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张桥卫家塘卫浜镇“卫氏义庄和卫氏宗祠”

    中华卫氏网 2012年4月2日 中华卫氏


张桥施家桥卫浜等地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常熟城西集镇,多名门望族及富豪乡绅,财力雄厚,皆喜书文,秉承范文正公遗风,出资置义庄以赡族人,先后建有范氏、卫氏、席氏、邹氏、张氏、周氏等义庄。此文纵览各类典籍,详细记录清末民国时期常熟城西张桥义庄及祠堂历史,如表述不当,请指正为谢。


历史上义庄的产生和发展

义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个大民族之中,有的穷,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

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致置,宋皇祜元年(1049),江苏苏州范仲淹首创义庄。其后,江苏金坛县张氏、新淦郭氏、莆田陈氏都相继设义庄。元代设立义庄者不多。明代义庄增加,安徽、广东、广西、陕西、直隶都有设立义庄记载。至清代,设义庄者激剧增多。民间时期,义庄建置仍在扩大。

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为主。

卫氏义庄和卫氏宗祠

位于张桥卫家塘卫浜镇河北岸,清光绪宠鸿文《常昭合志》记载:南宁开禧年间,宰相文节公卫泾被宦官韩尔寿(皇帝的心腹太监)陷害,被迫逃往昆山玉峰隐居,后来一部分子孙迁居卫浜,这这里繁衍,形成集镇,旧称卫家塘

清咸丰年初,卫泾第18代裔孙卫肇吉募银建造卫氏义庄,并购置义田数百亩。庄房正门北向卫家浜,分东西两轴线。东首第二进大厅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卫氏祖先文节公卫泾塑像,另一尊是义庄创建人启文公卫肇吉像。第四进正厅悬挂“四俭堂”匾额。庄房有正厅、仓厅、对照厅等多所厅堂,共有房屋54间。

卫氏祠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前后2进,每进6间。门前有宽广的场地,中间有两棵几人合抱的大银杏,天进中有两棵参天古柏,后进有两大厅供奉列祖列宗的长生牌位。后进大厅于1985年拆迁至尚湖公园,作为古建筑供人旅游观赏。前排房屋被卫浜供销站改建为商店。

 结语

解放后土改到文革期间,清末民国时期业已形成的稳定的农业社会关系被打破,形成了以社队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关系,农民不再依靠宗族富豪救济生活,所以义庄及祠堂的房屋建筑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加之新中国物资匮乏,义庄和祠堂或被拆除改建其他房屋,或被征用为集体公房,或者分给农户居住,留下的也只有残垣断壁了,义庄和祠堂就像过眼烟云,灰飞烟灭在城西的广袤土地上。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