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窦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doukequan
 
 窦氏书画苑   港澳海外   青宁新藏   川渝云贵   黑吉辽蒙   鄂赣湘桂   粤琼闽台   陕甘豫晋   苏浙沪皖   京津冀鲁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窦家堡村碑记 已阅:4826 / 回复:1(楼主)

窦家堡村碑记                                      
  
  窦家堡村北去横渠镇三公里。南望太白,东枕高原,西抵土岭。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宜种宜养。
  窦姓始祖,源追窦龙。大禹六世嫡孙,夏帝少康次子。少康中兴,念母出窦(洞穴),复兴夏室,赐以窦姓。世代相传,兴于春秋,盛历汉唐,宋元明清,更为繁盛。追窦家堡族氏源流,乃东汉扶风平陵窦武之后。窦武罹祸,亲族四散避难,一支渡渭西迁,隐遁秦岭,艰难存世。以至有唐,窦氏兴盛,族人方才迁徙出山,至秦岭北大镇七星岩、水岔滩,继而至横渠西湾,开荒造田,耕种养殖,繁衍生息。遂成窦氏老堡。宋初,一房西迁窦村(即今之窦家河),清中叶,一房迁赵府沟。清道光二年,为避匪祸,于老堡西一里地处筑城堡而居,遂称窦家堡。
  窦氏一族,因远祖窦武罹难,隐世而居,世代耕种,不求显贵。然忠国之事不敢懈怠。近代有祖翁窦应棠、窦百年、窦松林、窦克仁、窦正仓、窦克顺、窦克孝等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地下工作中,舍生忘死。新中国成立后,村中党员窦克和等成为本村本大队农村建设之骨干力量,废寝忘食。
  村人勤劳为本,恪尽农事,丰衣足食。种小麦玉米棉花,纳国粮忠于国事;艺苹果辣椒猕猴桃,脱贫困丰富市场。艰苦创业,建设家园,历草棚、土坯平房、砖瓦房而到楼房座座,遂至安居而乐业。读书启智,自古相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村人用汗水从土地上换来近千万元,以供养学生读书至大学毕业者,达13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计达10人以上。村中后代,英才辈出,或科学种田,兴农富民;或学至专家教授,为国效力;或职至科、处、厅局,为民服务;或创业有成,行善积德以报故里。
  窦氏一族于此立村,励精图治,繁衍有序,善待村邻异姓,已发展为127户500多人的村庄,另有200多名子孙工作在外,成家立业。
  欣逢盛世,追先祖播迁之艰,述先人厚德大业,兴尊祖敬宗之思,使后学精进,相互激励,克振家声,兴盛村庄,是以为记。
                    
                      窦龙127世孙 窦普6世孙窦贤撰  
                            农历癸巳年腊月

作者:douxian (2014/2/17 11:42:20)   回复此贴
  回复:窦家堡村碑记 第 1 楼

我们的祖先
             ——眉县窦氏族人的历史调查
                        窦荣贤
    我们的祖先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时间来的?一直是我们很迷糊的事。从老人口头传下来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从山西来,有一首歌谣:要问我从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至于始祖是谁,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又有说从扶风来。
    2004年,增社和兵鱼几人到礼泉收苹果,在兴平店张碰到窦爱忠老人,并捎回一份材料,我看了以后才知道始祖窦龙,是夏帝禹的六世孙,活动在沣沪一带。汉唐时是窦族最兴盛的时期,现在窦氏族人分布在全国。本想去店张看一看,再了解些情况,但苦于农活繁忙,一直没有抽开身,始终没有如愿。直到12年,从网上看到彦礼等人在西安专门从事窦氏文化的研究,并著有《中华窦氏四千年》一书。于是我和根虎、志新商量后,立即去了西这,在凤城路找到彦礼,把眉县窦氏情况向研究会作了汇报说明。并注意到全国窦氏族人分布很广,并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三十多年了,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但对于眉县族人却没有什么记载,令我们很失望。从西安回来后,我和志新先后去了窦家河和赵府沟,了解了些情况,收获很大。据窦家河窦天明、天成说,他们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窦家河窦姓族人是从横渠窦家堡迁过去的,先祖每年都要回窦家堡上坟。他们的祖先开始时居住在窦村窑洞,后来因为窑洞垮塌不能居住,才搬到距离窦村西二里的窦家河,村子有两棵老槐树,一棵小的枝繁叶茂,一棵大的树中已经空心。向北伸出的树枝很长,干径大约一米二,长约十米,为了防止折断,族人用砖支撑着树枝。我们无法测定树的年龄,据窦天成讲,那棵小树钻过孔,测树年龄在460年。按些推断当在明嘉靖29年所植。另外的一棵大树,显然比这还要早,大约有千年了。窦家河人什么时候迁过去,没有文字记载。按照窦天成的说法,县民政局的人来采访过他,我去民政局查问,说是……到林业局管事的刚是窦家河的人,说是地村子里的树没有测,也没有登记 资料,也不知道和窦家堡人的辈份关系。
    到赵府沟,由于离窦家堡近,常有来往,辈份关系还比较清楚。但什么时候迁去的,始迁祖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那里怕是至少居住有十代人了。
    从眉县地方志(1989年版)查阅到眉小法仪窦家河有窦姓72户300多人,但县志上没有横渠窦家堡和赵府沟,不知何故,并载窦姓族人是鲜卑人。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很是不解,如果上述说法属实,我们应该是窦滔的后代。和扶风的周奉坡当是一族。
    我们认为窦武之难后,平陵窦氏亲族蒙难四散逃出,没有逃的均遭危害,死难六七百口,我们的祖先从那时逃出平陵,过渭水一路西行,至横渠入大镇沟居深山潜藏下来,据老人们讲,大镇沟里四十里的水岔滩是我们村的,方圆50里大,有一石碑记载着山场的规模,我祖母的棺材板就是从那里背下来的,解放前那里招了几户佃户,每年给我们村交租粮,土改后,那里原佃户成了主人,山场成了响泉村的第一队,窦克祥老人给我们讲了他和窦克和、窦克复将石碑埋到了鼬蜒岔沟口的房基的东南角,并且说叫他指地方叫我们去挖,我们当时也没有当回事,也没有去。如今老人已经去世,想起来就很后悔。
    祖先在大镇沟生活了很长时间,才慢慢移居到山外,在今天这个地方。横渠窦家堡这个地方在志上查不到,如果是鲜卑人,当是公元350-500年时期迁来的,那时朝庭到窦姓族人已经不再追杀,我们的祖先也用不着藏天山野间。不知什么原因县志上却没有窦家堡这个名字。
    窦家堡是有了城以后才叫现在这个名城大约是同治六年(1862年)时打的,以前住的地方叫老堡子,靠塬,有一排窑洞,现在高窑还在,南边和于家园紧邻,像是一个村子。按理说窦家堡比于家园要早,于家园是明永乐年间从甘肃迁来,先住在塬上,后来移居中塬下,和于家崖同一族源,于家崖村(塬边旧址)南有窦家祖坟三处,解放初每年的清明窦家的人都去上老坟,俗称领干粮馍。
    我的这个观点符合老人们说的我们从扶风来的说法,我们知道汉唐时代的扶风并不是指现在所谓的扶风县,西安路、扶风道、扶风郡包括今天的兴平、扶风、武功、眉县、岐山、凤翔等,平陵也称扶风平陵,说从扶风来也可能就是指从平陵这地方来,至于说从山西大槐树底下来,彦礼讲山西移民共有十来次,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山西、河北、山东到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大槐树是移民的中转站,没有资料表明窦氏被移民,况眉县志只说到汤峪乡屈刘堡刘姓,横渠孙家源孙姓是从山西移民而来的,所以说眉县窦氏从山西来是不可靠的。
    窦姓是一脉相承,天下窦姓是一家。有缺乏文字资料的情况下,老人们的口头传说往往得可信的,从上述调查的情况来看,眉县境内窦姓族人居住较多的横渠窦家堡、小法仪窦家河、横渠赵府沟当是一支系无疑。还有关系清楚的居住在周至马召的窦姓一族,居扶风红林村、青化西寨村、孙家源村、潼关寨村、横渠东堡村的窦姓,这些都是近代窦家堡族人因各种原因外迁,但和窦家堡村的辈份关系比较清楚,至于没有记载或口传迁到外地的窦姓族人不知道还有多少。例如窦家河的族人到太白县秦岭山中挖药,碰到一位在太白河居住的窦姓族人,他说是从窦家河迁去的。窦家河老槐树就是他们家的。
    据各种情况分析,居住在眉县的窦姓族人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家族的历史没有留下详尽的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着手较晚,也许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有确切证据的资料,只能是继续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先辈们以农耕为主,注重文化教育,也有中进士的,在哪里从政也不太清楚,近代有窦应棠参加辛亥革命,捐资捐物,散尽家产。抗日战争时期,族人窦百年、窦松林、窦克仁在中条山战役中奋勇杀敌,窦百年壮烈牺牲。民主革命时期,窦克顺通过各种方式掩护横渠地下党张衡,免遭特务杀害,解放后任县教育局长。
    如今的窦家堡村共有127户,500多人,加上在外地工作的,约700人左右。会全村分两个组,耕地1100多亩,截止2012年,全村受过高等教育的约有110多人,8位硕士研究生,全国各地都有。毕业于陕西师大的窦贤,被誉为太白贤人,是一代文人。毕业于南京电讯工程学院的窦建辉,曾任兰州军区通讯处长。毕业于西安交大的窦金社,现为西安邮电大学教授。90%多的家庭都有大学生。窦家堡确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让我们高举先祖辉煌的大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吧。

作者:douxian (2014/2/17 11:44:2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窦氏论坛  执行时间:343.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