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诩

    中华虞氏网 2012年9月19日 万家姓


虞 诩:(公元?~137年),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今河南省鹿邑西北)。著名东汉大臣。虞诩十二岁已能读《尚书》。父母早死,他孝养祖母。祖母死后,才出任太尉李修府郎中。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羌、胡攻掠凉州。汉廷为专力北御鲜卑、匈奴,欲弃凉州,被虞诩谏阻。因他反对外戚,大将军邓涉拟放弃凉州,并提出安抚凉州,抵抗西羌之策,得到大尉李修的采纳。虞诩曾任朝歌县令。虞诩用计谋派人打入土匪内部,了解土匪出没和行动情况,一举歼灭了以宁济为首盘根错节的土匪集团,平定了匪患。虞诩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朝歌变民为乱,他任朝歌县令,用计将之平定。西羌侵犯武都,当时执政的邓太后认为他有将帅之略,升为武都郡长,让他负责抗击西羌。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羌族复起兵大败汉军。虞诩前往武都赴任,途中被羌兵阻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崤谷。虞诩诈称固守待援,诩即停军不进,扬言已派人往朝廷请增兵,等增兵到再出发。羌军得此消息,便分散到附近各县劫掠,虞诩因其兵散立即日夜兼程挺进,第一天就奔驰了一百余里,令吏士每人各作两个炉灶,第二日各做四个炉灶,以后每日倍增,羌军尾追,见其每日增炉灶,疑已增兵,不敢攻击。有人问虞诩:“昔孙膑减少炉灶而您却增加炉灶,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以防备出意外,而您却令行二百里,这是什么缘故?”虞诩答道:“羌军多,我兵少,慢行则易被彼追及,速进则彼难于预测。羌军见我炉灶日增,必误为郡兵来迎。兵多行速,羌军必惊而不敢追。孙膑示弱以诱敌,我今示强以退敌,这是因彼此形势不同之故。”乘羌兵松懈,通过险隘。沿途虚张声势,逐日增灶,羌兵以为汉军增多,不敢紧追。至赤亭(今甘肃成县),遇羌兵万余围攻。他令先发小弩示弱,诱羌兵急攻,再以强弩射击,使二十弩共射一人,所发必中。羌兵惧怕,汉军乘机出城反击,斩杀甚众。虞诩料羌兵必退,遣军设伏于退路过河处,乘其半渡袭击,羌兵大败溃散。随后,招还流民,开拓漕渡,借粮济贫,安定了武都郡(今甘肃武都)。虞诩到达武都郡时兵不满三千,而羌军有万余,已围攻赤亭数十天了。诩便下令,不准用强看,只用小弓,羌军以为守城部队弓箭力弱,便集众猛攻。诩便使用二十张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军大惊,急行撤退。诩因令兵出城奋击,杀伤羌军很多。次日,诩令其全军从东门出从北门入,入城后改换服装照样出入,如此转了几次。羌军以为守城军如此之多,更为恐惊。虞诩料羌军将退,便暗中派遣五百余人到浅水处设伏,拒住羌军退路。羌军果撤退,诩令前后夹击,大破之,杀伤俘虏甚多。羌军由是败散,窜逃到益州,无力再来侵拢。为巩固防御阵地以保卫郡民的安全,虞诩根据各种地势,构筑碉堡城寨一百八十座,并招还流亡在外的难民,对贫民则加以赈济;虞诩还亲自率领将士勘察河川,发动群众开凿水道,仅是节省运费每年多达四千余万钱。诩初上任时,谷米每石一千钱,食盐每石八千钱,居人只有一万三千户。经过他三年治理,谷米每石减至八十钱,食盐每石减少至八十钱,居民户数增至四万余户,人民安居乐业。从虞诩退羌军的智计看,可见运用兵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孙膑退军减少炉灶是向敌示弱,使其以为齐军怯战逃亡,以诱敌追击,在预先埋伏好的阵地以歼之。而虞诩兵少,羌军兵多,要越过敌人的拦阻,只能设法使其分散,而在急行军前进时,便反孙膑之法而行之,即增加炉灶使羌军疑其增军而不敢追击。显然,孙膑减灶是诱敌追击,而虞诩增灶是为慑敌,情况各异,目的不同,办法也就相反。如果虞诩死啃兵书,也学孙膑减灶,那就倒霉了,除非是傻瓜才会这么干。虞诩令守城军全部出出入入,是向敌示其军之众,使敌发生错觉而不敢久留。虞诩对敌的整体战术上,基本是用弱而示强之法。但在局部战术中,虞诩也用强而示弱之法,即先用小弓使敌误其箭力弱以诱敌攻城,而用强弩射之,使敌惊恐。虞诩用兵能随机应变,可以说是善于用兵者。虞诩为官,屡忤权贵,数遭刑罚,曾官至尚书令。汉永和初年逝世。
 


分享按钮>>虞 初
>>虞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