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考证

    中华樊氏网 2012年9月14日 万家姓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A.源流考略
  第一部份 辞海、字典有关樊氏记述。
  1、《康熙字典》
  樊国名[诗大雅]生仲山甫[毛传]仲山甫,樊侯也。又地名[左传隐十一年]王(周桓王)取田于郑,而与郑人以温、原、絺、樊……又姓[姓苑]仲山甫之后,因国为氏
  2、《辞海·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上海新华印刷厂1982年8月第2次印刷)
  樊古邑名。一名阳樊。春秋周畿内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周桓王取郑田,“而与郑人苏忿生(周司寇)之田:温、原、絺、樊……。”
  该辞海1989年版:⑥姓
  3、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清嘉庆十五年上海商务印书局出版)
  樊 篱也,笼也,又姓。
  4、《中国姓氏辞典》
  樊周太王子虞仲之孙周卿士,食采于樊,因邑命氏,今河南省阳樊是也。周有樊穆仲(諡号),字山甫,樊仲皮、樊济并其后也。
  樊氏姬姓,周太文王之子虞仲之孙仲山甫,周宣王卿士,食采于樊,因邑命氏。又商人七族有樊氏。仲尼弟子有樊迟,鲁人,盖其后也。《汉》樊哙,沛人,刘邦部将。
  5、南阳姓氏大观(南阳民俗文化丛书之二,惠琳、李仁瑞主编,1999。11第1版)
  樊 郡号 上党、南阳
  姓源 ①出自子姓。据《左传》载:商汤后裔,在殷商中朝,形成了陶、施、繁、锖、樊、饥、终葵等七大族,称为“殷民七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建立卫国,孔子弟子樊迟即为其后。②出自姬姓。以邑命氏。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周文王之子虞仲之支孙仲山甫,食采于樊邑(今河南济源市),称之樊侯,其后有樊氏。
  周代樊迟和樊侯(姬姓仲山甫)代表着两个系统。
  第二部分 史籍、古书资料关于樊姓氏族的记载
  1、《史记》
  周本纪第四·宣王(白话史记,台湾白话史记编辑委员会,己未正月,即1979年)
  “宣王丧失了在南方与姜戎交战的军队以后,就在太原点阅人民。仲山甫谏道:‘人民是不可以轻易点阅的’。宣王不听,还是去点阅人民。”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孔子说:‘在我门下求过学而道艺精通的弟子,算来也有七十七人。’樊须,字叫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舞阳侯樊哙,是秦泗水郡沛邑人,…樊哙以相国之位带兵攻击卢绾,打败燕丞相抵于蓟南。…孝惠六年(前189)樊哙卒,谥号为武侯。”
  2、《路史·后记》(转引自《戚城》,李文颖、田聚常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3。)
  昆吾氏是夏族的一支,为帝颛顼之后裔。据《路史·后记》载,颛顼娶腾氏女录(假借字,本为女字旁)为妻,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卷章生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子曰樊,封于昆吾。夏中康六年,因昆吾氏有功于王室,中康封昆吾氏为伯,建侯国于昆吾。故昆吾是国(侯国)名,是族名,也是地名。是夏王朝最有实力的侯国。
  3、《左传》
  定公四年,“分康叔(周武王弟名封)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今大名北)以南及圃田(今中牟西)之北竟。取有阎之土(今洛阳以北)以供王职,取于相土(契之孙)之东都(古商丘,今濮阳),以会王之东蒐。冉季(周司空)授土,陶叔(周司徒)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殷京畿地,首在今淇县,称卫)。(与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吴静安撰)
  樊氏,昆吾也,为己姓。见郑语。大戴礼帝系姓。
  4、《大戴礼·帝系第六十三》:“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帝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史记》作‘卷章’)。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第一个叫樊,这是昆吾的始祖’)。”
 5、《国语·郑语·史伯论兴衰》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其后皆为公侯伯。祝融…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则商灭之矣。
  6、《论语集注卷六·先进第十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请学为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7、《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此天子,生仲山甫。”
  《毛传》:“仲山甫,樊侯也。”
  《传》:仲山甫,樊侯。樊国,侯爵,(周)东都畿内诸侯,入为天子卿士者也。
  《周语》称樊仲山甫,又称樊穆仲,仲山甫字,穆仲谥。
  8、关于昆吾的记载
  《史记·殷本记第三》:“汤武王开始征伐诸侯,首先是葛伯,他不来祭祀,於是就先攻打他。”“这个时候,夏桀行为苛虐,荒淫无道,而诸侯之一的昆吾氏又作乱,汤于是起兵,统领诸侯去攻打他。伊尹随从着商汤,商汤自己拿着兵器斧头去攻打昆吾。”
  《诗经·商颂·长发》:“武王(商汤)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随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朱熹《集传》说:“言一本生三蘖,本是夏桀,蘖则韦也、顾也、昆吾也,皆桀之党也。郑氏云:韦彭姓,顾、昆吾,己姓。”诠释:韦在今河南滑县东,顾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北,昆吾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今之学者认为:韦在今郑州市内,顾在河滨沁水附近(或荥阳,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语)。
  9、姓氏世系图
  《史记·五帝本记第一》载:
  ①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
  ②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只有十四个。
  ③从黄帝到舜、禹,都同一姓,只是改了国号,以显扬各人的美德。所以黄帝为有熊氏,帝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帝禹为夏后氏,而以氏为分别,姓姒。契为商,姓子,弃为周,姓姬。
  ④帝颛顼高阳,是黄帝的孙儿,也就是昌意的儿子。帝颛顼的儿子名叫穷蝉。
  ⑤从前,高阳氏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叫他们做‘八恺’。高辛氏有八个好儿子,当时人们称之为‘八元’。世世代代都能继续前人的善行,不曾损毁过他们的令誉。到了尧的时代,尧没有能任用他们。
  ⑥商朝的先祖姓子,名字叫契,最初封于商。
  ⑦《周本纪第四》:周的始祖后稷名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叫做姜嫄,姜嫄是帝喾的正妃。帝尧说:“弃,老百姓以前常不得饱食,你做后稷(农师),播植百谷,使百姓免于几馁。”就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的地方,以原有的官名‘后稷’做为称号,另以姬做为姓,成了侯国。
  “(后稷的)后人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废去农官)。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炸间。”
  按《史记》记载绘制世系图表(附后):
  夏代禹—桀历十四代(加寒浞之乱按十五代),十七帝,471年,代均31年。
  商代成汤—纣王历十六代,三十帝(计入太丁为三十一帝),约555年。其中八代兄传弟,甚而再四者,再由少门传于下代,代均35年。
  周代武王—赧王历三十二代,三十八王,790年,代均25年。(不窋约为后稷十四代孙,现有<史记>版本遗失十二代人的记述)
  从黄帝算起,樊仲山甫约为四十一世,为周太文王十三代孙。
  从黄帝算起,樊迟约为五十六世;从帝颛顼的玄孙樊(氏)算起,约为五十世。
  10、《孔门弟子研究》(齐鲁书社出版,李启谦著,1988年7月第1版)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春秋末鲁国人(亦说齐国人)。生于公元前515(有前505年一说)。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配享(孔庙)从祀。唐封樊伯(郜伯),北宋封益都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称先贤樊子。
11、河南省清丰县樊堡村《樊氏族谱》:
  始祖须字子迟,受业杏台,少孔子三十六岁。…生于周敬王丙戌(五年,前515年)年,八十五岁卒。
  (转引)世系图考叙曰:我先祖诞自轩辕,代有明德,历夏、商、周。
  第三部份 关于昆吾的所在地域
  要明了昆吾(樊氏)所居地域,须先明确初封康叔建卫之地域。卫初封之地域,《左传》载明,不一一引述。其南界于今河南中牟—虎牢关—黄河以北;西界于今河南温县、济源、太行山东麓至安阳以北;北界于今河北大名、清河一线;东与齐接界,为聊城、荷泽一带。东南与鲁隔曹、宋(今商丘)。初都殷墟(今淇县),后筑曹城(楚丘附近,滑县南二十里‘白马城’),又迁楚丘(滑县),再迁帝丘(濮阳西南)。
  一、文献记载
  1、《禹贡》(转引自《戚城》)载:“兖州之域夏时为昆吾。”《辞海》云:(兖州)古‘九州’之一。《书·禹贡》:“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济、河间曰兖州”。《职方》:“河东曰兖州”。济水指古济水,自荥阳北东北流至山东利津入海,河指古黄河,自武陟东北流,经滑县、浚县间,至沧县入海,不再繁叙。
  2、《后汉书·郡国》:“濮阳古昆吾国,春秋时曰濮。”
  3、《方舆纪要》:“帝丘,夏为昆吾氏所居。”
  4、《水经注》:(濮阳)“故卫地,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曲阜东)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帝尧)火正(火官)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
  5、《大戴礼·帝系第六十三》:“昆吾者,卫氏也(注,氏:世本皆作‘是’,指周时居卫)。”
  二、历史事实
  1、帝丘(今濮阳市)在初封卫国地域之内,周成王分殷民七族给康叔建立卫(侯国),正如分殷民六族给伯禽建立鲁(侯国,山东曲阜),分怀姓九宗(夏遗殷民)给唐叔封于夏墟(山西襄汾一带)建立唐(侯国)一样,如《尚书·周书》所言:“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宅尔宅,畋尔田”,皆为以民因地而治的建置。故夏代昆吾即商(殷)民樊氏居地在卫地帝丘(今濮阳市)。
  2、隋唐时,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六年在濮阳置昆吾县。抗日战争期间,为粉碎日寇的分割封锁,曾将濮阳划分为昆吾、尚和、濮阳三个县(引自《戚城》)。
  3、卫地蒲邑(今长垣县)有杏台。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初出为前497年),前后在卫居住十年,最后由卫返鲁。十年期间,孔子设台,讲学授徒,故有杏台。今长垣(春秋卫地蒲邑,其西南二十里为卫地匡)县城东北十里学堂岗是古杏台,迄今尚有孔子塑象。孔子曾在卫遭蒲、匡之难。子路治蒲(邑宰)三年,‘有三善,蒲人德焉。’并结缨迂难于卫。今长垣县城里有子路塑象。
  第四部份 樊氏起源结语
  一、周宣(姬静)是周文王(姬昌)的十一代孙,虞仲的十二代孙,时间相差约300年。周宣王(前827—782)的卿士仲山甫(也有称樊仲山甫者)是‘周太王之子虞仲之孙’属误记,也不可能是其曾孙,只能是(十二代)‘裔孙’。
  二、仲山甫,姬姓,周东都(今洛阳)畿内诸侯,入侍宣王而封于樊邑(阳樊,今河南济源市,恰在东都畿内,亦在瑕丘县之西南),称樊侯。先有樊邑而封于樊邑,其后以邑命氏(其后有樊氏)。
  三、‘樊,子姓,商汤后裔’是由‘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其中有樊氏)建立卫国’、‘契为商,姓子氏’引申而来,未见史实根据。
  四、樊,己姓,是帝颛顼八子之一卷章的曾长孙,即颛顼的玄孙,封于昆吾(地名)。夏中康(夏启之子)六年,因昆吾氏(樊氏)有功于夏朝,被封为夏伯,建侯国于昆吾,故称昆吾。是夏朝最有实力的侯国。商汤攻灭昆吾和夏朝,以名(樊)为氏,樊氏部族成为夏遗商(殷)民。周灭商,樊氏又成为周朝卫国之民,周“使帅其宗氏(不改变其氏族原组织体系)”。故商、周两代再无‘昆吾’的名称出现。
  五、樊迟是夏遗商(殷)民樊氏后裔。
  樊迟是齐人、鲁人、卫人无从考定,齐、鲁、卫均为殷商核心地域(2003年济南大辛庄发现殷代甲骨文),其人,周初为商奄、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春秋时为其后裔。齐、鲁、卫地域相连,距周初五百年,后裔移居异地是正常社会现象。樊迟‘受业杏台’,曲阜有杏台,今长垣(春秋卫地)县也有古杏台。樊迟少孔子三十六岁(亦说少四十六岁),孔子时年55至68岁,樊迟时年18至30岁,从学孔子,‘受业杏台’。为七十二贤之一。樊迟为夏遗殷民樊氏后裔,也是帝颛顼后裔,概为樊氏第五十代人。
  第五部份 樊氏世系
  一、帝颛顼后裔己姓樊氏世系
  1、帝颛顼—卷章—吴回—陆终—樊
  2、樊……樊迟(二至四十九)待考
  3.樊迟、樊哙至今有完整宗(族)谱。
  樊氏自始祖至今四千年矣。
  关于樊至樊迟的世系考求,有较大难度。首先,帝颛顼的玄孙樊和夏禹、契的孙子太康、相土为同世人,当十文籍尚在萌芽发育阶段,非天下大事,史籍不可能显现。樊若只是帝颛顼的玄孙封于昆吾,而不是有功于夏王室封为夏伯,建立侯国,怕也著史籍。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的十四人,也不是都显名字。其次,昆吾是夏最强大的侯国,最忠实的同盟部族,与夏桀同灭,殷商不会用其首领参政,无地位,无名人。再次,正如郑史伯论兴衰十所言:(周)“王弃高明昭显”,只用姬姓人,“周衰其将至矣。”就是说,夏遗殷民在周代同样没有显要人物。最后,濮阳地区处于黄河河道变迁、洪水泛滥区,古迹少存,考古工作难度也大。其寄希望于将来。
  三、姬姓樊仲甫氏世系
  目前只知道樊仲皮、樊济为其后,其馀待考。
  注 樊城最早记载是陈寿<三国志>
  《三国志·蜀志·卷六》:(献帝)“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帅军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悳(音德,直心谓悳)。
  樊城,西魏置县。
  南阳,西周申侯封地,春秋楚宛邑,秦置南阳郡,设宛县,隋改南阳县。秦汉时辖地较大,元以后为南阳府,舞阳属之。
 


分享按钮>>全国樊氏宗谱名细表(不全)(上海图书馆收藏)
>>樊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