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长河的大理喜洲严家民居

    中华严氏网 2012年4月13日 严氏家族


开启白族民俗民居旅游先河

   严学侯是喜洲镇著名儒商“四大家族”之一严家第二十世后裔,受祖辈影响,他从小就有经商的天赋。改革开放前,严学侯是一名裁缝,顺带做一些布料生意,是喜洲镇上最早的手工业者和生意人。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许多游客都来到喜洲旅游,严学侯发现许多外地游客十分青睐喜洲白族民居和白族民风民俗,便产生了当时看来十分大胆的设想:假若把观赏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和领略白族民风民俗结合起来开发一个旅游项目,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商机,还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但在当时,因条件不成熟,严学侯的想法始终未能实现。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严学侯终于迎来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机遇,同年4月8日,在喜洲公社(当时行政区划)的支持下,我省第一个开展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参观、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的乡村旅游实体———严家民居旅游公司在严家老宅成立了,严学侯担任公司总经理。
   严家民居旅游公司成立后,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并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1992年7月10日,香港《星岛晚报》的“寰宇游踪”专版,大篇幅介绍了严家民居旅游公司开启的大理喜洲白族民居民俗旅游;同年11月3日,《云南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点子出财富》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大理喜洲乡镇办旅游的创举。

民居成为大理旅游文化品牌

   严家民居旅游虽然初获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另一个问题呈现在了严学侯的面前:因历史原因,严家老宅精美木雕被铲除,栩栩如生的泥塑彩绘被涂抹掉了,许多游客到严家老宅仅能体验严家庭院深深、富甲一方,却无法领略到完整的白族建筑精美工艺。如何才能让游客看到完整的白族建筑的精美工艺?如何才能向旅游者展示白族民风民俗的迷人和纯美?严学侯心中又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新建一座面积更大、功能更齐全的严家新院。
   新建一座新的大院取代严家老宅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投资,严学侯刚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便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一些熟人还为此找上门来规劝严学侯“现在严家老宅生意挺好的,别冒这个险!”
   虽然很少有人支持自己的想法,但严学侯并未就此放弃。2000年,严学侯高价竞购得一块被人们称为“难民营”的地。为将严家新院建得尽可能符合自己的设想,严学侯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说服家人把全家多年来的积蓄全都投了进去,还向银行申请到300万元贷款,严家新院第一期工程总投资达到了500多万元。2002年3月,气势恢宏的严家民居大院终于建成,2005年,严家民居大院又扩建了后院“叠锦楼”,整个严家民居大院总占地面达5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比严家老宅大了近3倍。新建成的严家民居大院集中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走马串角楼”等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形式,雄伟的飞檐斗拱三滴水彩绘大门、富丽堂皇的三层花板彩画照壁、精美的三层透雕木格子门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使严家民居尽可能多地展示当地民俗文化,严学侯在大院内筹建了三道茶表演厅,从附近村子中招募了一批具有表演天赋的白族青年男女担任演员,并请曾在省歌舞团工作的兄长编排了“掐新娘”、“闹新郎”、“霸王鞭与八角鼓”、“双飞燕”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三道茶”歌舞表演天天演出,从未间断,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饮水思源 富裕不忘乡邻

   “我们的民族有着3000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弘扬白族文化,成就了自己,也算是为家乡尽献了绵薄之力!”回顾自己多年来的创业历程,严学侯颇有感触地说。
   严学侯告诉记者,随着严家民居知名度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授予他很多荣誉:2006年11月,他被评为云南省首届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企业家(创意人)最具人气奖”;2008年12月,他被大理市委、市政府授予“大理市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卓越人物”称号,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他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为了回报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自己的支持,近年来,严家民居旅游公司十分注重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先后多次出资修补喜洲镇乡间道路,每年敬老节期间都对镇上60岁以上老人进行慰问,为灾区人民捐款、为希望小学捐资,多年来,严家民居旅游公司已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20多万元。
   “做人要饮水思源,富了绝不能忘记乡邻!”严学侯说,严家世代经商,家境富裕,祖上曾十分推崇乐善好施:成立苍怡图书馆(现在位于喜洲镇二完小校内)、资助五台中学(现在的大理二中)建校等,在喜洲镇一带留下了许多令人拍手称道的往事。作为严家的后人,更应该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分享按钮>>(诗歌)他和您——致鲍氏族史研究会发起人
>>墓葬【袁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