儿。

解守自幼聪颖好学,于洪武元年充点句容县儒学生员,后由县令孙纬经保授本学训导,随即又召考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伯祖解子玉被诬谪,一同流放云南。解守到通海戍边数年后,朝廷下诏在军队中选拔博学之士,解守以军中通经博士被推举赴京参加考试。解守到南京二司考试均中试,一生共三次点翰林,到南京后又得以返回故乡句容,并写诗赠与族人子弟。

解守在翰林院为庶吉士时,遇“靖难之役”兵至,燕王朱棣起兵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夺取皇位,为永乐皇帝。永乐帝欲重用解守,但他谢绝了,因此被贬为江西袁州府学训导。后听说建文皇帝逃亡于云南,解守一臣不事二君,于是辞去官职,到云南武定寻及旧主建文,侍奉左右。

明朝初期,通海、河西一带地处边疆,朝廷派军队屯边戍守,士风未开,解守追随建文帝数年之后,奉建文帝的旨意,回到河西隐居教学。解守回到河西后,“广教化以育人才,邑中名士多出其门”,以教书育人终其身,为传播儒学作出了不懈努力。

明清时期的《临安府志》、《河西县志》均为解守作传,清雍正云南巡抚杨名时还为《河西县志·解守传》作序,并撰联“去国从亡,地下天边依旧主。读书乐道,山高水长是先生。”清乾隆二十五年,河西县令萧思睿为让世人铭记其功绩,谕解姓族人立解守神道碑,上书“明忠臣解公讳守神道碑”,并载有解守生平仕宦。此神道碑至今依然屹立解家营村头。

后人五次重修家谱

解氏后人对于家谱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家谱记载着整个家族的历史,整个家族的繁衍生息。自明洪武年间至今的600多年中,解氏后人对家谱进行了五次重修,并最终形成了2009年版的《解氏家谱》。

清道光年间所修《解氏鉴宗》记载的是解氏家族从一世祖到十九世孙的资料,2009年所修《解氏家谱》记载到了解氏家族第二十四世孙的资料。

更难能可贵的是,最新的《解氏家谱》在解氏先祖遗留下来的几个支系零星家谱的基础上,通过查家庙碑记、墓碑记,访老者,以及到南京句容寻根等方式,丰富了家谱的内容,使它成为自解氏始祖解全、解本刚及解守入滇600余年来第一本总括各支系源流繁衍的综合性家谱。

最新的《解氏家谱》编委会主任解宝孝说,这本《解氏家谱》将解氏村民手中留有的一些先祖的牌匾、先人遗像及先人的遗物进行拍照,并编入家谱,完善了家谱内容,为探索解家营解氏源流及其分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解氏子孙追溯先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分享按钮>>解氏跨越600年千里寻根记
>>解氏字辈排行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