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谢家大院奇特的网络式防御

    中华谢氏网 2009年3月31日 佚名


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年代的遗址,历史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消失,坍塌的房屋似乎在哭泣,遍体鳞伤的古屋苦苦地等待,一夜的风声已过,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
2008年7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为谢家大院题词:守住中华遗产。
房屋在风雨的不断侵蚀中逐渐毁坏,古物在一点点地消失。谢满廷感到撕心地痛,保护经费的缺乏也成了他最头痛的事。
晋城市政协主席殷理田一行调研后,关于这座古堡的各种考证即将展开。

3月20日,谢满廷早早起来,跑到村口去张贴打印好的宣传材料。这几年来,他每次从省城回来都要做这项工作。他已记不清楚张贴过多少次。随着这几年的宣传,村民对大院也有了认识,一些藏在家里或被丢弃的门匾和砖雕,村民都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回到原位。

河南禹州一些姓谢的家族到这里来寻根,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小住。自从谢满廷对大院文化进行研究以来,他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大院的宣传与考证上。“我做这些事情,不只因为自己是谢家后人,更多地是为保护中华遗产。”谢满廷这样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讲。

2008年7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看了谢满廷所写的材料和拍摄的照片,就为谢家大院题词:“守住中华遗产”。
神秘的防御网络

“响马来了!快关门!”驼队商人跑进了古堡,千斤重的门拴一下子拉上了。有一两个响马跟着跑了进来,他们被众多的眼睛盯着,每一堵墙上都有一个窗口,有一个门,所有的城门都一样,响马转了一圈又走回原地。
这仅仅是一个战乱年代的故事。

整个村落的建筑全是四梁八柱式的二层楼砖木或石砌结构,具有古代信息战、阵地战、防御战、阻击战、城防战、地道战的立体防御网络体系和城防工事。观察哨、瞭望口,能打能藏,交叉掩护,相互支援,信息畅通,传递自如。遇到紧急情况时可迅速从地道、屋内、房顶以及像迷宫一样的街道撤离或转移,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御堡垒。而地下是秘密防御地堡,地上地下形成城防一体,是一个十足的作战指挥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实属罕见。

大院东街的建筑结构严密,在遭遇外敌侵扰时,东街两头的城门可关上,谁也无法进入。城门上正对街道南北双向有瞭望、观察窗口,翰林院、圈里院、里头院大门对面或侧面的邻院后墙上有窗户可监视或俯瞰进入院内的入侵者,并可直截了当的攻击来犯者。如遇险情,居住在街内各院落的居民,不出屋就能自如地从圈里院转移至二楼东南面的庙院,或经东街南城门进入圈外院,也可从翰林院经北城门转移到东院,再从东院西屋撤至里头院,或经西街城门下到西街小胡同等多条通往外面的路线;东街所有居民更能从里头院向北出西街、向南到后院,可从里头院西二楼横穿西街城门二楼撤退到上书房院,再经上书房院西南小屋的暗道进入西书房院或转移至野外。
古代城防战的原形
这是一所地下、屋内、房顶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防御网络体系。

在村边上岭的大槐树下往南望,一座城堡横贯眼前,只见十几米的高墙城门敞开;若是五寸厚的大门一关,碗粗的腰栓一上,十几个人也休想动它一动,城门内腰栓杆的青石栓洞仿佛如初。两个城门中间向西形成丁字街通往里头院,而里头院门口两侧则是两个小胡同,陌生人进入东街就如同进入瓮城,分不清南北东西。

东街之外的几个小胡同,由于宽度不足1米,两臂一伸,两腿一蹬,一口气可从地上蹬上房沿。房后院和新房院连接的胡同上方,东西两头都有观察孔,东面的观察孔可直接监视进入下街和小门里的行人,并可从新房院的后墙窗户或周围房顶进行攻击。

踏上屋顶,就可以走遍全村房顶。既公开又隐蔽地在主街道的上面或胡同上方横跨街道构筑了城门式二楼大通道,使院与院之间其中一角的二楼相连互通,构建成城门,屋与屋、院与院之间通过城门的二楼横跨大街连通。城门上方正对街道开着对称的两个窗户,对于出入此街道的行人观察得一清二楚。这里既是观察所,又是二炮楼,更是通往各院的大动脉。城门下方还有约30平方米的回旋余地,城门与街道上下通达,且可自控,不进大院可直接从城门撤至街道或村外。城堡具有堵截、攻防、转移、撤离、通报信息等功能,具备了古代城防战所应有的战略战术要求,是一个完整的连接各院各户的桥梁和网络枢纽。

各院四角的上下四间小屋,有的是石碾房,有的是磨房或牲畜圈,还有的是厕所。但它们的真实用途却是连接两院以及通往院外的暗道。因耳房房顶低于主房,正好能藏一至二人,对外能观察瞭望,对内能传递信息。
奇特的门匾文化
“满廷,满廷,我发现了‘食德饮和’那块门匾中的‘和’字了。”村民谢满站来到谢满廷的家门口高兴地大喊。
现在的村民越来越重视大院的文化,很多人都主动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收藏起来,还主动做好一些古物的修复工作。
很多的门匾在战乱和“文革”时被毁坏了,但还是有一部分留了下来。如“南土是保”、“陈留世裔”、“食德饮和”、“克振家聱”等都向后人诉说着历史。
古谢国的上层人士

瑟是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鼓瑟叶应离”这块不完整的木雕,其大意是:鼓瑟的悠扬弦律,音韵和声,歌舞升平,生活是多么美满幸福啊!但国破家亡的命运骤然而至,不得不离乡背井,别离自己所热爱的土地和国家,这与琴瑟的弦乐韵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表现了一种怀旧之感和深深的思乡情怀。

谢家大院偶然发现的“鼓瑟”木雕牌位,应当是千年之前就有之,作为牌位祭祀并代代相传至今。它给我们传递的是一个古老而又久违的信息,告知今人,谢家大院的先祖可能是古谢国有爵位的上层社会人士,在日常生活中能享受到鼓瑟的美妙弦乐,而被迫离开故国到太行山上来栖居,享受不到在故国时鼓瑟的韵律,生活是多么枯燥乏味啊!为铭记和怀念往昔歌舞升平的惬意生活,用木雕刻成牌位的形式以示纪念,就这样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每块石雕
讲述一个故事

天官赐福、麒麟、蜂鸟、童子、鹿、鹤、松、菊花、驴、如意等,这些都是谢家大院屋檐下瓷头上的砖雕,现保存完好的有60余处,这些砖雕上的图案没有一个重复的。其中后院的外院一座东房屋檐下的瓷头上有两条蟠龙,是谢家大院唯一雕有龙形的房屋。

大院的石雕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故事,有皇帝出宫行图、有战马飞驰征战图、有农夫扛锄图,形态各异,生动活泼。尽管岁月已风蚀了本来的面貌,依然可见当年守国戎边的战场情景,还有一幅体现女将战马奔腾冲杀之图。
消失的历史遗迹
村口整齐的小二楼与古堡遥遥相望,650多户居民已大多搬进新房,只有老者,还经常走走石街,看看古屋,想象一下当年的繁华。

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年代的遗址,历史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消失,坍塌的房屋似乎在哭泣,遍体鳞伤的古屋苦苦地等待,一夜的风声已过,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

谢满廷在与岁月争时间,每一次回去,都有新的发现,他是在与时间争抢,房屋的逐渐毁坏,风雨不断侵蚀,古物在一点点地消失。痛,撕心地痛,他感到的是一种文化的流失,是一个历史的消亡。而缺乏经费成了他最头痛的事,鉴定、考察都赶不上日子的流淌。
这一次晋城市政协的现场调研,给这座古堡吹进了春风,年代考证不再是一个梦。
相关阅读
南土是保

谢家大院棋盘院之一外相院门匾上写着“南土是保”。据谢氏后人谢满廷介绍,《诗经》中的《嵩高》一诗中写道:“于邑于谢,定申伯之宅,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彻申伯土田,迁其私人,寝庙既成,既成藐藐,南土是保,申伯还南,谢于诚归,彻申伯土疆”。意思是说:周宣王派其舅父申伯到南方谢邑美丽的地方,安顿好申伯所居的城池,依靠谢人修好城墙和申伯的田地,迁移好他的私有奴隶。寝庙修得美极了,南方这块地方要守护好。谢氏先祖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来到太行山上栖身,在太行山上修筑深宅大院,把“南土是保”这四个大字镌刻在谢家大院的最南端、正对南方的外厢院门楣上,使谢氏子孙眺望古谢国美丽的国土,不忘丧权辱国的命运,更加坚定了复国的决心。
陈留世裔

“陈留世裔”是谢家大院房后院的门匾。《百家姓书库》、《广韵》等都记载谢姓出自陈留郡,其本族谢氏家谱封面是《陈留谢氏》,说明谢氏与魏晋时期的陈留郡一脉相传。

《谢姓·中华姓氏通史》记载:陈郡谢氏,又称陈郡阳夏谢氏,谢姓家谱则称陈留郡谢氏,祖居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知名则在六朝时的东晋南朝时期。当时动荡的局势,为历史造就了陈留郡家族。当朝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奉命组建东晋朝廷御用军,并利用仅有的8万御用部队,一举打败了可以投鞭断流的前秦83万入侵者,创造了以少胜多战例———淝水之战,功在陈郡谢安一族,其后又十世相传,垂二百年,或当朝任相,或诗文显名。
耕读传家

公平民主的和谐社会环境和防御体系,保障了谢氏后裔的美满生活,使谢氏家族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家族内部矛盾,还必须用做人的道德标准和家规家法来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如羊圈院的门匾———耕读传家,讲的则是如何做人的道理。谢氏先祖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的标准要求子孙后代。用匾额的形式,将做人的道德标准雕刻在门楣上,时时刻刻警示后人,欲做事,先做人,道德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食德饮和

谢家大院的南院是古代谢氏家族的集体食堂,在古代谢氏家族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生产、平等分配、没有剥削、村民共餐、人人平等、邻里和睦、饮茶妙墨、琴棋书画、家家户户畅通无阻、人人遵守家规家法的古代氏族社会生活形态。2008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到谢家大院进行实地考察时提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基地,是一个古代氏族社会的原始形态。

据谢满廷介绍,南院门匾镌刻的食德饮和的涵义是:食是民生之本,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存之道,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是中国哲学范畴,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
克振家聱
谢氏先祖除了要求子孙后代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之外,还用家规家法来严格约束家族成员,如小南院门匾———克振家聱,这四个大字就反映了家规的严厉。

该门匾的涵义是:克制私欲,济困救贫;关爱他人,修德振家;邻里和睦,遵规守法;闹事生非,家族将弃;苟且偷生,活有何意。可见,谢氏祖先用门匾的寓意来警示家族成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约束教育后人的目的,但又是相当苛刻的。

该门匾与该院南楼屋檐下瓷头上的砖雕“天官赐福”相互呼应,不但有严格的家规家法,而且还用神的意志来校定人之罪福,共同制约人的行为规范。该院就是对谢氏家族成员违反家规家法和道德准则的不法人员进行惩罚的公堂,也是唯一一座大门向北开的四合院。


分享按钮>>谢仁珍大婶说:“三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安氏论坛贴精选】 黄河边上安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