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房山水峪明清古村落

    中华臧氏网 2012年8月10日 万家姓


探访房山水峪明清古村落
 曾组建女子中幡队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近日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村里遗存的100余套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文物普查队发现。

  布局

  扣在群山中的一口锅

  沿108国道驱车80公里进入南窖乡地界,在这里下国道往南开约七八公里,便出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村落——水峪村。

  近日,水峪村村主任王庆生带着记者爬上村子东侧的山坡,村子依山而建,“就像扣在群山中的一口锅。”王庆生介绍说,锅边上“贴”满了青瓦灰墙的民居,两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就建在东西两侧的山坡上。

  据王庆生介绍,水峪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据说最早来这里的是刘氏和臧氏人,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过来的。后来,大槐树的杨姓和王姓人也跟着来到了水峪,现在已成为村里最大的两个姓氏。

  保存

  几代人努力的成果

  水峪村老村里目前只有十几户人家。王庆生说,以前村民都住在老村,鼎盛时期有2000多人,一个院子要挤几户人。现在很多人外出打工了,还有不少村民搬到交通更方便的山下居住。

  王庆生介绍,水峪村有100余套600余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大都保存完好。“这是全村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抗战年代,日本人也曾来过水峪,烧了一座老宅子,后来是全村人拼命扑火,其他房子才躲过灭顶之灾。”

  现在,水峪村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整体保护。在文物部门的认可下,村里准备申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并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已经毁坏的龙神庙等古建筑复原。

  探访

  最气派大院中的住户

  四进三十六间房的杨家大院,是水峪村里最气派的宅子。记者看到,宽大的院门有石鼓把守,门上是三根分别刻有“福”、“禄”、“寿”的椽子。

  二进院内,86岁的杨万选老人正在擦窗子。老人先用布轻轻地掸掉窗上的浮土,再把布缠在手指上,蘸了水伸进窗格间,仔细地擦拭着木雕。老人裹着布的手指在雕龙画凤间游走。“这都是祖上留下的宝贝啊!”老人嘴里念叨着。

  建这所宅院的是乾隆年间的一个富商,“用了三十名石匠,三年时间盖起来的。”相传这些石料和青砖全是用骆驼和马从山里拉过来的。

  老两口厮守73年

  干完活,杨万选带记者来到二进院西侧的一间房子内,这是他和老伴王氏的住处。房子约20平方米,四面斑驳的墙壁,糊着厚厚窗户纸的窗子并不能透进多少光线,屋里唯一的光源是一盏20瓦的灯泡,散发出昏黄的灯光。屋内烟味、药味和发霉的味道混杂在一起。

  一通大炕占据了屋里三分之一的面积,92岁的王氏正躺在炕上休息。杨万选在炕头坐下,掖了掖老伴的被子,又蹲下来看看火烧得旺不旺。

  炕前的炉坑连着一个灶台,杨万选拎了茶壶放在上面,“给你们烧点水。”杨万选说,这种结构的炕现在已很难见到,是老宅子留下的。“得掏炉坑了。”老人喊来侄子,用铁钩将盖在炉坑上的木板掀开,人钻进去,只露出半个脑袋。“哟,来客人啦!”听见响动,王氏慢慢扶着炕头坐起来,招呼杨万选拿糖给记者吃。

  杨万选站起来扶着墙走到桌边,桌上摆着四个高30厘米左右的瓷瓶,圆肚阔口,绘有青花。他小心地打开瓶盖,抓出一把糖捧给记者,又盖上瓶盖,拿了布仔细擦着瓷瓶,“这是她的嫁妆,有人出4000元买我们没答应,要留给重孙子呢!”“我比他大六岁,结婚的时候他13(岁),我19(岁)!”王氏指着床头两口樟木箱说,“里面都是我的嫁妆。”回忆起73年前结婚时的场景,王氏很是兴奋,“我可是坐着大花轿被抬进门的!”老人说着脸上泛出一阵红晕,“那会儿他可俊了!”

  现在杨家大院里还住着四家,都是上岁数的老人。“我们老了,不愿动了,把老房子看好就得了。”杨万选说。

 


分享按钮>>持刀歹徒毒打女工 病弱老板和老父合力擒住
>>三胞胎兄弟同年同月同日娶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