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村最大祠堂年底修好

    中华冯氏网 2012年5月17日 冯氏家族


修缮工程火热进行中,将再造36个屋顶博古

  ●村民介绍说,云隐冯公祠曾有99扇门,到时您不妨亲自数一数

  ■阳光社区记者 任磊斌 刘仰奇 实习生 吴丽琼

  日前,黄埔古村将建成大型旅游文化区的消息受到社会关注,新建成的旅游文化区有什么看点?记者昨日走访发现,村内许多古旧建筑物正在翻新,村中最大祠堂——有300多年历史、据说曾经有99扇门的云隐冯公祠最快将在年底前完成修缮工程。大家到时不妨去数一数,修葺一新的云隐冯公祠有多少扇门。

  在黄埔村塘南里,记者看见,三进三间结构的云隐冯公祠已被围上铁架和绿色防护网,修缮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记者走进大堂,看见三名工人正将腐朽不堪的杉木横梁搬进天井。“正厅的红木还可以再用,杉木一碰就烂,不得不换。”一名工人说。而在祠堂正门的右侧偏门,两扇杉木结构的木门已很残破。施工队负责人介绍,此次修缮除了重新铺排屋顶瓦片、更换腐朽梁柱、加固廊檐结构以及灰塑清理等方面,重头戏还在于再造36个文革期间被毁坏的屋顶博古(一种屋脊装饰)。“由专家设计图纸,10个工人按照图纸重新雕刻和涂色。”记者看到,涂上了红色和白色颜料的博古为老祠堂增添了不少韵味。

  据了解,云隐冯公祠为黄埔村冯姓五世祖祠堂,建于170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祠堂占地面积约1535平方米,据说,曾拥有99扇门,是村中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1829年,祠堂曾进行大规模重修,随后一度成为黄埔小学校址。因不停拆建,目前仅剩33扇门,但仍是村中最大的祠堂,甚至可为广州祠堂之最。

  [专家解读]

  99门祠堂好少有 留耕堂也达不到

  记者采访了古建筑专家汤国华教授,他对于“99门祠堂”的提法表示慎重,“如果是真有两条青龙巷、三进五路,才有这个可能性;但如果真有这么多门,那这个祠堂就很有价值。”汤教授介绍,气势恢弘的番禺沙湾留耕堂,也达不到99扇门的规模。

  “希望祠堂修好后再威过”

  旧祠堂曾变身黄埔小学,村民望“修旧如旧”重现昔日风采

  由于云隐冯公祠已残破不堪,部分砖墙甚至有倒塌的危险,冯氏后人希望,“修旧如旧”能重现祠堂昔日风采。

  “(上世纪)50年代我在这里读小学,祠堂内刻写的‘礼义廉耻’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73岁的海叔回忆起当时在祠堂里办小学的情景,浑浊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他告诉记者,50年代黄埔小学的校址就在这个祠堂,当时祠堂一楼有厕所和厨房,二楼为教师宿舍,放学后祠堂还偶尔上演经典戏剧。可惜因为建学校,99扇祠堂门只剩下33扇。黄埔小学迁出后祠堂更是日渐破败。

  “旧时好靓。”自从修缮工程开始,海叔每天都会到祠堂门口驻足观看,一站就是大半天,“希望祠堂修好后再威过”。

  年底快到了,看看展览重温历史也不错

  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即将开锣

  记者获悉,在原梁氏宗祠内兴建的“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已建成,至11月下旬,该馆举办的“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将完成布展,即将对外开放。市民可以通过声、光、电来品味黄埔古村、古港的历史脉络。

  今年2月,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和反复修改后,《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文字大纲》最终定稿,同时经过招投标聘请设计公司制定了《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设计方案》,启动了展览馆文物征集工作。5月,布展工作正式开始,至11月下旬工程已接近尾声。

  筹建一新的展览馆内设有“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大型固定展览。整个展览以石板路贯穿,用石脚青砖、镬耳屋这些特色建筑突显岭南水乡文化,并从建村本源、中西汇点、水乡风情、史册英才以及黄埔与世界五个部分展现黄埔村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


分享按钮>>代县冯氏书礼传家三百年 才俊辈出塑造三晋文脉
>> 文化雅瑶 历史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