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高氏宗祠(图)

    中华高氏网 2012年2月10日 高氏家族


   高氏远祖直溯上古炎帝神农氏。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其后姜尚(或据其先祖伯夷之封地吕称吕尚),也就是民间所称姜太公,助周伐纣有功,封于齐国。六传至文公,文公生公子高,其孙奚为齐国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齐桓公命其以祖父名字为姓,于是有高氏。

  《郡望百家姓》云:“高氏望出渤海郡”。渤海为西汉时置郡,在今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以后汉有高洪任渤海太守,子孙蕃衍,成为望族故云。《广韵》云“望出渤海、渔阳(战国时燕始置郡,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辽东(战国时燕设郡,秦汉沿袭,相当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地区)、广陵(东汉时置郡,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河南(汉代置郡,相当今河南洛阳市一带)”,表明高氏自渤海湾向国内各地的发展。到汉代,高氏已是国内常见姓氏之一。

  历史上高氏名人众多,如:东魏渤海蓓(今河北景县)人高欢 (496—547),掌魏兵权,称大丞相,执东魏 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追尊高欢为神武帝,传六主二十八年。高潁 (?一607),隋渤海蓓人,一名敏,隋文帝时任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先后推荐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为将相。开皇五年(585)请颁布输籍法。灭陈时任元帅长史,主持军事。炀帝时任太常卿。高季辅,名冯,以孝闻。唐贞观初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数上书言得失。唐太宗赐钟乳一剂,日:“卿进药石之言,朕以药石相报”。高仙芝,唐大将,因功累升安西副都护、安西节度使。安禄山叛乱时,以副元帅出征。高适(700—765),盛唐诗人,字达夫,善写边塞诗,诗风沉雄深厚,人将他与同时的诗人岑参并称“高岑”。高骈(?一887),唐末幽州(今北京西南) 人,世代为禁军将领,屡次率兵驻防西南,僖宗时任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

  晋江高氏始祖高钢(844—936),号一清,原属渤海支派,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黄巢之乱,中原百姓相率流移奔徙。时高纲跟随王审知人闽,先寓潮阳,继抵漳浦。后至福州,卜居福州怀安,地日凤冈,始历务农,暇读诗书,得闽王王审知奏举,累迁从政郎,致仕于家,子孙繁衍。人称其聚族处日“高洋宅”。 高钢历传五世至高壁,字德润,官正议大夫,后周显德四年 (957)知平海军,官于漳泉,因御海寇而殉难,赐葬于晋江陶冶山 (今磁灶),赐谥文忠,二子镔,镒,墓庐以守,迁居安平,是为安平早期五大姓(高、洪、安、叶、李)之一。高镔、高镒及其子孙,一门历十三世,簪缨蝉联,宋代48科取中58名进士,有“三代七登科”、“父子同金榜”的佳话,可谓占尽风骚。其中最出名的是七世高惠连。

  高惠连(973—1068),字元溥,“幼警敏,博学无倦,与师友议论精快,晰理分明,人服其敏”。北宋咸平二年(999)中进士,由宣教郎、桂州学教授屡迁至朝奉大夫知泉州等职,在泉州曾迁州学于育材坊,以避水潦。后又迁升至巡抚、御史、兵部侍郎摄掌尚书等职,封渤海郡开国侯,赐紫衣金鱼袋。年至八十恳辞乞归,特授兵部尚书。卒年96岁。其子桂,官吉州佥判;女良,适吕惠卿。高惠连卒后,宰相王安石为撰墓志铭,赞其“名巨清白”,“后人仰怀,勋业赫赫”。高氏后人于安海镇内鹦哥山(永高山)一侧立祠祀之,又于安海东洋桥头筑造龙兴塔,供奉高惠连塑像于内。高姓在安海成为望族,相传大儒朱熹曾赠联日:“后周忠节第,有宋尚书门。”为题堂名日“有继堂”。泉郡周太守赠联日:“著姓冠巨族,人文甲一邦。”泉守王十朋赞叹日:“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门。”

  高氏一族自迁安平以后,子孙蕃衍,往外地为官或避乱、谋生者甚众。元末世乱,十七世高山号积篑,迁居安溪积德乡新康里(现今大坪),传衍子孙上下十三房,清乾隆年问又大批迁居台北一带聚族而居。明朝有高宪、高正迁粤,开基丰、揭、潮、普等地。现高氏在闽南分布除安海而外,还有:安溪大坪、高坪,同安高浦、刘五店,泉州潘山,石狮永宁、龙穴,南安埕边、锦墩,晋江高坑、许坑、湖内等乡,此外,还散居闽、粤、浙、台、港、澳以及菲、新、马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廿余万之多。各派裔孙从事士农工商,各显才华,贤才辈出,后先辉映。著名的如:

  高义(1879—1942),字子馥,原名大扁,祖自安溪迁台北。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霸占台湾,引发台湾民众激烈反抗。高义与赖乾、简大狮等组织义勇军抗击日本占领军,数年血战,后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抢船内渡,不料遭漳州知府曹本璋搜捕,简大狮被捕转送台湾,被日本占领军斩首。高义遂同赖乾等在安溪长泰边界建立反清武装,后受抚。辛亥革命后与革命党合作,光复泉属各县,积功至师长、少将参议。弥留之际,有“不见台湾收复,深以为憾”之言。

  高选锋(1856—1944),字稚英,祖自安溪迁台北。光绪十二年(1886)考取台北府学秀才,台湾将割让日本,选锋与台湾诸人士上书清廷,请罢割让台湾之议,日本侵台后,加入抗日义军,历三年之久。义军失败,日据当局诱其接受台湾总督府委任,答应给予全台鸦片、烟酒专卖牌照,选锋断然拒绝,并放弃在台产业,举家内渡,寓居厦门。光绪二十八年(1902)参加乡试,中式举人。民国初年被选为福建省议员,欲委为安溪县知事,坚辞不就,以乐育英才及地方公益为事。

  高承烈(1904—1953),晋江安海人,少年随父旅居菲律宾,青年时代回国读书,就读上海暨南大学,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赴苏留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伍修权、陈绍禹同班。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担任共青团支部负责人,与党中央代表周恩来、瞿秋白有过交往。1930年回国,翌年受第三国际派遣,南渡菲律宾任共产国际远东工作站联络员。担任马尼拉《新闻日报》总编辑,进行抗日宣传,积极参与领导爱国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选派一批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日寇占领菲律宾,四出搜捕承烈未得。1945年菲律宾光复,《新闻日报》复刊,承烈仍任主编,1953年在马尼拉失踪,数天后,尸体在甲米地海滩被发现,死因不明。

  高铭网(1892—1958),晋江安海人,14岁入安海雅颂轩学习南音,经名师指点和潜心苦练,精通南音指谱、曲艺及各种乐器,名传一方。1929年应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之聘,往任该社教授,培养不少南音英才,在菲律宾南音界被尊为“一代宗师”。 1955年回安海定居,继续从事南音传艺、研究和创作。1956年当选为晋江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著作有《南音指谱全集》。

  高作揖(】906—1988),晋江安海人,早年渡菲律宾谋生,抗日战争期间,在怡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怡朗华侨抗日救亡会”,创办《民族斗争》周刊,先后输送会员20多人回国参加抗日活动。1955年回国,历任安海侨联主席,晋江县侨联副主席、主席,晋江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务。 安海高氏自北宋庆历年间即建有文忠公祠堂,祀其五世祖高堕。明洪武至正德间肇建高家祠堂于鹦哥山之侧。明崇祯年间祠堂废圮,祠地被人侵占,族人联名告官得以断还。复于崇祯十三年(1640)戮力重建,祀号镒三公,为合族大宗。明末清 }刀•安平城毁于兵火,高氏祠堂亦遭毁坏。至康熙_一十九年 (1690年),族人共谋兴复,于康熙三十年落成.迎主安祀.嗣后经历数次重修。1950年,祠堂被征为公产,设安海商会于其中。此后,高氏祭祀停顿40余年,至1992年终得讨回祖祠,重建一新。

  现台北高氏宗亲计有15万人之多,多系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安溪大坪往台高氏传裔。其先祖抵台后,由淡水登岸,沿台北周围的北投、景美、木栅、新店、深坑、坪林等地定居开发。经历多年刻苦经营,生活得以安定,各房派为慎终追远,购置田地兴建祠堂,崇祀自人闽一世祖高钢至八世祖高惠连,及肇基安海和开台各房派祖先。编修《安平高氏族谱》,亦沿用高氏大宗自三十一世起据五行相生之理创制的字行:“培钟派标烶,墀铭泉树炳,堂锦洙机煊”。

  1990年,台北高氏宗亲会首次组团返安溪大坪寻根,受到大坪宗亲热情接待。回台后,积极筹捐资金,复建大坪祖祠。他们在考察安海宗祠时,见祠宇已面目全非,仅存后落。回台后,由台湾知名人士高玉树先生致函泉州市政府,要求收回祖祠旧址进行重建。经政府同意,以补偿方式办理归还。1996年开始筹集资金,主体工程计费100万元人民币,由台北高氏诸宗亲认捐,余者费用由大陆高氏宗亲筹措。两地宗亲携手协力,进展十分顺利。台北市高氏宗亲会理事长高锦煌任宗祠重建委员会主席,带头捐献巨资,为重建宗祠事数十次奔波两岸。安海高火炽先生任执行主任,认真负责工程设计施工,使重建的高氏宗祠优雅壮观,气势不凡。

  高氏宗祠在繁华的五里街中段建有一座古式的山门,双披式顶,燕尾高耸,脊梁堆塑彩色剪瓷花鸟,檐下装饰朱漆彩绘鎏金木雕牌楼,黑漆牌匾上书“渤海传芳”四个金字。

  进山门不远,就看到祠堂前的石埕,埕角竖立两根上部装着木斗的三四丈高的旗杆,耸立半空,成为特出的标志。埕前立一堵山字形琉璃瓦顶照墙,白石墙身上嵌着雕镌诗、画和“敦宗睦祖”四个金字的青石堵,正中嵌一个朱红石材镌出的“福”字。

  祠堂比前埕高出三级台阶,五开间两落,坐北向南,开三通大门。廊前四根白石圆柱一字并列,木雕牌楼装点得金碧辉煌。中门门首石匾镌隶书“高氏宗祠”,是台湾原“总统府,,资政、“国统会”副主任委员高玉树先生题写。门联:“后周忠节第,有宋尚书门。”采用前贤朱熹的题词。祠堂门墙以雕刻故事人物的石件构筑。廊头对看堵则镌刻诗文。石雕的内容如“文王聘太公”、 “太公返西歧”、“高怀德扶宋”、“高宠挑铁滑车”等故事,均与高氏历史人物有关,诗篇皆采用古代高氏诗人的佳作。

  祠内布置庄重典雅,门厅挂着台湾知名人士高铭辉题写的 “源远流长”,台湾统一集团总裁高清愿题写的“宗绪永昌”匾额。

  两庑刊刻“安平高氏历代字行”、“祖训”及嵌着建祠捐资万元以上人士的影雕像,其中台湾宗亲捐资万元以上的有39名。祠堂厅堂比天井高三级,高旷爽朗。16根镌刻联对的石柱森然挺立,颇有气势。厅内用24堵朱漆鎏金雕花笼扇隔出安放神主的寝殿,寝殿前横楣正中高挂着朱红立匾,上题“有继堂”,两旁挂着“文忠”、“兵部尚书”、“文魁”、“武魁”、“进士:等诸多匾牌,琳琅满目,展示着安平高氏荣耀的历史,并启迪两岸族裔弘扬先德以增宗族荣光。


分享按钮>>江西南昌县幽兰古塘燕村直系图(三)
>>江西泽州刘大大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