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义门裘氏千年记事(二) 明(1271—1368) 洪武廿三年(1390),裘昌甫因私造油车、绑缚差人,充军营州右屯卫,病重.长子代役。 永乐年间(1403——1424)第九世孙惟中(行海五),建煮茗窝、建阁楼,藏典藉,设家塾,延师教子。 永乐十二年(1414),瘟疫蔓延,粮行闭市。裘惟中乐善好施,一面平籴平粜粮食,为乡里排忧解难,一面放粮赈灾。 永乐十七年(1419)第九世孙裘简(行潭七)和第十世孙裘瞻(行江八、任布政司吏)续修敦叙堂的《崇仁义门裘氏宗谱》(二)。 宣德年间(1426——1435),第十世孙裘济(行祥四、字守温、号松涛),乐善好施,乡里推为万石长。其间与弟汝(行祥八、字守良)、治(行祥十三、字守俭)协力献地(长十丈余、阔二丈八尺)给学宫。知县许公为此在学宫立“尚义碑”。正统六年(1441)筑室数十楹,名“翠筠楼”,作会骚人墨客、贞人奇士之所。正统十三年(1448)编纂敦睦堂的第一部《崇仁义门裘氏宗谱》。 宣德二年(1427),由睇(行江廿六)建东镇庙,供陈灵济侯。由江十三派建北镇庙,也供陈灵济侯。陈灵济侯名陈贤,南宋人,嘉定年间治理钱塘江有功,尊为水神。裘时献以“耆老”循例进京朝觐,上疏陈灵济侯捍潮济漕有功,旨敕封太尉建庙。南镇庙建庙时间失传,由澄四祖派修葺,供张明王——潮神,以镇火灾。 景泰六年(1455),第十世孙裘孚(行江一)续修敦叙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三)。 是年饥荒,道途饿殍藉藉。裘炯(行江十六)赈饥散粟万斤,济活人无数。载县志。同年,裘汪(行祥十九)也散粟千余斤。 是年,第十一世孙裘松、裘竹、裘治三人拿走在崇仁珍藏近三百年的一道圣旨——宋高宗敕封裘永昂为左宣教郎的诏书,迁居永康。最终,这道圣旨毁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 正德三年(1508),瘟疫蔓延。裘芜(行兼七、号菊圃)捐粟八千斤,救济灾民。特授七品散官,事载县志。 正德十六年(1521),第十一世孙裘镜、裘锦等续修敦睦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二)。 嘉靖元年(1522),第十三世孙裘芝(字德馨,岁贡,任长汀教官)续修敦叙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四)。 嘉靖二十年(1541),第十三世孙裘汝勤(名凤翔,号岐岡)三任迁海门少尹署真州事。赈饥茺、开运河、通商贾,海人始甦,功迹卓著.首辅李春芳为此撰《荣奖腾歌序》,并赠“泽被真州”匾额一块. 嘉靖中期(1545-1551),御史仕濂在亭山创建曜文亭,亭高三层.后几经修缮,清乾隆七年(1742)亭增至五层.嘉庆十八年至十九年(1813-1814)修缮曜文亭时,裘世福虔送奎星尊神于亭上.我镇文风以是日起。 嘉靖三十一年(1552),进士、广西道监察御史裘仕濂,巡按河南。公务繁忙,积劳成疾,一卧不起,卒于河南察院。僚属好友念其忠贞孝义,无不哀悼,泣如雨下。柩过常州,士庶恸哭.途经州县,都设祭坛于道右,祭章不下千百。葬于寺前坂太师岭。 隆庆二年至万历六年(1568——1578),第十四世孙裘仕通(号狮庵,邑庠生)历时十年续修敦叙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五)告成。狮庵谱钞本二册现存北京图书馆。 万历元年至二十一年(1573——1593),第十三世孙裘世愍在灾年捐谷两万斤,赈济饥民。并为首建造伟镇庙(原名“檀越”),供英济侯、灵济侯两神。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裘体乾扩修。 崇祯十二年(1639)在西镇庙前置西鼎。崇祯十四年(1641)在五庙前置东鼎。清嘉庆年间铸铁增高至丈,重千斤,载以石台,为村之重器。二鼎均有铭文。 崇祯十四年(1641),岁凶,粮价猛涨。裘文原出谷平抑粮价,让饥民买到平价粮食。 崇祯十六年(1643),裘自滨(江西派,官通判)来嵊访好友知县邓藩锡和裘向曙(号介庵)。裘自滨将锦轴题志授予裘向曙。第二年,向曙赴任江苏淮阳。时值明末,几经战火,锦轴题志丝毫无损。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向曙之子光璐带回嵊县,传璞庵、耐园保管,历传一门四代,共115年。清乾隆廿三年(1758),《锦轴题志》交族挨房轮管。1949年送交嵊县文管会。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