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千古谜团

    中华酆氏网 2012年4月6日 酆氏家族


   最近细查了历代汉族皇室的姓氏源流,拨开层层表象的迷雾,我看到了一个从古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真相。这个真相是什么呢?就是历代汉族皇室基本都是轩辕黄帝的后裔,我们是炎黄子孙,况且炎帝还是黄帝的兄长,为什么炎帝的后裔成为“天子”就屈指可数呢?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众所周知,三皇是伏羲、神农和轩辕(黄帝);五帝是颛顼、帝喾、尧、舜、禹,而这五帝都是皇帝的后裔。

  相传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父亲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

  帝喾姓公孙别殷,子。(公元前2480~前2345)名喾(一名夋),号高辛氏,是黄帝曾孙,青阳玄嚣孙子,父亲叫蟜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其母陈酆氏之女。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高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亳(bó)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105岁。

  我国最早的朝代夏商周,夏朝是大禹之子启建立的,大禹和祝融、舜是颛顼后裔中最重要的三个族群,启当然是黄帝名符其实的后裔;商朝是契的后裔成汤建立的,周朝是后稷的后裔周文王建立的,而契和后稷、尧是帝喾后裔中最重要的三个族群,契和后稷当然是黄帝正宗嫡传的后裔。

  秦朝的皇室为“赢”姓,赢姓始祖为帝颛顼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并将本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姚女生有两个儿子,其小儿子叫若木。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故秦朝皇室当之为愧是黄帝后裔。

  汉朝是刘邦建立的,刘姓始祖为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可见,刘邦即是尧的后裔,必是黄帝后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刘备不必说了,他和刘邦一样。

  相传,上古颛顼皇帝有个名为吴回的儿子,在帝喾时任火正,其子陆终娶鬼方之女嬇为妻,生子6人,其中第5子名安,在大禹时因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一带),后代便以曹为姓。至周武王时,又把弟弟振铎封在曹,称曹叔,而把曹安的后代曹挟移封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战国时,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又过了数年,曹叔振铎的曹国亡于宋,其后代中也有人姓曹。可见曹操是颛顼子孙,当然就是黄帝后裔。

   根据唐宋时期有关谱牒和史籍的概括,孙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支主干。1、 姬姓卫国孙氏。卫国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篡》卷4“孙”姓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孙”中的“孙”为姓氏,称孙武仲,于是卫国孙氏产生。 2、 芈姓楚国孙氏。 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自称是中原高阳氏的后裔。高阳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黄联盟中的重要首领:颛顼。据司马迁《史记》所载,颛顼是皇帝之孙,是当时的一位华夏族部落首领。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族繁衍分为八姓,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开左肋生出三人,开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3、妫姓齐国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还有一致,“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是说齐大夫陈书有战功被赐孙姓,乃为齐国孙姓的由来。妫姓与姚姓同为虞氏部落之姓,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姚姓,居于妫 ,而得妫姓, 为河流弯曲处,妫即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孙氏虽说复杂,但梳理出来,都是黄帝后裔周文王、祝融和舜的子孙,所以,也自是嫡传,不在话下。

  晋朝是司马氏建立的,而且很蹊跷,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冒姓司马,何也?

  司马[sī mǎ]一姓起源于古代官职名称。相传帝少昊开始设置司马一职,掌管军政和军赋。周朝时称为夏官大司马。周时,帝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攻克了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的古族徐戎(又称徐方、徐夷),立下大功,赐司马为姓,称司马氏。另外,晋元帝司马睿(ruì)本姓生,冒姓司马;许氏、郝氏有改姓司马的,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世子孙也称司马氏。少昊是黄帝后裔,所以,司马氏也是黄帝的传人。

  为什么有人要冒充司马这个姓氏呢?我们看看生、许和郝这三个姓的源流。许氏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郝(Hǎo)姓源出有三: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生氏有三个分支:第一个源流,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裔筠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神农氏之后第四十九代为筠生,是吕氏鼻祖之一。在吕筠生的后裔子孙中,除了吕氏一族外,还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生氏,望族于今山西太原、山东腾州两地,姓氏读音作xìng(ㄒㄧㄥˋ)。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周武王之弟蔡叔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少典氏第三十九代、黄帝轩辕氏第二十八代蔡叔,后裔分衍有十个姓氏,其中就有归生氏、生氏二支。归生氏、生氏二支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归氏、生氏,但仍有归生氏复姓延续至今。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吕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上大夫吕甥,又名阴饴生、瑕吕饴生。其后代子孙有生姓其后裔分衍有甥氏。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甥亦作生。晋吕甥之后也。即瑕吕饴生,亦作阴饴生,故又为生氏。”在古代,“甥”、“生”二字通假,因此又称为生氏。该支生氏,实际上与吕氏、甥氏同宗同源,姓氏读音作shēng(ㄕㄥ)。

  可见,许氏为炎帝后裔,生氏、郝氏都有炎帝的支脉,也就是有炎帝后裔的嫌疑,所以,生氏、许氏和郝氏想要改姓这不难理解,特别是想要成为皇帝的生睿(这个“炎”字或许也另有深意),如果不是黄帝后裔,恐怕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因此,生睿改成司马睿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十六国时期,是生氏在炎帝失去政权很长时间以后的再度执政时期,也是中原民不聊生、胡汉争斗最为激烈的时期。自胡人叛独起,关东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另关中地区、河西地区、川蜀地区)便成为匈奴(铁弗、卢水胡)、鲜卑(慕容部、秃发部、拓跋部、段部)、羯、羌、氐(含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及内迁丁零各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被刘裕篡取而战火稍息。这期间以匈奴、羯、鲜卑、羌、氐为主的五胡及汉民族之间陆续攻伐与拼杀、称臣或叛独,在北方(及蜀地)地区建制改元、裂土称帝,短短的一百多年,先后建立了16个大小不一、国祚较长、影响力较大的政权。若以淝水战为界,前期的6国:成汉、(汉)前赵、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期的10国: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大夏、北燕。(加黑的5国均是亡于公元420年后或南北朝前期)此外同时期的割据还有吐谷浑yù鲜卑部、段部鲜卑、前仇池qiú、代国、冉魏、西燕、后仇池、翟魏(赤狄→内迁丁零以翟姓dí为著)、谯蜀等,实际上应在二十“国”(独立或半独立势力,一些没有国号的则沿袭十六国春秋说法,也称国)以上。该时期,以北魏(前期以土德承后燕之火德、十六国之延续)为线索,338年(东晋咸康四年),什翼犍称代王,于乎城一带建立代国。386年(太元十一年)拓跋珪于牛川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改国号魏。395年拓跋珪率军昼夜奔袭,与后燕军决战于参合陂并歼敌四五万。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402年,拓跋圭于柴壁大败后秦军,歼敌3万余。这一段历史太乱,牵扯的民族过多,所以,只能用笼统的语言来评说。这一时期中原周边侵入的黄种少数民族,都号称是黄帝或者炎帝的后裔,但有一些民族是黄种与白种人的混血种族,还有的民族是白种人,所以,在这里就不赘述割据政权皇室的血统了。

  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少数民族政权(匈奴、鲜卑等),但他们都是黄帝后裔,主要是黄帝子孙少昊氏后裔,所以,也还算是正统。

  周朝康王六年,康王之堂弟姬杼受封为杨国诸候,都城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之范村(古城遗址尚存),周康王十七年,姬杼以受封的杨国为姓,杨杼公乃杨氏肇始鼻祖一世。可见,杨氏源于周朝的姬姓,也就是说隋朝的创始人文帝杨坚,乃黄帝后裔无疑。

  关于李姓的来源,归结起来有四种:(一)颛顼后裔,始祖皋陶。颛顼帝高阳氏之后,其血缘先祖为皋陶,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老子李聃是其十一世孙。(二)出自姬姓,源于虎之图腾。此种说法认为,李氏的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商朝时期,有姬周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称巴子国。老子李耳为其后,生地陈楚地区,且李耳即楚语“老虎”。《方言?八》中说“虎……江淮南楚谓之李耳。”李耳是楚地民间对老虎的俗称,应为“狸儿”,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所以小名“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杨雄《方言》:“虎,江淮南楚之周谓李耳。”以此而推,可能老子小名狸儿,音转李耳。(三)源于老姓。认为老子本姓老,李姓源于老姓。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聃的老,即是他的姓氏,因为当时称‘子’的,如孔子、墨子、曾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在姓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所以老子本姓老。著名学者高亨又对此有更进一步的考证,他认为“先秦旧典中《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姓称孔子、墨子。而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说明老子原姓老矣”。并证实古有老姓,说《左传》有宋司马老佐,鲁有司徒老邪的记载。《世本》:“颛顼子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并说明由老变李是因为古韵‘老’‘李’同属幽郭。二郭音近,是同音假借。这种说法得到了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不少大学者的认同。(四)赐姓及改姓李氏。自老子之后,李姓一族名人辈出,不少它姓亦附李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曾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族亦有复姓叱李者,汉代后,改为单姓李氏。

  如此看来,唐朝建立者李渊是老子的后裔,按上述分析,老氏乃颛顼子孙、黄帝后裔也。

  五代十国没有考证的皇室姓氏有:五代的朱、石、郭和十国的王、孟、高、钱。

  朱氏出源有三种说法:(一)朱氏为舜虞时贤臣朱虎后人。(二)朱氏为颛琐的后人曹挟的后裔。(三)朱氏为宋微子启的后裔。微子名启,为帝乙之长子,商汤的第16世孙,与微仲衍和纣王为同胞兄弟。微子、箕子和比干被誉为“殷之三仁”。 上述三种说法,均能证明朱氏源自黄帝。

  石(shí)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石厚的儿子石胎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称石氏。黄帝姓姬,石氏当然源自黄帝。

  郭氏来源有二: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2、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相通,郭氏即为虢氏。按此说法,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五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有功,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平王遂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虢序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鉴于上述,可知郭氏源自黄帝。

  王性源头有五: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3、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4、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上述虽然复杂,但一一剖析仍可印证王室为黄帝后裔。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得姓始祖为高一。高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姜氏原是炎帝的后裔,那么高姓则是炎帝的后裔,高姓的血缘初祖是炎帝。钱(Qián)氏,源于彭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姓氏。相传为古颛顼玄孙彭祖(即篯铿)的后代。彭祖之孙彭孚,在西周时担任钱府上士(掌针钱财的官名),遂以官名为姓,称为钱氏。上述来看,除高氏以外,其余均为黄帝后裔。

  宋明两朝,开国于赵、朱两姓。朱氏源流已经略述,赵氏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可见赵氏也是黄帝一脉。

  辽、金、西夏王朝和元、清王朝从略。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少数民族政权中有很多姓都是 “金”姓,比如:大清皇族爱新觉罗氏,翻译过来就是“金氏”的意思;成吉思汗铁木真也出自蒙古部落的黄金家族。可见,他们自称黄帝后裔,也非空穴来风,黄帝后裔少昊,就是金天氏,他的后裔很多姓金,在少数民族中也传播很广,而且都是显贵的家族。另外,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其说后为《晋书》及《北史》所用,二书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北史》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这也就是说,黄帝为鲜卑族始祖;夏后氏、北狄这些黄帝后裔则是匈奴人、突厥人的始祖,但突厥是被雅利安人的一支“塞种”混血了的黄种人。可见少数民族皇室出自黄帝,也是有据可查的。

  按此逻辑推算,查看《百家姓》也可以印证:孙中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胡姓源出有二: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2、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温家宝(温姓的起源始于黄帝,黄帝之后有昌意,昌意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称,称之后有老童(或称卷章),老童的部族发展为重黎和吴回,吴回之子为陆终,陆终之子为昆吾。夏代时期的帝相年间,昆吾氏的一支在温地立国,因有温泉而称温国。夏桀二十六年,商灭温。古温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遂为温姓。)、习近平(习(Xí )姓源出有二:1、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有诸侯国习国(今陕西丹凤武关),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习姓。2、源于姬姓,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地名少习,在今陕西商县东180多里,后称为武关,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为习姓。)、李克强,甚至袁世凯、蒋介石都是黄帝的后裔,而令人奇怪的是历史上具有造反精神的共工、蚩尤,甚至汪精卫都是炎帝的后裔。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炎帝的后裔成为天子的就“生炎”一脉,还改为黄帝后裔的姓氏“司马”,后祸乱中华、遗患无穷;地方割据政权为炎帝后裔的,也就是五代十国中的高季兴一脉,时间也不长,共56年。黄帝和炎帝称谓中的“黄”、“炎(棕色)”是指皮肤的颜色吗?按基因的构成来说,我们中国人主要是棕色(炎)和黄色祖先的混合体,而棕色南亚中国人主要生活在南方(马来人、百越人等),黄色的北亚中国人主要生活在北方(汉、匈奴等),南方中国人虽然在国内执政很少,但始终是东南亚诸国的皇室掌舵者。

  为什么中国的皇室要让黄帝后裔来操控和把持?这难道也是中国的千古之谜吗?谁是这冥冥之中的背后推手,我百思不得其解。

                本文来自: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18010260


分享按钮>>孟子七十代孙——孟广均
>>倪杨氏清明千人祭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