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霍氏歷史痕迹與文化遺產

    中华霍氏网 2012年9月18日 万家姓


(一)廣東霍氏先民鑄造了輝煌歷史
霍姓人入粵最早是霍龍的祖父。《廣東郡志》載:“公元前221年間,有霍氏後人名霍龍,字靈陽,為了避秦始皇時的戰亂,其祖父自吳入越,匿居龍川太乙山岩,龍川相傳有龍穿山而出得名。霍龍匿隱於太乙山岩内,遇到異人,授以金液還生丹,教以秘精黃白導引之術,遇瘴濟人,傳播中原文化。後來功成仙去,名傳於世,龍川太乙山便以霍名山。”霍龍的事蹟有載于《遊名山記》、《啟蒙石記》、《郡誌》、《邑誌》、《廣東通誌》等。
華夏大地共有四座“霍山”,唯廣東的霍山真正以人名山,那是值得霍姓人引以為榮的。兩千多年後今日的廣東龍川霍山,仍留下美麗動聽的故事和處處仙跡,現今巳辟為重要旅遊景點。山不在高,有仙側名。神奇美麗的霍山歡迎您們!歡迎您們前往一睹仙容!
廣東霍氏,宋代入粵的始遷祖,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大約有十多位。他們從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代,但同一路線入粵,都是先前遷居于三楚或江浙一帶,再由江西翻越大庾嶺進入粵北南雄珠璣巷,稍待片時再南下南海各鄉村。南徙歷史原由為因走避北方戰亂者的居多,亦有個別南下為官、經商等。他們及其子孫在廣東紮下根基,歷經數百年的休養生息,日久他鄉即故鄉,所有入粵霍姓都逐漸蕃衍成為當地旺族,令其他姓氏不得不刮目相看。
由於廣東歷來所遭受戰亂的摧殘相對比北方少,使霍姓人有一個長期安定的發展機會,特別是明代中後期,霍姓在南海一帶人口急劇發展,經濟上領先其他姓氏。另一方面,霍姓人在朝上任官者眾多,形成了霍氏南海士大夫集團,他們恃勢力和財力使田產迅速擴充,很快便發展成為嶺南名門望族。據統計,當時人口過萬的霍姓大家族就有十多個,由大族再分支到外地開村的、並建有宗祠能獨立祭祀的小宗族也不下四十多個。
木本水源,慎宗追遠是人之常情。先民們別井離鄉,不遠萬里來到這南蠻之方開天闢地,有朝一日漸露麟角,自不然建廟供奉神靈,祈求風調雨順,築祠奉祀先祖,敬宗睦族。所以明代的廣東,霍姓人大興土木,紛紛大建廟宇祠堂,故民間流傳有“南海廟順德祠”的說法。單單佛山霍氏就曾建有大小宗祠五十座,石頭霍氏曾建有大小宗祠四十八座,上元霍氏曾建有大小宗祠二十多座,還有其他霍族的祠堂就不計其數。儘管歷經數百年的戰火洗劫和滄桑臣變,尤其是經過上世紀六十年代那黑可白、白可黑、一切都被扭曲的的酷劫之後,霍氏先民們所創造的文化遺產倖存的仍然不少。特別是廣東南海石頭霍氏宗祠明代建築群,不論其建築規模、保存完好程度,還是其建築設計、建築藝術,或是其石雕、磚雕、灰雕、木雕藝術等都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覌止。編者足跡几乎遍及全國各地,以建築專業角度看,屬明代以前的宗祠建築,象石頭霍氏宗祠的規模在其他地方實在難見。石頭霍氏大宗祠巳在1998年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不信?請君忙裏偷閑,前往一睹其英姿,廣東霍氏兄弟熱誠盼望您的光臨!
下面分別介紹廣東霍氏歷史痕跡與文化遺產,資源共享。

(二)神奇美麗的霍山

霍山,在中國的版圖上一共有四座,一在山西霍州市東南之霍太山、太岳山,又稱霍嶽。一在安徽霍山縣南之天柱山。一在浙江杭州西北隅。一是廣東龍川東北之太乙山,相傳秦時有霍龍者居此而以人名山。
霍山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屬於典形丹霞地貌風景區。特色是:丹崖、奇岩、秀石、碧泉、雲影、藥香。霍山以三組峰巒組成一個整體,氣勢磅礡,奇峰突起,峭石崢嶸,百態千姿,景色秀麗。方圓僅七百里,有峰三百七十二、二十七岩、十三奇石、十一泉池、八大洞府等名勝,皆鬼斧神工非假人力。著名景點有船頭覌日、玉麟玩月、酒瓮淩雲、雄獅吼龍、橫岩傲霧、一線曙光、礱衣接佛、七井仙泉、沙僧拜夀,鐵拐李挑葫蘆等,有仙側名。
霍山獅子峰下有太乙岩,相傳是當年霍龍匿隱煉丹之處(1993年,當地政府在太乙岩內複建靈山佛寺,内供釋迦佛),岩深約20米,寬約37米,洞內還保存有煉丹爐的痕跡,内有一眼泉井,霍龍曾用此井泉煉仙丹。你若把耳貼近井沿,仿佛聽到大海巨浪的咆哮之聲,相傳把谷糠放進井內,谷糠居然在相距數百里外的褔建海邊流出。洞外有煉丹時燒柴留下的大量炭渣,堆積在岩口坡下,岩口象獅子張開的嘴巴,面向東南吸收日月精華。洞口有對聯曰:
“山勢壓龍川形在地影在天怪石嵯峨可是神山海上;
洞門開獅口冬不寒夏不署靈岩清靜居然仙境人間。”
“霍山雲影”奇覌,有詩云:“山影在天如有雨,雲光如水似非晴。山因欲雨偏生影,影滿天邊不是云。”據當地居民說,每當霍山上空出現一堆一堆彩雲,其形態象霍山的山峰一樣時,第二天必定風雨來臨,準確無誤。
霍山是一座文化名山,秦代中原人霍龍自吳南下,避亂隱居於此,結廬講學,傳播中原文化,煉丹濟世。後人為紀念他,將此山命名為“霍山”。因此,吸引了歷代名人、墨客、王公朝臣、高僧老道慕名登霍山者,不可勝數。霍山不僅記錄了環境的變遷、文化的積澱,而且銘刻着中國近代革命歷史。
霍山上有座山峰很像一個倒置的酒甕,自古以來,人們都稱他為酒甕石,你看此峰,霍山中一座參天之高、聳入雲端的山峰,附近的龍川、興寧、五華、紫金、梅縣、和平等縣皆可眺見,其高莫測。如果你來時遇上陰雨天就只能看到縷縷雲霧遮掩住大半截酒甕。如果你有雅興,沿着小徑,可攀上山峰的半腰,恐
怕要花上大半天時間。
相傳在山峰下,即酒甕的口部,有一眼泉水從甕內緩緩流出,傳說其泉水有酒香味,當時霍龍是取此酒水來煉成“金液還生丹”的。在酒泉相鄰不遠處,還有一個小洞穴,傳說唐代會昌中,有米從穴出,可供十餘人食用。後來有僧人覚得洞口太細而流出的米不多,於是拿鑿想把洞口鑿寬,可得到更多的白米,可是經此一鑿,結果,出米洞从此便再無有白米流出來了。等於把一个“貪”字弄成個“貧”字。
傳說歸傳說,酒甕依舊在。清初诗人屈大均游霍山有詩曰:
酒甕峰頭石,
涓涓出醴泉。
願同鯨吸者,
長傍白雲眠。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游霍山有詩曰:
霍山佳氣繞蔥蘢,
勢壓循州第一峰。
石徑面塵隨雨掃,
洞門無鎖借雲封。
船頭昔日仙曾渡,
甕裏當年酒更濃,
捷步登臨開眼界,
江南秀色映瞳瞳。
著名仙道呂洞賓亦留詩曰:
七千七百七十丈,
丈丈藤蘿勢入天。
未必展來空似翅,
不妨開去也成蓮。
月將河漢分岩轉,
僧與龍蛇共窟眠。
直是畫工須擱筆,
況無名畫可流傳。
人們若臨其境,便可看到船頭峰,勢若天船,稍有霧則見雲煙在下,峰露石尖,隱見天表,疑是大舶在海島中,雲氣往來,山如鼓枻搖動,真乃天下之奇覌。有詩云:
危危抱膝坐船頭,
百粵河山一望收。
有客登臨探月窟,
幾人臥起看雲浮。
因緣好證三生約,
風景關懷七月秋。
惟有乘槎張博望,
不辭險巇鑿空遊。
《注:本来有许多照片的,因不懂粘贴,失礼!待續》

 


分享按钮>>霍氏家訓
>>霍字地名探源及望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