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郡望 (录自拙著《情洒寻根——周毅文集》
- 中华周氏网 2008年12月12日 周毅
一、周氏郡望
所谓郡望,特指郡中望族。秦汉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增至一百零三郡,每郡辖几县或几十县,形成一个地域行政区。郡中出几个家世显赫、名闻天下大族,即所谓名门望族而形成郡望。古人颇重门第出身,无论街头巷尾与人招呼或与人座谈聊天,皆要自我介绍出生何郡以显声望。因而“郡望”一词隧变成“出身何郡”指代,亦变成姓氏源于何地指代。周氏作为大姓,很早就遍布神州大地,但得姓颇杂,源流不一,故郡望特多,不能以一郡概之。其郡望有汝南、沛国、庐江、庐陵、浔阳、陈留、临川、泰山等二十余处。为便于了解,现列几郡以示。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辖境包括今河南颍河、渭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渭河以北地区。东汉仍治平舆,后治所屡迁,辖境渐小。《汉书·地理志》曰:“汝南郡,高帝置,葬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隐强、富波、女阳、鮦阳、吴房、安成、南顿、郎陵、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浸、西华、长平、宜绿、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东晋移治悬瓠城,南朝宋移上蔡(今河南汝南)县治,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分别改蔡州、豫州为汝南郡。
沛国郡:国名,汗高帝以秦泗水郡、南郡置,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成帝末辖今安徽渭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改为国。《后汉书·志二十》载:“沛国,秦泗水郡,高帝改。洛阳东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相、萧、沛、丰、酂、榖阳、洨、譙、蕲、铚、郸、建平、临睢、竹邑、公丘、龙亢、向、符离、虹、太丘、杼秋。”汉后治所屡迁,辖境渐小。东晋复为郡,北齐废。
庐江郡: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辖今安徽长江以南,泾县、宣城以西,江西信江流域及以北地区。汉武帝后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辖今安徽巢湖、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武穴、黄梅及河南商城等地。《后汉书·志第二十二》载:“庐江郡。文帝分淮南郡置。建武十三年(37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洛阳东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户十万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舒、 娄、浔阳、潜、临湖、龙舒、襄安、皖、居巢、六安、蓼、安丰、阳泉、安风。”后治所、辖境一再改,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庐州为庐江郡。
庐陵郡: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分豫章郡置。治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辖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晋仍移治石阳,南部辖境缩小。《晋书·卷十五·志第五》载:“庐陵郡。吴置。统县十,户一万二千二百。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吉州为庐陵郡。仅举此四郡,余不胜枚举。
二、宗祠
宗,《说文》:“尊祖届也。从(字输不出,字见《情洒寻根——周毅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版,以下缺字同),从示,”《正文通· (字输不出)部》曰:“宗,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国语·鲁语上》曰:“凡禘、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礼也。”祠,《说文》曰:“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祠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宗祠即宗庙、祖庙、家庙也。《礼·曲礼上》曰:“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又《礼·曲礼下》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礼·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宗祠亦称祠堂,由宗庙演化而来也。《现代汉语词典》载:“祠堂,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堂,即明堂、堂屋、客厅也。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载:“堂之高明者曰明堂,宗庙、国学及祀文,王朝诸侯之处皆有之,则皆得称之。”宗庙、祠堂与族谱一样,目的在于敦宗睦族,加强团体,尊老爱幼,和睦相邻,促进孝子贤孙,提高家族地位,体现家族声望,象征家族兴旺发达、人文蔚起,是宗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奉祖先牌位所在,是执行家法、推行族规处所,是族人聚合议事场地,可谓家族法庭也。张履祥《家堂》曰:“今欲萃人心,莫大于敦本族,欲敦本族,莫急于建祠堂。”全望祖《埼亭集·外编》卷十四曰:“而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建祠修谱历史悠久。隋唐以前,豪门士族在家族关系上为保其门第,亦为备查官史,最重宗祠谱牒,后因战乱而废弛;宋以后又逐渐恢复,至明清而极盛,且由世家大族推广至黎民百姓。
周氏宗庙祠堂历史最悠久,大约始于周代,盛行于宋明以后。先贤庙有后稷庙、太王庙、王季庙、文王庙、武王庙、周公祠、成王庙、周瑜庙、濂溪先生祠堂等;而家庙祠堂更多,遍布全球各地以至海外,可谓星罗棋步。
三、堂号
《说文》曰:“堂,殿也。从土,尚声。(字输不出),古文堂。(字输不出),籀文堂从高。”《书·大誥》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又《书·顾命》曰:“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礼·檀弓上》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论语·先进》曰:“由(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淮南子·本经》曰:“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以示民知节俭。”所谓堂号,是指祠堂名称。有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国人向有好名习惯,宗庙祠堂既如此重要,固然得取个雅驯名号。王根泉在《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中写到:“姓氏堂号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凝聚力量。”
周氏堂号有其独特类型,大体可分为五大类:(1)总发祥地堂号,如岐山堂;(2)郡望堂号,如汝南堂、沛国堂、庐陵堂等;(3)支派总堂号,如追远堂、崇德堂、四序堂、敦睦堂等;(4)支派分支自立堂号,如崇孝堂、久大堂、思亲堂等;(5)典故堂号,如巨人堂、凤鸣堂、细柳堂、赤壁堂、乌东堂、爱莲堂等。周氏启用最早最久堂号数“岐山堂”,延用最多最广数“汝南堂”、“爱莲堂”。
周氏“爱莲堂”号系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名作《爱莲说》。周敦颐经其传人朱熹宣扬后名播海内外,其名作以赞美莲花喻其高尚人格,为历代所赏识,故大部分周姓人无论属不属于其后代,皆用“爱莲堂”号,以示周姓人具备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品格。正如王根泉的《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文所说:“《爱莲说》热烈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高尚人格的心态,周姓家族遂以‘爱莲说’为志。
(录自拙著《情洒寻根——周毅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分享按钮>>台湾、大陆周氏联手承办第二届中华周氏经济论坛
>>从皇帝到后稷到古公世系考辨———周毅