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提交者:准备开战 加贴在 历史杂谈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96-0-1.html• 鲍叔牙(?~公元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官至宰相,以知人善交著称。关于他的籍贯,史书上一般认为他是安徽人,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颍上今安徽地名!不过,最近考证发现,鲍叔牙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姓苑》载: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谁采邑于鲍邑?《中国地名大辞典》载:“鲍山,……下有鲍城。为齐叔牙食采处,上有叔牙台。”因以采邑地为氏,故叔牙姓前加氏为鲍叔牙。《中国万氏溯源》也载:“夏禹之后鲍叔,因仕齐食邑鲍邑而得氏。”从以上文言古籍中就可确定,鲍叔牙是新泰人而且他就是新泰鲍氏的先祖。这与《姓苑》说的“杞公子”是不矛盾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关于鲍叔牙所在年代,以及鲍叔牙出生的时间,史书上并无记载。但可以从他在齐过做官的时间推算出他所在的年代。《史记.管晏》:“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85年,说明鲍叔牙在公元前685年已经在齐国做官了,此时正是杞迁缘陵(公元前681年)以前,其籍贯应是在新泰。《新泰市志》中介绍鲍叔牙“祖籍鲍庄(今汶南办事处鲍庄)”。据了解三国时期的鲍氏也是鲍叔牙的后裔。 鲍叔牙的后裔分布 据调查:山东新泰市大约有鲍氏后人千人以上,截止2000年底泰安市泰山区也有鲍氏后人245人,泰安市其它各县市区也均有鲍氏后人居住。从现有所掌握的材料中可以得知,新泰市汶南镇鲍庄的鲍氏是春秋时已有鲍氏,但是岱岳区山口镇新庄的鲍氏,相传是唐代末年迁入的。除新泰鲍氏后人在千人以上外,肥城市的鲍氏后人也比较多。《鲍氏族谱》中记载:肥城市老城镇鲍家庄鲍氏,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的。另外,《鲍氏族谱》中还记载了:新泰市谷里乡鲍家泉的鲍氏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1年)从本乡南王庄迁入的。而肥城市老城镇鲍屯的鲍氏是明代崇祯年间本镇鲍庄迁入的。肥城市仪阳乡南鲍鲍氏相传是明代末迁入的。肥城市安临站乡前贺庄鲍氏相传清康熙年间迁入的。泰山区大津口乡豹家沟鲍氏传清雍正年间迁入的。 新泰是鲍氏泰山郡望的聚集区 新泰的鲍氏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特别是在古代,任何一地的鲍氏都没有新泰鲍氏有那么深的文化底蕴,其实新泰也是鲍氏泰山郡望的聚集区,那么什么是“郡望”哪?所谓“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发源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同一姓氏不可能居住在同一地方。这些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这样就有了郡望。在过去民间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的府第上,往往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冠以一定的名号,如“陇西李氏”、“彭城刘氏”、“汝南周氏”等。这就是郡望堂号,在我国的流传非常的广泛。最著名的例子如《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两家的婚姻,因为张生出身于西洛,不是海内望族,就无法与博陵崔氏这样的著名郡望相匹配,因此才会有崔莺莺之母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加以反对。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才使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郡望演变成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了。而鲍姓因为有鲍叔牙这样的名贤开基,在得姓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他们的子孙扩散到“上党、泰山、东海、河南”等地。历史上,鲍姓形成了上党(今属山西)、泰山(今山东泰安)、东海(今山东郯城)、河南(今河南洛阳)等郡望。作为鲍氏泰山郡望的形成是与以鲍信为首的名门相连的,而鲍信是泰山郡平阳人,所以新泰是泰山鲍氏的聚集区。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2163284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